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华

大气压强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大气压强的变化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通常,气压高的地方天气晴朗,气压低的地方天气多云或有降水。了解大气压强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观察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欢迎大家阅读!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华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

1.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科学探究

1.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2.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核心素养培养

1.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皮碗一对、玻璃杯、硬纸片、水、约 1 米 长的玻璃管、水银、米尺、抽气机、马德堡半球、螺丝刀、黄油、大小二个试管,金属盒气压计( 配打气球 )、水银气压计,铁架台石棉网、注射器、酒精灯、火柴,活塞式抽水机、离心式水泵、两个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介绍或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钢笔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拔火罐等,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的思考。并提示已经学过的液体压强,在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那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

二、新课学习

大气压强(扳书)

1.大气压强的概念

2.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的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有流动性。

3.证实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演示

播放视频: 马德堡半球实验 1

马德堡半球试验证明大气压强确实存在,但它到底有多大啊?我们有没有办法测定大气压强呢?

大气的测定(扳书)

根据马德堡半球实验,不仅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还表明大气压强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

1 .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想想做做”

2 .通过演示或介绍“托里拆利实验”: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他是伽利略的学生。观看或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 一面演示,一面讲解。

教师讲述:大气压强相当于 760 毫米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如果是演示实验,可以尝试下列的操作,让学生得到更加丰富的体验。

提出问题: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怎么计算?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 请同学们根据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

P= ρ g h = 103kg /m 3 ×9.8N/kg× 0.76m=1.01×105Pa 。告诉学生,大气压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把 760mm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一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 10 牛的力作用在 1cm 2 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强,比大象躺在地上的压强还要大。解释我们为什么感觉到这么大的大气压呢?

3 .大气压的变化

( 1 )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而言,地面上高气压的地区往往是晴天,地面上低气压的地区往往是阴雨天.由于气压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气压的测定是天气预报的依据之一。

( 2 )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大气压是由于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上面的大气层越薄,空气的密度也越小,那里的大气压强越小。在海拔 3000m 以内,大约每升高 10m ,大气压减小 100Pa 。珠穆朗玛峰高 8848 米 ,即将近 9 千米 ,大气压约为 31 千帕,而海平面大气压约为 101 千帕,两者之比

4 .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常见的气压计,主要有水银气压计和金属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是通过读出水银柱高度差,金属盒气压计在生活中很常见,氧气瓶、灭火器上都有。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5 .大气压的作用:

( 1 )抽水机:介绍抽水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让学生自己 观察书 中的工作原理图,

( 2 )用吸管吸饮料

三、本节小节

( 1 )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 2 )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 3 )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 4 )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2

【课题】大气压强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客观方法。

3.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4.通过对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难点: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探究法

【教具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代目标:

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怎么解释这个生活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大气压强”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知识链接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的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且有流动性。

2.知识链接2:大气压的方向:垂直于物体的表面并指向物体的内部。

3.视频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二)大气压的测量

1.视频播放:托里拆利实验。

2.解释:管内水银为什么不继续下落?是大气压强支持着管内的汞柱,也就是说大气压跟760mm高的汞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3.拓展延伸:

[1]当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为h时,水银面不再下降。

[2]将玻璃管稍倾斜,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不变,长度差增大。

[3]1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3X105Pa

(三)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影响大气压的因素。

2.订正:大气压与高度变化(海拔升高大气压减小);大气压与天气变化(晴天气压高,阴雨天气压低,冬季气压高,夏季气压低)

(四)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课本,找出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2.总结:

[1]测量大气压强的工具—气压计。

[2]抽水机的工作原理:利用大气压工作。

[3]吸盘、喝饮料等利用大气压来工作。

三【成果展示,答疑解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小组合作你积极吗?你还有哪些疑惑?

四【反馈检测,归纳提升】

必做题:

1.大气压强无处不在,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也经常利用大气压来工作,请你举出两个实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三人分别做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管中水银柱长度分别为74.0㎝、75.6㎝、76.0㎝,已知其中一管中混有空气,另一玻璃管没有竖直放置,只有一人操作方法正确,那么当时的大气压值为___________。

3.一次龙卷风发生时,屋外的气压急剧降到0. 9×105Pa,当时门窗紧闭,可以认为室内是1标准大气压,约为1×105Pa,屋顶面积是100 m2,这时屋顶受到的内外压力差可达________N,足以把屋顶掀飞。

选做题:

4.用力压气球,气球会爆破;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在阳光曝晒也会爆破,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于是小红同学提出:质量一定的气体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根据上述例子、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提出猜想。(至少写出两个)

你的猜想: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四节大气压强

一.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的概念

三.大气压的特点

四.大气压的测量

五.大气压的大小: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标准大气压:p0=1.013×105Pa

六.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多,大气压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受不像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那么直观,大脑对知识刺激产生的印象不太深刻;托里拆利实验过程展示不够,学生对实验过程不是很清晰,对现象的理解不透彻。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与高度和天气、季节有关,知道生活生产中大气压的应用实例;

(4)知道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2)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使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器材:多媒体、玻璃瓶、硬纸片、矿泉水瓶、酒精绵线、皮碗带绳、水槽和水、试管、1m长玻璃

管、吸盘、玻璃板、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4

1.大气压强的存在是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的和其在教材中的作用,学生基础和思维水平。

处理: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现象感知大气压的存在。

2.托里拆利实验及原理是难点。

依据:教材只要求像课本中那样简单说明大气压强支持着玻璃

管内的水银柱就行,而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

处理:利用演示实验与水柱类比突破此难点。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5

【摘要】大气压强是高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要注意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存在,避免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学习物理从生活中来,并应用于实际的生活问题中去。在课堂中科学地设置疑问,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关键词】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168-01

本节课安排在“压强”、“液体压强”之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浮力”之前,在知识结构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上好这堂课至关重要。

首先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它能证实大气压强的存在, 同时又能准确地测出大气压强的数值, 教学中理解并做这个著名实验,很有必要。学生能否理解大气压强的值就等于玻璃管中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的值和教师安全又精确地做好实验,是这节课的两大难题。

本节课首先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提出疑问: 是什么力使两个半球合得那么拢? 讨论后得出, 是大气的压力把两个半球紧紧压在一起的, 进而让学生确信气压的存在。 因为地球周围的大气受到地球的吸引, 即大气也受到重力的作用, 所以大气对浸在其内的物体就有压力、压强。第二,理解大气压强的作用特点。液体有流动性,气体亦有流动性,大气产生的压强与液体产生的压强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在同一深度, 水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且相等。 同液体对比,演示下述几个实验,验证大气压强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1 向上。 玻璃杯装满水用纸片挡住, 倒立玻璃杯, 纸片不脱落,说明向上有大气压。2.向下。 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塞住刚烧过酒精棉球的广口瓶口, 很快鸡蛋就被压进广口瓶中。 说明向下有大气压。 猜想向左、向右是否也有大气压, 如何证实?

让学生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及日常生活经验得知,在气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第三, 是否有可能使水柱产生的压强刚好等于大气压, 或者说这一段水柱恰好由大气压所支持呢? 回答应该是有可能。 由于大气压向上向下都有, 且同地同时刻是相等的。把试管换成1 米长、2 米长的玻璃管, 科学家就这样不断地换下去, 水柱不断延长, 总会找到某一长度的玻璃管, 它里面水柱的压强恰好等于大气压强的值。 物理学家托里拆利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 , 由于水密度太小,于是换成地球上密度最大的液体水银。为了纪念这位科学家, 我们把这个实验叫做托里拆利实验。

最后, 演示托里拆利实验, 较精确地测出当地当时的大气压强值。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由于大气压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现象; 观察跟大气压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的; 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验大气压的存在及了解大气压的应用上。教学难点则是由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技能时会出现学习障碍所确定。 不同的学生,可能出现的障碍不同。分析知识地位、作用。 可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例如,“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必然是教学重点。分析课标,根据对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的界定,判断其是否为教学重点。 例如,在“压强”教学中,课标明确指出,“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显然,“理解”比“了解”要求达到的水平更高。分析课题,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 课题) 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 课题) 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如“欧姆定律”等。分析例、习题,重点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要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因此,教材中一般都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例习题供学生练习、巩固并形成技能与能力。 所以,分析教材中的例、习题的安排和配制,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分析理论, 这是根据对物理学习理论的分析确定教学重点。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探究及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体会以伽利略为代表的科学家创建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 分析学情,主要用于确定教学难点,指教师根据往届学生学习理解本节内容的困难程度、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已有前概念及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难点。

讲完后, 为加深对大气压的理解, 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若管内水银面上不是真空,在灌入水银时不小心混入了气泡,大气压是否仍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答:显然水银柱会下降,大气压大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若管内装的是煤油或水,要看见类似水银柱的现象,玻璃管需多长?实验中玻璃管的粗细是否对结果有影响?

答:要用压强公式换算,粗细没有影响

3.是否有其它巧妙办法可测出大气压强的值呢?

答:可以用吸盘,测力计等

参考文献:

[1]陈明和.自制教具进行大气压强的实验[J].中学物理,1996.1.

[2]李莹.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学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5:334-339.

[3]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71-72.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6

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初学及易与压力的概念混淆不清,为了让学生较好的理解压强与压力的区别,做好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有关因素的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为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可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获取相关的知识,同时,为压强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另外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应让学生充分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压强有关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那些因素有关”,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简答物理研究方法。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

2、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书包带做的宽比较舒服等有关事例。本节课所学生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了解增大或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这种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习热情。

重点:压强的概念以及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教具:压力作用效果演示器材(每小组一组器材,课前发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压力

多媒体播放图片:茶杯放在桌面上;木块放在斜面上;往墙上按图钉。请同学们画出三种情况下压力的示意图。

学生画完压力的示意图后,师生共同讨论,得出压力的概念: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紧接着,请学生画出以上三种情况下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并进一步思考问题:压力和重力一样吗?

教师小结:有些压力是由重力作用产生,但大小不一定都等于重力,方向也不一定相同,有些压力却与重力无关。当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二、压强

1、压力的作用效果。

先让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夹着一支铅笔(或圆珠笔),两个手指的感受有何不同?

多媒体播放滑雪图片:为什么雪地行走,脚容易陷入积雪中,有了宽宽的滑雪板,运动员不仅不会陷入雪里,而且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想想议议活动蚊子与骆驼的故事

学生观察讨论后后发现: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有关还与受力面积有关。

学生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猜想和假设: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力作用的效果跟物体间接触面积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控制变量法2、转换法:通过比较海绵在压力作用下物体凹陷的深度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实验步骤:

在海绵上,

第一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二步小课桌桌腿朝下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第三步小课桌桌腿朝上放,上放砝码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凹陷的深度。

比较第一二步观察海绵状泡沫塑料的凹陷深度,来比较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比较第二三部观察海绵泡沫塑料凹陷深浅来比较当压力相同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概念

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用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通常用p来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则压强公式为P=F/S。压强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

介绍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及1Pa压强的大小。

巩固练习(投影例题)师:请同学们比较芭蕾舞演员和大象对地面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

学生先在座位上练习,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最后教师评讲。

3、如何增大和减小压强

想想议议活动: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

归纳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7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都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

2.常识性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简单工作过程和原理。

3.常识性了解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和打气筒的简单原理。

4.常识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二)教具

演示用:玻璃管、注射器、红水、活塞式抽水机模型及挂图、离心泵模型及挂图、玻璃杯、打气筒。

学生用:玻璃杯(或其他口杯)、小竹筒两端开口约10厘米长(或毛笔的竹笔筒)。(以上器材由学生课前自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1标准大气压约为多少帕?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银柱?(学生举手回答)

2.1标准大气压又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全班同学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算一算,另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

二、新课引入:

1.对在黑板上算的结果进行讲评。

2.问: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板书课题)

三、进行新课:

1.活塞式抽水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1)学生随堂实验:将竹笔筒竖直插入口杯内的水中,然后提出水面,竹筒内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没有);又竖直插入水中,用手指堵住上端的口,提出水面一定高度后,放开堵住竹筒口的`手指,竹筒中是否有水流出(实验结果:有一大滴水从竹筒中流出)。

(2)讲述:

第一次竹筒口未堵住,筒内水面与大气相通,杯内水面也与大气相通而平衡,竹筒提起后没有水留在竹筒内。

第二次竹筒上端开口处被手指堵住,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支持着一段水柱;手指放开后,筒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流出筒来。

(3)讲述和演示:将注射器(去注射针),活塞推到底端(讲述:排出注射器内的空气),插入红水中,保持注射器在水中,提起活塞,红水随着活塞的提起进入注射器内(讲述:因为排出了注射器内空气,注射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红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注射器内);将注射器整个拿出水面,注射器内的水,并不流出来(讲述:表明注射器内的水,由于大气压的作用而支持着)。

(4)教师设置疑问,引起学生思考,刺激求知欲:问:当活塞再往下压时,水从注射器插针孔喷出。能不能设计一种活塞向上提,水进入注射器,活塞向下压,水不会流出,也就是说,只准水进,而不准水出,谁能想出办法来,请举手回答。当学生说出在下面安装一门,这个门又只能向上开让水进,向下关闭而不能让水流时,接着又问:水越进越多,总要找个出口,这个出口要开在什么位置,就能达到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目的?

(5)讲述和演示:

①出示活塞式抽水机模型,讲述它的简单构造和阀门的关闭情况(并肯定同学们刚才的积极思考,而想出的办法),拿出挂图,讲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并进行演示。

②学生读课文中的图11—12,并填写图旁的空格,填好后请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活塞式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2.离心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学生随堂实验:利用竹笔筒作棍子,在口杯内的水中不停的转动(回答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中心部分凹下去,水沿口杯边缘上升)。

(2)讲述:同学们所做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叫做离心现象(教师还可举出一些离心现象的例子)。

(3)出示离心泵模型及挂图,讲解离心泵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指出水泵起动前灌满水的目的是排出泵内空气,使泵内中心部压强小于外界的大气压强,在大气压强作用下,水进入泵内,随叶轮旋转,把水甩入出水管,接着进行演示(演示时可请一位或两位学生协助)。(教师板书:离心泵也是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把水从低处吸到泵壳内的)。

讲述离心泵的扬程(课本图11—14)。

(4)简单介绍设备的选用(培养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根据需要选用物品,而不贪大求详的思想)。

3.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

(1)请一学生上讲台演示图11—15的实验,演示后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全班同学,再请一位同学演示,说一说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2)讲述:根据大量实验表明: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减小(教师板书)。讲述后,结合课文举例。

(3)抽气机、打气筒、空气压缩机都是利用了气体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制成的。讲述打气筒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请学生讲图11—16,活塞向右拉和活塞向左压时,筒内的气体体积和压强大小的变化。再请学生上台用打气筒,照图11—16那样试一试(出口堵住,并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其感受是否跟刚才一位同学照图讲的情况相同。

(4)讲述:利用打气筒,获得了比通常大气压大两三倍的压缩空气。在一些机器设备上,还可以得到压强大得多的压缩空气,简介图11—17利用压缩空气制动火车的简单过程,并要求学生填写出图旁文字说明中的空格。接着再举出一些压缩空气在工业上的应用的例子。

四、小结本课内容:

1.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都是利用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的。

2.在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利用这一道理可以获得比通常大气压强大得多的压缩空气,在工业生产中压缩空气有广泛的应用。

五、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复习全章内容,并将全章课文后的“学到了什么”的空格填写好。

(四)说明

1.本课是大气压强的应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弄明白它们的原理。利用课文中的图,图旁文字说明中又有空格,通过这些活动,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学得积极,理解深刻,又有趣味。

2.讲述离心泵前,安排一个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对“离心”有一定的认识,这类离心现象,学生并不陌生,除了教师再举出一些离心现象的例子外,还可让学生自己举一举。但是,在这里不要解释离心现象,木然就会干扰重点内容的学习,同时学生认知水平有限,也不会真正理解。

3.对于根据合适条件选用设备,其本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不仅选用设备要这样,做其他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物力、财力和自身的基本条件,不能无条件的追求。

4.第四节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是选学内容,在本课时内只作简单介绍,不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也可以不讲,留给学生自己课后阅读。讲完离心泵后,可结合全章后面的“学到了什么”对全章内容作简要归纳复习,使学生对全章知识有一整体概念,以达到学生把知识加以系统化。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8

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并能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2.通过科学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点:

实验展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大气压的存在,进而提高学习物理的热情。

过程:

一、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㈠演示瓶子吞吐鸡蛋的实验。

大家好,我们现在来做一个瓶子吞吐鸡蛋的实验。

1、给瓶内加热水,排出瓶内空气。

2、将鸡蛋放在瓶口上,我们沿瓶口上沿做上标记,这时会看到瓶子吞鸡蛋的现象,这是瓶外的大气压强比瓶内的压强大,大气压将鸡蛋向下压入瓶内。

3.鸡蛋被吞入瓶内,此时,我们给瓶身淋上热水,瓶内的空气受热压强变大,将鸡蛋从瓶内推出。

4.再将瓶子倒放,我们会发现鸡蛋又被吞入瓶内,对比步骤2和步骤4,说明各个方面都有大气压强。

㈡学生动手做“水的覆杯”实验.

1.给每个学生发放纸杯、卡纸。

2.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感受大气压的存在。

3.学生讨论分析原因。

4.得出结论。

㈢模拟拔火罐实验。

学生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关现象。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9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压强物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学习了压强。固体能产生压强,液体能产生压强,那么气体能不能产生压强呢?请大家看书第121页(两分钟)

1、实验。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周被空气层包围,空气层的厚度有几千千米。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大气层,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大气层里的空气所产生的压强。这是一个茶杯,装满水,杯子里还有空气吗?用一个硬纸片盖住杯口,轻轻的把茶杯倒过来,大家看,硬纸片为什么不落下去?(配合板图)小纸片一定受到了来自大气层中的空气对它的压强。

2、实验。这是一个中医针灸科用的小瓷罐。这是一个煮熟的去皮鸡蛋。把鸡蛋放在罐口,将将落不下去。现在把一块棉花用水粘在罐的内壁用火柴将棉花点燃后立即把鸡蛋放在罐口,注意观警有什么现象?(配合板图)鸡蛋进入罐内。鸡蛋一定受到很大的压强才被压进去。这个压强是大气中的空气的压强。

3、实验。一个大试管,管内装水。把这个小试管放在大试管的水中,小试管内没有水。用食指托住小试管,将大试管倒过来,注意观察小试管如何?小试管上升。(配合板图)。此实验说明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

二、大气压强

以上的几个实验说明了大气层中存在着压强。再做一个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的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1、马德堡半球实验。这是两个金属半球,合拢后很容易拉开。现在把阀门打开,把两半球内的空气抽出去一部分(抽气),再将阀门关闭,现在请两位大力士来拉拉看(学生操作)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它有力地证明了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在公元1654年的最初实验时,用十六匹马才把半球拉开。我们这个实验由于半球小,真空度不高,拉开它不必用十六匹马,但是已经足以证明了大气中存在着压强。

2、大气层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地球周周的万物无不在大气层之中,它们都受到大气压强。诸如马德堡半球拉不开,鸡蛋进入罐内,小试管的上升,小纸片的不落都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三、大气压强的大小

1、实验。试管内装满水,用食指堵住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配合板图),水不流出。请大家考虑水为什么不流出?(提问,学生回答)水不流出是因为大气压强的缘故。但是试管内的水也产生压强,水不流出不仅是由于存在大气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大于管内水柱产生的压强。那么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早在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之前就由伽利略的学生托里拆利解决了。

2、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边讲边做)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P130图11—5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配合板图)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操作)。(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5帕斯卡)。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

3、实验。现在将玻璃管稍稍上提,观察水银柱的高度,结果是不变的。现在将玻璃倾斜,注意,水银面上的真空体积如何变化?(学生回答)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如何变化?(学生回答)。当倾斜时,管内水银面上方的真空体积减小,水银柱变长,但是水银柱的高度如何?(测量,并在板图上画出)很显然,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不变。

4、提问,学生讨论。请大家讨论,如果由于天气的变化引起了大气压强的增大或减小,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柱高度怎样变化?(学生讨论后回答)大气压强增大,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增大;大气压强减小,管内水银柱下降。所以这个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随大气压而变,这就为我们测量大气压提供了方便。今后学习气压计就是这个道理。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尤其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的实验充分认识到大气压强的存在。第二个是解决了大气压强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说明,大气压强的值等于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注意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或设备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每人举三个例子。P、1311、2、3。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0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m=ρV=ρ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mg=ρ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ρ成正比,ρ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ρ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1

一、神奇的实验,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踩鸡蛋”实验,设疑“不会轻功,可是把脚踩在蛋上时,蛋却没有破,为什么? ”

二、实验导航,手脑并用、新课讲授

(一)压力

1、从“踩鸡蛋”实验中,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鸡蛋受到压力。

2、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用F表示。

3、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二)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设疑“由以上现象猜想: 如果一头大象站在那盘鸡蛋上,结果会是怎么样呢?如果一个人站在一个鸡蛋上, 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3、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在图中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

②由实验观察可知,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大_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_小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小结压强

1、定义: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2、公式:

3、单位: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

p—压强—帕斯卡(Pa)

4、单位:帕斯卡(Pa),1Pa=1N/m2

(四)压强的计算

(五)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

①分析生活例子:

②结论

增大压强的方法:

(1)__ 受力面积__一定,增大___压力_

(2)___ 压力__一定,减小__受力面积_

(3)既__增大压力__同时又___减小受力面积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

(1)___ 受力面积___一定,减小___压力____

(2)___ 压力___一定,增大__受力面积_____

(3)既__减小压力_ 同时又_ 增大受力面积_

③讲练结合,有机拓展、回归生活: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例子

(见下页图)

④小结

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例子:沙发、席梦思、双肩书包、滑雪板、雪橇、图钉钉帽、骆驼宽大的脚掌、拖拉机坦克车宽大的履带、铁轨铺在枕木上等 。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的例子:针类、钉类、刀类、锥类;蚊子和蝉的口器等。

(六)回顾小结,课堂小结,解疑——原来如此。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2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以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亲身体验探究过程,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和“动”起来,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了多媒体课件,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进行引导,以降低探究难度。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气压知识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加强实验,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和随手可得的小实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既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重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从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3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给知识注入生命,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讲台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展现自我、施展创造才能、实施探究的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物理新课改下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手段。我认为在物理的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三个环节:

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情景,它是“引线”,旨在点燃学生的思维火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可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实验、史料、故事等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意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本节课中就利用实验的趣味创设情景来作“引线”,教学效果较好。

2.渗透方法。注重科学探究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为薄弱,这需要我们作老师适时的引导。例如在讲到“大气压强的测定”这一环节时,小组讨论交流为实验设计开启了思维,教师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稍加引导分析:什么时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能和大气压力相等,要获得大气压强的大小我们还需要知道哪些量等等,这样适当的点拨不仅为学生的设计带来思路,也为他们的思考问题提供了方法。

3.注重应用。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升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通过新旧知识的整合,知识与方法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们到知识的价值和奥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两实验中都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3)知道大气压强测定的方法、实验的原理、实验过程和结论。

(4)能利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客观存在的。

(2)通过实验探究测定大气压强,使学生感受到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体会物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实验在物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体验和分享探究的成功喜悦,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3)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物理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

2.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定大气压强。

【教学资源】

教师工具:多媒体课件,真空压缩泵,模拟马德堡半球,矿泉水瓶,水,玻璃杯。

学生工具(学生4人1组):光滑玻璃板,弹簧测力计(量程为100N),小皮碗(25个)。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4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实验一:在矿泉水瓶周围不同深度,不同方向扎有小孔,装入水后,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们思考此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实验二: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盖上瓶盖,拧紧后提醒学生们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演示实验一引导学生回顾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二拧紧瓶盖后,喷水现象停止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发小组内的激烈讨论和大胆的猜想,为本节课的课题顺利引入作以铺垫。

二、学生探究新课教学

(一)探究——大气压强的存在

1.认识大气层

课件展示:地球周围的大气层,简单介绍大气层可达上空几千千米,我们人类就生活在这厚厚的大气海洋的底层。

思考问题:这厚厚的大气层受不受重力?对我们有没有压力?有没有压强?

猜想:大气压强的特点?

2.学生自主探究,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

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素养。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小组的独立决策能力。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A.两个小吸盘对在一起挤压后难以分开。

B.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玻璃板上后难以拉开。

C.将一个小吸盘紧紧按在桌面上后难以拉开。

③比较实验的共同点总结实验的结论

由学生们自主发现三次实验的共同点有两个,其一是挤压和紧按的目的是将吸盘内的空气挤出,这样内部气体压强会减小;其二是最终的实验现象都是难以拉开,这则是由于吸盘外面有大气压力的作用。从而得出验证的结论:大气有压强。

此环节是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提供机会。

总结:通过以上这些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我们常把大气压强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历史上曾有一经典的实验,生动大胆的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大家看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

3.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①利用课件再现马德堡半球实验过程。

说明:增强学生对物理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情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养成。

②改进实验器材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图)

说明:改进实验器材,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轻松,这是新课改为教师们所提出的要求。本次实验采用抽气效果非常好的真空压缩泵代替教学演示用的抽气机,真空压缩泵是冰箱内抽气泵,可到旧货市场采购,其抽气效果好,且没有噪声。改进后的实验,在壮实的六位男同学共同努力才能将两半球分开,生动的实验情景不仅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同时也让学生们深刻地意识到了大气压确实存在着,并且还很大,为接下来探究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开启了思维。

总结:16匹马都没能将马德堡半球分开,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压强的知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呢?说出你的想法和理由。

(二)探究 大气压强的值

1.利用P=F/S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①启发思维,引入问题:大气压有多大呢?如何利用桌上所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来测出大气压的值?(友情提示:实验时应测出哪些物理量?如何来测这些物理量?)小组讨论交流后可利用实验器材尝试着来完成实验。

实验改进:由于教学所用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太小,不能完成大气压力的测定,将市场购买的量程为10kg的小弹簧称改制成100N的弹簧测力计,器材准确性高,为得到的准确实验结论提供了保证。(如下图)

说明:小组尝试后,首先提出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困惑,如实验中利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什么时候读数,怎样测小皮碗和玻璃板接触的面积等等,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能够解答的老师决不参与,在学生们讲解不到位的老师才给予补充,这也是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中小皮碗与玻璃板接触的有效面积为35cm2,老师只是简单的作以说明,这样可适当降低实验的难度。

②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

说明: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很快地完成了实验,在交流展示中享受着实验的收获。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收获,更是学生自主成长的收获。课堂上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真正活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才有意义,才有活力。

2.利用P=ρgh的原理来测定大气压强的值

录相: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

思考:①玻璃管内的水银为什么没有全部流下来?其上方的真空是如何形成的?②玻璃管内高出来的这部分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如何计算?③等压面的建立依据了液体压强的什么知识?科学家托里拆利是如何巧妙地测出大气压强的值?

小组讨论交流后,老师规范问题的答案同时分析实验原理。

说明:由于此实验的原理难度较大,在学生们自主交流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力学角度分析,玻璃管内水银没有全部流下来的原因,要明确点出正是大气压强支撑着高出来这部分液柱,并且大气压强的大小决定着它所能支撑的液柱的高度,这样利用液柱所产生的压强就可计算出大气压强,这种科学方法被称为等效替代法。

标准大气压的值:利用课本小组自主学习标准大气压的规定和大小。

总结:上面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大气压的测定,得出的结果都近似为105pa,这也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的准确性,现在我们测定大气压也有专用的实验器材——气压计,关于气压计的学习我们下节课会详细研究。接下来同学们可思考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利用了大气压强的知识?

(三)大气压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件展示:吸管吸饮料的过程,小组讨论交流吸取饮料的原理。

谈谈生活或生产中还有哪些现象用到了大气压强?

说明:大气压力和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应用,体现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们较了解生活中大气压的应用,而对生产中的相关应用了解较少,对此老师可适当准备一些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中是如何利用大气压来搬运大张的玻璃板,灯泡等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还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感悟意识物理知识的价值。

三、课堂小结及检测

说明:此环节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以组为单位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确保每位同学清楚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再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通过互评和互补,可帮助同学们进行查漏补缺。教师的提升总结不可少,学生交流的重点是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将知识系统和方法的总结。例如在本节课的知识整合中,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测量大气压强有哪些方法?原理分别是什么?实验中用到了哪种科学方法?等等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自己来总结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难点。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一等奖15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所需揭示的内容,物理学科也不例外,而要揭示物理对象的存在、运动、相互作用,就必须先建立物理概念,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为认识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与结构。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公式、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而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了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本文,拟就以人教版初中物理§14.1《压强》为案例,来谈谈我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的一点体会.

“压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看,学习难度更大。记得小时候,我在学习“压强”这节课中,老师讲的很粗糙,只是用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习题训练,由于概念不清楚,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清晰,在解题中不能灵活有效的运用所学知识,多次碰壁出错,于是对物理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了怀疑,物理成绩也一度出现了下滑。幸好自己没有放弃,刻苦钻研,终于闯过了这一关。所以,在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在讲到“压强”这一节课时,我特别小心,生怕因为自己的教学不力而使学生对“压强”学不好,进而对物理课丧失信心与兴趣,成为千古罪人。

在诚惶诚恐中,我严格按照教材所设计的思路和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注: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丝毫不敢有所改变。首先,我按教材所设图片创设物理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压力在不同条件下作用效果是不同的,顺势引入“压强”的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然后和学生们一起对“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进而导出“压强”的定义和公式,然后对公式中的相关物理量的单位和适用范围进行强化讲解,接着又对公式进行了变形拓展,最后讲解例题和联系生活实际。这一节课虽然有一些落堂,但总体上自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在随后的一节习题课检测中却发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丝沮丧中,我认真反思,查找问题的症结。反思课堂之上,虽然我对“压强”概念的物理意义和定义讲授下了很大功夫,花了大量时间,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

以上是关于大气压强教学设计精华的相关内容分享,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感谢您的阅读!

本内容由zhenzhe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8672.html

(0)
zhenzhenzhenzhe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