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教案和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制定的教学计划,它详细规划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而教学反思则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和思考。以下是《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和《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来阅读参考。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 《一个粗瓷大碗》教学设计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粗瓷大碗”背后的感人故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朗读课文,小组内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加深对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默读掌握课文大意,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

【教学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粗瓷大碗”背后的感人故事,能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赵一曼的事迹,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粗瓷大碗是什么样子的?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的?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写一个碗呢?)

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这个粗瓷大碗陈列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是赵一曼用过的,是通讯员给赵一曼找来吃饭用的,这个碗反映了赵一曼的高贵品质。

设计意图:

在质疑课题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介绍人物和背景。

赵一曼 1905—1936,四川宜宾人,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女。1926年加入。1927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九一八事变后到东北,任满洲省总工会组织部长,哈尔滨总工会代理书记、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兼铁北区委书记、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1935年11月在与日伪军作战时受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在珠河今黑龙江尚志市被杀害。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的补充,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赵一曼的事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三、扫清字词障碍,梳理线索。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生词:陈列、联军、缸子、高粱、侦察。多音字:还。(辨音组词)

2根据“一个粗瓷大碗”这个线索梳理文章结构。

师:文章围绕“一个粗瓷大碗”讲了什么故事?

(1)送碗: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碗。

(2)用碗:赵一曼把高粱米饭换成了半碗野菜粥。

(3)失碗:赵一曼又没有碗了。

四、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 学习“送碗”部分。

(1)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

(2)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因为赵一曼之前吃饭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

(3)面对通讯员这么艰难找到的碗,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因为她以为那是通讯员从群众家里拿的碗。)

结合时代背景,从这里我们能感受到赵一曼什么样的品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2学习“用碗”部分。

(1)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来一大碗高粱米饭?(团长、政委和战士们嘴边有几个月没有沾过粮食了,赵一曼很久没有吃顿饱饭了。)

(2)当时联军的生活怎么样?(那些日子非常艰苦,抗联部队几个月来都是靠野菜、草根、橡子面充饥。)

(3)研读赵一曼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部分。

①赵一曼为什么把饭又倒回了锅里?赵一曼在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的时候,想了些什么?(想起了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想起同志之间的友爱,想起通讯员对她的关心……)

②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

从赵一曼的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赵一曼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同时也不想让别人为自己担心。)

(4)炊事员老李眼睛里为什么含着泪花?(炊事员老李能理解赵一曼的良苦用心,但是也很心疼赵一曼。)

3学习“失碗”部分。

(1)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这个碗成了七班的“菜盆”。)

(2)文中的“丢”字为什么打上了引号?是真的丢了吗?(其实不是“丢”,而是赵一曼把碗送给了其他战士。)

4小结。

(1)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赵一曼很关心战士?(不断地将碗送给其他战士,吃野菜粥,把高粱米饭留给伤病员。)

(2)赵一曼用过的这个粗瓷大碗为什么被陈列在人民军事博物馆里?(因为这个碗代表了赵一曼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高贵品质。)

五、巩固练习。

小组活动:一个人扮演通讯员,另一个人扮演赵一曼,自行设计语言和动作,边说边做,呈现课文的内容。

六、课堂小结。

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讲述了赵一曼身处艰苦环境中仍时时关心战士,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歌颂了一个员的高贵品质。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7课《一个粗瓷大碗》,是落实“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的。在教学中,本着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精神,我主要做到: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的方式,完成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细读课文,通过分享交流,准确、充分地把握故事情节;而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体会主旨,通过分享交流,深刻感受赵一曼高尚的精神品质;最后引导学生回味学习过程,总结阅读方法。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积累知识和形成能力,而能力是在不断地训练中形成的,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课堂实践练习的设计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补充。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认识“陈、曼”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个“粗瓷大碗”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了解课文采用的“倒叙”手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重点难点】

1.默读课文,说说围绕这个“粗瓷大碗”发生了什么事情,能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了解课文采用的“倒叙”手法,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引导学生主动拓宽知识层面。

2.出示博物馆内一个粗瓷大碗的图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猜测或质疑:这个粗瓷大碗是谁用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军事博物馆里?

3.简介赵一曼,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快速预习。

(1)圈画生字词,疏通词句。

(2)初步了解这个“粗瓷大碗”背后的故事。

2.检测生字预习情况。

识字方法:“还”是多音字,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音义辨析;“陈、联”等字可用加一加的方法进行识记;“粱”可与“梁”进行比较辨析。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3.快速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粗瓷大碗?它有一段怎样的经历?

预设:小通讯员送来粗瓷大碗,赵一曼要求还回去。(送碗)

小通讯员盛来满满一碗高粱米饭,赵一曼偷偷倒了回去,盛了半碗野菜粥。(用碗)

粗瓷大碗又丢了,成了七班的菜盆。(让碗)

方法拓展:由此可见,“粗瓷大碗”既是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故事的梗概。全文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一连串的矛盾冲突,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情节。

4.顺势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层次,认识“倒叙”的手法。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粗瓷大碗的来历,点明它“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

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具体叙述这个粗瓷大碗的故事。(送碗—用碗—让碗)

方法拓展: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印象深刻的词语或句子。

(2)组织组内交流。讨论各自圈画的词语或句子,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对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先写下来再集体讨论解决。

2.教师提供“问题清单”,再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学习。

(1)小通讯员为什么要给赵一曼找来一个大碗?

(2)见到碗后赵一曼为什么拒绝接受?

(3)通讯员为什么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

(4)赵一曼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5)小通讯员给赵一曼的碗为什么又丢了?你知道碗去哪儿了吗?想象这当中发生了怎样的事。

(6)你觉得赵一曼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7)这个粗瓷大碗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呢?说一说。

3.集体汇报,重点赏析人物品质。

(1)这个碗是怎么来的?(战斗中找到的。)

(2)赵一曼原来的碗呢?(吃饭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表现了她关心战士的品质。)

(3)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碗而已,为什么“好不容易”才找到?

4.回顾整体,提炼中心:这个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粗瓷大碗具有怎样的意义?

四、复述交流,升华情感

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1)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有一回”“开饭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后来”)

(2)可以运用倒叙手法,按照课文的思路层次进行复述;也可以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复述。

(3)用上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注意语言的衔接与流畅。

(4)小通讯员“一直想”给赵一曼找碗,“好不容易”找到了,“连忙”送来,体现了什么?(对赵一曼的关心和敬爱。)

五、课文总结

《一个粗瓷大碗》一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前后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

【板书设计】

反思: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读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要完成这个任务,就一定要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此,教师既要教知识,也要教方法,尤其是教会阅读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字词练习,巩固学生识字的方法。其次,抓住课题分析,教会学生审题的方法。本文是紧紧围绕“粗瓷大碗”这根线索,通过送碗、用碗、让碗的情节冲突,鲜明地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因而审题时应抓住这一特点来启发学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大碗?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什么要陈列这个粗瓷大碗?它有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最后,抓住思路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陈、曼、联、缸”等生字,读准多音字“还”。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能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

能带着问题默读,明确课文的意思。

3.情感与价值

1.从“丢”碗这件事感受赵一曼对战士的关爱。

2.体会赵一曼等共产党员身上具有的无私、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能带着问题默读,弄清课文的意思,能说出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

【教学难点】

从“丢”碗这件事感受赵一曼对战友的关爱;体会赵一曼等共产党员身上具有的无私、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有关赵一曼的资料。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粗瓷大碗”的图片)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没错,它确实只是一个普通的粗瓷大碗,但是关于它,却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吧!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一个粗瓷大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标清段落,碰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词,学生自由读一读,理解词语。

(2)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3)指名读生字,检查掌握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多音字“还”的读音。

3.梳理课文层次。

(1)思考:课文围绕“粗瓷大碗”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组内交流,集中汇报:课文通过介绍一个粗瓷大碗的来历,讲述了赵一曼在那样的艰苦中时时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故事。

(2)划分课文层次。小组探讨,自主梳理,教师指导: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直接介绍了这个“粗瓷大碗”的现状及内在价值;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讲述了“粗瓷大碗”的由来;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详细介绍了由这个大碗而引起的一个互敬互爱的革命故事;第四部分(第9~11自然段):简述“粗瓷大碗”的去向。

三、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1)组内质疑,梳理问题。(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探究答案。

2.学生自主学习,答疑解惑。

(1)弄清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状况。

(2)走进部队内部,感受互助氛围。

(3)挖掘人物内心,体会美好品质。

①剖析第3自然段的语言描写,体会赵一曼的正直无私。

②剖析第7自然段的动作描写,体会赵一曼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③解读“丢”碗事件,体会赵一曼等共产党员身上具有的无私、美好的精神品质。

3.内化情感:说说关于这个“粗瓷大碗”的感人故事。

四、总结全文,把握主题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赵一曼在艰苦生活中是如何关心战士,和他们同甘共苦、坚持革命的;我们也体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

五、巩固拓展,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搜索其他共产党员的事迹,与同学分享,并谈谈感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内把记忆生字的好办法说给组员听,互相交流想法,汲取众长,激发他们共同学习的乐趣。

朋友们,这些就是《一个粗瓷大碗》教案及教学反思汇总的全部内容了,这些精选范文都出自优秀人才之手,一定会对大家的书写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小编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更快捷地在站内搜索到需要的内容。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61103.html

(0)
qingfanqingf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