参观烈士陵园感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激励人们热爱国家、热爱和平,并将烈士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烈士们的精神,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努力。以下是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可供大家参考。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10/20231016014403938.png)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
当我们踏入赣榆抗日烈士陵园时,我们会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我们能够亲眼目睹烈士的墓碑和纪念碑,这些都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的铭记和致敬。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烈士们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我们的尊严和自由。
通过参观赣榆抗日烈士陵园,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烈士们的历史背景和事迹,进而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幸福生活。观后感也是对烈士精神的思考和传承,我们应该将烈士们的奉献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2
红色的栏杆、土黄的围墙、开阔的正门、鲜明的标志,11月26日上午,在年级入党培养人的组织下,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本人与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一同前往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祭奠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于195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30周年纪念日落成。凝望着周恩来手书的“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我们从正门进入庄严肃穆的陵园,并在入党培养人的带领下,先后来到了四烈士墓、叶剑英纪念碑、血祭轩辕亭、中朝人民血谊亭参观。
通过学习,本人了解了那段英勇的历史。纪念碑四周雕刻着的广州起义战斗场面的浮雕,栩栩如生,勾起了人们心中那段红色的记忆,将人拉回到枪林弹雨、血流成河的革命年代。仰望着那直指苍天的枪支,仿佛看到了党领导人民英勇抗战的那段流金岁月,看到了无数革命先烈为人民抛头颅、晒热血的无畏眼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而面对面而矗立着的中朝人民血谊亭和中苏人民血谊亭,则显得格外和谐。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群中年男女正在曼妙地跳着交谊舞。那优雅的舞姿,让人想起了当年中苏人民、中朝人民彼此间互助互谅的友好关系,回顾起社会主义走过的光辉历程。从《共产宣言》的面世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成立,到现在我国的强大发展,都证明这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更加可喜的是,本人在湖边的休息厅看到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正在大声地歌唱着革命红色歌曲,小小的休息厅里人头攒动,人群围了一圈又一圈。激动昂扬的歌声与其说是在歌唱着那难忘的红色岁月,不如说是在歌唱今天的幸福,歌唱党的伟大、国家的富强……
这次参观学习,给本人启发很大,不仅让本人对革命先烈产生崇仰之情,而且让我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让本人认识到,我们的党一直是为人民的党。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要跟随党,为人民谋利益,为国家做贡献,为社会添光彩。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3
从赣榆城区往西29公里,不用问路,就知道抗日山在哪里。不远处的小山顶上,八路军战士塑像映入眼帘,左手握枪,右手擎旗,以守卫的姿态,面朝大海的方向。这尊塑像已伫立了74年。塔碑后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一支18人组成的特殊部队值得历史铭记。正是因为他们,才有了这座抗日山烈士陵园。
踏入烈士陵园的那一刻,在场全体党员、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不由得肃然起敬,在烈士陵园大家通过听讲解看图展,共同重温了历史,了解了侵华日军惨绝人寰的恶行,感受当时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勇敢与壮烈,对比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党员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参观结束后,公司全体党员来到纪念碑前,集体重温了入党誓词并学习了党的光辉历程。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们党员同志一定不能忘记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的那份赤子之心,要始终不忘初心,保持党性,砥砺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学习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四史”,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4
赣榆县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很适宜进行革命教育,由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树立宗旨意识,走群众路线。一是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站在群众立场谋划工作,用群众的观点推动工作,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二是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增进对群众的真挚感情,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合理利益诉求,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或及时反馈。
加强廉洁自律。提高自警、自省、自律意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节约观念。以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约束自己,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格执行作息时间,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严重违反工作纪律的行为。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既定任务。ZY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工作时,明确提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不能输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牢牢按照党ZY的决策部署,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聚焦“硬任务”,敢啃“硬骨头”,确保最后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才能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看到,目前,脱贫攻坚依然面临不少“硬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任务仍然较重,松劲懈怠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到位、工作不精准问题仍然存在。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赢得人民认同。更多革命教育
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新一代青年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思维逻辑、沟通方式、情感表达无不与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相关。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充分考虑这一现实情况,注重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新技术让爱国主义教育生动起来。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5
抗日山烈士陵园,是我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唯一以“抗日”命名的烈士陵园。抗日山原名为马鞍山,位于赣榆县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是埋葬抗日烈士忠骨的地方,更是烈士们鲜血铸就的永垂不朽的丰碑,被称为“中国抗日第一山”。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我们应当学习先辈们甘洒热血、英勇抗日的顽强精神,并以此不断激励自身,不忘初心,坚定守护先辈们甘愿付出生命而建立的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6
这次战役,老区人民怀着对党的无比信任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大力支前、抢救伤员、奋勇杀敌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真正体会到了革命斗争的残酷,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大家思想受到了震撼,心灵得到了洗礼。是他们团结一致,通力协作,战胜了许多艰难困苦,使他们来往穿梭于根据地前线,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对伤员精心照料,体贴入微,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更是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得民心者得天下”,党员称号之所以光荣,就在于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够为GJ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感谢区直机关I委给我们的这次参观学习的机会,让我们更加深刻的领会到新CN的诞生源之于无数仁人志士坚持自己的理想,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而换来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参观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可以激励当代人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精神。30年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小康社会,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之中。当代人没有CN艰苦生活的经历,致使个别人产生拜金主义思想,缺乏奉献精神。只想个人享受,缺失创新意识。追求个人利益,淡化了爱国热情。这种现象严重的背离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革命前辈那种只有付出,不求索取,前仆后继、冲锋线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为国捐躯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留下的革命史料是我党和全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7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依山而建,分为八个坡段,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组成。陵园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纪念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从第三坡段开始,依次建有小沙东海战烈士冢、波兰记者汉斯·希白的圆锥形纪念塔、八路军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之墓、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抗日烈士纪念堂、抗日山烈士纪念塔和烈士纪念亭,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融入了鲜明的抗日色彩,当置身纪念塔前,仿佛回到了那个满目疮痍的年代,见证了战士们为取得抗战胜利拼尽全力、奋勇向前的壮烈历程。
1943年11月,日军军团对鲁中、清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为策应反“扫荡”作战,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政治委员符竹庭根据指示,决心乘伪军未动,先发制人。午夜,化装成送粮农民的突击队进至城东北门,在地下人员接应下消灭城门哨兵,占领城楼,其余士兵迅速歼灭各处伪军。同时,进攻部队在火力掩护下,集中兵力对伪军旅部和141团发起攻击,激战至20日晨。最终,伪军旅长率残部1600余人缴械投降,而中国战士们却牺牲了。
现如今我们放眼望去一座座青山满目苍翠,一道道绿水波光粼粼,天地间一片祥和,谁都不会想到这儿曾经是黄沙漫天、横尸遍野的抗日战场。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8
革命烈士陵园内松柏环抱、绿荫满园、安静庄严,宛若我们今天参观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心情——肃穆、感动。烈士,一个让人敬佩又感动的词语。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似乎已经遗忘了这个词语,美好而安逸的生活让我们心中很少有激情。但那天的参观,让我们的血液再次沸腾。几十年来,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已深入人心,这种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和革命斗志,我们在烈士墓前鞠了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满敬意的充满情感的一个弯腰。我们献了花,那是凝聚着我们无限情感的一束鲜花,或许先烈们也在看着我们,这样一代新中国的中华儿女,如何来完成他们未完的使命。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朱瑞将军,赵一曼,杨靖宇同志,无数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都让我们震撼了。烈士永生、浩气长存!我曾怀疑过人的永生,但当乐观豁达,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汇聚到一个人或一群人身上时,那便是永生。
烈士们已经离开了我们,解读他们,只能通过一块块碑文,一座座坟墓。从他们附近走过,仿佛接受了人生的洗礼。此次学习升华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深切体验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无数的革命先烈们——您好!我们在向您们真诚的瞻仰,我们更会永远地向您们——学习致敬!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9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华夏儿女对侵略者的愤恨,更是对祖国大好河山无限热爱的共同心声。我们应牢记,是石碑上那些冰冷的名字为我们带来了现在美好的生活,是他们一次次用身躯抵挡敌人,守住了脚下的土地,我们唯有守护好这个国家才不负先辈们所流的鲜血。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参观之旅,让我们明白:青山依旧,忠骨依存,我们定将心怀敬畏,奋勇向前!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0
一路上雾气绵绵,朦朦胧胧。春雨纷纷,洒洒落落……大树抽出的芽儿嫩绿嫩绿的,有的树已经开出了红的花,有的开出了白的花,朵朵娇艳,镶嵌在春天这幅图画中,成了点睛之笔。路上的行人撑着各种各样的雨伞:红的、白的、黄的……我们一家人来到了大足烈士墓,可忘了带伞。
一下车,“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这几个标题映入眼帘,再加上宽大、宏伟的门牌坊,看起来就更加神圣。牌坊左右两边的石壁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壁画。牌坊后面是烈士陵园的简介,周围还刻着许多逼真的花朵来当陪衬。往前走,是上楼的扶梯,扶梯上刻着壁画和诗句,比如“霜业不奈间,旧逞当车臂”“风竹报平安”“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并未多了解,只是看了一眼后就和妹妹继续往前走了。
来到顶台后,几棵松树屹立在墓碑两旁,好似一个个士兵守护着烈士们的英灵,又好似代表着烈士们不屈不挠,坚守岗位的精神。爸爸指着眼前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讲道:“这里是以前剿匪而牺牲了的烈士们,听说以前你奶奶家旁边还住扎了一个部队呢!”爸爸拉着我来到了一个个革命烈士的墓碑旁,第一位是吴香廷,他在1950年在大足县剿匪牺牲;第二位是秦占芳,也在1950年剿匪牺牲;第三位是邹廷六,在1967年邛崃因公牺牲;还有两个墓碑上贴着烈士们生前的照片,在最后一排还有27位无名烈士碑。边听爸爸介绍,边参观烈士们的墓碑,我心中好像有一种情愫正在由然而生,已经忘却了我是在细雨中,眼泪在眼眶中徘徊。
我们来到正前方,石壁上刻着烈士们的剿匪活动和剿匪经过。当猖獗的匪徒终于被革命军人消灭,石壁上军人们获得胜利时的喜悦表情,竟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军人们把得来的粮食分给乡亲们的温柔表情,也都刻画得有模有样,让人身临其境。
这时我的头发上已经聚集了许多雨珠……我拿出自己做的小白菊放在了纪念碑下,并深深地行了个礼,怀着感恩的心情离开了。当我再次走到楼梯,再看扶手上那几句诗,终于明白了,这些诗句都是革命烈士们精神和品质的写照。
上车后,我虽已淋成了“落汤鸡”,但对于我来说,今日之行,有着深刻而特殊的意义……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1
今天,08国贸二班的同学们在这一起哀悼,一起祭奠!我们手里握着小白花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把小白花儿摆放在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前中间。我们知道他们都是英雄,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我们久久地站在墓碑前,心里很沉重与敬畏。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在哪场惊天动地的战役中牺牲的,但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在战争中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英雄,是他们的热血铺下了我们走上美好生活的红地毯,是他们用生命谱写了祖国和平繁荣的美好篇章,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虽然我们去的烈士陵园很肃穆与庄严,但我们敬献的花圈为烈士陵园增添了几分生气。希望烈士们能够感受到我们的祝福与崇敬!他们的付出让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并在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前进着。我们真的很幸福!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几项仪式。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三分钟默哀”。在肃穆庄严的纪念碑前,在严肃的氛围中,我们真正地诚心的默哀。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几十年前战士们英勇奋斗,捐躯卫国的壮烈场面。他们很多人都风华正茂,但为了解放中国,为了解救亿万中国人民,他们英勇献身,舍己为人。他们的精神和壮烈牺牲的壮举都会永载史册的!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并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要有当祖国接班人的决心,并为此不断奋斗!更要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与强大,也让和谐的生活更加美好!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2
4月2日,在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符竹庭将军陵寝前,全国红色故事优秀讲解员于雪,正在为来自符将军老家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头陂镇的亲人代表,讲述这座山的红色历史和符竹庭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壮烈牺牲史。
“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
虽相隔1100多公里,但两地的人民从未忘记血洒赣榆留英名的抗日名将符竹庭。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山烈士陵园坐落在苏鲁交界的抗日山上。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团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1周,歼灭日伪军1000多,取得了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之后,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教导二旅6团1连的18名指战员奉命掩护,在青口与日伪援军血战,除1人外全部牺牲,他们就是被抗日军民传颂的“青口十八勇士”。
1941年7月,为了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战以来教导二旅牺牲的所有烈士,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亲自带领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跑遍了当时滨海区的赣榆、临沭、莒南、东海四县交界地区,最后选中赣榆西部马鞍山,后更名为抗日山。抗日山第五坡段庄重肃穆的六角墓亭,那是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之墓。墓亭南面镶着他的铜像,那是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的。1942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时,将军曾说 :“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没成想第二年竟一语成谶,1943年11月,符竹庭以身殉国,年仅31岁。按照他生前遗愿被安葬在了抗日山。
1944年的7月7日,陵园建成,滨海区各界人士5000多人隆重集会,悼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陵园所在的马鞍山更名为抗日山,符竹庭将军也是安葬在这山上级别最高的将领。
到落成时,“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内共修建了750多座烈士墓,800多名英烈长眠于此。纪念碑上镌刻了3576位烈士的英名。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亩,建有烈士墓1638座、1800多位烈士的忠魂安葬其中。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在抗日战争中就修建完成的抗日烈士陵园。它浓缩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3
“同学们,在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发起青口战役,此役涌现出著名的‘青口十八勇士’……”8月31日,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在抗日山上举行。同学们手捧鲜花,跟随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志愿讲解员于雪,拾级而上,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凭吊抗战英烈。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的抗日山烈士陵园,是全国建园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陵园内高高的纪念塔上,矗立着一名威武的战士雕像,一手高举红旗,一手紧握钢枪,以守卫的姿态,面朝大海的方向。塔碑后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一支18人组成的特殊部队,他们就是“青口十八勇士”。
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团和山东纵队二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1周,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之后,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教导二旅6团1连的18名指战员奉命掩护,在青口与日伪援军血战,除1人外全部牺牲。
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战以来教导二旅牺牲的所有烈士,1941年7月,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跑了很多地方,最后选中赣榆西部马鞍山。
1944年7月7日,抗日山烈士陵园建成,滨海区各界人士5000多人隆重集会,悼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马鞍山也随之更名为抗日山。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亩,分为8个坡段、363级台阶,建有1845座烈士坟墓。
“近年来,展馆从提升馆藏条件、改进陈列方式、创新展示手段等多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文物、图片、雕塑、多媒体等形式,强化馆藏陈列物的动感,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抗日山烈士陵园服务中心主任贺龙广说,“目前,我们启动了烈士纪念馆改陈布展,广泛征集革命文物,很多从未展出过的革命文物今年将对外展出,布展面积达1270平方米。”
2014年9月1日,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听了讲解,我们深受感动。革命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定铭记他们的精神,自强不息,建设伟大祖国!”在抗日山东墓群的抗战烈士墓前,少先队员代表谷乐欣说。
“这里每年接待7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凭吊。每逢清明,接待人数达20万人次,今年暑期学生参观超3万人次。”贺龙广说。
“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在抗日战争中就修建完成的抗日烈士陵园。这些抗日红色地标,饱含着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4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题记
在12月2日的中午,我们踏上红色旅途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 当双脚迈入那个庄严又不失生机的陵园,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注视着陵园走道两边石碑上刻着的遒劲大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我久久陷入了沉思。有许多事虽发生过,却会随时间慢慢被遗忘;有些人虽扬名一时终究被历史浪潮淘去。
遥想烈士们当年的献身救国的豪情万丈和慷慨激昂——你还记得1972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吗?还记得为此牺牲的七十二将士吗?还记得“常州三杰”、“七君子”、顾雪庄等为了光明而战的英烈们吗?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他们那大义凛然的气概!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也许战争的硝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却永远烙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在21世纪的今天,战争早已在年青人中失去了踪影。但是我们依然生活在烈士留下的绿荫下,享受着无比幸福的时光。时光可以冲淡记忆,但是革命精神永世相传,英烈们用鲜血和生命开创了我们民族的千秋大业,培育了一种崇高的民族气质、革命精神和高尚风范;改革开放以来,烈士们在党和国家利益、集体和人民利益需要的时刻停身而出,英烈们的英勇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要踏着先烈足迹,寻觅革命精神,把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对英魂的不尽哀思,化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对人民利益的勇敢维护;继承先烈的遗志,追求真理、不懈奋进、走一条辉煌的人生只路。
“墙外桃花墙内血,一样鲜艳一样红”,请英烈们放心,我们这些后来人,一定将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昌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让绚丽的桃花,不再染上殷红的鲜血,要用鲜艳的桃花,装点人们美丽的家园,映衬人们幸福的生活。春天就快来了,烈士陵园的春天来得更早,长眠的英烈们,一定会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倾听到共和国昂首前进的铿锵步伐,感受到祖国人民意气风发的不屈精神,也能看到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新气象。
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给中华民族精神渲染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自强、自信、自尊、自律,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我们美好的明天,储备学识,储备能量,抓住机遇,笑迎挑战,用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风采去描绘未来更加光彩夺目的画卷。
时光漫漫,许多往事都会如同过眼浮云,稍纵即逝,但参观烈士陵园所激发出来的坚定信念,却永远铭刻在心!
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观后感15
清明节到了,学校组织全体同学去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扫墓。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胸前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沉重的心情出发了。
到了烈士陵园,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高大挺拔的树木,像一个个威武的战士。同学们肃立在纪念碑前,为革命烈士默哀。在哪三分钟里,我不由的想起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上战场杀敌的情景。使我们知道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随后我们庄严宣誓,这誓词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他激励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才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接着我们穿过树林,来到烈士墓碑前,行了少先队礼。这一刻,我在心里默默的说:“先烈们,你们安息吧!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回去的路上,我在心里暗暗的想我们要学习先烈们的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关于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的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7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