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是指大气层受到太阳辐射热能的加热过程,这在地球上具有重要意义。大气受热导致了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影响了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大气受热是地球能量平衡的关键因素之一。太阳辐射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部分被大气吸收,而剩余的部分则直接照射到地表。以下是《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汇总,和《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汇总 《大气受热过程》优秀教案](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8/20230817022843575.png)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
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
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
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
(2)由于与后面的热力环流等知识相呼应,故地球表面不
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重点。
(3)明确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及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1)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欠缺,故
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空间环节是难点。
(2)由于本节内容牵涉到物理学知识,学生对能量的传
递理解较吃力,故能量传递机理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结合PPT演示和板书
【导入】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天气预报总会播报每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如今天气温大概28℃,我们知道温度是能量的一种表征,那么大气的能量是来自哪里呢?噢,我听到有的同学说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太阳晒热的吗?那么事实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实验。
【老师】首先我们在炎炎烈日下放四块摞起来的面包,那么太阳晒一段时间后是最上面的一块面包热一些还是最下面面包热一些呢?
【学生】上面的。
【老师】好,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很紧张,那么相信同学们肯定听过日本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做富士山。富士山是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张图片,可以看到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绿树如茵、鸟语花香、、、(学生肯定发现了)那就奇怪了,按照刚才的逻辑,富士山顶应该被太阳晒的更热一些才对,现在情况却正好截然相反、大相径庭。难道这不奇怪吗?好,同学们先带着这样的疑问,待今天的课学完以后我们就能解释它啦!
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 【老师】我们知道能量在自然界中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如传导、对流。今天和同学们介绍另一种传递能量的方式—辐射。同学们都听过哪些辐射呢?
【学生】电脑辐射、手机辐射、核辐射、、、【老师】其实我们今天说讲的太阳、地球和大气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辐射。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来传播的,我们知道波都是有波长的,波有短波、长波之分,相应的辐射方式就有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那么太阳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呢?太阳表面的温度高不高啊?
【学生】那肯定很高了。
【老师】太阳表面温度大概6000K,连钢铁都能瞬间变成蒸汽。[下面边写板书]太阳的能量高,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就多,也就是频率很高,由物理知识知道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频率高所以电磁波是短波,所以太阳辐射是什么辐射?
【学生】短波辐射
雷同说明地表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转承】下面我将学习今天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学习最最重要的内容之前呢先聊一聊比较轻松的话题:不知道同学们偏不偏食?
【学生】偏食、我也偏食、、【老师】其实老师我呢也偏食,老师我是怎么偏食的呢?我吃饭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喝饮料不喜欢喝白开水。其实我和大气蛮像的,也可以说大气和我蛮像的。【学生】笑。。
【老师】那大气怎么和我像的呢?大气呢喜欢吸收长波辐射,不怎么吸收短波辐射,也就是说大气喜欢吃长波辐射,不喜欢吃短波辐射,呵呵。【学生】哈哈哈。。
【老师切入】呵呵呵,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最最重要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那么我们将它分为三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来学习。
【老师】第一个过程,太阳开始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首先到达大气,那大气一看是短波辐射他会怎么办? 【学生】肯定不吃啦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大气讲我才懒得吃你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就这样透过大气到达了地面。地面一看短波辐射,对大气说你不吃我吃,就这样地表吸收的太阳主要的短波辐射,地球吸收了辐射温度升高了。地面想想说,我这样吃掉是不是有点独吞了,不行我也要向外辐射,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过程。
【老师】首先地表向大气进行辐射,地球的辐射是什么辐射啊? 【学生】地表的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大气这次高兴了,大气一看到好多长波辐射会怎么样啊? 【学生】大气肯定想吃啊。
【老师】那么大气这次开心地把主要的地表长波辐射吃掉了,大气获得了能量温度也升高了。大气想了想说:地表兄弟你真够义气,我也不能忘恩负义,我也要报答你。于是大气又向地面进行辐射,这就进入了第三个过程。那大气辐射是什么辐射呢? 【学生】是长波辐射啦
【老师】对,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因为这支大气辐射是返向地面进行辐射的,所以我们将这支长波辐射称作大气逆辐射。那么我们回头看可以将这三个过程看成一个大写的“倒N”字型。第一条线是由太阳指向地球,地球被太阳加热,所以我们将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为“太阳暖大地”。第二条线是由地球指向大气,大气被地球加热,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地暖大气”。第三条线是由大气指向大地,以至于大地温度降低的不多,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气返大地”。
【老师】刚才我们讲的这三个过程呢就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流动方向。那么还有少量的能量是到哪里去了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过程,当太阳经过大气时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另外大气虽然不喜欢吃短波辐射但还是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其次,当大地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时也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最后,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大气的受热全过程!那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小问题:
1、2、太阳和地表哪个才是把大气加热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能量流动是从__到___,再从___到什么___,再从___到什么___? 【学生】先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最后从大气到大地。
3、大气受热过程中少部分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分别从三个过程来讲。
【学生】。。。。。。。。。
4、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来画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马上请几名同学上黑板来画画。
【学生】画画中。。老师下去指导。„„ 这部分结束
【首尾呼应】同学们还记得课开始时的那个小实验吗? 【学生】记得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原因了吗? 【学生】知道啦
【老师】那请XX同学来解释下。„„ 本部分结束
【老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课后好好复习,完成练习
作业,然后互相讨论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夜晚大气受热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试着分析大地的温度的收支状况,得出什么结论?
2.月球上大气很稀薄,试解释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
温差较地球很大?
3.太阳直射点周年在赤道附近移动,但赤道温度较
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却不是最高的,试分析其原因。
4.课下合作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学生】哦,是地球表面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说高处不胜寒?为什么晴朗的天空是蓝色的,阴天是灰白色的?为什么晴天更晒呢?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于阴天?为什么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今天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这些答案。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会是一个冰冷的星球,太阳源源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有22亿分之一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的过程中是畅通无阻的吗?地球外围有什么呢?
(生)一层厚厚的大气层。
我们把几万千米的大气做一个分层,这是有依据的。我们发现,从地面往上走,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呈现了一定的规律,看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图,看曲线的变化。
(读“大气温度垂直分布图”)
很明显的我们可以大气做出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层。对流层和人类关系最密切,我们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接下来我们讲的大气指的都是对流层大气。
太阳辐射能在到达地表前,要穿过这层几万千米的大气层。会削弱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大气的削弱作用。
在太阳辐射能中按波长由短到长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这些光线经过大气时被大气削弱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紫外线几乎完全被上层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被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有一部分会到达地面。红外线也会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等吸收。可见光中波长短的蓝紫光容易被大气分子散射,水汽云层可阻挡和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到达地面。所以可以看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体现在:吸收,反射,散射。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保护臭氧层呢?因为过度的紫外线会对我们人类皮肤和眼睛造成危害。
反射作用,参与反射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云层厚尘埃多的时候,反射作用就强,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少,所以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晴天更晒更热,阴天比较不晒呢?
(生)晴朗的天气,云层薄,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就越多。
(解释)晴朗的天空是蓝色?。
(解释)日出和日落时天边是红色?
(解释)阴天或者大气污染严重时,天空为什么是灰白色?
(小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和天气。
(解释)为什么我国青藏高原太阳能最丰富而四川盆地最贫乏。
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被削弱一部分能量,仍然有大部分到达地面,会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就会增温加热,于是地面就有了温度,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太阳暖大地。地面有了温度有了热量,就会散发热量,我们叫它地面辐射,在物理学中物体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太阳表面温度高,所以它是短波辐射,地面温度对比起来低,所以是长波辐射。近地面的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层层向上传递热量,这一过程我们叫做大地暖大气。
(问)为什么高处不胜寒?
(生)因为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来自于地面。所有在垂直方向上离地面越远,接受的地面辐射越少,所以气温低。
这样产生了什么后果呢?近地面的空气比较热,而上层空气冷。热空气会膨胀上升,冷空气会收缩下沉。这样就容易发生上下交换。我们把它叫做空气的对流运动,所以近地面大气层也叫做对流层。
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增温,又向哪里辐射呢?有向上的部分也有向下的。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相反,我们叫它大气逆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截流住了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又把这些热量还给了地面,就好像一个温室一样。所以我们把这一个过程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也叫大气的温室效应。
请看书活动题,图2.2,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以高达127度,夜晚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180度,温差接近300度。为什么地球不会?月球表面和地表相比少了什么?
(生)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有了大气层之后,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夜晚热量又能被截留,所以昼夜温差小。
(小结)大气层的作用体现在哪?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解释现象,为什么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
(问)白天有没有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有什么应用?在生产中可以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北方地区深秋会利用烟雾防霜冻。这些都是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的运用。
为什么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会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就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增强,地球温度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有什么后果呢?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或者国家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程就结束了。
(总结)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是怎么样的?太阳辐射到达地表之前,被大气削弱。到达地表之后,温暖了大地。大地增温,温暖了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增温,把热量还给了地面,叫保温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
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
1.太阳辐射
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
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
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在夜间,这部分能量就被用来提供保暖,使地球表面温差不容易变大。而月球表面由于几乎没有大气,更没有云层,没有保温作用)
总结: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分别总结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短波辐射是地面的热源,而地面长波辐射则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因此也会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的特点。
(三)巩固应用
解决课前疑问:为什么藏族牧民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或散射少,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袍的衣料好,夜晚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子的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进行保温的农业措施。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4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新教材删去了原来的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因此在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时候应该插入一部分必要的关于大气组成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太阳光线的波长与辐射类型也应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图片与图表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区别;
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前几天艳阳高照,遵义市的气温达到了将近
30度。这两天一直阴雨绵绵,气温也每天保持在20度左右,请问为什么晴朗的天气比阴雨天气气温高呢?
学生:……
教师: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大气的受热过程又与太阳辐射、大
气成分及垂直分层有关。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辐射强度。请问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哪几种?
学生: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的类型: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教师:它们的波长从短到长依次是怎样的?
学生:紫外线波长最短,可见光次之,红外线波长最长。教师:哪种辐射强度最大?
学生:可见光。
教师: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一种辐射,占到太阳辐射总能
量的一半以上。所以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那么太阳辐射会不会全部到达地面呢?当然不会。因为太阳辐
射在由大气上界到地面的过程中会遭到大气的削弱,请大家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
板书: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教师:首先看一下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可以将
投射到上边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夏季,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比较低?
学生:因为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教师:那么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大气的散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的辐射越容易被散射。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早晨日出时太阳是发红色的,到了中午就变成发白色的了?
学生:因为早晨日出时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径长,波长较短的光被散
射掉,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中午,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径短,波长较短的光没有来得及被全部散射掉,所以太阳呈现白色。
教师:好,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交通灯用红灯作为警示灯?
学生:因为红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所以能够传得更远,看的
更清。
教师: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白天我们看见的天空将是怎样的?(超
链接到Stellarium演示,然后画图解释为何有大气的天空是明亮
的,而没有大气的天空是黑的)
太阳辐射除了可见光还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当它们经过大气
的时候,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红外线一部分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只有小部分到达地表。这样,经过反射、散射、吸收之后,大部分可见光到达地表,被地表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但是
太阳辐射的强度还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大。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有关。(画图解释,太阳高度越大,辐射所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能量越少,相同面积上接受的能量越多。)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之后便开始增温,然后向大气中释放出热量,
由于地表温度远低于太阳温度,所以地表辐射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是长波辐射。同学们可以看28页最下边解释。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所
以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小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了热量之后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
分回到宇宙空间,大部分返回地面。由于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把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一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板书3、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白天的
最高温,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如果有多余时间,讲解29页活动题)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5
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
【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融为一体,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理论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的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教材先从整体上描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通过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进行了详细讲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明确地球上的能量来源以及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理解大气的受热原理,并能借助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3.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
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发展学生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
2.借助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生活
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和尝试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学习态度
2.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学情分析】
学习了第一章“大气的垂直分层”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 储备。本课时内容理论概念较多,相对抽象,逻辑性强。因此,学习中可采 用实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问题悬疑法、自主学习法等发放引导学生学以 致用、触类旁通。
【课时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一天中,早上和晚上的温度为什么比中午低?(目的:从气温变化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二:明确主要内容,强化课堂的目标性
环节三:进入主课
第一个问题:地球上能量的主要来源(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讲解有关太阳
辐射的内容,如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哪两个部分、太阳辐射为什么属于短波辐射)
第二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一.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自主解答问题:.从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的吸收作用,可知大气吸收具有什么特性、为什么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并简单讲解太阳辐射到达地面所经历的大气圈层:高层大气、平流层、对流层以及三者的结构特征等内容)
(二.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并具体讲解三种作用所参与的大气成分、波长范围以及特点并加以强调)
第三个问题:通过演示“太阳暖大地”和“大地暖大气”两个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进而通过动态图画演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三个阶段: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环节四:思考探究:仅从热力角度来看,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没有月球上那么明显?(目的:通过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和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决实际问题)
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知识解决思考探究问题。注意强调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
环节五:课堂小结
1.太阳辐射的相关内容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暖大地、大气还大地、大地暖大气)
【情感升华】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有利也有弊,例如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弊端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如温室效应
由此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后探究】
1.夏天多云的白天气温为什么不太高?
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7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
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想一想:
月球与地球距离太阳远近差别不大,但月球表面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C上,夜晚低达-183°C。而地球表面白昼的温度比月球要低得多,夜晚则高得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复习第一单元知识: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补充知识:辐射相关知识
(1)凡是有温度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放出来。
(2)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辐射量越大。
(3)只有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球上其他物体的辐射相对太阳来说都为长波辐射。(4)大气对辐射有选择性,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辐射;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同学们知道近地面大气的组成成分都有哪些吗?
是的,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其中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其次是氩、二氧化碳和臭氧等。
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这与大气成分、波段、作用特点各不相同有关,具体如下所示: 【提问】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呢? 【投影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指导】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及教材“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回答】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使地面增温。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太阳暖地面”。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因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地面暖大气”。4.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大气还大地”。
【教师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根据同学们读图学习及老师的总结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提问】冬天,晴朗的夜晚为什么比阴天(多云)的夜晚冷?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多云)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较温暖。【提问】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归纳】 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弱;阴天(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空气越稠密,大气保温作用越强。
【承转】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而月球是没有大气层的,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跟地球表面比较,哪个变化要剧烈些呢?
【投影展示】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对月表的保温作用,月面温度低。地球,白天,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太高;夜间,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使气温不致过低。月球表面温度变化比地球大。【学以致用】
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人们可以解释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并将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运用到农业生产活动,降低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农业生产产量。请你举例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学生回答】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指导】 在农业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承转】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这会对大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研究这个问题。
【总结】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8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考大纲】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网络】
能量太阳短波辐射能
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传递热量
近地面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一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温室农业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维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的差异
形成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得气压差异大气的
水平运动
原理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
风的方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决定
等值线的判读
1.判断气压系统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3.判断风向4.判断天气状况
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输送热量和水汽,影响天气和气候
前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形成因素: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赤道~南北纬30°之间
形成过程中纬环流:南北纬30°~南北纬60°之间
高纬环流:南北纬60°~南北纬90°之间
分布特点: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和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
成因: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
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7月: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大陆上:亚洲低压和北美低压
分布海洋上:夏威夷高压和亚速尔高压
1月: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大陆上:亚洲高压和北美高压
海洋上: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东亚季风环流冬季:亚洲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西北季风
夏季:夏威夷高压和亚洲低压之间存在气压差,形成东南季风
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
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间水热得到交换,调整着全球的水热分布
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型不同
低纬度热带地区: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案例分析中低纬度亚热带地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中高纬度温带地区: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出现的一个倾斜
的交界面
锋线: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锋: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冷锋过境前: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天气晴朗
天气变化过境中:阴天、下雨、刮风、降水等天气
过境后: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湿度降低,天气晴朗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暖锋过境前: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湿度小、天气晴朗
天气变化过境中: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气温上升、气压下降、湿度升高,天气晴朗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天气变化:形成长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气
中心气压:低气压
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升
低压系统(气旋)水平方向:辐合北半球:逆时针方向
南半球:顺时针方向
天气状况:阴雨天气
中心气压:高气压
气流运动垂直方向:下沉
高压系统(反气旋)水平方向:辐散北半球:顺时针方向
南半球:逆时针方向
天气状况:晴朗天气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中心附近风力可达12级以上
台风源地台风:西北太平洋
飓风:印度洋、大西洋
灾害性天气灾害: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造成
形成: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降温,
寒潮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灾害:主要由强烈降温、大风、大雪、冻雨等造成
气候:某个地区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气候变化概念概念: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
分类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
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过去1万年的气温变化:波动上升
全球:气温升高,平均上升0.6℃
近百年的气温变化整体:与全球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
我国地区:西北、华北、东北增温最明显,长江以南地区变暖趋势不明显
季节:冬季增温最明显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
海水热膨胀
农业生产低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水循环蒸发加剧
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对策增加温室气体的吸收量
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手段实行直接控制
应用经济手段
鼓励公众参与
技术节能技术
生物能技术
二氧化碳固定技术
【要点串讲】
1.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能是地面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但地面是近地面(主要指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所以对流层大气中气温垂直递减:-6℃/1000米)。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大部分得以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能量后→地面长波辐射把能量传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增温
(是否需要把大气分层,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等知识粗略讲解?)
例题.1..在“大气热力作用”有关知识的联系图上注出各代号所代表的相关内容,以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性。
A辐射B辐射C辐射D辐射
E作用F辐射
2.关于地球大气各层热量来源的正确叙述是
A.热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平流层顶B.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对流层顶
C.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D.对流层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a太阳辐射传到地面使得地面增温;b地面的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得大气增温;c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案例: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多云的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阴天比晴天温差小——阴天云层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温度不低。
3.简单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表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
地表冷热不均的主要原因:纬度高低;海拔高低;海陆差异(下垫面性质)等。
练习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2.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关于水平气压的问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判断;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变化与比较;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区别;
例题1.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2.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或小)。
5.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现象。
等压线判读
一、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原因是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近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近地面气压一般要高于高空气压,两者名称相对,即高空为高压,则近地面为低压。
等压线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线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二、(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
(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
(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
(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三、等压线图的判读规律
1.判断气压系统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
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3.判断风向判断风向规律: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如图:A点的风向为东南风,B点的风向为西北风。
朋友们,这些就是《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汇总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5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