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教学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学校应该重视古诗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今天小编就以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一个单位,整理了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练习题资料整理汇总](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05071749984.png)
文章目录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汇总
1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注释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
欲:想要。
捕:捉。
鸣:叫。
立:站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
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2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全诗展现了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和过人的才气与见地。诗中的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诗的首句由下而上,描写了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次句描写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第三局描述诗人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坐”解释为“因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4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5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古诗赏析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6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诗的后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苏轼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之美与西施之美相比,当然无可非议。但,我们知道,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相比,恐怕也差不了多少。可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至于称西施为西子,恐怕不仅是为了尊重,还与平仄有关系(第三句最后一个字要求仄声字,而“施”是平声字)。现在,西湖也叫西子湖,就是源于苏轼这首诗。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何者指浓妆,何者指淡妆。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7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两: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谐。指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
潭面:指湖面。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古诗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诗从一个“望”字着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近景美妙、别致;远景迷潆、奇丽。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银盘与青螺相映,明月与湖光互衬,更觉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君山犹如镶嵌在明镜洞庭湖上一颗精美绝伦的翡翠,令人美不胜收。其用词也极精到。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无法相映成趣,也就无“两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8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注释
发:启程。
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或巚)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回荡,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万重青山。
古诗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9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古诗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由此又让人不禁联想到屈原《离骚》中“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感受到这些女子如荷花般的心灵。娇艳的芙蓉花似乎都朝着采莲女美丽的脸庞开放,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采莲女的美丽,不是闭月羞花式的惊艳,而是如阳光般健康温暖,似乎能催开满池的荷花。这两句诗本自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王昌龄的这篇较之则更胜一筹,意义更为隽永。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诗的第三句“ 乱入池中看不见” 是对前两句的补充和深入。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突出荷田的稠密, 使人荷莫辨更真实可信;二是突出了观望者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其中“ 乱” 字用得十分微妙。末句“ 闻歌始觉有人来” 除了从另一面说明少女被荷田遮蔽与消融,难以被观望者发现以外,又写出一种声音的美,增添了诗的活泼情趣“。乱”字既指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也可指人与花同样娇嫩难以辨别,眼前一乱的感觉而“看不见”呼应上文,也更显荷叶罗裙,芙蓉人面之想像了,同时也虚写了荷塘中花叶繁茂,人在其中若隐若现之景,并引出下句:“闻歌始觉有人来。”这一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始觉”与上句“看不见”呼应,共同创造出了一种“莲花过人头”的意境。“闻歌”也与“乱”字呼应,悠扬动听的歌声表现出她们活泼开朗的天性,同时也为整个采莲的场景添上了动人的一笔。
这首诗句与句联系紧密,意蕴深远,精雕细琢却给人带来清丽自然之感,可以看出王昌龄炼字炼意的高超技艺,对中晚唐的诗歌有着重要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题
1. 课内句段读练
(1)将诗句补充完整。
远上寒山石径 ,白云 处有人家。
停车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理解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3)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2.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 代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2)凌晨 ,牵牛花吹起了 小喇叭; 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睡莲从 醒来;下午 ,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3. 背一背,填一填,选一选。
解落 秋叶,能 花。
过江千 浪,入 万竿斜。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是写 (风 雨)的,是 (唐 宋)代诗人 (李峤 李白)写的。
4. 根据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
(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能不忆江南?”出自唐代诗人 写的《 》。
(2)李白《独坐敬亭山》的最后两句是 , 。
(3) ,海上明月共潮生。
(4) ,勿施于人。
(5)蚂蚁搬家蛇过道, 。
5. 按原文填空。
(1)读书 遍,其 自见。
(2)池草 , 山花 ,鱼出水,鸟 。
(3)蚂蚁搬 蛇过道,大雨不久 来到。
(4)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 的水花。
(5) 明月 ,疑是地上霜。
6. 补一补,选一选。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练习题资料整理汇总](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05071456936.jpg)
锄 当午,汗滴 。
谁知盘 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告诉我们 。
①要珍惜时间 ②要爱惜粮食
7.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2)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8. 背一背,填一填。
(1)小荷才露 ,早有蜻蜓立上头。
(2)朝霞 ,晚霞 。
(3)人 初,性本善,性 , 。
9. 积累。
(1)海内 ,天涯 。
(2) 花落去, 燕归来。
(3)别看五千年 ,你猜得透 ?
(4) 变节,不为
10. 读《静夜思》,完成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及专项练习题资料整理汇总](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05071456194.jpg)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读《静夜思》时,你感受到了( )的情感。
①开心 ②思念 ③惊讶
(2)请你写出一句带“月”字的古诗。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11. 读一读,回答问题。
动物尾巴
金鱼尾巴左右摆,游来游去多自在。牛的尾巴来回摆,苍蝇蚊子不敢来。小猴尾巴卷树枝,倒着身子往下挂。燕子尾巴像剪刀,飞行方向把握好。
(1)找出儿歌中的两对意思相反的词。
(2)儿歌中写了哪几种动物的尾巴?用横线画一画。
12. 读一读,完成练习。(5分)
(一)骑驴找驴蒙了头
王老七,骑毛驴,骑上毛驴问毛驴:毛驴毛驴我问你,我的毛驴在哪里?
毛驴弄了笑眯眯,转过头来逗老七:老七老七你别着急,我立刻带你去找驴!
(二)敲锣卖糖 各干一行
敲锣的管敲锣,卖糖的专卖糖。卖糖的别去敲锣,敲锣的不要卖糖。
敲锣卖糖不一样,各干一行都风光。
(1)“驴”字的读音是( )
①lú ②lǘ ③lí
(2)判断:对的写正确,错的写错误。
①敲锣的管敲锣,卖糖的也去敲锣。
②王老七的毛驴没有丢。
(3)拼一拼,读一读,连一连。
lǎo qī 风光
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
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
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 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
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代诗人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
A.唐 叶绍翁 B.唐 王维 C.唐 李白 D.宋 苏轼
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
(2)欲把西湖比西子。( )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 )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 ),我望着远处的枫
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 B.因为 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 ),意思是( )
íng íng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在诗中指
(填人名)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 ”“ ”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 ”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的意思是: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自己
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既有秋风寒
冷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中加点的词语“中断”的意思是 ,突出表现了江水的 。
(2)诗中加点字“回”的意思是( ),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和水流的湍急。
A.返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B.曲折回旋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断”“开”“流”“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地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B.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楚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C.这首诗只赞美了楚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四、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诗句“ , ”写出了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2.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明明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3.《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灵秀和楚江水的矫健。这首诗中“ , ”
这两句,写出了孤帆红日的壮美。
五、结合语境填诗句。
1.客游在外的诗人叶绍翁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便笑着吟道:“ ,
。”
2.深秋时节,一登上岳麓山,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的红叶,真漂亮!怪不得诗人杜牧也称赞道“ ,
”呀!
3.暑假里,爸爸带我游赏杭州西湖。在看到西湖晴天与雨天的美丽景色后,我不禁感叹:“怪不得宋代诗人苏轼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道‘ , ’啊!”
4.在看到天门山那江水回旋的壮观景象后,我吟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 , 。
5.我们在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常常引用《赠刘景文》中的诗句
“ , ”。
六、我会连一连。
1.读诗句,品味不同的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忧愁、苦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思家怀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乐观自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怡然自得
2.读一读,想一想,把诗句和所描写的声音连起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笛声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猿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钟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鹂鸣叫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鸡叫声
3.读一读,把下列诗词句与所描写的事物连起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大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菊花
七、阅读空间。
(一)山 行
远上寒山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全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
、 两种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3.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指山间小路 。
(2)诗句中“生”的意思是( ),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的样子。
A.产生,生出 B.具有生命力的 C.生长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总体基调是清新明快的 B.“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C.枫林晚景使诗人流连忘返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哀伤叹息
(二)望 洞 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白银盘里一青螺。
1.将故事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
。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清澈
C.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所 见
牧童骑 , 振林樾。
意欲捕 ,忽然 。
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
A.天真活泼 B.调皮捣蛋 C.智慧过人
②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 ,千里江陵 。
猿声啼不住, 万重山。
1.从“朝”字中,我知道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 。
2.体现船快的诗句是 和 。
3.从诗句中,我体会到了诗人 的心情。
③采莲曲
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 。
乱入池中 ,闻歌始觉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闻”的意思是 。
3.此诗表现了采莲女( )是性格。
A.勤劳、善良 B.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④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2. 这首诗是 朝诗人 写的。
3.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其中 是作者联想到的。
4.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写出下面字的解释。
庭: 皆: 弃:
2.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儿戏/于庭 B.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 D.光/持石/击瓮/破之
3.下面对古文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唱戏
B.“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一个小孩儿登上瓮,不小心掉到瓮里
C.“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其余的小伙伴都走了
D.“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了
4.默读第②句,当孩子落水后,其他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司马光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 的孩子。
八、仿写诗歌。
秋天 秋天
是弯弯的谷穗 是圆圆的苹果
金黄金黄的 通红通红的
【参考答案】
一、
二、1.谷(欠) 4(7) (1)③ (2)② (3)①
2.(1)A C B (2)A D (3)您 刘景文
三、1.荷尽 菊残 已无 犹有
2.(1)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
(2)客 情
(3)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景物实际上抒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凄凉。因此C中说“激动和欣慰的心情”是不正确的。
3.(1)从中间断开 汹涌
(2)B 险峻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句诗的整体理解。由第(1)题和(2)题可知,这两句诗既写了楚江水的巨大生命力,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所以C项是错误的。
四、1.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B
3.唐 李白 长江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1.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5.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观自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怡然自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愁、苦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思家怀乡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鸡叫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鸣叫
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
七、(一)1.石径 枫林
2.唐 杜牧 秋天 寒山 霜叶
3.(1)弯弯曲曲 (2)A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做这道题时要了解诗的大意,把握诗的总体基调。从诗中的“白云”“人家”“霜叶”等景物中可以看出深秋在诗人的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没有面对深秋时的哀伤叹息,所以D项是错误的。
(二)1.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2.湖面 未打磨的镜子 平静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解析:此题考查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古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写出君山的清脆,因此B项是错误的。
(三)①所 见
黄牛 歌声 鸣蝉 闭口立 A
②早发白帝城
彩云间 一日还 两岸 轻舟已过
1.早晨 2.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3.示例:轻松、愉快
③采莲曲
荷叶 两边开 看不见 有人来
1.唐 王昌龄
2.听见
3.②
④惠崇《春江晚景》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正是河豚欲上时
2. 宋 苏轼
3. 竹子 桃花 江水 鸭子
蒌蒿 芦芽 河豚
4.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四)1.庭院。 全,都。 离开。
2.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文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时,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逐句翻译即可。“群儿戏于庭”中的“群儿”是一群小孩儿。“戏”的意思是玩,“于”是介词,意思是“在……”,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耍,所以A项是错误的。
4.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示例: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八、示例:秋天 是高高的天空 瓦蓝瓦蓝的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专项测试
一、选一选,填一填。
1.下面诗句中,对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 B.荷尽已无擎雨盖(举,向上托)
C.知有儿童挑促织(挑选) D.远上寒山石径斜(歪斜,不正)
2.《赠刘景文》的作者是 代诗人 。横线上填写的内容( )。
A.唐 叶绍翁 B.唐 王维 C.唐 李白 D.宋 苏轼
3.下列诗句描写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4.对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句诗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
B.这句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C.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晴天景色的喜爱和对雨天景色的讨厌之情
二、积累与运用。
1.查字典填空。
“欲”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欲”在字典中的解释主要有:①欲望;②想要,希望;③副词,将要。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1)山雨欲来风满楼。( )
(2)欲把西湖比西子。( )
(3)小明上进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 )
2.字词积累与理解。
(1)给加点字“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星期天,我们全家人坐( )车去郊游。傍晚时分,大家席地而坐( ),我望着远处的枫
林,忽然想到了杜牧的两句诗:停车坐( )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A.乘、搭 B.因为 C.把臀部放在椅子等物体上以支持身体重量
(2)“荷尽已无擎雨盖”中的“擎”读( ),意思是( )
A.qíng B.qíng C.双手捧着 D.举,向上托
(3)“一年好景君须记”中“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 ”,在诗中指
(填人名)
三、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两句诗写景,抓住“ ”“ ”两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2.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梧叶”让我想到的景象是 ,因此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2)诗句中“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 ”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诗句的意思是: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自己
的家乡。
B.这两句诗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既有秋风寒
冷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
C.诗句实际上描写的是诗人在他乡看到美丽景色后的激动和欣慰的心情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诗中加点的词语“中断”的意思是 ,突出表现了江水的 。
(2)诗中加点字“回”的意思是( ),突出表现了山势的 和水流的湍急。
A.返还,走向原来的地方 B.曲折回旋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诗中“断”“开”“流”“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山水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地天门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B.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楚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C.这首诗只赞美了楚江水的巨大生命力
四、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诗句“ , ”写出了小牧童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
2.在一篇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习作中,明明想引用一首古诗,下面最合适的是( )
A.《望天门山》 B.《饮湖上初晴后雨》 C.《夜书所见》 D.《望洞庭》
3.《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楚江”指的是 。
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灵秀和楚江水的矫健。这首诗中“ , ”
这两句,写出了孤帆红日的壮美。
五、结合语境填诗句。
1.客游在外的诗人叶绍翁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便笑着吟道:“ ,
。”
2.深秋时节,一登上岳麓山,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的红叶,真漂亮!怪不得诗人杜牧也称赞道“ ,
”呀!
3.暑假里,爸爸带我游赏杭州西湖。在看到西湖晴天与雨天的美丽景色后,我不禁感叹:“怪不得宋代诗人苏轼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写道‘ , ’啊!”
4.在看到天门山那江水回旋的壮观景象后,我吟诵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 , 。
5.我们在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常常引用《赠刘景文》中的诗句
“ , ”。
六、我会连一连。
1.读诗句,品味不同的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忧愁、苦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思家怀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乐观自信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怡然自得
2.读一读,想一想,把诗句和所描写的声音连起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笛声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猿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钟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黄鹂鸣叫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鸡叫声
3.读一读,把下列诗词句与所描写的事物连起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大雁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菊花
七、阅读空间。
(一)山 行
远上寒山 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 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全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从
、 两种景物中可以看出来。
3.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但结合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指山间小路 。
(2)诗句中“生”的意思是( ),形象地表现出白云升腾的样子。
A.产生,生出 B.具有生命力的 C.生长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总体基调是清新明快的 B.“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C.枫林晚景使诗人流连忘返 D.全诗表达了诗人在深秋时节的哀伤叹息
(二)望 洞 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
,白银盘里一青螺。
1.将故事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 比作 ,突出了洞庭湖湖面的
。我能写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
3.下列对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通过写湖光和月光互相映衬,突出了洞庭湖的宁静、柔和之美
B.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青螺,写出了湖水的清澈
C. 这首诗勾勒出一幅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①所 见
牧童骑 , 振林樾。
意欲捕 ,忽然 。
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
A.天真活泼 B.调皮捣蛋 C.智慧过人
②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 ,千里江陵 。
猿声啼不住, 万重山。
1.从“朝”字中,我知道诗人从白帝城出发的时间是 。
2.体现船快的诗句是 和 。
3.从诗句中,我体会到了诗人 的心情。
③采莲曲
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 。
乱入池中 ,闻歌始觉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诗中“闻”的意思是 。
3.此诗表现了采莲女( )是性格。
A.勤劳、善良 B.天真烂漫、朝气蓬勃
④惠崇《春江晚景》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
1. 把诗句补充完整。
2. 这首诗是 朝诗人 写的。
3. 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其中 是作者联想到的。
4.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写出下面字的解释。
庭: 皆: 弃:
2.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儿戏/于庭 B.足跌/没/水中
C.众/皆弃去 D.光/持石/击瓮/破之
3.下面对古文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群儿戏于庭”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在庭院里唱戏
B.“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意思是一个小孩儿登上瓮,不小心掉到瓮里
C.“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其余的小伙伴都走了
D.“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瓮打破了
4.默读第②句,当孩子落水后,其他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司马光的表现是
(用原文填空),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 的孩子。
八、仿写诗歌。
秋天 秋天
是弯弯的谷穗 是圆圆的苹果
金黄金黄的 通红通红的
【参考答案】
一、1.C 2.D 3.B 4.C
二、1.谷(欠) 4(7) (1)③ (2)② (3)①
2.(1)A C B (2)A D (3)您 刘景文
三、1.荷尽 菊残 已无 犹有
2.(1)示例:树叶在秋风中簌簌地响,纷纷飘落到地上
(2)客 情
(3)C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特别是“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寒凉之感,又有远离家乡的凄凉之意。景物实际上抒写的是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和凄凉。因此C中说“激动和欣慰的心情”是不正确的。
3.(1)从中间断开 汹涌
(2)B 险峻
(3)C
解析:本题考查对两句诗的整体理解。由第(1)题和(2)题可知,这两句诗既写了楚江水的巨大生命力,又写出了天门山的险峻,所以C项是错误的。
四、1.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B
3.唐 李白 长江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1.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4.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5.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乐观自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怡然自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愁、苦闷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思家怀乡
2.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鸡叫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声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黄鹂鸣叫
3.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风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秋雨
七、(一)1.石径 枫林
2.唐 杜牧 秋天 寒山 霜叶
3.(1)弯弯曲曲 (2)A
4.D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主旨的理解。做这道题时要了解诗的大意,把握诗的总体基调。从诗中的“白云”“人家”“霜叶”等景物中可以看出深秋在诗人的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生机盎然的。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枫叶、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没有面对深秋时的哀伤叹息,所以D项是错误的。
(二)1.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2.湖面 未打磨的镜子 平静 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上没有一丝风,就像一面没有经过打磨的镜子。
3.B
解析:此题考查考查理解古诗的能力。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经过洞庭湖,记下所见的景象,故名为“望洞庭”,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古诗的后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正确的,但是是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写出君山的清脆,因此B项是错误的。
(三)①所 见
黄牛 歌声 鸣蝉 闭口立 A
②早发白帝城
彩云间 一日还 两岸 轻舟已过
1.早晨 2.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3.示例:轻松、愉快
③采莲曲
荷叶 两边开 看不见 有人来
1.唐 王昌龄
2.听见
3.②
④惠崇《春江晚景》
1. 竹外桃花三两枝 正是河豚欲上时
2. 宋 苏轼
3. 竹子 桃花 江水 鸭子
蒌蒿 芦芽 河豚
4.示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四)1.庭院。 全,都。 离开。
2.A
3.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古文句子的能力。做这类题时,要大致了解古文的意思,逐句翻译即可。“群儿戏于庭”中的“群儿”是一群小孩儿。“戏”的意思是玩,“于”是介词,意思是“在……”,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群小孩儿在庭院里玩耍,所以A项是错误的。
4.皆弃去 持石击瓮破之 示例:聪明机智、沉着冷静
八、示例:秋天 是高高的天空 瓦蓝瓦蓝的
语文园地
1.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查带点字 | 音序 | 音节 |
车轴 | ||
基础 | ||
阁楼 | ||
佳节 | ||
盲人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百( )百( ) 百( )百( )
四( )八( ) 四( )八( )
七( )八( ) 七( )八( )
3.加标点,注意提示,不要把引号加错了位置。
(1)提示语在前面,“说”的后面打冒号。
①妈妈好奇地问 这是谁送的礼物呀 这么精致
②我伤心极了 对着小狗的尸体大声喊 美美 你醒醒 你醒醒
(2)提示语在中间,“说”的后面打逗号。
① 是你吗 爸爸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说 红红 快回来吧 我们找你一天了
② 孩子 别难过 老师抚摸着我的头 关切地说 以后 我就是你的妈妈
(3)提示语在最后,“说”的后面打句号。
① 孩子 你看见过三只灰雀吗 列宁着急地说
② 没 没看见 我低着头 红着脸回答
4.把下面的谚语补充完整。
(1) ,泰山移。
(2) ,其利断金。
(3)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4)一个篱笆三个桩, 。
参考答案
1.
查带点字 | 音序 | 音节 |
字典 | Z | zhoū |
基础 | J | jī chǔ |
阁楼 | G | ɡé |
佳节 | J | jiā |
盲人 | M | mánɡ |
2.发 中 战 胜 面 方 平 稳 上 下 手 脚
3.(1)①妈妈好奇地问:“这是谁送的礼物呀?这么精致。”
②我伤心极了,对着小狗的尸体大声喊:“美美,你醒醒,你醒醒!”
(2) ①“是你吗?”爸爸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说,“红红,快回来吧,我们找你一天了。”
②“孩子,别难过。”老师抚摸着我的头,关切地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妈妈。”
(3) ①“孩子,你看见过三只灰雀吗?”列宁着急地说。
②“没,没看见。”我低着头,红着脸回答。
4.(1)人心齐(2)二人同心(3)三个(4)一个好汉三个帮
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日积月累与古诗专项复习试卷附解析学生版
一、单选题(共4题;共8分)
1.(1分)与“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表达的感情不相同的诗句是( )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1分)小芳积累许多写秋天的诗句,这天她看到路两旁的枫树特别美,于是脱口而出念了一句诗,你觉得哪句最合适?( )
A.菊残犹有傲霜枝。 B.萧萧梧叶送寒声。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淡妆浓抹总相宜。
3.(1分)我们中国人讲究礼节,平时待人要有礼,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让我想起了孟子的一句名言:( )
A.不迁怒,不贰过 B.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4.(5分)选一选。(填序号)
(1)(1分)“芙蓉向脸两边开”中的“芙蓉”指的是( )。
A.芙蓉花 B.荷花
(2)(1分)“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出自( )。
A.《墨子》 B.《孟子》
(3)(1分)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以及( )。
A.军事家 B.文学家
(4)(1分)下列诗人不属于唐代的是( )。
A.王昌龄 B.杜牧 C.苏轼
(5)(1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 )。
A.歇后语 B.谚语
二、默写(共7题;共30.5分)
5.(15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望天门山 (作者: )
, 。
, 。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 )
, 。
, 。
望洞庭 (作者: )
, 。
, 。
6.(3分)把积累下来的句子补充完整。
(1)(0.5分)两岸猿声啼不住, 。 《早发白帝城》
(2)(0.5分) ,无理寸步难行。 (谚语)
(3)(0.5分) ,暖于布帛; 深于矛戟。 《荀子》
(4)(0.5分)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5)(0.5分)停车坐爱枫林晚, 。 《山行》
7.(3.5分)填一填。
(1)(0.5分)与人善言, ;伤人以言, 。(《荀子》)
(2)(0.5分)牧童骑黄牛, 。意欲捕鸣蝉, 。(《所见》)
(3)(0.5分)水光潋滟睛方好, 。(《饮湖上初晴后雨》)
(4)(0.5分)一时强弱在于力, 。
(5)(0.5分)诗人杜牧停下车来欣赏枫林,是因为“ ”。(填诗句)
8.(2分)请把下面关于团结的俗语补充完整。
(1)(0.5分) ,泰山移。
(2)(0.5分) ,其利断金。
(3)(0.5分)三个臭皮匠, 。
(4)(0.5分)一个篱笆三个桩, 。
9.(2.5分)请把下列名言补充完整。
(1)(0.5分)爱人若 。——《墨子》
(2)(0.5分) ,不贰过。——《论语》
(3)(0.5分) ,有礼者敬人。——《孟子》
(4)(0.5分) ,暖于布帛; ,深于矛载。——《荀子》
10.(1.5分)请把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0.5分)意欲捕鸣蝉, 。
(2)(0.5分)两岸猿声啼不住, 。
(3)(0.5分) ,闻歌始觉有人来。
11.(3分)把诗句补充完整。
采莲曲
朝代
诗人
荷叶罗裙 ,芙蓉 两边开。
, 。
三、翻译(共4题;共15.5分)
12.(4分)写诗句大意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1分)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1.5分)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生出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1.5分)这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景色您必须记着,那就是橙子金黄橘果青翠的初冬之时。
13.(5.5分)先解释下划线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1)(0.5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车: 坐: 霜叶:
意思 。
(2)(0.5分)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 犹: 傲霜:
意思 。
(3)(0.5分)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 客情:
意思 。
14.(3分)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1)(1.5分)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驶来。
(2)(1.5分)洞庭湖的波光和秋天皎洁的月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15.(3分)理解诗句的意思。
(1)(1.5分)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1.5分)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理解运用(共6题;共46分)
16.(11分)按课文内容或积累填空
(1)(1分)我们可以从“ , ”感受到长江的壮丽风光;从“水光潋滟晴方好, ”感受到西湖的柔美;从“ ,潭面无风镜未磨”感受到洞庭湖的朦胧美。
(2)(1分)表达诗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 , 。(用《山行》中的诗句填空)
(3)(1分)在《赠刘景文》一诗中,描绘出秋去冬来的萧瑟景象的诗句是 , 。
(4)(1分)在《夜书所见》一诗中,“ , ”这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的凄凉之感。
(5)(1分)写一句有关团结一致的名言: 。
17.(3分)根据提示写诗句。
(1)(1分)诗人杜牧坐车从山中经过,忽然停下车来欣赏枫林,这是因为“ ”。
(2)(1分)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就在秋季!正如苏轼在诗中写的“ ,最是橙黄橘绿时。”
(3)(1分)“ ,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知道孩子们在逗引蟋蟀,是因为篱笆旁边有一盏灯亮着。
阅读与理解
18.(17分)结合语境填空。
(1)(1分)所谓“ , ”,告诉我们一时的强弱在于力量的大小,但长期的胜负是看谁能更好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谁更在理。
(2)(1分)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只要我们团结起来,终究能够克服它,俗语“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1分)丁丁和当当在背句子,丁丁说“灯不拨不亮”,当当对“ ”;丁丁说“ ”,当当对“无理寸步难行”。
(4)(1分)“ , ”表现了诗人对深秋枫林晚景的喜爱与赞美。
(5)(1分)“ , ”表现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勉励。
(6)(1分)“ , 。”这“千古一比”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7)(1分)这学期,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与人交往,我想到了《孟子》中的“ , ”。即使自己有不顺心的事,也不要把怒气发到别人的身上,就像《论语》中说的“ , ”。
(8)(1分)“七月的天,孩子的脸。”站在西湖边上,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雨,湖光山色不断变幻着,我不由得吟诵道:“水光潋滟晴方好, 。”
19.(6分)按课文内容或要求填空。
(1)(1分)很多俗语充满了智慧,“一个篱笆三个桩, ”告诉我们要想做成事,需要团结合作。而“ ,无理寸步难行”则给我们启示,为人处事,理字当先。
(2)(1分)深秋,当我看到满树的红叶,我就会吟诵起杜牧的《山行》中的诗句: , 。李白《望天门山》中“ , ”两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险峻的山势和水流湍急的长江。
20.(6分)根据情境填一填。
(1)(1分)唐代诗人杜牧在深秋时节去山上游玩时,看到漫山的枫叶红似火,不由得写下“ , ”的诗句。
(2)(1分)秋天到了,荷叶已经残败,菊花虽然也凋谢了,但枝叶还依然在风中挺立着,这让我想起了诗句:“ , 。”
(3)(1分)我和哥哥参加双人跳绳比赛,哥哥告诉我:“ , 。”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21.(3分)在下列横线上填入学过的名人名言。
(1)(1分)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不能因为小事就吵架甚至是打架,因为《墨子》中有:“ 。”
(2)(1分)《荀子》中的“ ”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3)(1分)我们班的李晓明同学,在不开心的时候,总喜欢把怒气撒到别人的身上。这是不对的,因为孔子说过:“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A:“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作品《静夜思》。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思: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路人想问路,小儿向路人招招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出自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D:“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意思: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出处: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
A、B、D都是表达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C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
A:“菊残犹有傲霜枝”意为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B:“萧萧梧叶送寒声”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C:“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D:“淡妆浓抹总相宜”意思: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是十分合适自然。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3.【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要在理解名言的基础上解答。A:“不迁怒,不贰过 ”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就是你自己心情不好,不要拿不相干的人当出气筒。不贰过,就是知错就改,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B:“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意思:有仁慈之心的人他们都会爱戴爱护他人。而懂礼貌懂礼节的人呢,他们会敬重别人,尊敬他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名言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4.【答案】(1)B
(2)B
(3)B
(4)C
(5)B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3)、(4)、(5)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故答案为:(1)B(2)B(3)B(4)C(5)B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3)、(4)、(5)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答案】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孤帆”的“孤”不要写成形近字“狐”,“遥望”的“望”不要写成同音字“忘”,“镜未磨”的“镜”不要写成形近字“境”。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点评】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6.【答案】(1)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有理走遍天下
(3)与人善言;伤人之言
(4)遥望洞庭山水翠
(5)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轻舟已过万重山;
(2)有理走遍天下;
(3)与人善言、伤人之言;
(4)遥望洞庭山水翠;
(5)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7.【答案】(1)暖于布帛;深于矛载
(2)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3)山色空蒙雨亦奇
(4)万古胜负在于理
(5)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暖于布帛、深于矛载;(2)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3)山色空蒙雨亦奇;(4)万古胜负在于理;(5)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8.【答案】(1)人心齐
(2)二人同心
(3)顶个诸葛亮
(4)一个好汉三个帮
【解析】【分析】考查对俗语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俗语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人心齐;(2)二人同心;(3)顶个诸葛亮;(4)一个好汉三个帮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俗语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9.【答案】(1)爱其身
(2)不迁怒
(3)仁者爱人
(4)与人善言;伤人以言
【解析】【分析】考查对名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爱其身;(2)不迁怒; (3)仁者爱人; (4) 与人善言、伤人以言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0.【答案】(1)忽然闭口立
(2)轻舟已过万重山
(3)乱入池中看不见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忽然闭口立;(2)轻舟已过万重山;(3)乱入池中看不见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1.【答案】唐;王昌龄;一色裁;向脸;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
故答案为:唐、王昌龄、一色裁、向脸、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点评】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
12.【答案】(1)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解析】【分析】写诗句大意或根据意思写诗句,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1)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背诵和理解。
13.【答案】(1)轿子;因为;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荷花枯萎,残败凋谢;仍然;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3)风声;旅客思乡之情。;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并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
故答案为:(1)轿子;因为;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4、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2)荷花枯萎,残败凋谢;仍然;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3)风声;旅客思乡之情;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4.【答案】(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就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解析】【分析】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诗句及意思。在此基础上,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填写古诗易写错别字,原因是在背诵古诗时只注意读音,不仔细看字,结果在填写时就按音写成其它的同音字,学习时要注意这个问题。
故答案为:(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就一片日边来。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5.【答案】(1)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2)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村庄出现在眼前。
【解析】【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实,准确理解关键字词,然后疏通语句。比如方:①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篱落:篱笆。意思是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②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意思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16.【答案】(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山色空蒙雨亦奇;湖光秋月两相和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解析】【分析】(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日常学习中对诗词的积累程度,描写长江的诗句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西湖的诗句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等;描写洞庭湖的诗句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2)《山行》中表达诗人对秋色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赠刘景文》一诗中,描绘出秋去冬来的萧瑟景象的诗句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夜书所见》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的凄凉之感的诗句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5)写一句有关团结一致的名言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故答案为:(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山色空蒙雨亦奇;湖光秋月两相和;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4)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常见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掌握诗词中所描写的景物,注意经典名句的积累。
17.【答案】(1)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知有儿童挑促织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霜叶红于二月花
(2)一年好景君须记
(3)知有儿童挑促织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8.【答案】(1)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2)人心齐;泰山移
(3)理不辩不明;有理走遍天下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不迁怒;不贰过
(8)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名句背诵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名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2)人心齐、泰山移
(3)理不辩不明、有理走遍天下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8)山色空蒙雨亦奇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名句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19.【答案】(1)一个好汉三个帮;有理走遍天下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俗语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俗语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一个好汉三个帮、有理走遍天下;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俗语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0.【答案】(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二人同心;其利断盒
【解析】【分析】考查对古诗、俗语背诵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古诗、俗语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3)二人同心、其利断盒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古诗、俗语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21.【答案】(1)爱人若爱其身
(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3)不迁怒,不贰过
【解析】【分析】考查对名人名言背诵积累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爱人若爱其身;(2)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3)不迁怒,不贰过
【点评】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含义,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
以上就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词解读相关内容整理,该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三年级的学生们,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5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