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教案怎么写范文(10篇)

《夜书所见》教案的课程主要围绕着这首诗歌展开,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那么,夜书所见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怎么写范文的呢,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夜书所见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夜书所见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夜书所见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师:“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师:“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点击音乐)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师: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生:(边读边想,有的互相议论,有的举手)。

  师:(指生1)你说说!

  生1:诗人看到了萧萧秋风吹下落叶送来寒冷,江面上也吹来秋风……(到“动客情”就语塞。)

  师: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生2:(举手)冷冷清清。

  师: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

  生3:(自由读以后举手)孤单、寂寞、苦闷。

  师: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生:(众生举手)

  师:(指一人)你来说!

  生4: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师: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板书):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作客的思乡之情(客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现在来学后两句诗。(出示挂图或指看文本上的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生:(默读后两句)

  师: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生:(笑)捉蟋蟀呀!

  师: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生:高兴!

  师: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生:(自由读,讨论)。

  师:“知”,你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

  生1:估计、猜想。

  生2:料定。

  师:这三种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生:(轻声,细读)

  师: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在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

  生:诗人越会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师: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师: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生:(静思细读)。

  师:(观察生读后)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生:(自由读)

  师: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生:好呀!(鼓掌)

  师: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用手作翻滚状)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

  生:越睡不着,越兴奋。

  师: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

  生: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师:你们看(字幕显示):“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生:(齐声诵读)

  师: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就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

  四、拓展阅读

  师: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情。

  师: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也会成为了现代小诗人。

夜书所见教案篇4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法分析: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根据《夜书所见》一文的诗歌题裁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读促知、以读促解、以读促悟”的方法进行教学。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相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感受,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读的基础上,通过引进资源、练习说话、启发想像、改编古诗等环节,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的自主状态。整个教学设计,突出表现以读为本,说、写结合,突出能力训练。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的感染。课堂上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营造自主空间,使学生学得得法,学得主动,学得生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 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板书“动客情”。)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以读促思,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的感受,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品“挑”)(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联想,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看图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鲜明的图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图文结合是第二学段阅读的重要途径。)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家乡、童年。)是的,这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也就是—诗人思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7.“动客情”就是全诗的中心句,文字中融进了诗人思乡之情,我们读的时候就要把“想家”、“乡愁”的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感觉?

  (抓住文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分析想像,使之感受更为深入,学生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评出“朗读之星”。(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及热情,避免出现“朗读疲劳”。)

  2.齐背诗文。(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共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情感。)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与文中人物对话,学生在情境中将自己融入其中,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

  4.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回应本课情感体验。)

  五、小小诗人,再现诗韵

  把这篇古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现代诗。

  (注重积累与表达的训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很自然地完成读写结合。树立了“生活中学语文,生活中用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空间。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可做课堂小练笔,也可课下写成,下节交流。)

  板书:

  见:梧叶   挑促织 一灯明

  夜书所见 听:寒声秋风思乡、孤独

  感: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静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动

  散作满河星。

夜书所见教案篇6

  《夜书所见》是新课程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九课的第一首古诗。这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而《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借着学校开展的“书香满校园,古诗伴我行”活动之风,班里的孩子大都背诵了不少的古诗名篇,但是这首诗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在阅读方面也许会有一定的困难。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本诗是作者客游在外思念家乡、亲人而作,三年级的孩子长时间离开家乡的可能性不大,他们对本诗的理解可能会有缺失,因此,我确定了教学本诗的重难点为:感情朗读,理解诗意,悟出诗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瑰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看见         书:写、记录)

  3、那作者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注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认识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多人朗读)

  ·老师发现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情绪,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老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作者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情绪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单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现在却是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现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游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夜书所见教案篇8

  分析教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第五册语文第九课中的一首古诗,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诗篇。诗人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中两个生字,理解诗句,了解古诗的内容。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人热爱秋天、热爱家乡的情感,并背诵古诗。

  2、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古诗《回乡偶书》,说说诗中的思乡之情。

  2、引入古诗学习: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古诗,纠正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三、学习古诗,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1、教师:大家读得很好了,那么怎么来学习古诗呢?(黑板出示)

  1、解诗题

  2。、知作者

  3、明诗义(1)理解词语(2)明白句意

  4、悟诗情

  (二)解诗题

  1、学生读诗题,看看它是什么意思?

  2、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三)知作者

  因学生没有其它的途径了解作者,这一部分就由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诗人。让学生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

  (四)明诗义

  1、理解词义

  (1)学生读诗句,看看自己能理解哪些词语。

  (2)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3)引导学生通过看注释理解词语。

  3、明白句义

  (1)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的意思放到古诗里,一边读一边想,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说说他们的意思。

  (3)为什么诗人知道有孩子在捉蛐蛐呢?

  引导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3)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看第一、二行诗。

  (4)引导学生学习一、二行诗句,说说诗句意思。

  (五)悟诗情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回想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背诵古诗。

  五、板书

  夜书所见

  南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

  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教案篇9

  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

  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

  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

  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

  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他动了什么情呢?

  生:心情

  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

  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

  生:自己的家乡。

  师:他前面的感情是什么情?

  生:思乡之情。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思乡之情一起再来读读这首古诗。

  接着孩子们背诵古诗。

  一堂课在孩子们琅琅读书声中结束。

夜书所见教案篇10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3858.html

(0)
jieweijiewei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