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家兔心血管调节实验讨论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或实验的结果和分析的书面记录。它通常包括标题、摘要、引言、实验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和参考文献等部分。实验报告的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实验的目标、方法和结果,以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出结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仅供大家参考。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家兔心血管调节实验讨论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1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血压计使用的正确方法

2.加深自己的体验过程,要熟练血压的测量目的,要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工作做好准备。

3.了解人体血压的测量方法及相关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验要求

1.保持实验室的安静。

2.要爱护实验室的器材,尽量要做到实验室器材不要损坏。

3.认真听和看老师示范的方法,注意老师讲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束后注意学会分析总结和会使用血压计。

三、实验对象和器材

实训对象:

实训器材:听诊器、血压计

四、实训过程:

1.先让测血压的人保持情绪稳定。

2.把盒子打开,再把水银柱的最下边银色水银槽的开关打开。

3.被测者脱去一只衣袖,将前臂平放在桌子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掌心向上半握拳。测验着要和被测者在同一水平,将袖带缠住该上臂处,大约距肘横纹2-3cm,松紧以恰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

4. 将听诊器置于肘窝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搏动处, 轻压之。

5. 旋紧与气囊相连的气球充气旋钮,并开始充气。气囊充气过程中应同时听诊肱动脉搏动音,观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汞柱再升高20~30mm;然后以恒定的速率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使水银柱下降,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总结:实训对象的血压是否正常?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2

实验且的:

学习呼吸运动的记录方法,观察缺氧、二氧化碳和血中酸性物质增多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肺的通气是由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来完成的,而呼吸运动是由于呼吸中枢不断地发放节律性冲动所致。呼吸中枢的紧张性活动,随着机体代谢需要,受许多因素影响。

本实验是向家兔气管插管,使呼出气的一部分经换能器连于记录仪记录呼吸运动,切断迷走神经和施给各种因素,观察呼吸曲线的变化。

实验对象: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插管、5 ml注射器一只、50 cm长的橡皮管一条、球胆二只、机械―电换能器及生理记录仪、刺激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乳酸溶液、CO2气体、钠石灰、生理盐水、纱布及线等。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一、由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氨基甲酯乙酯(1g/kg),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沿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分离出颈部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二、记录呼吸运动 插入的气管插管的主管接机械―电换能器,输入到生理记录仪,侧管暴露于大气。通过改变侧管的口径,

使主管的输入信号适宜。

三、观察项目

(一)正常呼吸曲线

(二)增加吸入气中的CO2浓度:将装有CO2的`球胆通过一细塑料或玻璃管插入气管插管的侧管,松开球胆的夹子,使部分CO2随吸气进入气管。气体流速不宜过急,以免明显影响呼吸运动。此时观察高浓度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去掉球胆,观察呼吸恢复正常 的过程。

(三)缺氧:将一空球胆吸进少量空气,中间经一钠石灰瓶连至气管插管的侧管,让动物呼吸球胆内的少量空气。观察此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去掉上述条件,观察呼吸恢复正常的过程。

(四)增大无效腔:将50 cm长的橡皮管连接于气管插管的侧管上,观察此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变化明显后,去掉橡皮管,观察呼吸恢复过程。

(五)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的效应:用5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较快地注入3%乳酸2 ml,观察此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及恢复过程。

(六)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先切断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再切断另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又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观察对一侧迷走神经向中端低频,较弱的电刺激所至的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事项

一、手术过程中,应避免伤及主要血管(如:颈总动脉、颈

外静脉等),以防出血。

二、为便于自身对照及互相对照,气管插管的侧管口径应自始至终保持一致。

讨论题

一、分析各项实验结果,缺O2及CO2增多时对呼吸的影响机制有何不同。

二、迷走神经在节律性呼吸运动中起何作用。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3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更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更。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丈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资料

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呵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记录装置

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依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3.3kPa(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通过三通管向换器压力小室及动脉插管内注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尽气泡,并预先加压至 13.3kPa,检查有无漏液。

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装置

记录仪灵敏度一般置于 50或 100档,计时置 10s,走纸速度 0.5~lmm/s。

动物的麻醉与固定:用l%戊巴比妥钠以30~35mg/kg体重的剂量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气管插管:剪去颈部的毛,沿颈正中线作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流露、分离气管。在气管下方穿一丝线,于甲状软骨下方2~3cm处作”“⊥”形切口,拔出气管,以丝线结扎固定。

分离内脏大神经:将动物右侧卧位。在腰三角作一长4~5cm的斜行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直至见到腹膜,然后从腹膜后找到左肾,将左肾向下推压,在其右上方可见到一粉红色黄豆大小的肾上腺。沿肾上腺向上寻找内脏大神经.分离后穿

分离颈部神经和血管:在气管两侧分辨并分离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降压神经。三条神经中,迷走神经最粗,交感神经次之,降压神经最细,常与交感神经紧贴在一起。分别在各神经下方穿以分歧颜色的丝线备用。分离时特别注意不要过度牵拉,并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插动脉插管:静脉注射肝素(1OOOU/kg体重)以抗血凝。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并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交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剪一小口,向心脏方向拔出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注意此时血压换能器内的压力应坚持在13.3kPa左右)。

记录血压:小心松开动脉夹,即可见血液冲进动脉插管。拨通二道记录仪“丈量”开关,记录血压曲线。

(五)实验结果记录

观实正常血压曲线:识别血压液的一级波和二级波,有时可见三级波。

夹闭颈总动脉: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s,观察血压的变更。

电刺激降压神经:以中等强度电流刺激降压神经15~20s,观察血压的变更。在神经中部结扎剪断,分别刺激其中枢端与外周端,观察电压的变更。

电刺激迷走神经:结扎并剪断右侧迷走神经.电刺激其外周端,观察血压的变更。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由耳缘静脉注入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3ml,观察血压的变更。

放血、补液:从右侧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放血20~5Oml,观察血压的变更。然后迅速弥补37℃生理盐水,观察血压的变更。

(六)注意事项

1.麻醉药注射量要准,速度要慢,同时注意呼吸变更,以免过量引起动物死亡。如实验时间过长,动物苏醒挣扎,可适量弥补麻醉药。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坚持动脉插管与动脉方向一致,防止刺破血管或引起压力传递障碍。

3.每项实验前要有观察对照,施加条件时要手按“标识表记标帜”,实验完毕后加以注释。

4.注意呵护神经不要过度牵拉,并经常保待湿润。

5.实验中,注射药物较多,注意呵护耳缘静脉。最后一项观察因放血后血压降低,血管充盈不良,静脉穿刺困难,应在放血前作好补液准备。

(七)思考题 (选择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血压发生什么变更?机制如何?

2. 刺激兔完整的降压神经及其中枢端和外周端,血压各有何变更?为什么?

3. 正常血压的一级波、二级涉及三级地各有何特征?其形成机制如何?

4. 刺激内脏大神经,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5.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有何变更?为什么?

6.为什么?液时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7. 放血后及补为何预先切断迷走神经,再刺激其外周端?血压有何变更?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4

[目的与要求]

1 学习直接测定家兔动脉血压的急性实验的方法

2观察神经,体液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基本原理]

在正常人体内,任何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时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来实现的,其中以静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最为重要.此反射即可使升高的血压下降,又可使降低血压升高,故有血压缓冲反射之称.家兔的主动脉神经在解剖上独成一支,易于分离与观察起作用

本实验是应用液导系统直接测定动脉血压,即由动脉插管与压力传感器连通,其内充满抗凝液体,构成液导系统,将动脉插管插入动脉,动脉内的压力及其变化,可通过封闭的液导系统传导压力感受器,由计算机采集系统记录下来

[动物与器材]

家兔 ,手术台, 常用手术器械, 止血钳,眼科剪,支架,双凹管, 气管插管,动脉插管,三道管, 动脉夹,计算机采集系统 ,压力传感器,保护电极,照明灯,纱布,棉球,丝线,注射器(1ml,5ml,20ml),生理盐水,4%柠檬酸钠,20%-25%氨基甲酸已酯,肝素(200U/ml),肾上腺素(1:5000),已酰胆碱(1:10000)

【方法与步骤】

1、实验仪器的准备

打开计算机采集系统,接通压力传感器。从显示器的“实验项目”中找出“循环实验”的“家兔血压的调节”条,使显示器显示压力读数。

2、连通液导系统并制压

将压力传感器的下方支管,通过输液管连接三通管,再连接动脉插管。上侧管供制压时排除管内空气使用。先用装有20ml 4%柠檬酸钠的注射器,通过三通管向连接动脉插管的输液管内推注,使之充满液体(不要使动脉插管高过压力传感器的上方支管)后,再用止血钳夹住动脉插管端的输液管。然后继续向三通管内推注,直至充满压力传感器的上方支管,并用塞子塞住(注意:液导系统内不可有气泡)。继续向三通管内推注,同时观察显示器上压力变化。当加压到120mmHg时既可关闭三通管。观察压力是否变化,如果压力下降,则需要检查液导系统的漏液原因,并重新制压。调节血压显示器的灵敏度,使30~130mmHg的变化都能在显示器上明显的反映出来。将动脉插管端的导管内充满肝素溶液。

3、动物的准备

(1)按照实验4-9方法,麻醉家兔并进行颈部手术,插入气管插管、分离主动脉神经。同时分离迷走神经并穿线备用。再将止血钳从颈总动脉下方穿过,轻轻张开止血钳,分离出2~3cm长的颈总动脉。分离出的颈总动脉外壁应该十分光洁,外面并无结缔组织及脂肪等物。在动脉上穿两条备用棉线,分别打上活结。将两线分别拉至分离出的动脉两端备用。同样方法分离另一侧血管与神经(一侧动脉用于插管侧压,另侧动脉实验用)。由于家兔的品种不同,个体之间也有差异,常发现3条神经的解剖位置有些变异。主动脉神经的最后确认,蓄意对血压的影响为准。

(2)动脉插管 首先用5ml注射器从耳缘静脉注入肝素(200U?kg体重)以防凝血。然后在一侧动脉行动脉插管术以记录血压。其方法如下:

将动脉头端的备用线尽可能靠头端结扎(务必扎紧,以防渗血),然后在另一备用线的向心侧(尽可能近心端),用动脉夹夹闭。轻轻提起动脉头端的结扎线,用锐利的眼科剪在靠近扎线的稍后方,沿向心方向斜向剪开动脉上壁(注意:不可只剪开血管外膜,也切勿剪断整个动脉,剪口大小约为管径的一半)。一手持弯头眼科镊,将其一个弯头从剪口处插进动脉少许,轻轻挑起剪开的动脉上壁,另一手将准备好的动脉插管由开口处插入动脉管内。如果插入较浅,可用一手轻轻捏住进入插管的动脉管壁,另一手拿住动脉插管,顺势轻轻推进至6~8mm左右(如果手感滞涩,说明插管并未进入动脉,必须退出插管,重新剪口再插),用备用线将动脉连同进入的插管扎紧(插管不可因扎线松动而滑出,亦不可漏液),并将余线系在插管的固定侧支上,以免滑脱。注意:插管应与动脉血管的方向一致,以防插管尖端扎破动脉管壁。轻轻取下向心端动脉夹,可见动脉血与插管内液体混合。再取下通向压力传感器的止血钳,此时显示器上出现血压的波动曲线。

4、实验观察

(1)观察正常血压曲线 调节扫描速度与增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心室射血与主动脉回缩形成的压力变化与收缩压、舒张压的读数。有时可以观察到血压曲线随呼吸变化,心搏为一级波,呼吸波为二级波。然后将扫描速度调慢,观察正常血压曲线。

(2)轻轻提起对侧完好颈总动脉上的备用线,用动脉夹夹闭30s(于夹闭前记录动脉通畅时的血压曲线),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出现变化后即取下动脉夹,记录血压的恢复过程。

(3)记录对照血压曲线后,用手指按压颈动脉窦(下颌下方内侧),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当血压明显下降时,则停止按压,待血压恢复(如果血压反而升高,说明按压的是血管,需重新寻找按压位置)。

(4)刺激主动脉神经 使刺激输出端连接保护电极,轻轻提起主动脉神经上的备用线,小心地将神经置于保护电极之上。记录对照血压曲线后,再用中等强度的连续电脉冲信号,通过保护电极,刺激神经10~20s。血压出现明显下降后即可停止刺激,并待血压恢复。如果血压并不下降,可调整刺激强度或刺激频率再行刺激。任何刺激都无效时,则表示此神经并非主动脉神经。需要重新辨认神经后再行实验。

(5)分别刺激主动脉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 双结扎主动脉神经后(务必结扎),从两扎线结之间剪断神经。记录对照血压后,同法分别刺激神经的中枢端和外周端,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

(6)刺激迷走神经 记录对照血压后,用同样的方法刺激迷走神经,观察血压下降曲线与(4)有何不同(如果血压下降很快、很低,应立即停止刺激)。

(7)结扎并剪断迷走神经 同时结扎双侧迷走神经后剪断,观察血压有何变化。

(8)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分别刺激两侧迷走神经外周端,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有何不同。

(9)肾上腺素对血压的影响 记录对照血压曲线后,用1ml注射器,从耳缘静脉注入0.1~0.3ml肾上腺素溶液,观察并记录血压变化及恢复曲线。

(10)乙酰胆碱对血压的影响 同法注入0.1~0.2ml乙酰胆碱溶液,观察并记录注射前后血压变化。

(11)失血对血压的影响 从另一侧动脉插管后慢慢放血,观察放血量对血压的影响。

5、整理实验结果,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5

实验目的:探讨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实验方法:采用液压传递系统直接测量和记录动脉血压的急性实验方法。 结果夹闭右颈总动脉,血压升高(P<0.01),电刺激减压神经,血压降低(P>0.05),电刺激迷走神经,血压降低(P<0.05),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升高(P<0.01)。 结论 夹闭右颈总动脉和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刺激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使血压下降。

动脉血压是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综合指标。正常情况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神经、体液因素或施加药物,观察动脉血压的变化,间接反应各种因素对心血管功能活动的调节及影响。本实验即是探讨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

1、实验材料:

家兔,哺乳动物手术器械;血压换能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液装置;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

2、实验方法:

2.1 实验数据连接及参数设置 动脉插管固定于血压换能器上,血压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柱上,高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面。压力换能器输出线接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输入通道。参数如下:开启RM6240系统,在“实验”菜单中选择“兔动脉血压调节”,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灵敏度12kPa,采样频率800Hz,扫描速度2s/div。连续单刺激方式,刺激强度5-10V,刺激波宽2ms,刺激频率30Hz。

2.2 手术准备

2.2.1 家兔称重后,按1g/kg体重的剂量于耳缘静脉注射200g/L的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动物麻醉后仰卧于手术台上,固定四肢,前肢交叉固定,用棉绳勾住兔门齿,将绳拉紧并缚于兔台铁架上。

2.2.2 减去颈部被毛,切开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肉、暴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神经鞘,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减压神经、右侧迷走神经和右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分离右侧颈外静脉和左侧颈总动脉,各穿两根线备用。

2.2.3 颈外静脉插管 先用血管夹夹住右侧颈外静脉近心端,再在远心端用线结扎,用剪刀在靠近结扎处静脉壁上剪一“V”字形开口,将静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静脉,扎进固定。打开血管夹。将生理盐水以每分钟2滴的速度注入颈外静脉。

2.2.4 颈总动脉插管 先在左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再在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用剪刀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扎进固定。打开动脉夹。

2.3 实验观察

2.3.1 启动记录按钮,除去动脉夹,可见血液由动脉冲入动脉插管,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采样记录血压数据,并在屏幕上显示血压波动曲线。

2.3.2 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0s,观察血压变化。

2.3.3 以5V强度,30Hz频率,2ms波宽的串单刺激刺激右侧减压神经,观察血压变化。

2.3.4 以5V强度,30Hz频率,2ms波宽的串单刺激刺激刺激右侧迷走神经,观察血压变化。

2.3.5 静脉注射0.1g/L去甲肾上腺素0.3ml,观察血压变化。

2.4 统计方法 结果以 表示,统计采用Student t test 方法。

3、实验结果:

P<0.05说明差异明显,P>0.05说明差异不显著。

夹闭右颈总动脉,平均压的P值<0.01,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平均脉压差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不显著;心率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不显著。

电刺激减压神经,平均压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不显著;平均脉压差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心率的P值<0.01, 说明各组差异较大。

电刺激迷走神经,平均压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平均脉压差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心率的P值<0.01,说明各组差异较大。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平均压的P值<0.01,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平均脉压差的P值>0.05,说明各组差异较大;心率的P值<0.01,说明各组差异较大。

4、实验讨论:

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下实现的。

用动脉夹夹闭颈总动脉后血压上升,其原理为夹闭颈总动脉后,引起血流阻断,导致颈动脉窦区血流减少,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神经紧张性增加,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使血压升高。

注射乙酰胆碱后,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心率减慢,这使心输出量减少,另外,乙酰胆碱激动内皮细胞M受体,使血管舒张,使血管的外周阻力下降。心输出量与外周阻力的下降使得血压降低。

电刺激减压神经,血压降低,原理是主动脉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传向延髓的心血管中枢。通过调节心血管中枢的兴奋性来调节血压。这就是减压反射。该发射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纤维。刺激减压神经,心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引起心脏负性的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及血管的舒张,血压下降。

电刺激迷走神经,血压下降,其原理是迷走神经中含从延髓下行的传出纤维,通向心脏。节前纤维末端释放Ach(胆碱能神经递质),节后纤维末端释放Ach,属于副交感神经纤维,能使cAMP(环化腺核苷一磷酸)浓度降低,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传导性减弱。从而使心输出量变小,平均动脉压降低。

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具有强大激动作用,对心脏β1受体作用较弱,对β2受体无作用。

它可以激动血管的α1受体,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舒张压增加。它也可以激动心脏的β1受体,使心肌收缩性加强,心率加快,传导加速,心排出量增加,导致收缩压增大。血压上升。

5、实验结论:

夹闭右颈总动脉和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刺激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使血压下降。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6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化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化。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材料

1.实验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保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记录装置

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按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通过三通管向换器压力小室及动脉插管内注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尽气泡,并预先加压至 ,检查有无漏液。

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装置

记录仪灵敏度一般置于 50或 100档,计时置 10s,走纸速度 ~lmm/s。

2.手术

动物的麻醉与固定:用l%戊巴比妥钠以30~35mg/kg体重的剂量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气管插管:剪去颈部的毛,沿颈正中线作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暴露、分离气管。在气管下方穿一丝线,于甲状软骨下方2~3cm处作”“⊥”形切口,插入气管,以丝线结扎固定。

分离内脏大神经:将动物右侧卧位。在腰三角作一长4~5cm的斜行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直至见到腹膜,然后从腹膜后找到左肾,将左肾向下推压,在其右上方可见到一粉红色黄豆大小的肾上腺。沿肾上腺向上寻找内脏大神经.分离后穿

分离颈部神经和血管:在气管两侧辨别并分离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降压神经。三条神经中,迷走神经最粗,交感神经次之,降压神经最细,常与交感神经紧贴在一起。分别在各神经下方穿以不同颜色的丝线备用。分离时特别注意不要过度牵拉,并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插动脉插管:静脉注射肝素(1OOOU/kg体重)以抗血凝。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并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交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剪一小口,向心脏方向插入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注意此时血压换能器内的压力应保持在左右)。

记录血压:小心松开动脉夹,即可见血液冲进动脉插管。拨通二道记录仪“测量”开关,记录血压曲线。

(五)实验结果记录

观实正常血压曲线:辨认血压液的一级波和二级波,有时可见三级波。

夹闭颈总动脉: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s,观察血压的变化。

电刺激降压神经:以中等强度电流刺激降压神经15~20s,观察血压的变化。在神经中部结扎剪断,分别刺激其中枢端与外周端,观察电压的变化。

电刺激迷走神经:结扎并剪断右侧迷走神经.电刺激其外周端,观察血压的变化。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由耳缘静脉注入1:10000去甲肾上腺素,观察血压的变化。

放血、补液:从右侧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放血20~5Oml,观察血压的变化。然后迅速补充37℃生理盐水,观察血压的变化。

(六)注意事项

1.麻醉药注射量要准,速度要慢,同时注意呼吸变化,以免过量引起动物死亡。如实验时间过长,动物苏醒挣扎,可适量补充麻醉药。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动脉插管与动脉方向一致,防止刺破血管或引起压力传递障碍。

3.每项实验前要有观察对照,施加条件时要手按“标记”,实验完毕后加以注释。

4.注意保护神经不要过度牵拉,并经常保待湿润。

5.实验中,注射药物较多,注意保护耳缘静脉。最后一项观察因放血后血压降低,血管充盈不良,静脉穿刺困难,应在放血前作好补液准备。

(七)思考题 (选择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血压发生什么变化机制如何

2. 刺激兔完整的降压神经及其中枢端和外周端,血压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3. 正常血压的一级波、二级波及三级地各有何特征其形成机制如何

4. 刺激内脏大神经,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5.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有何变化为什么

6.为什么液时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7. 放血后及补为何预先切断迷走神经,再刺激其外周端血压有何变化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7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动脉血压的变更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更。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和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丈量方法。

(二)实验原理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迷走神经,兴奋时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支配血管的植物性神经,绝大多数属于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由于容量血管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心输出量亦增加。

心血管中枢通过反射作用,调节心血管的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用阻力,从而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体液因素的调节,其中最重要的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肾上腺素对α与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中哪一种占优势。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受体α,对β受体作用很小,因而使外周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增加。其对心脏的作用远较肾上腺素为弱。静脉内注入去甲肾上腺素时,血压升高,可反射性地引起心动过缓。

(三)实验资料

对象:兔。

2.器材: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电刺激器、呵护电极、兔手术台、哺乳动物手术器械、照明灯、铁支架、双凹夹、烧瓶夹、试管夹、气管插管、动脉夹、三通管、塑料动脉插管、放血插管、注射器(lml、5ml、20ml),有色丝线、纱布、棉花、1%戊巴比妥钠、1:1000肝素、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

(四)实验方法

1.实验记录装置

将血压换能器固定在铁支架上,换能器的位置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将换能器电缆与二道生理记录仪的血压放大器输人插座相连(图6-18)。依照前述二道记录仪的使用方法调整记录仪。对血压放大器定标,校正选择开关拨至 13.3kPa(100mmHg),灵敏度置于50,记录描笔上移2cm。通过三通管向换器压力小室及动脉插管内注满肝素生理盐水,排尽气泡,并预先加压至 13.3kPa,检查有无漏液。

四道生理记录仪——血压换能器装置

记录仪灵敏度一般置于 50或 100档,计时置 10s,走纸速度 0.5~lmm/s。

动物的麻醉与固定:用l%戊巴比妥钠以30~35mg/kg体重的剂量由耳缘静脉缓慢注入。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气管插管:剪去颈部的毛,沿颈正中线作5~7cm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及肌肉,流露、分离气管。在气管下方穿一丝线,于甲状软骨下方2~3cm处作”“⊥”形切口,拔出气管,以丝线结扎固定。

分离内脏大神经:将动物右侧卧位。在腰三角作一长4~5cm的斜行切口,逐层分离肌肉,直至见到腹膜,然后从腹膜后找到左肾,将左肾向下推压,在其右上方可见到一粉红色黄豆大小的肾上腺。沿肾上腺向上寻找内脏大神经.分离后穿

分离颈部神经和血管:在气管两侧分辨并分离颈总动脉、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降压神经。三条神经中,迷走神经最粗,交感神经次之,降压神经最细,常与交感神经紧贴在一起。分别在各神经下方穿以分歧颜色的丝线备用。分离时特别注意不要过度牵拉,并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颈总动脉下方穿两条线备用。

插动脉插管:静脉注射肝素(1OOOU/kg体重)以抗血凝。在左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夹一动脉夹,并在动脉夹远心端距动脉交约3cm处结扎。用小剪刀在结扎线的近侧剪一小口,向心脏方向拔出动脉插管,由备用的线结扎固定(注意此时血压换能器内的压力应坚持在13.3kPa左右)。

记录血压:小心松开动脉夹,即可见血液冲进动脉插管。拨通二道记录仪“丈量”开关,记录血压曲线。

(五)实验结果记录

观实正常血压曲线:识别血压液的一级波和二级波,有时可见三级波。

夹闭颈总动脉:用动脉夹夹闭右侧颈总动脉15s,观察血压的变更。

电刺激降压神经:以中等强度电流刺激降压神经15~20s,观察血压的变更。在神经中部结扎剪断,分别刺激其中枢端与外周端,观察电压的变更。

电刺激迷走神经:结扎并剪断右侧迷走神经.电刺激其外周端,观察血压的变更。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由耳缘静脉注入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3ml,观察血压的变更。

放血、补液:从右侧颈总动脉(或股动脉)插管放血20~5Oml,观察血压的变更。然后迅速弥补37℃生理盐水,观察血压的变更。

(六)注意事项

1.麻醉药注射量要准,速度要慢,同时注意呼吸变更,以免过量引起动物死亡。如实验时间过长,动物苏醒挣扎,可适量弥补麻醉药。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坚持动脉插管与动脉方向一致,防止刺破血管或引起压力传递障碍。

3.每项实验前要有观察对照,施加条件时要手按“标识表记标帜”,实验完毕后加以注释。

4.注意呵护神经不要过度牵拉,并经常保待湿润。

5.实验中,注射药物较多,注意呵护耳缘静脉。最后一项观察因放血后血压降低,血管充盈不良,静脉穿刺困难,应在放血前作好补液准备。

(七)思考题 (选择一到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1. 夹闭一侧颈总动脉,血压发生什么变更?机制如何?

2. 刺激兔完整的降压神经及其中枢端和外周端,血压各有何变更?为什么?

3. 正常血压的一级波、二级涉及三级地各有何特征?其形成机制如何?

4. 刺激内脏大神经,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5.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血压有何变更?为什么?

6.为什么?液时血压有何变比?为什么?

7. 放血后及补为何预先切断迷走神经,再刺激其外周端?血压有何变更?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8

一、神经调节

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能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织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各个部分,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在动物实验中看到,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差别。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右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神经。在功能上,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刺激心交感神经可使心缩期缩短,收缩期室内压上升的速率加大;室内压峰值增高,心舒早期室内压下降的速率加大。这些变化还有利于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升高,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心肌膜上的钙通道激活,故在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Ca2+的内流增加,细胞内肌浆网释放的Ca2+也增加,其最终效应是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作功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正性变传导作用可使心室各部分肌纤维的收缩更趋同步化,这也有利于心肌收缩力的加强。

心交感神经对心肌的效应,主要是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实现的。但心肌也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心肌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引起正性变力效应,而心率的变化则不显著;另外,室内压上升和下降的速率并无明显加快,故心肌的收缩期延长。心肌α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生理功能还不很清楚,有人认为,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功能受损时(例如长期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心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继续对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发生反应。在病理情况下,心肌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可能在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心律失常中起一定的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神经干中。这些节前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在不同的动物中有种间差异。在胸腔内,心迷走神经纤维和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并和交感纤维伴行进入心脏,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心迷走神经的节前和节后神经元都是胆碱能神经元。节后神经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速及其分支。心室肌也有迷走神经支配,但纤维末梢的数量远较心房肌中为少。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也有差别,但不如两侧心交感神经支配的差别显著。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作用占优势。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M型胆碱能受体,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即具有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刺激迷走神经时也能使心室肌收缩减弱,但其效应不如心房肌明显。迷走神经减弱心肌收缩能力的机制是由于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M胆碱能受体后,可使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因此细胞内cAMP浓度降低,肌浆网释放Ca2+减少。

一般说来,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对抗的。但是当两者同时对心脏发生作用时,其总的效应并不等于两者分别作用时发生效应的代数和。在多数情况下,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占有较大的优势。在动物实验中如同时刺激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常出现心率减慢效应。其机制比较复杂。此外,在交感神经末梢上有接头前M型胆碱能受体,在迷走神经末梢上有接头前α肾上腺素能受体。迷走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可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的M型胆碱能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作用于迷走神经末梢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递质减少。这种通过接头前受体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的过程称为递质释放的接头前(或突触前)调制。

(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证明,心脏中存在多种神经纤维,如神经肽Y、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阿片肽等。现已知一些肽类递质可与其它递质,如单胺和乙酰胆碱,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并共同释放。目前对于分布在心脏的肽神经元的生理功能还不完全清楚,但心脏内肽能神经纤维的存在说明这些肽类递质也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作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加快心率的作用等。

2.血管的神经支配除真毛细血管外,血管壁都有平滑肌分布。不同血管的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所不同,有些血管平滑肌有自发的肌源性活动,而另一些血管平滑肌很少有肌源性活动。但绝大多数血管平滑肌都受局部组织代谢产物影响。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两大类,两者又统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

(1)缩血管神经纤维:缩血管神经纤维都是交感神经纤维,故一般称为并感缩血管纤维,其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的中间外侧柱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节后神经元位于椎旁和椎前神经节内,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平滑肌细胞有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与β受体结合的能力强,故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体内几乎所有的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纤维支配,但不同部位的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的密度不同。皮肤血管中缩血管纤维分布最密,骨骼肌和内脏的血管次之,冠状血管和脑血管中分布较少。在同一器官中,动脉中缩血管纤维的密度高于静脉,微动脉中密度最高,但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中神经纤维分布很少。

人体内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单一神经支配。在安静状态下,并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秒的低频冲动,称为交感缩血管紧张,这种紧张性活动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当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时,血管平滑肌进一步收缩;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时,血管平滑肌收缩程度减低,血管舒张。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交感缩血管纤维的放电频率在每秒低于1次至每秒8-10次的范围内变动。这一变动范围足以使血管口径在很大范围内发生变化,从而调节不同器官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当支配某一器官血管床的并感缩血管纤维兴奋时,可引起该器官血管床的血流阻力增高,血流量减少;同时该器官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增大,使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的生成减少而有利于重吸收;此外,该器官血管床的容量血管收缩,器官内的血容量减少。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9

一、 实验原理:

1.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通过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平滑肌上相应的受体而产生心血管效应,导致血压变化。

2. 本实验通过观察麻醉家兔动脉血压的变化,分析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与拮抗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 实验目的:

1.掌握测定麻醉动物动脉血压及心电图的实验方法.

2.观察三个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和两个拮抗剂对动脉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

1. 麻醉:取家兔,称重,用25%乌拉坦麻醉, 4ml/kg, 耳缘静脉注射;

2. 备皮:麻醉后,将家兔仰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剪去颈部的毛,正中切开颈部皮肤;

3. 气管插管:分离气管,在气管上作一倒“T”型切口,插入气管插管并以粗线固定。

4. 动脉插管: 自气管左侧分离颈总动脉 1.5到2cm,动脉下穿两根丝线。结扎远心端,近心端以动脉夹夹闭。用眼科剪在结扎端与动脉夹之间剪开一小口。将连于压力传感器的动脉套管充满1%肝素生理盐水后,插入颈总动脉,并用手术线固定。松开动脉夹。

5. 记录血压: 将压力传感器连接于主机前面板的1通道,打开BL-41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将1通道设置成血压和心电,点击开始记录血压。

6. 稳定5~10min,记录正常血压和心率。

7.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

肾上腺素0.2ml/kg, 10min

去甲肾上腺素 0.2ml/kg, 10min

异丙肾上腺素 0.2

ml/kg, 10min

8. 给药: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

酚妥拉明 0.2ml/kg, 5min

肾上腺素 0.2ml/kg, 5min

去甲肾上腺素0.2ml/kg, 5min

异丙肾上腺素0.2ml/kg, 10min

9. 给药: 按下列顺序静脉给药

普萘洛er 0.2ml/kg, 5min

肾上腺素 0.2ml/kg, 5min

去甲肾上腺素0.2ml/kg, 5min

异丙肾上腺素0.2ml/kg, 10min

四、 实验结果:

1. 正常心率和血压:260次/分,115mmHg。

2. 拟肾上腺素药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第七步给药后)

对血压的影响:(上图)

对心率的影响:

肾上腺素:加快

去甲肾上腺素:减慢

异丙肾上腺素:加快(比肾上腺素强烈)

3. α—受体阻断剂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第八步给药后)

对血压的影响:(上图)

对心率的影响:

酚妥拉明:加快

肾上腺素:加快

去甲肾上腺素:加快不明显

异丙肾上腺素:加快

4. β—受体阻断剂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第九步给药后)

对血压的影响:(上图)

对心率的影响:

普萘洛er:减慢

肾上腺素:加快

去甲肾上腺素:加快

异丙肾上腺素:加快不明显

五、 讨论:

1.肾上腺素为α、β受体激动药,作用广泛复杂。其中对心脏有正性心律作用,作用于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和加快传导,提高心肌的兴奋性,心排出量增加。其对血压的影响与剂量密切相关。典型血压改变多为双相反应,即给药后迅速出现明显的升压作用,继之出现微弱的降压反应,后者持续作用时间较长。

2.去甲肾上腺素为α1、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无选择性,对β1受体激动作用较弱。其对心脏的作用主要是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和加快传导,提高心肌兴奋性。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比肾上腺素弱。对血压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收缩外周血管,从而升高血压。在整体上,由于血压升高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胜过其直接加快心率作用,故心率减慢。α受体阻断药可拮抗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但不出现翻转。

3.异丙肾上腺素为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对心脏有典型的β1受体激动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缩率及加速传导作用,使心排出量增加,收缩期和舒张期缩短,兴奋性提高。加速心率的作用较肾上腺素强。可激动β2受体舒张血管,故收缩压升高或不变而舒张压略下降,脉压增大。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时,可引起血压明显降低。

4.酚妥拉明为竞争性α—受体阻断剂。静脉注射能使血管夸张,显著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血压下降,肺动脉下降尤为明显。由于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而反射性兴奋心脏,加上该药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突触前膜α2受体,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致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及心排出量增加,有时可致心律失常,也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5.普洛萘尔主要是通过阻断β1受体使心脏输出量减少,阻断β2受体引起的血管收缩,用药后可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降低,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急耗氧量明显减少,结果使内脏血流减少,门脉血流量减少,门脉压力降低。此药还能选择性地减少侧枝循环的血流量。普洛萘尔能明显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加快作用。

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10

姓名:xxx 性别:xx

班级: xx学号:xx

实验内容:血压测量(水银台式血压计)

实验地点:xx

实验日期:20xx年xx月xx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血压计使用的正确方法

2.加深自己的体验过程,要熟练血压的测量目的,要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工作做好准备。

3.在实践过程中尽早发现问题,查出错误,在改正中不断进步。

4.了解人体血压的测量方法及相关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验要求

1.保持实验室的安静。

2.要爱护实验室的器材,尽量要做到实验室器材不要损坏。

3.认真听和看老师示范的方法,注意老师讲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束后注意学会分析总结和会使用血压计。

三、实验对象和器材

实验对象:

实验器材:听诊器、血压计

四.实验过程:

1.先让测血压的人保持情绪稳定。

2.把盒子打开,在把水银柱的最下边银色水银槽的开关打开。

3.被测者脱去一只衣袖,将前臂平放在桌子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掌心向上半握拳。测验着要和被测者在同一水平,将压脉带缠住该上臂处,大约距肘横纹2指,松紧适宜。

4. 将听诊器置于,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把袖带平整的缠在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5. 测量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20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使水银柱下降,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6. 在听诊器中听到的第一声,水银柱所指刻度为收缩压;当搏动音消失或减弱时,所指刻度为舒张压.

7. 测量后,放尽袖带中的空气,解开袖带.测血压完毕.

8.将血压计右倾45°,关闭气门,气球放在固定的位置,以免压碎玻璃管.

总结:收缩压范围90-140mm/Hg,舒张压范围60-90mm/Hg.正常人高血压为90/mmHg~130/mmHg,低血压为60mm/Hg~80mm/Hg,所以实验对象的血压是正常的。

六、注意事项

1.血压计要定期检查,以保持其准确性,并应放置平稳,切勿倒置或震荡。

2.被测者的衣袖不应过紧,以免阻碍血循环,如果过松,会影响测试结果。

3.读数时,最好水平目视,以防误读数值。

4.如发现血压计听不清或异常时,应重测。使汞柱降至“0”点再测,心要时测双上臂以资对照。

5.须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尽量做到四定: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6. 防止血压计本身造成的误差:水银不足,则测得血压偏低。水银柱上端通气小孔被阻塞,空气进出有困难,可造成收缩压偏低、舒张压力偏高现象。

以上是家兔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280.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