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是指一系列规定和要求,用于规范消毒供应室的运作和管理,以确保该部门的工作符合卫生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这些制度通常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质量监控、设备管理、安全防护、清洁与消毒措施等。以下是有关于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2025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及流程工作总结 (6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11/20241109065259195.jpg)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1
一、消毒范围:凡属本企业的自产水、购买的郊区自来水、农村水、外购水和自产水的混合水都要进行水质的消毒处理。
二、水质消毒要按照水质的检测指标,针对性地选取不同的消毒用品,科学合理地使用。
三、消毒设备和消毒用品要选用国家标准的正规产品,其产品必须有省级以上卫生监督部门颁发的产品卫生许可批件。
四、水质消毒应详细、真实记录,把每班消毒设备运行时间、消毒时间、消毒剂品种、使用数量、消毒水量等情况详细记录,并要有消毒人员的签名和记录时间。
五、水质消毒必须安装水质净化消毒设备,淘汰人工消毒。并要配备消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六、严格按照规定对水质进行日常检测和不定期抽测,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
七、按照要求申领供水卫生许可证,接受上级卫生监督部门的.检查。
八、对所有操作消毒设备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对所有涉水人员定期体检,领取健康证。
九、不断学习,获取新的消毒设备和产品的操作技能,采取先进的消毒技术和消毒方法。
十、消毒人员在进行消毒过程中要保持个人卫生的清洁。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2
1、食品安全关系重大,本店任何员工都有责任对本店采购回来的食品进行监督。
2、采购人员在采购肉类时,应采购经疾控中心查验过关的肉类,杜绝采购变质肉类,夏天要特别注意。
3、采购人员在采购禽类时,应观察其是否有瘟病等症状,杜绝采购有瘟病的’禽类,以免引发各类疾病。
4、在采购鱼类时,应观其表皮是否损伤,病态。不能采购有病症,瘟症等有碍食品安全东西。
5、在采购蔬菜时,应采购新鲜蔬菜。有腐烂,变质的蔬菜绝对不能采用。
6、在采购油类时,应向供货商索取相关证件,决不采用潲水油,地沟油等国家禁止的油类产品。
7、在采购带有包装的食品时,应看清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对于过期变质的一律拒绝采用。
8、对于采购回来的干货,一定要了解其性质,该发透的一定要发透,要保证食品的质量。
9、不能采购有碍感官的食品,对于采购回来的食品,该保鲜的保鲜,该急冻的急冻。对于采购回来多天未用的食品,应专门存放。使用时要看其是否过期,绝对不能使用有碍食品安全东西。
10、总之食品安全责任重大,本店员工任何时候发现有变质,过期等食品,都有责任对其进行处理。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3
为贯彻上级主管领导指示精神,加强卫生消毒管理工作,改善幼儿园卫生条件,防治疾病传播,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1、设立由园长负责的`消毒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检查督促消毒工作。
2、在园教师应身体健康,具有一定卫生知识,每年体检一次,急慢性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及病源携带者,均不得从事幼教工作。
3、入园儿童必须持有《儿童预防保健手册》检查免疫接种情况,入园前均要检查健康,防止传染病人或病源携带者和近期急性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入园。
4、加强对儿童日常活动的健康观察,保健老师认真做好晨、午间的检查工作,发现病情及时报告处理。
5、教师要做到个人卫生,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
6、室内要做到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在传染病流行季节每天要进行消毒。
7、桌椅、把手、墙壁、地面等每日消毒一次,再用清水擦洗干净,加大消毒力度。
8、每人一杯一巾,每天高温消毒一次,坚持用流水洗手洗脸。
9、厨房餐具每日消毒一次,做到伙食每日留样。
10、厕所、活动场地坚持每天喷洒消毒水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4
一、隔离室设置规则
隔离场所设置分别用于发热、乏力、千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患病工作人员的临时安置。隔离室门口设立醒目的标识,门前有“闲人免进”等提醒标识,避免其他人员误入隔离场所。
二、日常体温检测登记
1.配备适量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工作人员。专人负责职责明确,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2.严格对观察场所的场所。物品进行消毒,加强个人防护。
3.发现有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可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应由专用车转运至辖区指定定点医疗机构。
4.被隔离者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公共物品和部位。
5.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用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
6.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7.被隔离者应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注意营养,勤运动。
三、隔离室消毒措施
1.加强通风,保持环境卫生。
2.房间内设卫生间,隔离区域相对独立。
3.被隔离者须戴医用外科口罩,禁止离开房间和相互探访。
4.不得使用空调系统。
5.对隔离场所每天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如若有可疑病例或发热人员进入,需在专业部门指导下,对隔离场所进行规范消毒处理,被观察人员的呕吐腹泻物、生活污水、垃圾等处理或接触过的所有物品都应经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或继续使用,患者离开后,卫生保健人员需对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同-室内不能同时安排不同病种的病例。
四、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1.进入集中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戴医用外科口罩,每4小时更换1次或感潮湿时更换:戴一次性工作帽。
2接触从隔离者身上采集的标本和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的工作人员,转运隔离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需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如实施近距离操作时需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3.每次接触隔离者后立即进行手卫生(流动水七步法洗手和手消毒)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5
一、内镜检查与消毒要求
1、内镜室划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镜柜、贮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无菌物品与一般物品分开放置。
2、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穿工作衣、戴手套(一人一副),对要求灭菌的内镜应按手术室要求进行穿戴与消毒。
3、检查床单、枕套应每天更换,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4、给患者检查时应做到一人一口圈、一治疗单、一弯盘;行活检时做到一人一钳,内镜注水瓶应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注水瓶内的灭菌用水应每天更换。
5、内镜检查过程中如向活检孔道内注水,必须使用消毒注射器,注射器每天更换,所注入水为无菌用水。
6、清洗消毒过程中所用的棉纱垫也应每日消毒,以防其隐藏病原微生物。
7、检查结束后及时倾倒吸引瓶内污水,吸引瓶内倒入2000mg/L含氯消毒溶液30分钟刷洗干净后瓶内倒入2000mg/L含氯消毒溶液盖上吸引瓶盖备用。吸引管用以上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备用,管子老化应及时更换。
二、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
1、消毒液应按说明书规定进向活化和稀释,保证有效浓度和有效使用时间。每天使用前应检测消毒液的浓度,浓度合格方可使用,检查例次多时,应在检查中间进行一次消毒剂浓度检测,必要时及时更换。应有消毒液的检测的.记录,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2、每天检查前应先将内镜在消毒液(2%戊二醛)中浸泡消毒30分钟。为保证内窥镜管道的消毒效果,应拔去注水注气按钮,换上清洗专用按钮,以保证管及孔道内充满消毒液。浸泡消毒结束后取出内镜,在流动性冲洗槽内用水洗净镜身及管道内的消毒液后用消毒干纱布和75%酒精纱布擦拭镜身并吹干后备用。
3、内镜清洗消毒方法:
①擦净与水洗:内镜检查结束后用纱布擦去附着的粘液,放入清洗槽内进行充分清洗。
方法为:去除活检孔阀门,在流水下清洗镜身并反复抽吸活检孔道,再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2-3次。为保证活检孔道能充分刷洗,洗刷中必须两头见刷头,流水洗刷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②使用酶洁液洗涤,预防有机物和蛋白凝固,避免注水注气孔堵塞和内镜表面发黄结痂。
方法为:将送水送气按钮换成清洗专用按钮,再按①的方法对内镜进行洗涤。酶洁液中见肉眼凝固物质即予更换,否则可每天更换一次。
③水洗:同样擦洗镜身和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酶洁液。
④浸泡消毒:清洗后将内窥镜浸泡于消毒槽内,浸泡消毒10分钟,操作顺序同检查前准备。
⑤清洁水洗:用清洁水彻底清洗镜身和反复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消毒液。如进行ERCP、EST术、治疗性内镜术(息肉摘除术、注射硬化剂等),要求活检孔道内抽吸灭菌水,每次量不少于300ml。
4、内窥镜检查结束后的终末消毒方法:清洗消毒过程同上,但消毒液内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
①重复使用活检钳:每天检查结束后集中灭菌消毒处理。方法:活检钳清洗后浸泡于稀释的适酶溶液中,用小牙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再将活检钳放入超声振荡器中,加清水振荡10分钟,清洗后挂起凉干或擦干,钳瓣处滴硅油以如润滑关节,处理完毕,将活检钳集中供应室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备用。
②一次性的活检钳使用完成后严禁重复使用并销毁。
6、其他附件:如切开刀、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重复使用的治疗附件应用过程中接触破损粘膜的机会大,均应彻底清洗后进行灭菌处理。一次性的治疗附件使用完成后严禁重复使用并销毁。
7、清洗刷:每次使用前必须在流动水中用手指揉搓刷头,以去除沾附的粘液等,使用后立即浸泡在消毒液中。全天检查结束后,置2%戊二醛内浸泡消毒30分钟后取出,悬挂凉干,减少细菌滋生。
消毒供应室的管理制度6
一、供应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方法,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操作规程。
二、负责全院各科室无菌器械、物品、敷料的供应工作。供应的医疗器械做到及时、准确、适用和绝对无菌。
三、备齐和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器械和敷料,保证周转和处于备用状态。
四、每日上午下收下送,重点科室每日下收下送2次。根据各科工作需要,提供消毒物品。
五、科室自备包装的各种敷料桶、换药等治疗器材应注明科别及消毒日期,按规定时间送供应室消毒。消毒后消毒员负责关闭贮槽侧孔并放在固定位置。
六、所供敷料应符合临床要求,包布、治疗巾、洞巾保持清洁无损。
七、各种治疗巾应注明名称、消毒时间或有效日期。包内各种物品须认真核对,不得有误或遗漏。每日严格检查,凡消毒物品失效或接近失效期,须重新消毒保存。
八、所有一次性用品均应把好质量关,做好抽样检测,并定期下科了解使用情况,保证临床使用方便及确保安全。
九、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物品储存区。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品不得交叉混放或迁回传递,防止交叉感染。
十、对所有的物品器材应建立账目登记、制度。专人负责、定期清点。
十一、定期深入临床各科检查常备无菌物品质量、数量、征求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十二、每日工作完毕整理室内卫生,清扫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及工作台面。每周五大扫除1次,保持工作间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
十三、每日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
(一)消毒供应中心查对制度
1、回收物品时,认真查对用物的名称,数量,包装容器的完整性以及包内器材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确保准确无误并登记。
2、配置各种消毒液,清洗液时,认真查对原液品名,规格,有效浓度,应配置的方法,应配置的浓度和注意事项等。
3、包装重要和特殊抢救物品时,必须双人核查包内器材和敷料的品名,规格,数量,性能,清洁度,包装材料的清洁度,完整性,使用的合理性及包外的名称标签,化学指示胶带(标签),灭菌日期,有效期,双方签名等是否完善,正确,包的体积,重量,严密性是否符合要求。抢救包,手术器械包必须经过二人核对并签名后能封包。
4、消毒灭菌员与质量检测员共同查对,即装锅前:查数量,查规格,查装载方法,查灭菌方式。装锅后:查压力,查温度,查时间,查浓度。下锅时:检查有无湿包,破损包,查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监测包中化学指示剂变色是否达到标准要求,在灭菌记录本上双签名。
5、发放消毒或灭菌物品时,认真查对包名称,数量,灭菌,日期,有效期,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以及包装容器的清洁度,完整性,严密性是否达到标准要求。缺认无误后,方可发放并登记。
(二)消毒供应室安全管理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掌握防火,防暴知识,能正确使用灭火器材。各班下班前必须关闭水,电,气和设备等开关。
2、各种消毒锅等机电设备均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日常保养维护,严防事故的发生。
4、压力蒸汽灭菌器必须专人负责,持证上岗,每台灭菌器应有年检合格证。
5、低温灭菌器应由专人负责,灭菌前检查物品包装是否符合要求,关严柜门,防止气体泄露。取放物品时应戴口罩和手套。
6、作区域禁止吸烟,易燃物品远离火源,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
(三)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按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严格划分;路线采取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各区人员不得随意在各区来回穿梭。
2、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换鞋入室,按要求洗手。
3、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标志醒目,非灭菌物品不得与灭菌物品混放。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灭菌物品存放间的货柜或架上。
4、分别设置污染。清洁。灭菌物品的发放窗口和通道,不得交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应经过标准清洗流程后再包装灭菌。
5、下送车和下收车应分开放置。分开使用。每天下送下收完毕回科室后应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清洗用具如拖把、盆、桶、抹布等严格按小区分开专用,不得交叉使用,不得污染环境和工作人员。
6、去污区所有回收人员必须遵循标准防护原则和操作流程。
7、去污区及手套室。敷料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的传递窗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每日用空气消毒器照射或消毒溶液擦洗消毒一次。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