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火灾是指发生在特定空间内并伴随着明火的不受控制的燃烧现象。在火灾中,可燃物质被点燃并释放出能量,进而引发火势扩大]。火灾具有快速蔓延、高温高能等特点,对人类、动植物和物质造成重大危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预防火灾基本安全常识及安全意识教育方法,拉至文末查看完整的资源领取方式可下载!
资源内容展示如下
![预防火灾基本安全常识及安全意识教育方法](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1/20240111092305276.jpg)
文章目录
火灾的基本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二章 火灾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火灾的定义与分类。
了解火灾的危害性和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熟悉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知识点: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二、火灾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火灾可以按以下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 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E、F 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例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
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
例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或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7年4月9日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火灾的危害
![预防火灾基本安全常识及安全意识教育方法](https://wkrtcs.bdimg.com/rtcs/image?w=422&md5sum=ad62a0bf244081b7f990be7c8d3bea27&sign=48c4431396&rtcs_flag=1&rtcs_ver=4&l=webapp&bucketNum=248&ipr=%7B%22anchor%22%3A%7B%22pos_h_by%22%3A%22page%22%2C%22pos_v_by%22%3A%22page%22%7D%2C%22c%22%3A%22word%2Fmedia%2Fimage1.png%22%2C%22dataType%22%3A%22png%22%2C%22h%22%3A127%2C%22imgOriH%22%3A127%2C%22imgOriW%22%3A422%2C%22t%22%3A%22img%22%2C%22w%22%3A422%7D)
第二节 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知识点: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事故都有起因,火灾也是如此。分析起火原因,了解火灾发生的特点,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技术措施,有效控火,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一、电气 五、玩火
二、吸烟 六、放火
三、生活用火不慎 七、雷击
四、生产作业不慎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通常情况下,火灾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发展到熄灭的过程,其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过程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烟气蔓延及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知识点:建筑火灾热量的传播方式
(一)热传导
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是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对于起火的场所,热导率大的材料,由于能受到高温作用迅速加热,又会很快地把热能传导出去,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引起没有直接受到火焰作用的可燃物质发生燃烧,利于火势传播和蔓延。
(二)热对流
热对流又称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引起热量传递的方式。
(三)热辐射
辐射是物体通过电磁波来传递能量的方式。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辐射换热是物体间以辐射的方式进行的热量传递。与导热和对流不同的是,热辐射在传递能量时不需要互相接触即可进行,所以它是一种非接触传递能量的方式,即使空间是高度稀薄的太空,热辐射也能照常进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太阳向地球表面传递热量的过程。
火场上的火焰、烟雾都能辐射热能,辐射热能的强弱取决于燃烧物质的热值和火焰温度。物质热值越大,火焰温度越高,热辐射也越强。辐射热作用于附近的物体上,能否引起可燃物质着火,要看热源的温度、距离和角度。
知识点: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当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烟气在其内的流动扩散一般有3条路线:
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是:
着火房间——走廊——楼梯间——上部各楼层——室外;
第二条是:着火房间——室外;
第三条是:着火房间——相邻上层房间——室外。
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越旺,如图1-2-1所示。
图1-2-1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
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
在火灾初期为0.1~0.3m/s,
在火灾中期为0.5~0.8m/s。
烟气在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
在楼梯间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等。
1.烟囱效应
是指户内空气沿着有垂直坡度的空间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气加强对流的现象。烟囱效应的产生。在有共享中庭、竖向通风(排烟)风道、楼梯间等具有类似烟囱特征——即从底部到顶部具有通畅的流通空间的建筑物、
构筑物(如水塔)中,空气(包括烟气)靠密度差的作用,沿着通道很快进行扩散或排出建筑物的现象,即为烟囱效应。属于热交换形式的一种表现。
2.火风压
火灾的热力作用会使空气的温度增高而发生膨胀,密度小的热空气在有高差的巷道中就会产生一种浮力,这种浮力效应被称为火风压(着火房间温度上升、气体膨胀)。
3.外界风的作用
风的存在可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压力分布,而这种压力分布能够影响建筑物内的烟气流动。建筑物外部的压力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风的速度和方向、建筑物的高度和几何形状等。风的影响往往可以超过其他驱动烟气运动的力(自然和人工)。一般来说,风朝着建筑物吹过来会在建筑物的迎风侧产生较高滞止压力,这可增强建筑物内的烟气向下风方向的流动。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火灾时,建筑内烟气呈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蔓延的途径主要有:
内墙门、洞口,外墙门、窗口,房间隔墙,空心结构,闷顶,楼梯间,各种竖井管道,楼板上的孔洞及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等。
对主体为耐火结构的建筑来说,造成蔓延的主要原因有:
·未设有效的防火分区,火灾在未受限制的条件下蔓延;
·洞口处的分隔处理不完善,火灾穿越防火分隔区域蔓延;
·防火隔墙和房间隔墙未砌至顶板,火灾在吊顶内部空间蔓延;
·采用可燃构件与装饰物,火灾通过可燃的隔墙、吊顶、地毯等蔓延。
1.孔洞开口蔓延 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
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知识点:建筑火灾发展的几个阶段
对于建筑火灾而言,最初发生在室内的某个房间或某个部位,然后由此蔓延到相邻的房间或区域,以及整个楼层,最后蔓延到整个建筑物。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初期增长阶段、充分发展阶段和衰减阶段。图1-2-2为建筑室内火灾温度-时间曲线。
通常,轰燃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充分发展阶段。
![预防火灾基本安全常识及安全意识教育方法](https://wkrtcs.bdimg.com/rtcs/image?w=347&md5sum=ad62a0bf244081b7f990be7c8d3bea27&sign=48c4431396&rtcs_flag=1&rtcs_ver=4&l=webapp&bucketNum=248&ipr=%7B%22anchor%22%3A%7B%22pos_h_by%22%3A%22page%22%2C%22pos_v_by%22%3A%22page%22%7D%2C%22c%22%3A%22word%2Fmedia%2Fimage3.png%22%2C%22dataType%22%3A%22png%22%2C%22h%22%3A188%2C%22imgOriH%22%3A188%2C%22imgOriW%22%3A347%2C%22t%22%3A%22img%22%2C%22w%22%3A347%7D)
第四节 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知识点: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为防止火势失去控制,继续扩大燃烧而造成灾害,需要采取以下方法将火扑灭,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破坏燃烧条件。
一、冷却灭火(针对可燃物温度,冷却到燃点或闪点以下)
二、隔离灭火(针对可燃物与氧气火焰隔离)
三、窒息灭火(针对氧化剂,氧浓度低于15%,水蒸气浓度达到35%)
四、化学抑制灭火(针对链式反应自由基,速度快,扑救初期火灾)
火灾的预防措施
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减轻火灾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火灾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灾预防措施,详细介绍如下:
1. 安装火灾报警器:火灾报警器是最基本的火灾预防设备之一。它能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火灾的发生,以便及时采取逃生和灭火措施。在家庭和办公场所等室内空间中,安装火灾报警器是非常必要的。
2. 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电气设备是火灾的常见起因之一。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可以减少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的可能性。检查电线是否老化、插座是否松动等问题,并及时更换或修理有问题的设备。
3. 合理使用电器:在使用电器时,要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要超负荷使用电器,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器而不注意。特别是在离开房间或睡觉时,务必关掉电器电源,以防止电器故障引发火灾。
4. 妥善使用明火:明火是火灾的另一个常见起因。在使用明火时,要格外小心,确保火源离易燃物品足够远,不要离开明火太远,以免发生意外。炉灶、烛台等明火使用完毕后,务必将火源熄灭。
5. 定期清理杂物:杂物的堆积是火灾发生的隐患之一。定期清理室内和室外的杂物,保持通道畅通,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特别是易燃材料如纸张、布料、干草等,要妥善存放,远离明火和热源。
6. 注意用火安全:在户外露天场所或野外活动中,如篝火、烧烤等,要注意用火安全。选择安全的场地,远离易燃物品,保持火源稳定,并随时准备灭火工具,以防止火灾蔓延。
7. 做好消防演练:定期进行火灾逃生和灭火演练,提高人们的火灾应急能力。组织员工或家庭成员了解逃生路线、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并模拟火灾情况进行演练,以便在真正的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8. 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在公共场所、商业建筑和住宅小区等地方,加强消防设施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设置灭火器、灭火器箱、消防栓、喷淋系统等,以提供及时有效的灭火手段。
总结起来,火灾预防措施是我们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安装火灾报警器、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合理使用电器、妥善使用明火、定期清理杂物、注意用火安全、做好消防演练和加强消防设施建设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灾的发生和扩散,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大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火灾预防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火灾的应急处理
1.及时扑救火灾
火灾初起阶段火势较弱,范围较小,若能及时采取有效办法及时控制火势,就能迅速将火扑灭。据统计,70%以上的火警都是在场人员扑灭的。如果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对于远离消防部门的地区首先应强调群众自救,力争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
(1)冷却灭火。
①在单位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利用灭火器、消防给水系统灭火。②若无消防器材、设施,则用桶、盆等取水灭火。③在家庭或机关,可就地取水灭火,如用自来水和盆缸存水浇火,使火场迅速冷却熄灭。如果水少,估计不足以灭火时,可将有限的水洒在火点四周,淋湿周围的可燃物,控制火势,赢得再取水灭火的时机。
(2)窒息灭火。
①利用设备本身的顶盖,如船舱的舱盖,油罐、油桶的顶盖等。②室内着火,用棉被、毯子、棉大衣等覆盖,水浸湿后覆盖效果更好。③室外可用浸湿的麻袋、沙土覆盖,对忌水物质必须用沙土扑救。④利用泡沫灭火器喷射燃烧物。
(3)扑打灭火。对固体可燃物、小片草地、灌木等小火用衣服、树枝、扫帚等扑打。但对容易飘浮的絮状物不宜采用扑打法。
(4)阻断可燃物灭火。
①关闭可燃气体和液体的阀门。②采用泥土、黄沙筑堤,阻止流淌的可燃液体流向燃烧点。③移走周围的可燃物。
(5)切断电源灭火。
①电器引起的火灾或火焰威胁到电线,都要立即断电。②首先切断电源,再用水、泡沫灭火器。③阻止火势蔓延灭火。关闭门窗,减少新鲜空气的流入,也要设法防止火势的火点向周围蔓延,例如,淋湿或移走周围的可燃物。
(6)防止爆炸。
①有爆炸危险的容器要快速冷却降温。②易燃、易爆物资,要迅速转移远离火场。③有手动放泄压装置的立即打开阀门泄压。
2.火速报警
火灾初起,一方面积极扑救,另一方面火速报警。
(1)报警对象。
①召集周围人员前来扑救,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②本单位消防与保卫部门,迅速组织灭火。③公安消防队,报告火警电话是119。④发出警报,组织人员疏散。
(2)报警方法。
①本单位报警利用呼喊、警铃等平时约定的手段。②利用广播。③电话、手机。④距离较近的可直接派人到消防队报警。⑤向消防部门报警。火灾发生后,必须得报警。
3.火灾救治工作重点
(1)迅速移出伤员。应使伤员立即离开烟雾环境,置于安静通风凉爽处,解开衣领、裤带,适当保温。
(2)迅速抢救生命。对呼吸停止者实行人工呼吸,给予吸入高浓度氧气,对中毒患者,采取相关的急救措施。
(3)判断是否存在吸入烧伤。判断是否存在吸入烧伤至关重要,可通过以下方面判定。①面部、颈部、胸部周围的烧伤。②鼻毛烧焦。③口鼻周围的烟尘痕迹。④由火引起的头发内的化学物质。
(4)保护创面。创面要用清洁的被单或衣服简单包扎,尽量不弄破水疱,保护表皮。严重烧伤者不需要涂抹任何药粉、药水和药膏,以免给入院后的诊治造成困难,影响诊疗效果。
(5)运送伤员。运送伤员是将伤员经过现场初步处理后送到医疗技术条件较好的医院的过程。搬运伤员时合适的搬运方法和搬运工具。对于转运路途较远的伤员,需要寻找合适的轻便且震动较小的交通工具。途中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做急救处理。伤员送到医院后,陪送人应向医务人员交代病情,介绍急救处理经过,以便入院后的进一步处理。
4.火灾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1)当火场发生紧急情况,救援人员和车辆应处于安全地带。
(2)采取工艺灭火措施灭火时,要在失火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配合指导下进行。
(3)火场内如有带电设备应采取切断电源和预防触电的措施。
(4)火场救援时必须清点本单位人数和器材装备,如发现参加灭火人员缺少时,及时查明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在使用救护车运送火灾伤员时,应密切注意伤员伤情,要进行途中医疗监测和不间断的治疗。注意伤员的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对重伤员需要补液治疗,路途较长时需要留置导尿管。
(6)用冷自来水冲洗伤肢冷却伤处。
(7)不要刺破水疱,伤处不要涂药膏,不要粘贴受伤皮肤。
(8)衣服着火时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止增加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损害。
(9)迅速逃离通风不良的现场,以免发生吸入损伤和窒息。
(10)用身边不易燃的材料或阻燃材料,迅速覆盖着火处,使与之隔绝。
(11)凝固汽油弹爆炸、油点下落时,应迅速躲避或利用衣物等将身体及裸露部位遮盖,等待油点落尽后,将着火的衣服迅速解脱、抛弃,并迅速离开现场,不可用手扑打火焰以免手烧伤。头面部烧伤时,应首先注意眼睛,尤其是角膜有无损伤,要先予以冲洗。
消防安全意识和教育方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火灾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消防安全意识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一、理论宣传
理论宣传是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了解消防安全的重要性,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并增强对火灾预防的能力。在进行理论宣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科学知识普及:普及火灾发生的原因、火灾扑救的基本原理、火灾逃生的注意事项等科学知识,以增加公众的消防安全观念。
2. 真实案例讲解:通过讲解真实的火灾案例,揭示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教训,让公众认识到火灾是可以避免的,增强主动防范的能力。
3. 示范演练:进行火灾逃生演练,教会公众正确的逃生方法和正确使用灭火器材的技巧,增强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二、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是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实际操作,使公众掌握正确的灭火技能,提高火灾应对的能力。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灭火器材的使用:组织公众学习并亲自操作不同类型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灭火器车等,掌握正确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2. 烟雾逃生器的使用:设置逃生器材,如烟雾逃生器、火焰逃生器等,让公众亲自体验火灾逃生的困难和重要性。
3. 火灾逃生演练:组织公众参与火灾逃生演练,模拟现实情境,让公众亲身感受火灾时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的逃生方式。
三、舆论宣传
舆论宣传是提高消防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媒体的报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增强公众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在进行舆论宣传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1. 媒体报道: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渠道,报道火灾事故案例和相关消防安全知识,提醒公众关注消防安全。
2. 社会关注: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主题讲座、社区宣传等,引起社会各界对消防安全问题的关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
3. 社交媒体推广: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消防安全的传播内容,引导公众关注、转发和普及相关知识。
总结:
消防安全意识教育是预防火灾、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理论宣传、实践操作和舆论宣传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公众对消防安全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科学可行性,逐步培养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4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