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是指小学升入初中的简称,是中国小学六年级毕业后升入初中阶段教育的考试。小升初的内容一般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由各省市自行组织的考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升初知识大集结古诗,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及考试技巧和方法的相关内容,拉至文末查看完整资源的领取方式可下载!
资源展示如下
![小升初知识大集结古诗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及考试技巧和方法](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7/20240716031055184.jpg)
文章目录
小升初知识大集结古诗
1.《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之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8.《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9.《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一)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第三人称代词
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四)于
1.表示对象
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2.表示处所
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
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
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
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
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
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
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
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例: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
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
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伤仲永》)
(九)焉
1.疑问代词
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语气词
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十)因
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
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
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
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
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例:而因以及乎其迹。——《墨池记》
小升初课外阅读必考知识点
一、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古诗文知识点:
1. 《静夜思》
《静夜思》是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远方的情感。
2.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
3.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写诗为主,以滕王阁为背景,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和历史。
4.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探讨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5.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变化。
二、成语与词语辨析
成语与词语辨析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考查学生对成语和词语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成语与词语知识点:
1. 河东狮吼和河西弯弯
河东狮吼和河西弯弯都是形容人或动物的吼声,但前者表示声音洪亮,后者表示声音低沉。
2. 出类拔萃和杰出
出类拔萃和杰出都表示超出一般水平,但前者强调在同类中突出,后者强调在整体中突出。
3. 诗肠鼓吹和袖手旁观
诗肠鼓吹和袖手旁观都是形容人的态度,前者表示积极宣传,后者表示不参与或袖手旁观。
4. 蜻蜓点水和儿女情长
蜻蜓点水描述蜻蜓在水面上轻轻触碰,儿女情长描述子女对父母的深情。
5. 意犹未尽和百感交集
意犹未尽表示思绪、情感等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百感交集表示感触、感情等交织在一起。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也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灵活运用和理解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知识点:
1. 比喻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共性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可用于丰富文章的描述和形象的表达。
小升初文学基础知识点
一、古诗文鉴赏
古诗文鉴赏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古诗文知识点:
1. 《静夜思》
《静夜思》是由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思念远方的情感。
2.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
3. 《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写诗为主,以滕王阁为背景,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和历史。
4.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探讨了道德、教育、政治等方面的问题。
5. 《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封建社会的生活和人性的复杂变化。
二、成语与词语辨析
成语与词语辨析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常见题型,考查学生对成语和词语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成语与词语知识点:
1. 河东狮吼和河西弯弯
河东狮吼和河西弯弯都是形容人或动物的吼声,但前者表示声音洪亮,后者表示声音低沉。
2. 出类拔萃和杰出
出类拔萃和杰出都表示超出一般水平,但前者强调在同类中突出,后者强调在整体中突出。
3. 诗肠鼓吹和袖手旁观
诗肠鼓吹和袖手旁观都是形容人的态度,前者表示积极宣传,后者表示不参与或袖手旁观。
4. 蜻蜓点水和儿女情长
蜻蜓点水描述蜻蜓在水面上轻轻触碰,儿女情长描述子女对父母的深情。
5. 意犹未尽和百感交集
意犹未尽表示思绪、情感等还未完全发挥出来,百感交集表示感触、感情等交织在一起。
三、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也是小升初语文考试中的重要内容,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的灵活运用和理解能力。以下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知识点:
1. 比喻
比喻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共性进行类比的修辞手法,可用于丰富文章的描述和形象的表达。
2. 排比
排比是通过并列的修辞手法,用于强调一系列并列事物的相似性或对比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 悬念
悬念是通过暂时不揭示结局,引发读者的期待和想象,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引导力。
4. 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重要部分,可以使用引言、疑问、对比等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展示文章的主题。
5.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如因此、所以、因而等可用于文章中处理因果关系,使文章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以上是小升初语文课外必考的知识点,希望能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记得多进行模拟练习和积累阅读理解的能力,加油!
小升初语文考试技巧和方法
小升初阅读题是考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阅读题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掌握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认真阅读材料
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和结构。对于较长的文章,可以先快速浏览一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仔细阅读问题和选项,找到与文章相关的信息。
二、理解问题要求
在回答问题之前,一定要认真理解问题的要求。要仔细阅读问题,分析问题的类型和提问方式,确定答题思路和方法。
三、寻找关键信息
在阅读材料中,要注意寻找关键信息,包括文章的主题句、重要细节、事实和数据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回答问题。同时,要注意辨别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和理解。
四、注重思考和推理
在阅读理解中,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推理。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中的信息和线索,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同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片面和主观。
五、复查答案
在答完所有问题之后,一定要认真复查答案。要仔细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是否有遗漏或错误。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再次阅读材料和问题,确保自己的答案正确无误。
总之,小升初阅读题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材料、理解问题要求、寻找关键信息、注重思考和推理以及复查答案。只有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才能在阅读理解中取得好成绩。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67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