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吾爱敦煌》观后感优秀范文

“一千多年来,敦煌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近五百年无人看管维护的荒凉。”这一句话将敦煌千百年的起伏兴衰全部囊括其中。到了近代,敦煌更迎来了众多以“探险”为名的国外侵略者,他们相继对莫高窟内的经书、壁画、雕塑等珍贵的文物财产进行掠夺、劫盗甚至破坏,众多国宝流失海外。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关于吾爱敦煌观后感范文,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

吾爱敦煌观后感1

厚重的敦煌历史文化和足够具有冲击力的敦煌壁画美学,这是带给我的第一个震撼。敦煌,是我国西北大漠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多元文化的交融的艺术殿堂。如果说敦煌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奇迹,那么电影《吾爱敦煌》就是呈现奇迹的一个窗口,它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敦煌、爱上敦煌。

第二个震撼就是“敦煌女儿”樊锦诗“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人生故事。她是一个以瘦小的身躯表现出至刚力量的女性,用自己的坚定、谦逊、温和的品性,保护敦煌壁画近60年。这种力量源自她对生命的深刻认识,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大漠深处奉献几十年的时光,樊锦诗守着莫高窟里的艺术文化,不愿离开。樊锦诗曾如此说过:“如果此生找不到自己心灵安顿的地方,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当下就是涅槃,当下就是净土,明白了这一点,莫高窟岂不就是我此生的净土。”

心灵宁静、守一的定力,真的是无比强大。她那种义无反顾的女性力量,坚定的人生选择,足以让每一位观众感到震撼。

除了樊锦诗外,电影还致敬了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他们用热爱,抵御岁月漫长。他们的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终生的事业。坚守大漠、甘于奉献,才创造出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的奇迹。这是他们留给世界,留给世人的一份厚重礼物。樊锦诗那句话让我特别感动——“我心归处是敦煌。上天赋予我们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事。”

电影《吾爱敦煌》在让观众了解敦煌历史的同时,又弘扬了那些文化传承者们最为执着的奉献精神。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陈瑾老师的表演,真的绝了。跨越大半生不同阶段的演绎有着不同的层次,能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和赞叹,这才是实力演技派。

吾爱敦煌观后感2

窟中的壁画、雕塑迎面而来,敦煌两千余年的悠久历史透入心底。但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影片所讲述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一生的故事。

  曾连续17年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年轻时刚到敦煌,也一度水土不服,不愿久留。但随后,她慢慢适应了艰苦的生活条件,更沉浸在壮阔盛大的敦煌艺术世界中,渐渐爱上了这座沙洲,直到难以割舍。

  从青丝到白发,由实习生至名誉院长,樊锦诗将一辈子献给了莫高窟文化艺术的传承事业,彻底诠释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却将其做到极致”的信念。

  《吾爱敦煌》别出心裁地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相当全面地呈现了樊锦诗老师献给敦煌的华彩人生,也勾勒出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

  在这之中,影片所着重展现的,是樊锦诗在60岁时受命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后的工作。当时,每年来莫高窟参观的游人数量正迅速递增,洞窟生态环境堪忧,如何长久地保存这座全球独一无二的石窟艺术宝库,解决旅游开发与修复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了巨大难题:面对某些部门将莫高窟与旅游公司捆绑经营的压力,樊锦诗力排众议,四处奔波,终于让这种不顾未来的短视想法偃旗息鼓。

  在樊锦诗的推动下,“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项目成功开展。与此同时,她又想到为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及其中的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旨在为后人留存下完整又精细的数字化资料,并率先提出“数字敦煌”概念。

  2008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开始修建,并于2014年正式对外开放。让预约过的游人先观看球幕电影后,再有序入场参观部分洞窟。此举既能使游客更清晰直观地了解与观赏洞窟细节,又提高了莫高窟的日接待量上限……正是由于樊锦诗的不懈坚持,敦煌石窟艺术才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守护和弘扬。

  除此之外,本片还呈露出樊锦诗如何在坚守事业之余尽力平衡家庭与爱情。这位卓绝的女性有一位同行一生的灵魂伴侣彭金章(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办者)。两人于北大历史系读书时相逢,但在毕业分配时却阴差阳错地各自去了远隔数千里的敦煌与武汉。

  他们在婚后曾两地分居19年,饱尝相思之苦,唯有在短暂假期才能重聚。1986年,丈夫毅然辞去了耕耘多年的职务,在1986年来到敦煌研究院,从零开始新的研究工作。樊锦诗与彭金章终于得以长相厮守,二人也创造了“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动人爱情佳话,彰显出“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执着精神。

  此外,影片亦全面表现了樊锦诗的爱才惜才之心及对同事、下属们的关爱包容之情,正如她曾说过的:“我在一件事情上尤为坚定,那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位学者和艺术家,包括每一个普通的职工。”在数十年的敦煌岁月中,樊锦诗始终不遗余力地改善职工的住宿环境与生活条件。片中多次展现她对徘徊于去留之间的员工语重心长的开导和鼓励,时而登场或被提及的、由樊锦诗亲手烧制的鱼肉,也成了牵系起她与儿子、职工的纽带。

  女主演陈瑾在映后交流中,这样形容她眼中的樊锦诗:“她非常瘦小。但是她的能量,她四射的那种能量,你真的会被她感动到。”在多次实地探访莫高窟并近距离观察樊锦诗的日常生活细节后,陈瑾老师在片中传神地演绎了各个年龄、不同状态的樊锦诗。

  跨越大半生,无论是探访研究洞窟时的认真和崇敬,还是对身边人的关怀体贴,抑或是在面对无视莫高窟未来的言行时的愤怒决绝,还是历尽沧桑后的那份淡定从容,她都诠释得入木三分,令人恍惚间产生她正是“敦煌的女儿”本人的错觉。

  看完全片,我不由得想起了陈瑾的座右铭。“自由是孤独的站立”,她们都是真正独立又勇敢的女性,不随波逐流,不讨好迎合,抛却对表面浮华的追逐,敢于在寻求真实、求索真理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如樊锦诗所言:“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这位伟大女性的一生,贵在发现一生之爱,贵在坚定持守所爱。本片也最终落脚到了对所有观众都有激励意义的点上:听从内心的召唤,发现并坚守一生的事业,将其传承下去,这样方能坦然面对自我,面对时间,面对生死。

吾爱敦煌观后感3

核心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在大银幕上欣赏敦煌艺术文化的非凡魅力。看完全片,我是真的被惊喜到了,它是那么动人有力,既是一部关于敦煌美学的文化备忘录,同时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女性史诗。

《吾爱敦煌》以编年史的方式记录了樊锦诗女士走进敦煌继而为文化保护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并透过她的视角,呈现了敦煌艺术的恢弘壮美。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关于它的神话数不胜数,最早见于《山海经》:“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以此优势,莫高窟成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枢纽。

从文化层面来看,敦煌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敦煌美学堪称浩瀚,敦煌莫高窟现存洞窟共有735个,存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共计2400余身。藏经洞出土了不计其数的文物,有版画、纸画、各类书法作品、刺绣、绢画……而窟前的舍利塔、寺院建筑,都是敦煌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追根溯源,彼时的僧众与画师投身创作,是为了以艺术的方式,让目不识丁的人也能有所感悟。

《吾爱敦煌》的摄影非常出彩,它以极具美感的方式呈现出了敦煌艺术之美。如果你暂时无法走进敦煌,那么在大银幕上欣赏壁画的包罗万象、感受历史的厚重感,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敦煌的艺术极美。电影更是集合展示了石窟建筑、壁画、彩塑等艺术形式。同时,摄影机也捕捉到了很多空镜头,比如黄沙、绿洲,幽蓝的夜空与皎洁的明月,以及日月同辉的奇妙景象。

而美的另一面,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孤寂。

来到此地,成为文化的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樊锦诗女士,1963年被分配到莫高窟工作,这一做就是60年。而现在,她仍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的身份在坚守。她常说,敦煌是她的宿命。

于她而言,走进和守护莫高窟,既有热情,也有险阻。中学时,她从历史课本上见识了莫高窟壁画之美,心向往之;但她体弱多病,曾在实习时晕倒在莫高窟。经年累月,她适应了没电灯、喝咸水、住土房的艰苦环境。她还时常走进洞窟,临摹壁画。慢慢的,她的生命跟与世隔绝的敦煌相融了,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吾爱敦煌》虽是传记片,但绝不枯燥。主创翻阅了浩如烟海的资料,勾勒出了一条樊锦诗女士的成长线。它撷取了诸多重要事件,比如,作为副院长的樊锦诗女士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大事,为敦煌莫高窟建立科学的档案。

而在查询资料时,她惊讶地发现,事实上,莫高窟早已是一位历史老人。有些文物已经遗失,有些图案已经暗淡。保护文化,其实是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程。为此,她亲自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洞窟,绘制平剖面图、病害示意图等。另一方面,图像保存也是难事,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摄影、录像,后来又紧跟时代,用电脑建立“数字档案”,与国内外专业机构试验“保真”技术,以永久保存图像资料

当樊锦诗女士当了院长后,不得不从窟内走向窟外,与各方交际,甚至是角力。为何这么说?因为有人想成立旅游公司,将敦煌作为打包的景点,还有上市的宏愿。这种商业经济思维无疑会损伤文化的遗存,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影片细致地拍出了她以弱小的女性身躯,却勇敢地据理力争的场面。

这场戏非常重要,它强化了影片的戏剧冲突,点出了文化保护的不易:原来维护文化的原貌,牵动多方,不亚于一场“保卫战”。她的工作,也不只是简单的研究、保护,还包括为莫高窟奔走、细致的管理。

而这也丰富了人物形象。导演苗月以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塑造樊锦诗女士,刻画她的理想和热情,描写她的信念和决心。同时,又以上述的这些细节,呈现了她因热爱和专业,而生发的火爆脾气。寥寥数笔,让人物变得立体而鲜活。

樊锦诗女士能成就自己的事业,也离不开伴侣彭金章的支持。两人婚后,樊锦诗女士坚守岗位,无奈之下分居19年。后来,彭金章放弃了自己的成就,赶赴敦煌,也投身于敦煌文化保护的事业中去。这对艺术伉俪一生相濡以沫,他们凭爱与信念,点燃了足以照耀千古的文化明灯。

《吾爱敦煌》这部电影,能将樊锦诗女士塑造得如此成功,女主演陈瑾功不可没。以资历与实力而言,称她是表演艺术家亦不为过。近年来,她凭借《十八洞村》里淳朴大度的麻妹一角拿下很多大奖;《三体》中,她又成功地塑造出了冷静智慧、坚韧而落寞的叶文洁,让包括原著粉在内的所有观众深深折服。

《吾爱敦煌》中,陈瑾老师的台词精确、满怀深情。在跨度极大的时空结构中,她把握住了人物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个性与特征,表演丝丝入扣。比如劝人留下时的恩威并施,为了文化遗存与人争论时的理直气壮,与佛像对视时的宁静虔诚。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片中樊锦诗女士“不言老”的细节。助理想帮她拿包,她次次拒绝。陈瑾老师演出了人物身上的倔强与可爱。用人物的话说,在莫高窟这位历史老人面前,谁都没资格说老。这个细节意味深长,既体现了她对遗存的敬畏,也表明了文化赋予她的精神力量。

上影节放映时,陈瑾老师跟观众一同观影。映后,在发言前她忍不住落泪,这源自对樊锦诗女士由衷的敬佩之情。她真诚地说道,见到樊锦诗女士后不敢出演这个人物,因为她完全被震住了:“那个老人给我的印象是什么?坐在一堆人里面你是看不见她的,只能看到一个白顶,她被埋在里面,她非常瘦小。但是她的能量,她四射的那种能量,你真的会被她感动。”

陈瑾老师讲述了观察的诸多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唯有优秀演员,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力与理解力。

看完全片,我真的很想说,陈瑾老师的表演非常成功。而且,她一定会是金鸡百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的种子选手。巧合的是,陈瑾老师曾在采访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自由是孤独的站立”。这样的体悟跟影片中樊锦诗女士的经历与精神可谓殊途同归。

《吾爱敦煌》不是商业片,但不意味着它是小众的,每个爱艺术、爱文化、希望看到女性故事的观众,应该都会对它感同身受。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它呈现了敦煌文化的光辉璀璨与文化保护的曲折艰难,塑造了一个面对历史洪流始终坚持自我的坚毅女性,还弘扬了“择一事、爱一人、终一生”的纯粹信念,传递了一种珍贵的精神。

樊锦诗女士能如此坚韧,也离不开苏秉琦先生、宿白先生、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以身作则的指引。而在影片结尾,又有年轻人毅然决然地来到莫高窟,他们放弃了优越的环境,带着爱情和耐得住寂寞的决绝,愿意投身于文化保护事业。

这些莫高窟人在传承着同一种精神:为了文化的世代遗存,奉献自我,追逐自我,成就自我。

吾爱敦煌观后感4

57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敦煌女儿”。电影完整讲述了她一生多个重要节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女性成长史诗。她为敦煌的莫高窟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自己的事业。到头来,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片中樊院长丈夫彭金章的这条故事线也很动人。他和樊锦诗在北大时是同班同学,妥妥的高知爱情故事。两个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

分别时,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老彭说:“我等你。”可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九年。这一切都让樊锦诗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常常感慨自己欠家人太多。

两个人之间虽然并没有说过像“我爱你”这样的甜言蜜语,却因为一句“我等你”而彼此坚守。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了敦煌的女婿。”

“敦煌承载了历史,樊锦诗代表了现实,因此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人物传记片。”导演苗月现场解释了,留住敦煌、传承敦煌,是樊锦诗本人一生的事业线,是她的命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期间,一直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枕。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组织了石窟的修复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石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方案。为了保护文物,她还建立了数字敦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什么叫“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看完电影,我铭记了樊锦诗的名字。她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对敦煌文化那颗最赤忱的热爱之心。

吾爱敦煌观后感5

《吾爱敦煌》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它通过生动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敦煌研究院建院以来,几代敦煌守护者对敦煌艺术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承。电影聚焦于樊锦诗女士的工作和生活经历,她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对敦煌艺术的深深热爱,为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影中,演员的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的融合都非常出色,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不仅使观众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了解和观赏洞窟细节,而且提高了莫高窟的日接待量上限。通过这种方式,电影不仅展示了樊锦诗对敦煌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时也展现了敦煌研究院半个世纪以来对莫高窟充满艰辛的保护、研究、修复与数字化传播的历程。

除了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和研究,电影还展示了樊锦诗如何在坚守事业之余尽力平衡家庭与爱情。她的丈夫彭金章(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创办者)是她一生的灵魂伴侣,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让人感动。这种情感的支持和理解,使得樊锦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敦煌文化的保护事业中。

总的来说,《吾爱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以深刻而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樊锦诗女士和几代敦煌守护者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和坚守。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到敦煌文化的珍贵性和重要性,也能感受到樊锦诗女士对敦煌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同时,这部电影也向我们展示了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家庭和爱情的支持是何等的重要。

吾爱敦煌观后感6

在浩渺的电影世界中,有些作品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灿烂;有些则如恒星,持久发光,照亮人们的心灵。《吾爱敦煌》无疑属于后者。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一个民族与国家情感的载体。

首先,从情怀的角度来看,《吾爱敦煌》展现的是一种深沉而质朴的爱。这种爱源于对敦煌,这个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尊重。影片主人公樊锦诗的一生,就是对敦煌的守护、研究和传承。她的坚守和付出,是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表达。同时,影片也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情节铺陈,让观众感受到几代敦煌守护者对敦煌文化的热爱和坚守,这种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众。

其次,从国家的大格局来看,《吾爱敦煌》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影片通过展现敦煌的壮丽景象和深厚底蕴,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民族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选择了坚守和奋斗,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敦煌的壮丽景象时,还将演员诠释、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相融合,让观众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到敦煌的魅力。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既是对电影艺术的创新尝试,也是对敦煌文化的一种全新呈现。

此外,《吾爱敦煌》还通过对樊锦诗个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如何在坚守事业之余尽力平衡家庭与爱情。这位卓绝的女性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敦煌守护者,也是一位有着丰富情感世界的女性。她的生活历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敦煌守护者形象,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家庭与爱情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吾爱敦煌》是一部跨越情怀与国家大格局的传世之作。它通过对敦煌的深情描绘,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人物的生动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和爱国情怀。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每一个热爱电影的人去观看,更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人去珍藏。因为在这部电影中,你不仅能看到一个美丽而深情的敦煌,更能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中国。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90574.html

(1)
jinlianjinli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