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在个人成长、文化传承、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水平。以下内容是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五上语文知识点
【1《白鹭》】
1.《白鹭》作者是郭沫若。《白鹭》是一篇寓情于物的散文,本文描写白鹭的颜色配合与身段大小精巧和觅食、栖息、飞行时的美,表达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根据白鹭活动于水田等生活习性,巧妙地把它置于三幅优美的画中,这三幅画可命名为:白鹭钓鱼图、白鹭望哨图、白鹭低飞图。
3.课文开头用“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总起,结尾用“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来总结。这样首尾呼应,抒发了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2《落花生》】
1.《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是许地山,笔名是落华生。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主旨。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现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其中详写了议花生。
3.父亲跟“我们”议花生的目的是借谈论花生的好处,来教导“我们”如何做人。从写法上看,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选文是用对话的形式把这一道理表达出来的。赞扬了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
5.“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一句话中“体面”的意思是:好看、美丽。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不能只讲外表,更应该看看自己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有用的人”指:对他人和社会主义有好处和贡献的人。“只讲体面的人”指:只注重外表美而不注重内心美的人。
【 3《桂花雨》 】
1.《桂花雨》回忆作者童年时在家乡“摇花乐”和“桂花雨”时的情景,借桂花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
2.“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一个“浸”字形象的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糕饼同样香气弥漫。
3.“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在母亲的心里,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所以她认为家乡的桂花最香。作者通过母亲的这句话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4《珍珠鸟》】
1.《珍珠鸟》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文章按时间顺序,作者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珍珠鸟在“我”细心照料、呵护下由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表现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情意,表达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
2.作者称呼珍珠鸟为“小家伙”体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3.文中的“美好境界”是指人与动物及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友好共处的境界。珍珠鸟逐步依赖“我”是因为“我”真诚、无微不至地关爱珍珠鸟。
【 第一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 】
1.“制定班级公约”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建设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发言时要控制时间;讨论后做小结,既总结大家的共同意见,也说明不同意见。
2.制定班级公约的步骤:①提出班级建设的目标;②分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③全班表决,形成公约。
3.对比的作用;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如: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突出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
4.《蝉》中“表现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诗中描写蝉的形体与饮食习惯的一句是:垂緌饮清露。描写蝉声远传的一句是:流响出疏桐。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的两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6.诗中作者以蝉自喻,从形状、习性、声音三个方面写出蝉的特点,用一个“疏”字写出了蝉所栖息树干的高峻挺拔;“流响”一词则写出了蝉叫声的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我内在品格的赞美。
【5《搭石》】
1.《搭石》是一篇散文,作者刘章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赞美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
2.全文的写作顺序:话搭石一摆搭石一走搭石一让搭石-赞搭石。写法:借物喻人。
3.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协调有序”这个词看到了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美;我从“嗒嗒”这个词听到了走搭石声音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走搭石的画面美。
4.课文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从中要可以体会出乡亲们相互谦让、相亲相爱、尊老爱幼的感情。
5.“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排排搭石任人踩踏,却无怨无悔,这正是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也是联结着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6《将相和》】
1.《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2.文中的“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将相不和”是因为廉颇居功自傲,忌妒蔺相如,后来“将相又和好”是因为蔺相如和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
3.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4.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廉颇的性格特点:勇于改过,知错就改。
5.《将相和》一课讲的三件事,第一件事的起因是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结果是完璧归赵;第二件事的起因是秦王在渑池会见时让赵王鼓瑟;第三件事的起因是蔺相如立功封官,廉颇不服气,结果是将相和好如初。
6.“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的精神;“渑池会见”表现了蔺相如不畏强暴,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负荆请罪”表现了蔺相如为国家着想,顾全大局的精神;廉颇背着荆条到蔺相如的府上认罪,说明他具有知错就改的高尚品质。
【7《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
1.《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是一篇介绍事物运动速度的说明文,一文写了几种比猎豹更快的事物,分别是:游隼、喷气式飞机、声音、火箭、流星体、光。我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每秒可达30万公里。课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按运动速度给事物由慢到快的顺序是:人、鸵鸟、猎豹、游隼、声音、喷气式飞机、火箭、流星体、光。
【8《冀中的地产战》 】
1.《冀中地道战》从冀中地产战的出现的原因、作用、样式结构及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热情颂扬了人民群众的无穷的智慧和顽强斗志。本文中介绍的“地道战”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3.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比如洞口准备土和沙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孑口”上装吊板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把地道和枯井暗沟连接起来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各个村子的地道相通,方便转移。“无线电”指人们一个接一个的吆喝声;“有线电”指拉响根铁丝牵住的小铜铃传递情报。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地道的作用:一是保护自己;二是打击敌人。
【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1.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有: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带着问题读;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一边读一边想,抓住关键词句。
2.把成语意思用具体情景表现出来,要注意借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情景中不能出现这个成语。如“喋喋不休”情景描写:看我漫不经心地写作业,妈妈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写作业时,字要工整,身体要坐直,左手按住作业,不要边写边玩……”
3.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拓展: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9《猎人海力布》 】
1.本文主要讲述了善良的猎人海力布为拯救乡亲,不惜牺牲自己变成大石头的故事,赞美了他热心助人、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2.海力布变成石头的原因是:因为他为了救乡亲们说出了听到的动物的话。
【10、11《牛郎织女(一)(二) 】
1.主题: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对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
2.《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本文由叶圣陶整理。七夕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3.牛郎的性格特点:心地善良、勤劳能干。老牛:知恩图报、善解人意。织女的性格特点:心灵手巧、渴望自由。王母:心狠手辣、无情无义。
4.牛郎和织女代表勤劳善良、追求幸福的人,王母娘娘代表专横、残暴的人。
7.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泊与祝英台》、《白蛇传》。
8.读《中国民间故事》,我知道了《田螺姑娘》、《梁山泊与祝英台》、《八仙过海》等精彩故事。
【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
1.讲民间故事的时候,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可以适当丰富故事的细节);可以配上相应的动作和表情;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悬念吸引观众。
2.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盼星星盼月亮——望眼欲穿;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吃水不忘打井人——饮水思源;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祸不单行)
3.《乞巧》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是描写人们乞巧时热闹的场面。
4.阅读民间故事,不仅能领略动人的情节,还能认识许多精彩的人物。
5.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一般有固定类型和重复的段落,这是为了在讲述中方便记忆,同时加深听众的印象。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朴素的愿望。
【12《古诗三首》 】
1.《示儿》题目的意思:这首诗是写给自己的儿子的。
2.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父亲的口吻,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
3.诗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爱国之情的诗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诗人的遗恨是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的遗愿是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的遗嘱是家祭无忘告乃翁。
5.《题临安邸》宋 林升,这首诗题目的意思:题写在临安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七言绝句。
6.“暖风”的含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的含义:既指一般游人,又指那些忘了困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7.诗人一语双关,讽刺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一句诗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8.《己亥杂诗》清朝龚自珍,本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
9.《己亥杂诗》这首诗写诗人连用比喻,写出当时昏沉、死寂的现实状况的诗句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中表达诗人渴求天降人才,改变沉闷、腐朽现状的一句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也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的诗句)
15.注释:[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元]同“原”,本来。[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乃翁]你们的父亲。[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暗]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暗,沉默。
【 第十三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
1.本文运用了排比、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把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鼓励少年肩负起建设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殷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我们了解到“少年中国”是指崛起的中国,“中国少年“是指建设中国的一代新人,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中国少年强大,有着明确目标,少年中国才能强大。
3.本文提出的论点是: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4.文中揭示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密不可分关系的句子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个愿望要靠中国少年来实现。
5.每句话象征的内容: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象征:中国的远大前程。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象征:中国的进步不可限量。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象征:少年中国突然崛起。乳虎啸谷,百兽震惶。象征:中国的巨大声威。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象征:中国的美好生活。干将发硎,有作其芒。象征:少年中国奋发有为。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象征:祖国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
6.《少年中国说》一文将封建社会古老的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比较,歌颂了少年的精神,批评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批评了消极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
7.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8.本文表达作者对少年的感情是:极力地歌颂和赞美少年的朝气蓬勃,对少年寄予很大的希望。
【 第十四课《圆明园的毁灭》 】
1.《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再现了英法联军贪婪和野蛮的丑恶嘴脸,表达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痛恨,也表达了作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思想感情。
2.这篇课文是从总体布局、建筑风格、收藏文物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园林建筑写得最详细。
3.本文的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原因是:是为了突出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更能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我们祖国的热爱。
【 第十五课《小岛》 】
1.本文用将军的口吻,讲述了战士们把蔬菜留给将军吃,将军把菜留给战士们吃,体现了将军和战士们心连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对小岛和祖国的热爱,赞扬了我国海防战士热爱祖国、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军不搞特殊化的品质。
2.小岛菜地的形状是一幅中国地图,表明战士们心中时刻装着祖国,将军对这盘菜的处置是和战士们分享,表现将军对战士们的关怀。
3.将军:关爱战士;战士们:无私奉献。
【 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
1.我们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的认识;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
2.褒义词:举世闻名、兴高采烈、足智多谋、呕心沥血;
贬义词:臭名远扬、得意忘形、诡计多端、处心积虑。
3.顿号的使用需要注意:①用于并列的词语之间;(如:很多水果,有苹果、桃子、李子和梨)②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之间;(如:他三番两次、三番两次地辩解着。)
③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如:她被评为“三好生”、“优秀班干”。)
需要注意的是,在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
④用于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如一、看拼音写词语。
4.书写古诗的时候要注意,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横向书写古诗时,从左到右,逐行排列,落款在右下角;竖向书写的时候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逐列排开,落款在左下角。
5.形容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的成语: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政通人和、人寿年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形容国家战事多、社会乱、人民生活困苦的成语:多事之秋、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内忧外患。
【 第十六课《太阳》 】
1.《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课文介绍了太阳的远、大、热三方面的特点,还说明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文中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作用:可以促进动植物生长,能源形成;影响自然气候变化;预防和治疗疾病。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 17《松鼠》 】
1.《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布封,他写出了36册巨著《自然史》。
3.课文主要从外形特点、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性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松鼠的可爱之处。课文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漂亮的外形、乖巧的习性、驯良的性格、讨人喜欢的松鼠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4.课文抓住松鼠清秀、矫健、轻快的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
【 第五单元交流平台 】
1.说明性文章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2.说明性文章为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会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3.说明性文章通常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使我们清楚地了解事物。
4.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平实的,如《太阳》;也有活泼的,如《松鼠》。无论哪种风格,都要准确、清楚、有条理。
【 18《慈母情深》 】
1.《慈母情深》作者:梁晓声。课文讲述了“我”的母亲在家境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体现了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爱和感激。读了这篇课文,我想到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本文通过对母亲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母亲对“我”无私的关爱和呵护。
3.“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这是动作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位辛劳的母亲。“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写出“我”家境贫寒;“龟裂的手指”写出了这钱来的不容易以及母亲的操劳。“掏”和“数”写出了因为钱不多,所以对这点钱是十分珍惜的。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对“我”的爱。
4.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强调的作用,增强文章感染力。如①文中反复出现的“七八十”:反复使用“七八十”,勾勒出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恶劣的环境)。②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是对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描写,将一连串的动作分解、细化,表达了“我”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③文中反复出现的“立刻”:连续几个“立刻”表明母亲工作时动作快、节奏快,写出了母亲不辞劳苦、争分夺秒的工作状态。
【 19《父爱之舟》 】
1.作者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作顺序:倒叙。
2.《父爱之舟》这篇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围绕父爱这一中心,回忆了父亲与“我”1.卖茧子,买枇杷。2.住客栈,被虫咬。3.和父亲逛庙会。4.送“我”上学5.变卖东西,缴学费。6.为“我”铺床。7.报考无锡。8缝补棉被等生活场景,表现了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深沉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的感激和怀念。
3.本文是以小渔船为线索,四次提到了姑爹的小渔船,以此贯穿全文,把种种往事连为一体,父爱和小舟不可分割。多次写姑爹的小渔船是因为:父亲摇着“姑爹的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人生的咚站,这条船承载了父亲无尽的期望。这样写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4.题目的深刻含义:“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小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把抽象的父爱具体地表现出来,“舟”承载了父爱的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5.课文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从梦境开始,引入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结束,首尾呼应。意在强化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刻画了一位节俭、爱护儿子、自尊自强的父亲形象。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1.“精彩极了”是来自母亲的爱是一种鼓励的爱,“糟糕透了”是来自父亲的爱,是一种严厉的爱。正是这两种爱,使作者走上了成功之路,从而感悟出了道理:一个人的成长既需要鼓励也需要警告,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第六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
1.单元口语交际的重点是:“说”的要求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听”的要求是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发言给予积极回应。要做到讨论时能够认真倾听、思考和应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方法:
①作者的感情有时会融入他描写的场景中;②有时,浓厚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用心体会;③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3.结尾的好处:①篇末点题,首尾呼应,表达了…… ②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 ③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场景描写作用:①写出了……场景(如:写出了母亲工作的场景);②体现了环境的……(如:体现了环境的恶劣)或者衬托出……(如:衬托出母亲的不容易)③为下文……做铺垫(如:为下文父亲给“我”做万花筒做铺垫);④表达了作者……情感(如: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愧疚及心疼)。
5.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拓展: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 21《古诗三首》 】
1.《山居秋暝》唐 王维,是一首五言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这首诗在描绘初秋傍晚山中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山间美好景物的喜爱及想归隐山林的心愿。
2.诗中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来突出环境幽静的句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静结合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表达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满足于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诗句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注释:①[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浣女]洗衣物的女子。③[歇]尽。④[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枫桥夜泊》唐 张继 这首诗精确而细腻地讲述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2.诗中直接表达作者愁思之情(直接抒情)的句子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睡眠。这两句中的动态描写是:月落、乌啼、渔火
3.注释:①[枫桥]在今江苏苏州。②[姑苏]苏州的别称,因苏州有姑苏山而得名。③[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相传唐代僧人寒山曾住于此。
《长相思》作者清代的纳兰性德,“长相思”是这首词的词牌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2.“山一程,水一程”表现了行军之艰难,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夜深千帐灯”表现了队伍之庞大。“风一更,雪一更”表现了气候之恶劣。“故园”指故乡,“此声”指风雪声,表现思念家乡。
3.《长相思》流露出词中心的句子,也是将士们心理的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的情景,下阕描写了诗人听着风雪声思念家人和故土。
4.《长相思》注释:①[长相思]词牌名。②[榆关]山海关。③[那畔]那边,这里指关外。④[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22《四季之美》】
1.作者是日本的清少纳言。课文是按照时间(季节)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傍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的动态变化,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四季的感情。
3.春天最美是黎明,最美的景物是鱼肚色的天空、彩云;夏天最美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是明月、萤火虫;秋天最美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夕阳、点点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风声、虫鸣;冬天最美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落雪、白霜、炭火、火盆。
【 23《鸟的天堂》 】
1.作者是巴金。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傍晚和早晨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2.“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话中“的确”的意思是确实。第一次经过是的时间是傍晚,没有看到鸟,只看见了枝繁叶茂的榕树,展示了它的生命力,第一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是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第二次经过的时间是在早晨,见到了群鸟欢腾的热闹情景,第二个“鸟的天堂”的意思是指鸟儿自由快乐生活的地方。
3.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加了引号的,表示引用;没有加引号的,说明那确实是鸟儿生活的乐园。
【 第二十四课《月迹》 】
1.《月迹》的作者是贾平凹,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2.“月迹”的意思是:月亮的足迹。本文写了孩子在中秋夜盼月亮出来,按“中堂赏月—院中寻月—河边看月”的顺序描写的。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3.《月迹》这篇文章中的月亮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以追寻月迹为行文线索,告诉人们想要得到光明美好的事物,就要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
【第七单元语文园地 】
1.静态描写找关于色彩、位置、整体的样子等相关的词句;动态描写找关于数量、声音、颜色等的变化的词句。
2.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好处:运用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得更具体、更准确,增强文章感染力。
3.海报的内容包括:①内容:主题语、宣传语、活动时间、地点、主办单位等;②插图:精美的图画或者简笔画的形式。
4.如何把一个画面写具体,方法(1)添加表示静态或者动态描写的语句;(2)增加恰当的修饰词和补充说明的语句;(3)从形状、颜色等方面展开想象(从多方面进行描写)。
如①眼前是一条清澈的小河:眼前是潺潺的小河。河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和白云。河水缓缓流动,绿油油的水草在水中轻轻地摇曳着,似乎在蓝天和白云里舞蹈。
②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一只小狗在公园的草坪上玩耍。只见那小家伙追着一个皮球,一会儿滚到这,一会儿滚到那,活像一个毛茸茸的雪球。
③清早,天空中布满了阴云:清晨,原本晴空万里,可不知何时从四面八方聚来了许多云朵,有的像一团雪白的棉花,有的像一座小小的山峰,还有的像一头笨重的大象……云层越积越厚,天色越来越暗,像是有人在天地间拉上了一块黑色的幕布。
5.《渔歌子》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表达了悠闲自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词中生动地表现渔夫悠闲自在生活情趣的一句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古人谈读书》 】
1.读书时,我们要记住朱熹说的方法,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而他的《观书有感》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也告诉我们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学习才能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2.《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虚心好学的重要性;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在学习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勤奋好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告诉我们要勤勉上进)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告诉我们要有进取心)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告诉我们要学思并重)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既然到了,眼和口哪有不到的呢?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说明心到最重要。
【 26《忆读书》 】
1.作者冰心,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按时间顺序回忆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读书好,多读书,好读书”等感悟。
2.本文按时间顺序,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以及读书的方法,表达了“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她给儿童写的指导读书的话是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告诉儿童读书是非常好的,要多读一些有意义的书。
3.“读书好”指开卷有益;“多读书”指博览群书;“读好书”指读对身心发展有益的书。
4.梳理信息的方法:①用各种符号在书中圈画②分条列出信息③借助图表梳理信息
5.好书的标准:①引发阅读期待②人物形象生动③耐人寻味④情节精彩⑤情感真实
6.读书的方法:一知半解地读、反复读、隔段时间再读、比较读、挑选读。
【27《我的“长生果”》 】
1.《我的“长生果”》 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表达了书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对书籍的无比喜爱。
2.本文中,“我”在写作文时悟到写作的道理,一是构思要别出心裁,二是要写真情实感,在借鉴和模仿后要进行呕心沥血的创造。
4.课文回忆了“我”少年时代读书的深切感受:看“香烟人”的小画处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在小镇图书馆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在学校图书馆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
5.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就学习并运用作者读书和写作的方法是: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
6.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书还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
【 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语文园地 】
1、关于读书的名言:①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④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将自己喜欢的文学或者影视作品中的人物介绍给大家,说的同学要做到:分条讲述,把理由说清楚;听的同学要做到听人说话能抓住重点(事件是否典型,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怎样做到有条理的讲述?①说清楚你喜欢的人物是谁;②出自哪部文学或影视作品;③你为什么喜欢这个人物。
3.找书读的方法有:①选择与课文有关的书籍;②读相同体裁的书;③从读一篇文章到读整本书;④读与所学课文题材或者内容相同的书。
4.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梯子;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屹立在时间的海洋中的灯塔。
5.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醇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6.《观书有感》(其一)以方形池塘作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己“读书”的感受,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没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
7《观书有感》(其二)借助流水和大战船的形象,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8.语文老师喜欢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师的思想和朱熹在《观书有感》(其一)中说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一样,都是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不断地学习。
9.老师常用《观书有感》(其二)中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来劝诫我们,多读书多积累,用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
【 综合运用 】
1.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陆游临终前“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遗憾让人落泪;龚自珍归隐后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爱国情怀,让人敬佩;爱国在林升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流汴州”的义愤中;梁启超的“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寄托了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让人热血激昂。
2.这学期课本上使人感受最深的爱国诗句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因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感人至深。
3.古诗中有静有动,有“音”有“画”有“色”,你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你的同桌很不喜欢读书,你想劝他珍惜时间,趁年少抓紧时间读书,以免将来后悔,你会用岳飞的名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来劝告他。
5.小明不爱吃馒头,常趁人不注意扔掉馒头。你可以用名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来劝告他。
6.现在,老百姓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是我们仍然要:“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7.有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年龄小、时间足,等到长大一些再学习也不会晚。我想用宋代朱熹的一句名言来劝慰他:“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8.旅游时,我发现有些广场上的鸽子在悠闲地散步、啄食,甚至还会飞到游客的肩膀上。这种人与鸽子相处的情景,让我不禁想起老舍先生在《珍珠鸟》中说过的一句话:“信赖,往往创造出理想的境界。”
9.冰心曾给某个儿童刊物写了一句指导读书的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朱熹则认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名人关于读书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我还积累了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0、“等一万年后才能等来胜利,实在是太久,我们要抓紧时间,主动出击。”这句话换成主席写的诗词应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1.当你想要告诫他人珍惜时间时,可以引用葛洪的“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12.勤俭节约是一种修养,唐朝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宋朝司马光曾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尚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3.在本学期中,我们认识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舍己为人的海力布,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从小爱读书的冰心,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内容由jinli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0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