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怎么写 (11篇)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是指参加博物馆活动后,对所经历的过程或体验的总结和反思。这通常包括对博物馆展览、活动、设施、工作人员等方面的感受和评价,以及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收获和感悟的总结。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也可以是口头表达的方式,旨在分享个人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启发他人的思考和参与。以下是有关于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怎么写 (11篇)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1

从02年来北京上大学,到现在有13年之多了。13年来,每天生活在这个城市,却有一种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感觉,除了上学时的历史课本之外,再没有真正立体全方位的去了解过我们的首都。

参观首都博物馆新馆给了我这个机会。首都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西长安街延长线白云路的西侧,外观雄伟,气势磅礴。进入之后,按照导览图一一参观,不知不觉沉醉于祖国首都的一草一木,一鼎一印之中。通过参观首都博物馆,我对首都的认识在以下四方面得到了提升:一为博。首都地大物博自是早就知道,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概念。这次系统详细的参观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古代佛像艺术精品展、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古代书法艺术精品展、馆藏京剧文物展、书房珍玩精品展等各项展览,不禁感慨祖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之博,物产资源之博,艺术内涵之博。首都以她博大的胸怀,包容和养育着生活在这里的20xx万人民百姓。二为史。北京是古城,历史悠久。曾有多个朝代以此为都,北京的历史中填充着无数色彩缤纷的故事。

承载着朝廷权威的皇家玉玺,记录着世代变迁的竹简,刻画着沧海桑田的铁器铜器,象征着雍容华贵的玉器古玩,还有留着战争疤痕的民间遗物,每一件都在给我们讲述着自己说不完的经历和史实。三为情。老北京的民俗和风土人情是闻名世界的。展厅中模仿的婚庆场面洋溢着热闹喜庆,也洋溢着纯朴的民风民情;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从头到尾透着诚恳和热情;还有日渐稀少的老北京四合院的风情,街坊邻里们谈笑风生,互相帮助,谁家有事,一声招呼,一个院落携手共济,不是亲情而胜似亲情,让我们现代人无比羡慕那美好的和-谐。真正老北京的民情是淳厚的、温和的、谦逊的,这是需要我们现在去重温,去寻找和拾回的。四为美。名胜古迹之美,现代建筑之美,自然风光之美,北京的美无处不在。活灵活现的皮影儿和面人儿,独特的传统服饰和民间剪纸,享誉世界的京剧文化,神秘高雅的篆刻和书法,首都北京的文化艺术之美更是魅力无穷。再看从博物馆本身的建筑设计,到展区展品的设置,无处不在的贴心服务,到细心品味的参观人群和天真活泼、认真参观学习的孩子们,也展示了我们首都北京的精神文明之美。

只有真正了解一个城市,才会真正热爱她。参观之后这一个月以来,我走在街上总是有意无意的用欣赏的目光去观察路边的建筑;每次看到有损市容市貌的行为时心中总是想,这么好的城市,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爱惜她保护她。首都博物馆是一个窗口,应该面向社会各界免费开放,让大家都来了解北京,热爱北京,进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很难想象一个乱贴小广告或随意扔垃圾的人会是一个对首都,对国家充满感情的人。因此,倡议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参观,倡议我们同事带家人和孩子前去参观,倡议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到首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和学习。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2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新疆博物馆现在对外开放的展览:《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新疆民族风情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历史的丰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览》两个中型展览。通过近千件文物、大量的图片,结合沙盘、互动装置等现代化陈列设计手段,较系统的反映了从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新疆的历史面貌。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流行的区域。同时,又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世界文明的交融荟萃处。其中各种藏品令我们大开眼界,我们的先祖有着超出想象的智慧,不少藏品和今天使用的部分物件相差无几,用解说员的话来说,古代物品都是纯天然的,纯植物的,正是我们当代人所追求的。

令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历史的丰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览》,展出革命文物200多件、图片200多幅,分为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人民民主运动的一部分——三区革命、新疆和平解放和亲切的关怀巨大的支持四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建设新疆而流血牺牲的史实和我党三代领导人对新疆各项事业发展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新疆的革命史是一个让人们重温历史的重要的窗口,是向现代人展示革命战争岁月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课堂,只有看到历史才有可能去珍惜现在的岁月,才更有利于新疆的稳定发展!随着导游的讲解,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生动地展示了我党先驱者为了新疆的解放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史实,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使全体团员对新疆革命史有了一个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大家意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加深切体会到“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精神之所在。

时间过的飞快,不知不觉参观的时间到了,大家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展厅,许多团员表示,这次参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本次活动增进了同事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友谊,但是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更加坚定了我们发扬革命传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信念。作为有志青年,要为人民的幸福安康、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3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xx小屋的xx友们一起前往xx镇参观xx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xx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4

8月9日11点50分左右,“20xx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万里行”的吉利文化使者车队伴着一丝丝清风,缓缓驶入湖北博物馆的大门。我们透过车窗,一眼望去,整个博物馆尽收眼底,仿古的建筑,青灰色的瓦片,四方的屋檐,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古朴,那一砖一瓦似乎述说着悠长而古老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馆藏有反映湖北省从原始时期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类文物、标本14万余件,位居全国省级博物馆前列。这些藏品绝大多数既有浓郁、鲜明的地方色彩,又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湖北地区古代文化的面貌,一部分器物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也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馆藏文物品类丰富,器类齐全,器类主要有陶、瓷器,青铜器,漆木器,简牍、兵器、古乐器、金玉器,古代字画,古钱币等。

浪漫诗意的青花瓷

所有展出的瓷器中,浪漫而富有诗意的青花四爱图梅瓶和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最受吉利文化使者们的关注。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他所作《兰亭集亭》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陶渊明爱菊,其咏菊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传。周敦颐爱莲,其名篇《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脍炙人口。林和靖爱梅鹤,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以植梅养鹤为乐,人称“梅妻鹤子”。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青花四爱图梅瓶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不愧为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则是十二件一套的青花压手杯,以十二月份的当令花卉为题。分别以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配合花卉书写咏赞诗句。讲解员告诉我们,杯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这套青花十二月令花杯,将诗、画、书法、篆刻多种艺术形式与瓷器工艺完美结合,可谓是清朝官窑瓷器的珍品。

穿越千年的编钟声

在湖北省博物馆里,吉利文化使者们有幸听到了穿越千年的编钟声。在整个大厅里,都弥漫着楚文化。微弱的灯光渐明,舞台上演员们身着古装,编钟演了一曲曲动人的乐曲,有渲染上朝时庄严凝重的氛围的《朝乐》;展现梅花迎风摇曳,高洁安详的姿态的《梅花三弄》;表现高山流水的自然风光的《流水》。一曲《楚骚》更是将楚人长袖细腰三道弯的舞风演绎得淋漓尽致。那敲击所发出的自然的清脆的响声,那碰撞所震动出的美妙的音符,在演出厅特殊的结构下,形成的忽长忽短的回声,是哪个现代技术也模仿不出来的,就算是录音,也没有这种震撼。演员们的精彩的演奏博得了吉利文化使者们的阵阵惊叹和热烈掌声。

曾侯乙编钟。它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它出土时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立即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此外,更为神奇的是,一般的物体只能发出一个乐音,但是编钟的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并且互不干扰。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参观的时间虽然有限,但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财富,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是无限的。此行不仅能让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珍贵文物,而且还教给了我们许多知识。历史如一条长河,涓涓的从古流到今,永远没有止尽。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与发展。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5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的当下,发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文字记录相比,博物馆的实物更能直观体现历史、表现文明,在公共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博物馆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博物馆硬件再“高大上”,没有文明的参观环境,参观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时就会像吞下了苍蝇。

一些参观者把博物馆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点,以逛景点的心态走进博物馆,呼朋唤友、高声喧哗、随地坐卧、随意拍照、乱摸乱碰,不顾别人感受和馆内禁令随意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却忽视了保护博物馆内应有的静雅和秩序。甚至发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极端低级”的不文明行为。

一个博物馆不管大小,往往浓缩了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一次进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礼。然而,精神的洗礼需要文明细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使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6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现有重要的文物收藏基地之一,它真实记录了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现珍藏的各种文物珍品是不同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农业路8号,它占地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造型独特,呈金字形,远远望去像一座宏伟的金字塔。

步入馆内,一座巨大的雕像——“华豫之门”矗立在大厅中央,旁边由四个展厅。展厅内有许多古代的玉器、瓷器、铜器等等,每件作品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史。听导游说,这里共收藏了13万件文物,分二十七类。我听了不仅乍舌,哇,这么多!我们的祖先5000多年来,不停地探索自然界、征服自然界,他们用他们的智慧为我们缔造了一个文明国度,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展出的这些文物当中,我记忆最深的有三件作品:象牙白菜、曾侯乙墓编钟和古代磨面用具。

象牙白菜是用象牙雕刻出来的一棵白菜,整件作品惟妙惟肖,非常逼真。白菜上面爬着一只鼓着大肚子的蝈蝈,仿佛正在品尝美味的白菜,看,把肚子都撑得胀了起来,还露出满意的笑容。靠近些侧耳倾听,好像还能听到蝈蝈的叫声呢!白菜上不仅仅只有满意的胖蝈蝈,还有一只米粒大小的七星瓢虫伏在白菜上一动不动,瓢虫边上还有一朵鲜嫩的小花静静的开放着。这棵象牙白菜因这些显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看着它,我仿似看到了田园美好的风光,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菜园里,孩子们在尽情嬉戏,农人们在田间辛勤的忙碌着,他们共同勾勒出一幅舒适、恬静的生活画卷。

象牙白菜展现出的精湛技艺,让人叹服!而曾侯乙墓编钟则让我们惊讶于古代人们高超乐音的造诣。曾侯乙墓编钟制造于约2420xx年前,它纹饰精美、造型独特、音域宽广。它共有65个大小编钟组成,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一个钟竟可以敲出两种不同的声音。不知道祖先用的什么技术制造出如此神奇的编钟!导游说,曾侯乙墓编钟不仅代表着中国青铜文化的巅峰,也证明我们祖先在音高标准的选定和音乐思维的成熟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水平。以前我总认为在音乐领域我们一直逊色于欧洲国家,可没想到我们的祖先可是遥遥领先的呀!

刚刚赞叹了曾侯乙墓编钟悠久、神奇,又一个看似平常而又简陋的石磨用具,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是什么?导游说,这是去壳用具。它距今约7000—8020xx年,是原始人用来把粮食去壳碎粒工具。该磨盘平面呈椭圆形,底部有4个矮足,琢制而成。看着这魔棒与磨盘,我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看到粮食被一点一点的去壳、碾碎。远古的人类没有高科技的水平,竟然发明出来粮食去壳的工具,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青花瓷的美丽、甲骨文的神奇、莲鹤方壶的别致……这些凝聚着祖先智慧的珍品,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研究。

河南博物院里有太多的宝贝,每一件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精致华美,为今天我国考古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7

对于博物馆的印象,最初是从上海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巨大的恐龙骨骼开始。那时,应该是我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利用某个周末带我去的。第一次看见这么大的恐龙,被这庞然大物震撼了,惊讶于她的巨大、不可思议,也有点被其有些可怕的面部吓住了。于是对于那时自然博物馆的印象,也只停留在了这恐龙上了,其他的就什么不记得了。

如今,上海的博物馆每年都有新的出炉,造型各异,主题不同,种类越来越细化,总之是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从外型上来说,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再停留在只是一幢四四方方的房子了。上海博物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青铜器、天圆地方的造型不仅成为都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与博物馆的主旨十分合拍,充分显示了设计者的巧思和用心良苦。

在内部设施上,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快速发展,展馆的已愈发先进和人性化。宽阔明亮的展厅,玻璃的展品放置处,柔和、明亮而不刺眼的灯光,感应灯,室内良好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一切都最大程度上保护了展品,同时也给我们参观者以很大程度上的享受。

除了这些硬件,博物馆里的软件也日益提高着。如今,很多博物馆都有电脑查询系统和介绍,你可以通过小小的显示屏就先概括而完整地了解整个博物馆的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登陆各博物馆的网站来了解。另外,每个博物馆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能较详尽地为游客作介绍,力求让人们看懂、理解些什么,才能物有所值。如果你不想请导游的话,也可以租借讲解器,可以更自由地按个人喜好随时放讲解录音,同样能很快地了解、获得知识。

博物馆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反映着上海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也是上海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提高。可喜可贺。

人们都说,上海的明天会更美好。而我坚信,上海那么多的博物馆的明天一样会更好。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8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同学们乘坐大巴车驶向了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自然博物馆,一路上,我们像只快乐的小鸟,恨不得马上飞到那里。大约行了两个小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

车停稳后,我们先有序的下了车。在体育老师响亮的哨声中,我们整理好队伍,走进了自然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的左边的一块大牌子,上面醒目的写着五个白色的大字:自然博物馆。走进大厅,向左拐,我们首先来到了恐龙馆。在那里,我见到了许多恐龙:有似鸸鹋龙,它身长3.5米,有长3米的基,虽说它的体形很小,但长得可有特点了:小小的脑袋,尾巴不算太长,身上背着13根像木棍状的“尾巴”,它曾在加拿大阿尔塔省生存,但到了白垩纪晚期,就灭绝了,现在看不到这种有意思的动物,真令人惋惜;还有咱们中国特有的恐龙——特暴龙,它身长12米,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据说恐龙的灭绝原因有多种:环境恶劣、地球上的核辐射等六大因素。我想那时抵御能力和生存能力都那样强的地球主宰者都因为环境的破坏而灭绝,真是太可悲了!在此我想向地球上的居民发出倡议:亲爱的人们,如果再不珍惜我们的家园,下一个灭绝的就有可能是我们了。

穿过恐龙馆,我们又来到了位于二楼的热带植物园。那里有许多热带植物,简直就像热带丛林。其中,红树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树林被称为“堤岸卫士”,它是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及河口潮间特有的植物,能有效减弱台风、海啸等造成的危害,因此而得名。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水族生物馆、哺乳动物馆和爬行动物馆等。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9

今天,天气晴朗,阳光特别明媚,陈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博物馆。我们都很好奇:博物馆到底是什么呢?一进博物馆门口,我们就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展板,上面的“和合”二字十分特别,原来这是由许多幅剪纸作品组合成的,非常有艺术感。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博物的第一站——天台山和合红娃剪纸展。只见红色的剪纸挂在半空中,像一串串风铃。仔细一看,这些剪纸形态各异,有的是一个小红娃抱着一条小鲤鱼,有的是一个小娃娃抱着宝葫芦,还有的踏着风火轮。周围墙上贴着的几个字也都是用剪纸做的,墙上还挂着一张张十二生肖图,其中我最喜欢的生肖是龙,它看起来跟真的龙一样活灵活现。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文物史迹陈列厅。一进门,一件件文物进入了我的视线。有宋朝的“玉兔”,有古代的济公,有清代的衣服。我最喜欢清代小孩的衣服,因为古代的衣服比我们要鲜艳很多,老师告诉我们上面的图案是用许多丝线绣出来的,真是巧夺天工啊!

然后,陈老师带着我们来到了民间美术陈列厅,哇!这门看起来可真古老,真是古色古香呀!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挂在墙上,我们仿佛来到了画中的世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画是梅花,因为它能在这么寒冷的天气开放,真的非常不容易。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生物陈列厅,也就是我们最爱的:“恐龙博物馆”,瞧这一颗颗硕大的恐龙蛋,好像下一秒就会有小恐龙从这里面钻出来,我最喜欢沱江龙。

今天真是难忘的一天呀!我就好像是在跟古人对话,我真开心。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10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吗去参观古生物博物馆。它座落在动物园的四周,那里摆设的都是远古时期动物的标本,非常故意思。

进入博物馆大门后,我和妈吗就来到古脊椎动物摆设馆里。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古脊椎动物。这一类动物一般身体是左右对称的,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份,有较完全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神经系统。最早出现的古脊椎动物是鱼类,长得象现在的鳗鱼。它有一个长长的象吸管一样的嘴,是一种寄生动物,靠依附在其它动物或植物的身体上,用它的吸管嘴来吸食营养生存,被称为是无颌类动物。嘴的上边称上颌,下边称下颌(俗称下巴颏)。颌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变的重要事件之一。盾皮鱼是最早的有颌脊椎动物。它们不再靠借居生活,而是可以在水里自主寻食,可以真实的靠自己生存下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物的演变,渐渐的又有了两栖动物。既可以在水里生活,也能够在陆地生活。再经过一些岁月,又有了陆地动物和天上飞的鸟类。

我还在这里上了一堂古化石恢复课。那里有好多的仪器和工具。比如有显微镜、放大镜、小刷子等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工具。

最故意思的是一个带着长长的电线的小钻头,不知道是做甚么的,用它不是会把化石钻坏吗?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叫做什么,是用来将附着在化石上面那些小石块清算干净,好让化石显现出来。在老师耐心的指导下,我基本上把握了如何将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恢复成为一块完好的化石,简直太故意思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意犹未尽呢。

参加博物馆心得体会11

今天上午带学生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

说是参观,老实说,连走马观花都谈不上,虽然带了两只眼睛,却总嫌不够用,恨不得再长两只眼睛才好——那么多学生,在那么大的地方到处看希奇,稍不注意看丢了两个学生,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呢。所以,我只有两只眼睛,那两只眼睛就忙得不亦乐乎,只能偶尔瞟一眼恰好落入眼帘的一点东西,呵呵,够幸运的了呢。

当那么多的各种各样的鼎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时候,我就突然想起了我第一次教一篇有关“鼎”的文章的事来。

那时候,我自己也不知道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书上的介绍当然看过一些,只是真的没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没见过。于是,上课的时候也只能按照书上说的照本宣科了。虽然知识并不会教错,但自己也觉得教得很是无味得很。

后来,曾经亲眼看过了许多的鼎,并且了解了它的演变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做“钟鸣鼎食”,也终于知道了“一言九鼎”到底有多重了。于是,当我再次教那篇课文的时候,自己都感觉兴致盎然,教得是有滋有味呢。效果当然是相当的不错的了。

今天,眼看着那么多好东西却没法静下来欣赏,真是很遗憾。以后有时间一定自己再去一趟,从从容的容细细观赏,静静品味,那多惬意啊!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89070.html

(0)
xiaojiexiaojie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