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点 科学必背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和探索的总结,不仅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包括了工程、医学、计算机科学等应用学科。掌握科学知识点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规律、解决生活和社会问题,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知识。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科学的奥秘。

科学知识点 科学必背知识点

科学知识点1

水到哪里去了

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得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上的露水)

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

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

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7.水蒸发的规律:

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

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科学知识点2

1.紫甘蓝浸泡在白醋里会变成红色,这是一个化学变化,但泡在水里不变色。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

2.通过化学变化,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漂亮的颜色,美化我们的生活,可以生产药物,可以制造矿泉水。

3.塑料制品轻便,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是很好的材料,但如果把它们丢弃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应该学会回收矿泉水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我们人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地球上各种各样的物种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能量、种类齐全的药材和充足的工业原料等。同时,多种多样的生物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人类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5.人类的哪些行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人口的过度增长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过度消耗了生物资源,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使很多物种在地球上消失,并且这一步伐正在加快。(环境污染、乱砍滥伐、过度捕杀、城市化进程加快等。)

6.如果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将面临什么?

每一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人口的过度增长破坏了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过度消耗了生物资源,污染了空气、水和土壤,使很多物种在地球上消失,并且这一步伐正在加快。生态系统的剧变加速了生物种类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最终影响整个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存。如果不制止,人类将生活在孤独中,最终走向灭绝。

7.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我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自然界。只有维持生物多样性,我们的食物品种才会不断丰富。另外,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濒危物种的保存,尤其是那些处于灭绝边缘的濒危物种。一旦它们消失了,人类将永远丧失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8.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可以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不食用野生动物,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节约水、电、煤气,避免使用杀虫剂、除草剂,减少塑料制品及一次性纸杯和餐具的使用,避免白色污染,减少一次性电池的使用,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学习并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9.可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这8种动物进行分类呢?

(1)鸟类(身上长有羽毛):麻雀、燕子、布谷鸟、翠鸟等

(2)哺乳动物(直接生下小动物,用乳汁喂养):猫、狗、猪、牛等

(3)鱼类(水中生活,用鳃呼吸):鲤鱼、鲫鱼、罗非鱼等

(4)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蚂蚁、蜻蜓等

科学知识点3

水沸腾了

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 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 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 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很深的矿井里,深度每增加一千米,水的沸点就提高 3℃;

在高原地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水的沸点也降低;

所以在高原地区,都要使用“高压锅”才能把水烧开、把饭菜煮熟(高压下沸点升高原理);家用高压锅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 1.3 个大气压,沸点一般在 125℃左右。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

②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

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6.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7.酒精灯的使用:

①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已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②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 2/3,酒精最少不少于 1/3;

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

⑤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

⑥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

⑦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

科学知识点4

1、恒星

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

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

3、行星

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日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

5、月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月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

6、什么是宇宙?

答: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它既没有边际,也没有尽头,同时也没有开始和终结。

7、银河系有多大?

答:许许多多的恒星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8、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

答: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9、太阳系里有哪些天体?

答:太阳系中有9大行星。它们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太阳系里还有许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编号的小行星有2958颗。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10、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

答:星星的颜色决定于它的温度。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表面温度:发蓝的星星表面温度高,发红的星星表面温度低。

11、最亮的星是什么星?

答:天空中最亮的星是大犬座里的天狼星,星等为1.46等。距地球8.7光年。

12、怎样找北极星?

答:在天空中很容易找到北极星:先找到大熊星,再找到北斗七星。从勺头边上的那两颗指极星引出一条直线,它延长过去正好通过北极星。北极星到勺头的距离,正好是两颗指极星间距离的5倍。也可以通过“仙后座”找北极星。

13、蓝天有多高?

答:“蓝天”其实是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包围着地球的空气,根据空气密度的不同分为5层,总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绝大部分空气都集中在从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大气层有多厚,蓝天就应该有多高。

14、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答:当太阳光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时,蓝色光最容易从其他颜色中分离出来,扩散到空气中再反射出来。而其他颜色的光穿透能力很强,透过大气层照到地球上,于是我们看天空只能见到日光中的蓝色光。

15、为什么日落时天空是红的?

答:因为日落时阳光在大气层中走的路程特别远。除了红色光外,其他几种颜色的光传播不了那么远,还没到我们眼睛之前就都散失掉了。只有红色光线跑得最远,能传到我们眼睛里,所以我们看到日落时的天空的颜色就成了红色的。

16、月亮会发光吗?

答:月亮不是恒星,它不能发光,但它能反射太阳光。虽然它反射的光只有百分之七能到达地球,但足够照亮我们地球上的黑夜。

17、我们能看到多少颗星星?

答:用我们的肉眼从地球上能看到7000颗星,但是因为地球是圆的,不论我们站在地球上的什么地方,都只能看到半边天空,而且靠近地平线的星星又看不清楚,所以我们用肉眼实际上只能看到大约3000颗星。

18、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答: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92,000,000℃,表面温度为6000℃。但由于太阳离我们非常远,有1.5亿公里,所以,我们就不觉得那么热了。

19、地球为什么会转圈?

答:因为地球有引力,地球正是由于这种引力的作用才转圈的。地球自转的速度每小时1700公里,合每秒470米;公转的速度大约每秒种29.8公里。

20、中午的太阳为什么是白色?

答:因为中午时,太阳光能够直接照在地面上,不像早晚要受地面上的东西(如高山、林木、楼房,以及混浊空气)的阻挡,所以,它仍然是原来的白色光,刺激得人不敢睁眼睛。

天文科学常识黑洞

有的天体的质量十分巨大,因而引力极强,没有任何东西能从该处逃逸,甚至光线也不例外。 没有光线返回,眼睛无法看到物体,所以称之为“黑洞”。

黄道

地球上的人看太阳于一年内在恒星之间所走的视路径,即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黄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

黄极

天球上与黄道角距离都是90度的两点,靠近北天极的叫“北黄极”。黄极与天极的角距离等于黄赤交角。北黄极在天龙座 与 两星联线的中央。

黄道带

天球上黄道两边各8度(共宽16度)的`一条带。日、月和主要行星的运行路径都处在黄道带内。古人为了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黄道分为十二段,叫“黄道十二宫”。从春分起依次为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摩羯、宝瓶和双鱼。过去的黄道十二宫和黄道十二星座一致。由于春分点向西移动,两千年前在白羊座中的春分点已移至双鱼座,命名与星座已不吻合。

三垣

包括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分: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

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

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

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北方七宿

斗、牛、女、虚、危、室、壁

辅官或辅座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宇宙速度

是指从地面向宇宙发射人造天体必须具备的初始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

人们将7.9公里/每秒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又称“环绕速度”,低于这个速度,物体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返回地球。

第二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把速度加大,直到11.2公里/每秒,这个人造卫星就可以不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而到太阳系内的行星际空间旅行。人们称11.2公里/每秒的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如果我们还想让人造卫星飞出太阳系,到其他星球去旅行,那就必须把速度加大到16.7公里/每秒,这个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

平年与闰年

由于一回归年的天数不是整数,所以每年的天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是365天,有的是366天。一年的天数是366天的年份称为“闰年”,是365天的称为“平年”。“闰年”的二月比“平年”多1天,其他月份都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能被4整除的年份是“闰年”.如果年份是整百的,则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闰月

农历与公历一年所包含的天数不同,公历一年大约有365天,农历一年有354天。为了使两者的一年的天数相同,所以农历有的年份要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叫“闰月”。因为公历的一年比农历的一年只多约11天,所以不能每年都加闰月,大约19年有7个闰月。

回归年

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回归年。一回归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

科学小知识介绍为什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很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很痒了!

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为什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几乎所有动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马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来的。于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就担起孕育的责任,经过约三个星期,小海马便由爸爸的体内弹出来。

为什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为什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是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为什么鲸鱼会喷水?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它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它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但当它往水面换气时,它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银河系有多大?

许许多多的恒心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阳系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银河系像一只大铁饼,宽约8万光年,中心厚约1.2万光年,恒星的总数在1000颗以上。

为什么白天看不见星星?

因为白天部分阳光被大气中的气体和尘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阳辐射的光线非常强烈,使我们看不出星星来了。

科学知识点5

水结冰了

1.凝固:0 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这一过程叫凝固(液态→固态)。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维持在 0 摄氏度。

3.水结冰时,水温降低,即水向周围放热;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4.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可以制造更低温度。

冰融化了

1.融化:冰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固态→液态);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时,冰的温度慢慢升到 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靠近冰块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

3.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 0℃;直到全部融化成水之后,温度会慢慢升高。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5.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在不同的条件下,水的状态会发生变化。

科学知识点6

小学科学教学中,知识点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玩,不愿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记忆知识点上,因此,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从事多年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了一些高效记忆知识点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自编故事记忆法

自编故事记忆法就是把要记忆的科学知识点用故事连贯起来,将故事情节存储于大脑中,再通过回忆情节素材达到记忆知识点的目的。在科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枯燥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望而生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编故事的记忆方法来消化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的名称以及位置关系时,我就自编了一个故事:水星(水星)上的一群人,为了寻找金子(金星),他们来了地球(地球)。为了方便寻找金子,他们放火(火星)烧毁了大片森林(森林是木头――木星),森林烧完后露出了大片土地(土星),这件事很快就被天王(天王星)知道了,他便派遣海王(海王星)来处理这件事,这件事最后才被平息。故事讲完了,学生对行星的名称和位置关系也基本上记住了。

二、口诀记忆法

把记忆材料编成口诀来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叫做口诀记忆法。这种方法把记忆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不但能够减轻大脑负担,而且记得牢靠。对于口诀记忆法学生并不陌生,如乘法口诀、珠算口诀、百家姓、三字经等。小学科学知识点的教学也可以运用口诀记忆法。

例如,月相的变化规律对于小学生来说很抽象,记忆起来难度大,而且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教学中我采用了前人总结的口诀:“上上西西,下下东东”,即上半月时出现上弦月,月亮西半面亮,而且只出现在西面的天空;下半月时出现下弦月,月亮东半面亮,而且只出现在东面的天空。又如,教学显微镜的操作时我采用了顺口溜:“一取二放,三安装;四转低倍,五对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镜筒,细观赏;看完低倍,转高倍;九退整理,后归箱。”除此之外,像酒精灯和滴管的使用方法等都可以采用口诀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

在口诀记忆法中还有一种是农谚记忆法。教学气象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一些农谚来判断气象的变化,如“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等。

三、联想记忆法

联想是由当前感知或思考的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者由头脑中浮现的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时,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即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这两条性质由于十分接近,所以学生可以将其关联起来记忆,只要记住了电荷或磁极任何一个的性质,也就能联想记住另一个的性质。再如,学习小电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小电机的工作原理是把电能转化为动能,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把动能转化为电能,两者的能量转化虽然相反,但是内部构造却基本一致,了解这些之后学生记忆起来就可以做到由此知彼。

四、经验总结记忆法

总结经验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总结经验可以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可以总结他人的经验。利用自己或者他人总结的经验引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就是经验总结记忆法。

例如,学习电路连接的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时,对于初学者来说识别串、并联电路有一定的难度,我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引导学生用以下方法区别两种电路。1.路径法:直接根据所给电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沿开关、用电器等元件“走”回电源负极的路径中,若只有一条通路即为串联电路,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2.拆除法:从电路中若拆除一个用电器,另一用电器也不工作,说明这两个用电器是串联的;如果另一用电器仍然工作,说明这两个用电器是并联的。3.支点法:只要电路中没有出现分支点的,用电器肯定是串联的;若出现分支点,用电器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的,此时还需运用路径法和拆除法进一步加以判别。

科学知识点的记忆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揣摩、多积累、多总结,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点的记忆效果,进而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永春.显微镜操作规程口诀[J].中学生物教学,1998,(5):36.

[2]孙明军.浅谈高中化学知识的高效记忆法[J].快乐阅读旬刊,2013,(15):116 .

科学知识点7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溶解: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食用油等。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强。

4.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杯水中可以溶解的食盐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5.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第二份。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加快溶解

1.搅拌、加热、压碎可以加快溶解。

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温越高,食盐溶解越快。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是否搅拌有关,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物体的颗粒变小可以加快溶解,比如生活中的味精,咖啡,洗衣粉等都是很小的颗粒。2.做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实验时,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如在探究加热能否加快溶解时,两个杯子一个加热一个不加热,其余条件完全相同。

科学知识点8

1、冰糕为什么会冒气?

答:冰糕冒气是因为外界空气中有很多眼睛看不见的水汽,遇到冰冷的冰糕时,就会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一样;

2、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

答:向日葵的茎部含有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惧怕光线,一遇光线照射,它就会到移动背光的一面,同时它还会刺激背光一面的植物细胞迅速繁殖,促使背光的一面较快生长,使得向日葵产生了向光性弯曲;

科学知识点9

混合与分离

1.沙子混进食盐里,如何将它们分离?

①溶解:用水分离沙子和食盐,食盐溶解于水中;

②过滤:用滤布或滤纸通过过滤,将沙子分离出来;

③蒸发:将盐水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水分蒸发后收集的白色颗粒就是食盐。2.怎样分离木屑和铁屑?

①磁铁:利用磁铁将铁屑吸引出来,剩下的就是木屑。

②水:浮在水面上的就是木屑;沉在水底的就是铁屑。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1.很多物体都在变化,但很多变化之后,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比如水结冰,水还是水。

①橡皮泥:形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橡皮泥;

②折纸:形状发生改变,纸还是纸。

2.生活中大部分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①空气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夏季轮胎、皮球不能充气太满。

②柏油路面,夏天高温下会变软。

3.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来说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例如:位置、体积、形状、温度、压强的变化,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

科学知识点10

一、借助科学常识,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教材中的科学素材有些是作为数学知识点出现的。如速度、质量单位等。对于这些是数学知识点的科学素材的教学,我们可以从数学教学的要求出发,借助它们的科学内涵,通过查找资料、阅读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

如“速度”的教学,从数学模型的本质分析,它就是“每份数”的教学,但是这个“每份数”刻画的是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科学常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物体运动速度的认识与表示速度的单位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速度的数学模型。如:1.寻找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的速度(人的行走速度、自行车的行驶速度、汽车的行驶速度、飞机的飞行速度等);2.了解动物的运动速度(游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跑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爬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飞得最快的动物的速度等);3.说一说你感兴趣的速度(如光的速度、声音的速度等);4.上网查找速度单位(米/秒、米/分、千米/小时、节(1.852千米/小时)、马赫(1126千米/时)、码等)。对这些科学常识的了解,学生可以加深对速度的认识与理解。

又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的教材中,用“你知道吗”出示:“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纬线。根据经线和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这样的科学常识,是运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教学时很好的补充材料,但是经线、纬线比较抽象,学生仅凭阅读很难建立直观印象。于是我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将地球仪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并分小组开展“我的家乡在哪里”的实践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的家乡,自己所熟悉的城市,自己所喜欢的城市等,用经度和纬度描述其位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深刻体会到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以及“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创设科学的情境,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有些数学问题的情境可以将科学素材作为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拓展科学视野。

如学习了“比的应用”之后,我设计了“我来制作水琴乐器”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师首先演示了一个科学小游戏:准备7个相同的玻璃瓶,每一个玻璃瓶按比例盛水,根据盛水的多少将玻璃瓶依次排列,使它们组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音阶的水琴乐器,利用它敲打出悦耳动听的曲子。孩子们既开心又好奇:为什么玻璃瓶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呢?这与玻璃瓶里面的水位高度有什么关系吗?教师引导孩子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一边实验,一边记录玻璃瓶的高度与水位的高度以及所发出的声音的高低。通过测算水位高度与瓶高的比,学生发现,水位越低的玻璃瓶,敲击时发出的音调越高,也就是说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在降低。如果要让敲击玻璃瓶时发出的声音形成音阶的话,玻璃瓶要按照一定的比例盛水。但是学生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发现,他们带着“为什么水位越高,音调反而越低”的疑惑上网查找资料,走访科学老师,最后对水琴的发声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用细棒敲击玻璃瓶的时候,是瓶子和水在振动发声,水位越高(瓶子里水的质量越大),振动发声的音调越低。反之亦然。一节“比的应用”的实践活动课,让孩子们不光学会了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对身边的科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的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

又如,统计活动是贯穿整个小学数学阶段的,小学统计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我在六年级开展“春天的家乡与深圳”数学实践活动,帮助六年级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内容进行回顾、交流和应用。学生分小组研究三月份、四月份深圳和一个省外城市(最好是组内成员的家乡)的天气情况。整个活动分为四个步骤:1.确定统计项目:将统计表中的项目归为4类——两地天气的阴晴变化、温度、湿度、日照时间等。2.填写天气情况统计表。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拨打112电话、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两地每日天气变化情况,并填写原始数据,根据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计算每日温差,根据日出和日落时间计算每天的日照时间。3.根据统计表制作统计图,用扇形统计图分析天气变化情况(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温度、湿度变化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分析日照时间变化情况等。4.交流汇报:分析统计图表,你有哪些发现和疑问?

通过近两个月的观察、记录、分析,学生不仅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运用更深入、更自如,也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深圳和自己家乡的春天的气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意外的是,在调查和研究过程中,他们还了解到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纬度、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其中一个研究深圳——崆峒的小组在制作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统计图的时候,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3月9日开始统计的时候,深圳的白天时间比崆峒长,可是到了3月19日,两地的白天时间同样长了,从3月20日开始,崆峒的白天时间比深圳长。这一现象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地球自转引起白天及夜晚的变化,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最后孩子们通过分析知道,由于地球旋转的时候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当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我们的春分日和秋分日),世界各地的日出时间和日落时间是一样的;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候(我们的夏至日),越往北,白天的时间越长,北极甚至会出现极昼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我们的冬至日),越往南,白天的时间越长,北极甚至会出现极夜现象。观察科学现象并记录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学生不仅充分地经历了统计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宇宙的奥妙,拓宽了知识视野。

三、联系科学现象,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检验数学问题的答案

有些数学问题的答案,只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就能检验出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特别是一些与科学现象有关的问题,更是如此。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73页“实践活动”,要求测量并记录上午、中午、傍晚时身高和影子长度的数据,算出它们的比,填在表中,并通过仔细观察,发现数据中的问题。这个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实践,巩固对比的认识,提高测量技能,并从测量得到的数据中发现身高与影长的关系,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知识积累经验。我选择了早上8点、中午12点、下午4∶30三个时间点让学生以同桌二人为一组测量身高和影长。受测量方法、测量单位或记录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测量得到的数据很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甚至错误。于是在汇报交流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忆科学现象:早上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从西方落下,影子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由西向东移动,早上和傍晚的影子较长,中午的影子较短。随后,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科学现象先判断测量得到的数据是否合理,并检验身高与影长的比是否与实际相符,由此先筛选掉有错误的数据,排除这些数据对发现规律的干扰。在此基础上汇总与实际相符的数据,忽略测量误差,学生就不难发现“在同一时间,不同人的身高与影长的比可以看成是一样的;在不同时刻,由于太阳照射点的变化,一个人身高和影长的比一般是不一样的”这一规律。

科学知识点11

一、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1.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会流动、看不见摸不着等;空气的作用:人类呼吸、植物生长、玩具充气等。

2.空气和一般物质相比具有这些特征:容易泄漏、 很轻、可以使袋子鼓起来,让袋子鼓起来

以后摸起来软软的,会流动.抓不住…..

3.物体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类型。水、酱油、可乐等是液体,

会流动;石头、沙子、木块等是固体,有固定的 形状;空气、水蒸气是气体,

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4.生活中和空气有关的物品有气球、皮球、轮胎 等。

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1.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2.空气和水、石头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小结:空气占据空间。)理由: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 ,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 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 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 泄漏出去,

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 空间。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 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

又重新被 空气占据。

3.乌鸦喝水的故事, 乌鸦用小石子把瓶子里的 空气挤出,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越来越少,

科学知识点12

1、“时间”有时是指  某一时刻  ,有时则表示一个  时间间隔(即时长) ,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以  不变  的速度在流逝。

2、钟表以 时 、 分 、 秒 来计量时间,秒针每转动 一格 ,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秒钟 ,秒针转动 一圈 ,则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分钟 。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方向  、  长短  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变化记录时间的)和圭表(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长短变化记录时间的)就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即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4、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器是  太阳钟  ,古人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天  。

5、中国古代的计时法  干支计时法  ,  十二时段计时法  和  更点计时法  。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  固定的  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  水钟  用来计时;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   刻漏  ,是根据   滴水的等时性原理  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是  泄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减少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上面的容器上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是   受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增加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下面的容器上  。

7、在制作水钟时,水滴下的快慢与容器中水的  水位的高低  有关;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滴水的速度  、  盛水容器的形状  、  刻度划分的准确  。

8、改进水钟的方法:一是  使滴水容器中的水位始终保持相同的高度  ;

二是  水滴快的时候加大时间刻度间距,水滴慢的时候减小时间刻度间距  。

9、我国古代的一些计时仪器有:日晷、圭表、燃油钟、沙漏、水钟、蜡烛等;  摆钟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0、一个单摆由  摆绳  和  摆锤  两部分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  相同的 ,因为单摆具有  等时性  。

11、摆长不等于绳长,摆长是指:从摆绳的最上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如果用木条作摆,摆长为固定点到木条重心的距离。

12、摆的摆动快慢与  摆长  有关,与  摆幅  和  摆锤重量  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 长,摆速越 慢 ;摆长越  短  ,摆速越  快  。

13、重心  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是它的几何中心  。

14、机械摆钟是利用单摆的  等时性(即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  制作的;机械工作原理   摆的摆动带动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与齿轮相连的指针,指针在钟面上不停地转动指向不同的时刻,就可以计时了  。

15、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  联合工作的。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  转动  ,而齿轮操纵器又与  摆锤  相连,当  摆锤  来回摆动一次时,齿轮操纵器就可以  控制齿轮  每次前进一个齿。

16、设计时钟的要决在于 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是 机械动力 和 电力 两种。

17、垂体时钟是利用下 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 ,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 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18、摆钟的机芯结构通常包括  走时  和  报时  两大系统。

二、简答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 

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下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 

答: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科学知识点13

一、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压缩,也容易被扩张;水占据的空间不容易被压缩,也不容易被扩张。

3.发现被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被压缩的越厉害弹性越强;空气占据的空间容易被扩张,

被扩张的空气有回复原来状态的能力,由此也会产生一股力量。

4.空气为什么容易被压缩呢?

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较大,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在压缩过程中,

微粒的 大小和数量 保持不变。

被压缩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小了。被扩张之后的空气与原来状态的空气比较, 质量不变,空气空气微粒的间隔变大了。5.空气压缩枪利用了被压缩的空气产生的弹力把“子弹”发射出去。

8.利用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制造了充气轮胎、充气城堡,充气坐垫等。

9.吹气球时是什么让气球变大?空气。压一压气球,气球的形状会改变,这是为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10.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即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11.会产生弹力。

12.注射器里的空气和水的变化说明:空气占据空间(体积)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不会

13.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打气筒,打篮球。洗手液瓶子。

 二、空气有质量吗

1. 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也有质量;空气总会充满各处。2.简易小天平可以用来

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3.天平一端放上充气的皮球,另一端放上豆子,如果平衡了,说明充气的皮球和放上去的豆子的

4.质量是相等的。

5.给皮球继续充气,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增加了空气,

6.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大于豆子的总    质量了。

7.给充气的皮球打入 10 筒空气,小天平另一端继续增加豆子,小天平恢复平衡的时候,

8.打入的 10 简空气的质量等于增加的豆子的质量。

9.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部分,小天平会失去平衡,这是因为空气有质量;把气放走了,

10.皮球和空气的总质量就小于豆    子的总质量了。

11.把相同体积的水、空气、石头按重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石头>水>空气.

科学知识点14

时间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 某一时刻 ,有时则表示一个 时间间隔(即时长) ,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它以 不变 的速度在流逝。

2、钟表以 时 、 分 、 秒 来计量时间,秒针每转动 一格 ,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秒钟 ,秒针转动 一圈 ,则表示时间流逝了 一分钟 。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 方向 、 长短 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的位置变化记录时间的)和圭表(是利用太阳光下影子长短变化记录时间的)就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即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4、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器是 太阳钟 ,古人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 天 。

5、中国古代的计时法 干支计时法 , 十二时段计时法 和 更点计时法 。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 固定的 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 水钟 用来计时;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 刻漏 ,是根据 滴水的等时性原理 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是 泄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减少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上面的容器上 ;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装满是 受水型水钟 ,是根据水量的 增加 制成的,刻度一般在 下面的容器上 。

7、在制作水钟时,水滴下的快慢与容器中水的 水位的高低 有关;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 滴水的速度 、 盛水容器的形状 、 刻度划分的准确 。

8、改进水钟的方法:一是 使滴水容器中的水位始终保持相同的高度 ;

二是 水滴快的时候加大时间刻度间距,水滴慢的时候减小时间刻度间距 。

9、我国古代的一些计时仪器有:日晷、圭表、燃油钟、沙漏、水钟、蜡烛等; 摆钟 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0、一个单摆由 摆绳 和 摆锤 两部分组成的,同一个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 相同的 ,因为单摆具有 等时性 。

11、摆长不等于绳长,摆长是指:从摆绳的最上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如果用木条作摆,摆长为固定点到木条重心的距离。

12、摆的摆动快慢与 摆长 有关,与 摆幅 和 摆锤重量 无关;同一个摆,摆长越 长,摆速越 慢 ;摆长越 短 ,摆速越 快 。

13、重心 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是它的几何中心 。

14、机械摆钟是利用单摆的 等时性(即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 制作的;机械工作原理 摆的摆动带动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与齿轮相连的指针,指针在钟面上不停地转动指向不同的时刻,就可以计时了 。

15、机械摆钟是 摆锤 与 齿轮操纵器 联合工作的。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 转动 ,而齿轮操纵器又与 摆锤 相连,当 摆锤 来回摆动一次时,齿轮操纵器就可以 控制齿轮 每次前进一个齿。

16、设计时钟的要决在于 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 ;现代钟表的原动力是 机械动力 和 电力 两种。

17、垂体时钟是利用下 垂物的重力来转动齿轮 ,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 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18、摆钟的机芯结构通常包括 走时 和 报时 两大系统。

二、简答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

答: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

答:不一样。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下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

答: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

答:有影响。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科学知识点15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1.用回形针或者绿豆等越轻越小的物品来调节称空气,结果越准确。

2 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天平、电子称等工具测量出回形针、绿豆等轻小物品的质量。

二、我们来做“热气球”

1.加热前后,袋子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

袋子体积由扁变膨胀,表面温度升高,手拿袋子力度增大,袋子表面变紧,袋子会飞起来,

然后后会掉下来。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什么?

袋子里的空气 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袋子里空气体积缩小变重又下降。

3.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的原理制作的。

三、风的成因

1.模拟实验怎么做的?

观察到的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雾流动方向是向上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雾从纸盒左边圆洞横向流入纸盒中,再从纸盒上面圆洞向上垂直流出,纸盒上面圆洞处的纸条会飘动。以上现象说明什么?点燃蜡烛会使空气受热,空气就会流动。

4.模拟实验中的风如何形成:空气受热会上升 ,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盒子 ,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

5.大自然中的蜡烛是什么?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大自然中的蜡烛是 太阳。太阳的热量使空气冷热 发生变化,冷热不同的 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6.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总之,科学知识点是人类认知世界、探索自然规律的总结。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并解决现实问题。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本内容由学无止ji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2084.html

(0)
学无止jin的头像学无止ji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