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纪念碑观后感让我认识到长征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激励我在生活中面对挑战时保持勇敢和坚定的态度。这座纪念碑的意义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的象征。以下是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及个人心得体会范文,可供有需要的朋友阅读参考。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及个人心得体会范文](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10/20231016015408156.png)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
观看川主寺长征纪念碑让我深刻体会到长征这段壮丽历史的伟大意义。
长征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而建立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一次伟大远征,它不仅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之一。观看长征纪念碑,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长征纪念碑的意义不仅在于纪念长征的胜利,更在于向后人传递勇敢、坚定和不屈的精神。长征是一段充满艰难险阻和牺牲的历程,但在这段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决为人民服务,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长征纪念碑通过它庄严肃穆的氛围和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勇敢和坚定的精神。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2
观看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让我思考到了当前时代的挑战和困境。
面对困难和压力,我们可以从长征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和信念。长征纪念碑提醒我们,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座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的意义超越了历史本身,成为了一种能激励人心的永恒的精神力量的最好证明。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3
离开古老的松潘,沿国道去往川主寺, 沿途都是错落有致红檐白墙的藏式碉房。这种别具民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很漂亮,用片石筑墙粘土合缝把外墙涂成白色,门扉窗棂上描绘着华美精巧的藏式彩绘浮雕,简单古朴又不失粗暴之美,屋顶上蓝白红绿黄五色经幡迎风飘扬,所有的一切在川西高原的蓝天白云下映衬的美轮美奂。松潘出来大约十几公里,过巴郎村穿虹桥关隧道后就来到了川主寺。川主寺其实并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小村镇,它是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红原假设尔盖大草原的必经之地,小镇上也确有叫川主寺的庙,经查资料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修筑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而建,李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千里良田,造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伟绩,人们尊他为川主,故称作川主寺。川主寺背靠岷山雪峰,面临广阔的大草原,岷江从小镇旁穿流南去。
当年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川主寺实现了“三军会师”、经过短暂休整后,强攻松藩。松藩虽小但却易守难攻,红军激战十余日后退回毛儿盖。此时红军北上抗日之路被阻,西边是渺无人烟的大草地,南边又被敌军围困重重,被迫开始了过草地、爬雪山的悲壮之举,物极那么必反,历经艰辛磨难的红军不畏强敌以退为进,走过最艰险的漫漫长路,来到了充满光明的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伟大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又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电影《敦刻尔克》。邱吉尔在国会上说:“撤退决不是象征着耻辱,而是更多的表现了盟军的决心和勇气,撤退将孕育着胜利!”我想其实长征和它表达了同样的主题:我们是失败了,但我们还会从头再来!小镇上建有著名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和红军长征纪念馆。
停车后走过一座挂满经幡的铁索吊桥,江对岸就是红军长征纪念馆。广场一端竖立着火炬形状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对长征的赞语:“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台阶前是“黎明火种”雕塑, 由铜球和三块宏大的黑色山石交织构建而成,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光明必将战胜旧社会的黑暗。进门大厅展现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中的场景,一幅大地图详细标注着红军跨越生死攸关的长征路线,前一阵子突然有兴趣研究起红军长征,相关文献也仔细研读过几遍,显然这里记录的更加完整和权威。 纪念馆用详实丰富的史料,展示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诸多艰辛历程,让人们回忆那段血与火、理想与牺牲的战火纷飞岁月。漫漫长征路,其实就是一场信念与决断,天时与地利的棋局,敌我双方胜负界限仅存于弹指之间。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平日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川西北高原天气多变,不一会儿湛蓝晴空上彤云密布,流云奔涌。山下仰望高耸的纪念碑,怀着崇敬之心拾阶而上。
到山顶要登上609级原木台阶,代表着长征中经过的大小609次战斗。走走停停,好半天才气喘吁吁爬上海拨3100多米屹立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的元宝山顶。纪念碑高41米,全部 用亚金铜贴面,阳光照耀下光辉四射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碑体为三角柱体,象征红军三大主力团结一致,坚不可摧。 上端各镶嵌一颗红色的五角星,碑顶的红军战士铜像,一手持枪一手持花,双手高举成“V”字象征胜利。主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气势恢宏。站在元宝山顶,环顾四周,山峦起伏,连绵不绝,就像草原一样远远望不到尽头,忽而让我感到拥有某种特殊力量和气场,充满了千里江山在望,气吞万里如虎的壮志豪情! 忽而又让我感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悟,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角色,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细沙罢了! 而今,激荡风云的战事早已烟消云散,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只是眼前巍峨的大山,奔流的江河,一个旅行者走过有所感悟的风景之地。突然一束阳光从厚重的云层中穿透出来,照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上,碑体和红军战士高大的铜像瞬间熠熠生辉,让我心中顿时感到无比的震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又唯有此刻才真正感悟到主席诗词中的激情豪迈!长风烈烈,群山如黛,江河横流,一路攀爬的辛苦,随阳光山风荡起,消散于天地之间。
向伟大的红军致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朽!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4
长征之路艰险异常,枪林弹雨,缺衣少食,前后夹击,步履维艰。但是他们仍然克服一切艰险,为中国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我们享受着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要努力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建设航运强国的中流砥柱,让五星红旗永远在灯塔飘扬,让中国走向新时代的篇章!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5
上周末,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参观了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参观后,我感受很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将这段英雄史诗、这份赤子情怀、这股团结精神铭记心中,传承好、发扬好湘江战役伟大精神,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湘江战役书写了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英雄史诗。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关键的一仗。经此一役,中央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其惨烈程度着实令人痛心。面对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才最终杀出一条血路,撕开了重兵设防的封锁线。湘江战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史诗,无数革命先烈将红色火种播撒在中华大地。这样一种“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更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不畏艰险、勇于斗争的精神品质,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要迎难
而上、敢打敢拼,化挫折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展现出新时代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新面貌。
湘江战役涵养了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赤子情怀。“一草一木一忠魂,一山一石一丰碑。”在湘江战役,当接到中革军委“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的命令后,全军将士即使面临生死危急,仍然在“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铿锵誓言下,绝对服从命令,从而确保党中央顺利突破湘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面前,在数倍于己的敌人面前,因为心中有对党的绝对忠诚,才最终扭转了战斗局面,粉碎了蒋介石欲将红军置于死地的罪恶企图。穿越百年党史,这份赤子情怀更显得弥足珍贵。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坚定政治信仰,坚持党的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湘江战役彰显了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从灌阳新圩阻击战,到光华铺阻击战,再到觉山铺阻击战,无数革命先烈以血肉之躯筑起铜墙铁壁。湘江战役彰显了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热血军魂,谱写军民一心、团结互助的“鱼水情”。在广西兴安县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年近百岁的瑶族老奶奶赵良英,是红军长征湘江
战役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墓的守陵人。她帮助红军磨米、烧开水,找吃的、借用的,对伤病员,她不仅帮熬草药治病,还一口一口地喂受伤红军。可以说,湘江战役彰显了党领导下的红军和人民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军民情、鱼水情。翻开新时代的篇章,这种团结互助精神,都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这段峥嵘岁月铭记心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扬“一面旗、一盘棋、一股绳”的团结合作精神,共同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6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采访组一行走进园内,观看描绘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巨型壁画,聆听讲解员介绍的红军与彝族同胞们歃血为盟的情谊,重温了红军长征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怕困难、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
讲解过程中,一群“神秘来客”走进展厅,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有的背着小书包、有的戴着红领巾、有的拿着红旗,全神贯注地听着讲解员介绍红军长征的故事。“我们是来自兰州碧桂园学校的师生。”该校校长助理、学生处主任何星意介绍,从今年6月10日起,这支小小的研学队伍,便跟着当年红军长征的步伐,从兰州出发,经井冈山、过贵阳、到四川,最终抵达甘肃会宁,完成“重走长征路,争做小英雄”的研学之旅。
“在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感触很多。”何星意介绍,在泸定县,孩子们走上铁索桥,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坚守信念,最终完成了万里长征的伟大壮举,都深受感动与鼓舞。“今天来到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听了红军战士们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爬雪山、过草地,战胜重重困难的故事,我心里十分感动。”该校六年级学生周若菡表示,今后她将继续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强大作贡献。
在采访、了解这支小小“长征队”故事的同时,采访组一行也加深了对长征故事、长征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大家纷纷表示要用好手中的笔、肩上的镜头,讲好长征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7
阳光灿烂,寒风袭面,石阶堆雪。2月1日,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人迹稀少,园中红军长征纪念碑、英雄群雕等纪念建筑,挺拔、威严,似乎是在向人们讲述那段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1935年4月到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相继经过、留驻、转战阿坝州境域。在阿坝,红军经历了数十次大小战斗,在阿坝转战停留16个月。
四川在线记者走进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寻找那段惊天动地的红色记忆。
来到红军长征纪念,在二楼一角的玻璃箱体里,陈列着一张照片和1985年由国家民政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这个人叫安登榜,是电影《红色土司》的原型。”工作人员介绍了安登榜参加红军、献身革命的长征故事。
1933年,土司后代的安登榜世袭父职,当上长官司,成为松潘县镇坪一带羌人头领。国民党后又委任他为松潘县第六区区长,目的是通过他来敲诈、勒索和压迫羌族人民。
国民党在当地强征枪款、烟款、军响款等各种苛捐杂税,激起了羌族人民的反抗。1934年冬季,安登榜反对国民党横征暴敛,带领群众抗捐抗税,被撤销区长职务。
此时,郁郁寡欢的安登榜不知道,那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
安登榜一次次触犯国民党的利益,国民党反动派便多方迫害和打击安登榜,意欲除之而后快。1935年春天,安登榜为躲避追杀,带着随从投亲靠友,四处逃难。
“我的爷爷身材高大,性格直爽,爱憎分明,那段时间非常苦闷和彷徨。”安登榜孙子、现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历史文化处处长安德军讲述,幸好他爷爷接受过正统教育,精通羌藏汉语,在躲避逃难过程中,多次逢凶化吉。
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占领北川,沿白草河西进。当安登榜一行路经北川墩上时,遇上了红四方面军。
红军向安登榜宣讲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还欢迎他们参加革命队伍。安登榜希望与红军一道去打击迫害他的国民党反动派,于是毅然率领随从参加了红军。
5月11日,红军在松潘县小坝地出动一个营,欲歼灭阻挡前进道路的国民党军队。安登榜两次写信给敌军带兵官,敌军带兵官撤走前卫,红军乘势击溃敌军。
为扩大红军队伍,红军与羌族群众商定建立番民游击队。6月的一天,在杨柳沟河坝,番民游击队成立,安登榜出任队长。后来,游击队队员当中有的为革命献出生命,有的长期跟着共产党干革命。
8月,红军来到松潘县毛儿盖,安登榜积极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并带领红军战士筹粮。一天晚上,早上就出去筹粮的安登榜等人没回来,第二天,红军立即派人去找他们,却发现安登榜等人倒在血泊中,已被土匪残忍杀害。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到阿坝州境域,当地每天出动精壮劳动力5万人(次)以上支援红军;总共支援红军粮食1000万公斤以上,各类牲畜20多万头;参加红军5000人以上。
沐浴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红军在藏羌回汉等多民族聚居的阿坝州成功翻越雪山,趟过草地,赢得数十次战斗。
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在阿坝》评价:在阿坝,红军多次挑战了人类生存极限,翻越了人迹罕至、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达古山等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多座大雪山,雪山因之留情;红军在饱受沼泽瘴气、寒冷、饥饿之苦的同时,跋涉跨越死亡草地,草原因之有意。熔铸出的救国救民、不怕艰难险阻与牺牲的精神,得以积淀并升华。
长征期间,中央主力红军共经过11个省,走过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8
那一年,九黄机场通航没几天,我就从迫不及待地从成都坐飞机直抵九寨黄龙。换在以前,从成都至九寨沟,需要坐车十个小时以上,沿途路况极差,经常堵车且事故不断。
游完九寨沟,我从黄龙回机场时,直接叫了辆出租,一路开到川主寺。由于时间尚早,一个人在川主寺小镇上游走。
走着走着,竟然到了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那山坡上高高在上的红军振臂欢呼的雕像,一时间电到了我,让我在山坡下久久地停留。
红军长征纪念碑矗立在高高的元宝山顶,红军铜像左手高举鲜花,右手举枪向天,双臂高举成V字形,象征着长征的伟大胜利。道道光线射来,铜像反射出阵阵金芒,光辉而耀眼。据说每年仲夏前后,夕阳西下时,碑体遮日,折射金光万道,蓝天耀金,草地山川如辉煌金壁,眩目若佛光普照。碑体通亮如锻烧之金,五里以外也可见。这就是传说中的金碑夕照。
翻开历史,1985年,中央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弘扬“红军精神”,决定在四川雪山草地修建一座纪念碑,并指出不是长征路上某个具体时间的纪念碑,而是个“总碑”,具有象征意义。
而红军长征纪念碑建在松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1935年5月至1936年8月期间,红一、二、四方面军都曾从这里翻越过长征中最艰难的雪山,跨越过最艰苦的草地,举行过重要的会议,进行过激烈的战斗,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也曾在这里先后会师,从而最终取得长征胜利。
再后来,二○○六年七月,我再次造访九寨黄龙。当汽车再次途经川主寺,我又看到了那高高在上的红军像,依旧在那里巍然屹立,熠熠生辉。
关于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记忆,还有一处也值得细说,那就是四川宝兴县城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而那一次也是不期而遇。
那是二○一九年十二月,我在前往达瓦更扎的途中,途经宝兴县城,在县城车站等车闲逛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边上红军广场上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馆内展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最艰苦卓绝的历程翻越雪山的历史故事。
进入馆内,一种历史的肃穆和厚重感迎面而来。
第一部分是红军突破重围,挺进宝兴城。话说1935年5月,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后,在泸定县城开会,决定了两件事,一是确定了红军长征的路线由此向北爬雪山过草地,二是确定了让陈云远赴上海恢复白区党组织并和共产国际取得联系。随后6月初,红军攻占宝兴,到达夹金山下的藏民聚集区硗碛地区。
第二部分是英雄壮举,翻越夹金山。夹金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雪山,翻过雪山之后,6月17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川西北的小金县胜利会师。
第三部分是南下作战,再越夹金山。张国焘拒绝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北上方针,擅自带领红四方面军的两个军南下,翻越夹金山,来到宝兴县城,意图转战川西,创立革命根据地。
第四部分挥师北上,三越夹金山。1935年11月,红四方面军在百丈关受挫,南下不到半年内折损近半,广大官兵响应中央号召纷纷要求北上。1936年2月28日,撤离宝兴,三越夹金山,挺进川西北,数月后和红二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红军长征也就此取得阶段性胜利。
许多旅途中的不期而遇,往往比按部就班的旅程更让人印象深刻。不期而遇的是意外的惊喜,是冥冥之中的机缘巧合,那一个个看似偶然的不期而遇,其实早已是命中注定。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9
在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有一个叫“川主寺”的地方。这里是通往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和川西北大草原的必经之地,众多风景名胜区的十字交汇点,被誉为“高原明珠,度假天堂”。在川主寺镇东南的元宝山上,矗立着一座红军长征纪念碑,已经成为这里的标志性建筑——
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根本没有经过川主寺镇,这里为什么会有红军长征纪念碑呢?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在此滞留时间最久,前后长达20多个月,足迹遍及73个县市,翻雪山,过草地。因此,川主寺镇的红军纪念碑是为了纪念红军在四川省的光辉历史,也被称为“长征纪念总碑”。
2019年11月20日,游览完九寨沟景区,我们开车离开九寨沟县,夜里住在松潘县川主寺镇。第二天清晨,我在酒店门口的停车场上,操作自己的无人机对川主寺镇进行航拍。岷江从这里缓缓流过,一座“红军桥”将两岸连在一起,周围看不到太多的高楼大厦,群山起伏,空气清新。
川主寺镇好像一个十字路口:向南300多公里,可以到达成都;向北经过九寨沟,可以到达广元和西安;向西经过草原,可以到达兰州;向东经过黄龙,可以到达绵阳。如今,川主寺镇已经成为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高原旅游集镇。
高大的纪念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据说,当夕阳西下时,金光四射,尤为壮观,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在山脚下的碑园内,有一座小型陈列室,门厅两边悬挂着10余块中央领导和红军老前辈题词的匾额,室内有反映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征战和各地长征纪念建筑的照片。
除此之外,旁边还有大型花岗石群雕,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等九组人物形象,再现了红军长征艰苦的战斗历程。
无人机飞上山坡后,纪念碑呈现在眼前。碑体高24米,亚金铜贴面,三角形柱身,象征红军的三大主力。基座高2.5米,汉白玉质地,墨绿色磨石地面。纪念碑顶端,站立着一尊高14.80米的红军战士铜像。他的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着胜利,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
1990年8月,这座红军长征纪念碑和下方的碑园落成,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目前,这里已经被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0
今天有幸去参观了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艰苦的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兵、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通过一幅幅油画展现了当年的场景,使我不只感受到了长征,更感受到了可歌可泣的长征精神。想一想自己之前在部队服役时的野外拉练,和先辈们一比,自己的那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每个的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长征”,作为新时代的退伍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在学习的路上,有许多“雪山”和“草地”需要跨越,作为一名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交通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我更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立足于学校特色,更好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1
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全家从南宁到桂林全州参观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接受红色传统教育。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2019年9月开馆,位于全州县才湾镇党山铺。这里是红军长征在湘江战役中进行规模最大的阻击战战场遗址之一。
纪念馆造型是以红旗招展红星闪烁为主体,一下车,远远就能看到纪念馆上那巨大鲜红的五角星。
一进纪念馆大门,就看到大堂里的抢渡湘江大型雕塑。纪念馆分为三层,每层有一个主题展示,分别是“生死抢渡”、“伟大转折”、和“继往开来。
我们主要看一层的“生死抢渡”,它介绍红军开始长征到抢渡湘江的战斗历程。1934年秋,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连续通过三道封锁线后,一路西进。蒋介石企图在广西全州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11月28日,中央红军在新圩、古岭头、界首、脚山铺等地与国民党展开激战。红军将士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在狭窄的地域中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保证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队渡过湘江,从国民党军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了3万人。
我参观了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我感到没有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繁华盛世。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好好学习,学好本领,报效祖国,不负革命先辈的期望。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2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不惧怕艰难险阻,击退了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战胜千难万险完成长征。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如今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由于前辈们的付出,我们才能在这个安定的时代里学习,体会到遇到困难、挫折不能轻易低头放弃,而应选择迎难而上,相信只要我们永不放弃、勇敢奋斗,总能将问题解决!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3
一件件布满沧桑的展品和历史照片,让我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先烈们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由于先烈们的付出,我们才得以生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新时代航运新人,在生活和工作学习上也还有很多场硬仗要打,我们应主动发扬“长征精神”,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需求,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的航运建设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1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世代有一个世代的使命,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烙印,湘江的战斗注定会被历史记住,它反映了老一代革命的先烈为了追求真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勇敢前进的奋斗献出精神。
血战湘江是长征的第一步,也是损失最大的一次。革命需要随时准备流血牺牲,这是共产党人的勇气和责任。然而,它不应该是盲目和无用的出血牺牲。它需要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热血,可能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最终失去了前途和希望。作为共产党人,随时都需要勇气和智慧。事实证明,历经28年艰苦卓越的战争和流血牺牲,新中国诞生,我党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考验,突破了三座山,获得了人民的解放。
千淘万岁很辛苦,但把狂沙吹到金钱上。在湘江之战中,我们年轻的党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从此我党成熟了。
迄今为止,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们不忘前辈们的初心,逢山开路,遇到水桥,以勇气和责任,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智慧,争夺创新时代中国的繁荣。
关于川主寺红军长征纪念碑观后感及个人心得体会范文的内容就收集整理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提供一些帮助,大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参考以上范文,以此来帮助自己顺利展开书写工作。如果这期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也请大家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76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