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 1到6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涉及到许多有趣的主题,从动物和植物到空气和水等自然科学。本篇博客将介绍小学科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 1到6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

1、生活垃圾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

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从市区清运或是简单堆放在市郊,往往会造成垃圾遍布、污水横流、蚊蝇孽生、散发臭味,还会成为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孽生地和繁殖场,影响周围环境卫生和危害人体健康。

2、生活垃圾有什么污染?

生活垃圾不但占用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污染水体、大气、土壤,危害农业生态,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对生态系统和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3、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基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指大气环境中污染物对特定对象(人或其他生物等)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剂量(无作用剂量)或浓度。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污染物(或有害因素)容许含量(或要求)所作的规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体现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是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和制订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制定,由国家行政主管部门颁布,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4、什么是大气环境容量?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大气环境目标值(即能维持生态平衡并且不超过人体健康要求的阈值)的条件下,某区域大气环境所能承纳污染物的能力,或所能允许排放的污染物的总量。其大小取决于该区域内大气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自净介质的总量。若超过了容量的阈值,大气环境就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或用途,生态的良性循环、人群健康及物质财产将受到损害。

5、什么是大气环境质量?

大气环境质量是指大气环境总体或某种大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述,其方式是用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来表征大气环境的好坏。大气环境质量的要素主要包括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类。但是只有浓度水平也无法定义大气环境质量的好坏,所以产生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不同功能区的大气环境含有有害物质或因素限值作统一规定。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PM10和PM2.5等。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2

1、雾和霾有什么区别?

雾(Fog)和霾(Haz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低能见度的自然现象,是近地面的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霾是由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颗粒物所导致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混浊现象。雾和霾是一种天气现象。

2、什么是大气能见度?

能见度是指物体能被肉眼看到的的水平距离,也指物体在一定距离时被肉眼看到的清晰程度。所谓“能见”,在白天是指能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的轮廓和形体;在夜间是指能清楚看到目标灯的发光点。在空气特别干净的北极或是山区,能见度能够达到70~100km,然而能见度通常由于水汽、大气污染物而有所降低。例如,大雾和霾时能见度可降至零,会对交通运输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3、什么是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是指具有一定的温度、气压、风等气象要素空间结构特征的大气运动系统。如有的以空间气压分布为特征组成高压、低压、高压脊、低压槽等,有的则以风的分布特征来分,如气旋,反气旋,切变线等,有的又以温度分布特征来确定,如锋。还有的以某些天气特征来分,如雷暴,热带云团等。通常构成天气系统的气压、风、温度及气象要素之间都有一定的配置关系。

4、什么是逆温现象?

在底层大气,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米),温度降低0.6℃左右。也就是说,在数千米以下,一般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和远距离输送、扩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层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上空,使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越积越多,空气污染越来越重。

5、大气污染物是如何传输和扩散的?

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以及大气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扰动运动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程度的输送。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两个作用:一是整体的输送作用,二是冲淡稀释作用。风向决定污染物迁移运动的方向,风速决定污染物的迁移速度。污染物总是由上风方被输送到下风方。在污染源下风向,污染要重一些;风速越大,单位时间内污染物混合的清洁空气量越大,冲淡稀释作用就越好。一般来说,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相关,而与风速则成反相关。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3

1.为什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什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3.为什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它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它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它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4.为什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平衡,避免掉下来受伤。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5.为什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4

1。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

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

2。中国第一个奥运会冠军是谁?

许海峰

3。眼镜由谁发明的?

罗杰?培根

4。为什么自行车能动?

自行车的轮胎与地面相互摩擦

5。下面的称号各是谁?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狂—贺知章

6。月亮围绕什么东西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地球、27.32天

7。我国三大平原是哪些?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8。地震在地球上每年多少次?

大约500万次

9。太阳系中,最小最冷的星星是什么?

冥王星

10。地球的厚被是什么?

大气圈

11。飞机上为什么要装黑匣子?

它是用来记载失事时飞机上的各种情况的,帮助人们了解事故的原因

12。春节有哪些风俗?

扫房、放爆竹、贴春联、吃年夜饭等

13。什么动物能预测地震?

牛、马、兔、鸡、鸭、狗、蛇、鼠、鱼等

14。什么植物先开花,后长叶?

腊梅、木棉花、连翘、桃树、迎春花、梨树、银柳、紫荆、结香、石蒜、梅花

15。蜜蜂是怎样造蜂房的?

每一只工蜂的腰部都有一个蜡腺,能分泌出蜡,这种经过嘴巴的咀嚼后变得又软又韧,用它就可以建造蜂房了

16。药瓶为什么是浅色的?

因为浅色能反光,深色的受太阳光一照,吸收光多,药品容易变质

17。谁发明了蒸汽机?

瓦特

18。哪种恐龙最硬?

剑龙

19。地球的血是什么?

岩浆

20。地球的骨架是什么?

岩石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5

1.在离南极最近南美洲的海伦娜岬角,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瞎子:如羊会得白内障变成盲羊,猎人随手可拎起一只瞎了眼的野兔回家享口福,天上飞的野鸟因视力不好,辨不清方向而误闯百姓家里,就连河里的鱼也是盲鱼,许多在这里居住的人得了皮肤癌、白内障等疾病,植物生产缓慢,农作物减产,请问。这是为什么?(这一地区的上空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紫外线过强所造成的)

2.臭氧层离地面有多高?(20—30公里)

3.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6月5日)

4.污染者负担原则是什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

5.过多的紫外线伤害会导致什么疾病发病率?(角膜炎、白内障)

6.12亿人口是多少?不妨给出一些形象的说法:如果中国人手拉手站在地球的赤道,可以绕地球多少圈?(50圈);全国人民一天吃掉多少万吨粮食?(78万吨);多少万吨肉?(4万吨)。

7.现代家庭居室中存在什么污染?(人体污染,建筑材料污染、家电污染、厨房污染、杀虫剂污染)

8.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使用的化学材料如氟里昂等挥发到空气作用的结果)

9.每年的国际臭氧层日是那一天?(9月16日)

10.汞、镉、铬、铅、砷是一类污染物,对人体危害很大,被称为“五毒”。这些污染物随废水进入水体后,被浮游生物吸收,小鱼吃浮游生物,大鱼又吃小鱼,人又吃污染后的鱼类,污染物会逐渐的聚集到人体内,我们称这样的关系为什么?(食物链污染)

11.据科学家们观测,全球气候在逐渐变暖,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生产活动所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12.如果缺少什么?地球上所有生物将会全部灭绝,人类也不例外?(空气和水)

13.一氧化碳气体对人体有什么危害?(人体是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携带氧气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在吸入无色无味的一氧化碳后,它会进入人体的血液,一氧化碳和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要比氧气强250倍,它很快抢占血液中氧气同血红蛋白结合的位置,造成大脑和躯体缺氧,短时间内可致人死亡)

14.烟尘是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直径很小,其中小于10微米的可以长期在空气中飘浮,叫什么?大于10微米的,能较快地降落地面上,叫什么?(飘尘、降尘)

15.家庭污水从哪里来?(厨房、厕所、洗澡等)

地球表面有百分多少的地方被水覆盖?(70%)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6

1、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仔细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上有(刻度 、标记 、数字)。

  2、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3、测量水温,要注意: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的下完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视线与温各度计液面(持平);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温度计时(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4、水烧开时的温度大致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0 ℃。

  5、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6、水和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无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有一定体积。

  不同点: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是固体。而水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柔软,是液体。

  7、加快冰的融化的方法: (1)把冰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2)把冰放到阳光下晒。(3)用手把冰焐化。

  8、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

  9、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会形成小水滴,这叫(凝结)。

  10、云: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高空。

  露:水蒸气遇到冷凝结在所接触的物体上。

  雾:水蒸气受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飘浮在低空。

  霜:低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雪:高空的水蒸气在0℃以下受冷变化成的冰晶。

  11、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水受冷时体积会(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热胀冷缩) 。

  12、水在自然界有不同形态,有时是液态,有时是固态,有时是气态。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的流入海洋。海洋里的水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

  答:因为水的形态是可以转化的,水能三态循环。也就是江河、海洋中的水经过蒸发后形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形成雨,雨水又会流回江河中,如此进行循环。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7

植物

1、植物的分类:①根据植物茎的特点把植物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②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③根据植物的生命周期分为一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④根据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营养繁殖(即用根、茎、叶来繁殖)和种子繁殖(即用种子来繁殖)。

2、植物的植株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组成的。

①植物的根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②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③植物的叶依靠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称为光合作用(海尔蒙实验)。气孔是气体交换的通道。一片完整的叶具有共同的构造,包括叶片和叶柄。

④花一般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完全花,缺少其中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叫做不完全花。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叫传粉。雌蕊一般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

⑤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根长成植物的根,胚芽长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贮存养料。

3、开花植物的生长主要经历了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主要过程。

4、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主要有弹射传播、动物传播、风力传播、水流传播。

5、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空气。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关。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8

动物

1、蚕蛾的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羽毛状的触角,胸部有两对翅膀和三对足。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

2、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用胎生繁殖后代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人体及健康

1、人的身体外形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2、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3、人的心跳次数正常范围是每分钟60——100次,呼吸次数是每分钟20次左右。

生物及其环境

1、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自然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3、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具有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结构特征。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4、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人类与环境

1、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回收利用。解决垃圾问题的系统方案应该包括:减少垃圾的数量、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

2、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有:①用纸袋和布袋;②提菜篮子上菜市场;③减少塑料包装;④用可降解塑料袋。

3、要使垃圾真正地变成资源,必须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4、减少丢弃、重新使用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5、大多数污水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水需要经过处理才能重新被利用。

6、现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臭阳层臭氧减少、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缺乏、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9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影子越短。一天中,从早到晚影子的长短依次是:长——短——长。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

•光遇到物体后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受到的光照强度有关。光线越强烈,物体的温度就越高。

•一天中气温随着太阳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太阳越高,气温也越高。

•阳光下的物体温度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的光滑程度以及光照的角度有关。

•物体的颜色越浅、表面越光滑、光照的角度越斜,温度就越低。

•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了材料的吸热和保温等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简易的显微镜是由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组合而成的。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0

能量转化

•通电后的导线会产生磁力,能使指南针的磁针产生偏转。这个现象是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的。

•电磁铁是由线圈和铁芯两部分组成的。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缠绕方向和电池的正负极接法有关。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电流的强弱等因素有关。

•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转动。

•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煤、石油和天然气中贮存的能量来自于太阳。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1

时间的测量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最早的以太阳来计时的工具是“日晷”。

•水钟根据计时方法不同,分为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两种。

•“水钟”的滴水速度与滴水孔的大小、出水容器的水位高低等有关。

•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动的速度就越快),而与摆重、摆福无关,因为摆长一定的摆,它摆动的速度是不变,因此可以用来计时。在调整摆钟时,快了,应该延长摆长;慢了,应该缩短摆长。

•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2个小时。

•世界上同一时刻各地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为了方便人们旅行和计时,国际上设立了标准时区,整个世界分为24个时区,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所在东8区的时间作为标准时区,称为北京时间。

地球运动

•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

•傅科摆利用了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地球自转周期为一天,约24小时。地球自转造成的现象:①昼夜交替;②太阳的东升西落;③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④造成世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刻不一样。

•地球公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造成的现象:①四季交替;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现象、极昼和极夜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造成的。

探索宇宙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的转动,称为月球的公转。月球的公转周期为一个月,方向是自西向东。

•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月相的形成与月球的公转有关。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环形山。

•为了便于辨认,人们将星空划分成不同区域,称为“星座”。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2

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的距离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转动,在地面上拍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6.以斜面装置拉动滑车至高处的施力,比直接吊起滑车至高处的施力要小,也就是说,斜面可以用较小的力将物体抬至高处。斜面愈长或斜面高愈低即斜角愈小,则愈省力。

17.斜面的应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可以让人们省力。(2)若将两个斜面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一种称为楔(或称为劈)的简易工具。楔在切割或分裂东西时非常有用。刀、斧及人类门牙均为楔的例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3

1.蚕的生命是从蚕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

2.蚕卵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养蚕小窍门:

①小蚕爱吃桑叶。它一出卵就要及时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地把它刷到桑叶上。

②要让小蚕吃饱吃好,桑叶要新鲜保持干燥,切成碎片或条

③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小蚕房间的清洁。

④把小蚕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

4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蚕在幼虫阶段会蜕4次皮,还有2次在蛹期(茧内),一生共6次蜕皮。

5.蚕在阴暗、干燥、温暧的环境中生长得好。

6.蚕蜕皮四次后变成五龄蚕,即将吐丝的蚕身体缩短,发黄而透明。蚕是8字形吐丝的

7.蚕蛹被茧包,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茧的形状、大小、颜色也是各种各样的。

8.蚕茧是由一根蚕丝组成的,蚕丝可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9.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大部分,头部有发达的咀嚼式口器:胸部有三个体节,长有三对足,叫作胸足,用来把持桑叶:腹部长有五对腹足,用来爬行;蚕的身体两侧长有气门,气门是蚕用来呼吸的通道。

10.剪开蚕茧观察,蚕蛹的体形粗短,像一个纺锤,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

11.蚕蛹平时不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动

12.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

13.蛹变成蛾的过程叫羽化。

14.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有一对触角,形状像羽毛;胸部长有三对足和两对翅膀,腹部是一节一节的。一只雌蛾能产400~500粒卵,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15.如何分辨雌雄蚕蛾:雌蛾,腹部肥大,爬行慢:雄蛾,腹部狭长,翅膀振动飞快。

16.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一蛹一一成虫四个不同的形态变化

17.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

18.蚕的一生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时间约56天

19.蚕蛾、蚂蚁、蜻蜒虽然外形差异很大,但它们都有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两对翅,它们都是昆虫。

20自然界中有些动物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卵生),如:蝴蝶、蜻蜓、鱼等:有些是母球直接生下来的(胎生),如:羊、牛、兔子等.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4

1、1879年爱迪生用电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从此电就照亮了人们的生活。

2、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时,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头发,梳子会吸引头发;用梳子慢慢接近纸屑,梳子会吸引纸屑、;摘下羊毛织成的帽子,帽子会吸引头发;用一块羊毛制品摩擦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这个侧面靠近头发,气球会吸引头发;这叫静电现象。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4、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5、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6、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答: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7、什么时候带电呢?(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8、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叫电路。

9、小灯泡的结构分为: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两个)。只有电流通过灯丝的时候,小灯泡才能发光。

10、干电池的一端是铜帽,是电池的正极,用符号“+”表示,另一端是锌壳,是电池的负极,用符号“-”表示。

11、当电池的这两端被电线直接连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电池和电线就会一瞬间发热变烫,不仅灯泡不能发光,电池也会很快被损坏。

12、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13、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这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

14、实验室做实验用的是1.5V的干电池,对人体无害。  

15、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更不要躲在孤零零的一棵树下。大树容易遭到雷击。不要靠近高压电线、铁塔、变电所。这些地方的电更危险。5500V以上的高压电,能越过一段距离电击,使人触电死亡。

16、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灯座松了,没有连上;电池没电,电线没连接好;导线断了,电池盒或小灯座出了问题等。

17、查找电路中故障的方法:电路检测器;检查法;替换法。

18、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检测前要切断电源。但不能用它来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19、不要用湿布擦拭,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20、常见的电路一般分并联和串联两种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

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15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萼片,有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如:油菜花、白菜花、豌豆花、牵牛花、桃花、玉兰花、梨花、海棠花、迎春花等。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如:南瓜花、黄瓜、丝瓜、柳树、杨树、桑树等。

3、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是两性花。

4、植物的生殖器官是花。植物的花承担着产生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完全花的花蕊生长情况是:雌蕊在中间,雄蕊在四周。

5、植物的花蕊分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6、雄蕊一般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上面是花药,下面是花丝。花药里藏着许多花粉。雌蕊一般由柱头、花柱、子房三个部分组成。上面是柱头,中间是花柱,最下面是子房。柱头有黏性,能黏住花粉。雄蕊产生的 花粉 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 胚珠 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7、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有水流传播、弹射传播、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油菜的果实在成熟时会突然炸裂,在炸裂的同时就将种子弹射出去,称为弹射传播,像油菜种子一样弹射传播的植物还有:绿豆、大豆、豌豆、芝麻、凤仙花、喷瓜等;栗子是通过滚动、跳动传播的;蒲公英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利用风力传播种子的还有:芦苇、杨柳、槭树、枫树等,它们的种子都具有轻、带翅或绒毛等特点;利用水流传播的有莲蓬、椰子等;利用动物传播的有苍耳等。

8、种子萌芽需要足够的水分和空气以及适当的温度。

9、蚕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子叶等部分。种皮是种子的“铠甲”,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种子萌芽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9、鸟类的卵由卵(蛋)壳、卵(蛋)膜、卵白(蛋白)、卵黄(蛋黄)、胚、气室等部分组成。卵壳和卵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卵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卵壳上的小孔作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春天是繁殖的季节,鸡蛋的气室在鸡蛋的大头。

10、动物的卵里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合适的时候,它就会发育、成长为一个新的动物。

11、卵孵出小鸡的时间大约需要3个星期;青蛙卵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在几个星期内长成一只小青蛙。

12、许多动物分为雄性和雌性。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的生命。

1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14、胎生的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胎生动物有:人、牛、羊、猫、狗、马、狮子、鲸鱼、蝙蝠、袋鼠等;卵生动物有:鸡、鸭、鱼、鸟、青蛙、乌龟、蝴蝶等;卵胎生动物(介于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之间)有:大肚鱼、孔雀鱼、某些毒蛇(蝮蛇)、某些鲨鱼。(产卵繁殖的动物:鸟类、两栖类(青蛙等)、昆虫(蜻蜓、蚂蚁等)、软体动物(蜗牛、田螺等)、爬行动物(乌龟等)、鱼类……)

15、卵生动物的繁殖活动有:青蛙求偶、鸟筑巢、蜻蜓交尾、蜻蜓点水产卵、成双成对的鹅等。

16、鸡蛋由壳、蛋白、蛋黄、气室、胚组成,鸡蛋的气室在鸡蛋的大头。

17、植物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式?油菜花是怎样传粉的?答:有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有靠风来传粉的花叫风媒花;还有以水为媒介进行传粉的花叫水媒花等。油菜花是虫媒花。

18、种子萌发的正确顺序是怎样的呢?答:种子吸水膨胀,种皮胀裂,长出胚根,长出胚芽。

19、鸡的孵化过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答:需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

20、什么叫卵生?什么叫卵生动物?答: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小学科学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和生活常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本篇小学科学知识点大全能够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本内容由chensh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048.html

(1)
chenshanchensh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