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以下是《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合集,和《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汇总,可供大家参考。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合集 《宿建德江》语文教案汇总](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8/20230816030102342.png)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1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画面美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画入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感悟画面美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中蕴涵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
经过五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能够借助资料了解故事的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为学习古诗做好了准备。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同伴交流等多种方式理解古诗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游览了辽阔的大草原,欣赏了丁香独特的美,而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去古典诗词里欣赏一幅幅意境隽永的水墨画。我们将随同诗人孟浩然夜宿建德江,去感受夜的静谧与原野的空旷。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孟浩然一生好学,交际广泛,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等交往甚密。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
2.介绍背景
《宿建德江》一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山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
3.解题: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建德江是新安江流经今属浙江省建德的一段江水。诗题合起来就是“在建德江留宿”的意思,结合课本插图,作者“宿”的地方是小船。
二、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2.读出节奏,读通诗句,尝试划分停顿符号。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两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学习生难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争取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律。
过渡:同学们,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前两遍争取把字都念正确,后两遍争取把诗句读通念顺,可用铅笔试着断句。
(2)教师检查朗读情况,教学生字、易读错字。
生字:德。“德”的笔顺较多,注意右下部“心”上有一横,不要漏写。
易读错字:泊。“泊”是一个多音字,有两个读音:bó和pō,通过读诗句可知这里指的是“停泊”,所以要读成“bó”。
四、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一)问题探究
赏析: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1.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吗?
(画面感)
2.渚是什么意思?
(水中小块陆地)
3.“愁新”是什么意思?
(为思乡而忧思不堪的心愁)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下这是怎样的情景吗?
(充满诗意,日暮时分,行走了一天的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岸边。)
5.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忧愁、情绪低落)
6.你能带着这样的心情为我们读一读吗?
7.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赏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意境深远)
2.你能想象此时的画面吗?
(天地广袤,夜色宁静,一轮明月把天和树,还有水连接在了一体,漂泊的游子只有明月的陪伴,明月来慰藉。)
(二)启示——共情共鸣,引发壮志。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3思考: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4.”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理清思路,确立中心发言人。
是旅途中暂时把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中小洲边上,苍茫的暮色给客旅之人增添了一缕新的愁绪。
五、拓展延伸
相关诗词例举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点绛唇·红杏飘香 》 [宋]苏轼
红杏飘香,柳含烟翠拖轻缕。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烛影摇风,一枕伤春绪。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慈姥竹》 [唐] 李白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不学蒲柳凋,贞心尝自保。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二) [唐] 李商隐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独柳》 [唐] 杜牧
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忆杨十二》 [唐] 元稹
杨子爱言诗,春天好咏时。恋花从马滞,联句放杯迟。
日映含烟竹,风牵卧柳丝。南山更多兴,须作白云期。
六、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本诗一个“愁”字点出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充斥着与景物相衬的淡淡的愁绪。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思,异乡愁绪。
七、课文总结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同学们,愿你们志存高远,立求学报国之坚定志气;勇于担当,蓄建设祖国之蓬勃锐气;心胸宽广,养复兴中华之昂扬大气;践行初心,葆造福世界之浩然正气。
八、作业布置:
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选自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作品。“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或闲适或愁苦的情怀,这正是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主要特点。有趣的是这首诗的景语中的“明月”,寄予的情感是:落第而归,仕途无望,暮霭旷野使诗人旧愁更添新愁。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并学习“知人论诗”、“想象”等赏析方法。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情感的体会以及对山水田园诗特点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六年级学生有以下特点:
1、喜欢新奇刺激的事物;
2、课堂参与的程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思维活跃但抽象思维薄弱。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古诗词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所以我充分地让学生读诗,努力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由初读的读正确、读出节奏,到读出画面、读懂意思,再到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等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远比知识的传授重要,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导入新课时便引导学生朗诵积累的课内外的古诗,并回顾学习方法,即多读、借助注释和联系语境理解诗意。鼓励学生去独立阅读,加强积累。
四、教学过程
这首诗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和可感知性,这两诗具有山水田园一般特点,我设计了“整体通读,把握诗意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1.在“整体通读,把握诗意”这一环节中,由朗诵积累的古诗引入,既复习旧知,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再引导学生多次的有要求有层次的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从读正确、读出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到默读勾画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现了读的目的性和层次性。接着让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描写了是夜晚的景色,有那轮赋予文人墨客无数灵感的“明月”,对这首诗有个整体的了解。更交流了作者生平,为后面了解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和学习“知人论诗”的赏析方法打下基础。
2.在“分步解读,品悟诗情”这一环节中,《宿建德江》重在扣住“山水田园诗的《宿建德江》写了哪些景语呢?这些景语又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语呢?”这一问题自读自悟,抓住诗眼“愁”字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愁啊?”从而体会诗人的羁旅之思、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满腹惆怅。“作者为什么只写了这些景物?”这一问题的设计,再次引导学生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3.深刻体会作者人生经历,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归纳出“知人论诗”这一赏析古诗的重要方法,也再次感受到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送给学生新的山水田园诗,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也多体会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运用“读、看注释、想象、知人论诗”这些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
4.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也紧紧扣住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把山水田园诗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主板书。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以读为主线,以情为核心,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本堂课中会读会学会用。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生字“德”。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4、积累学习古诗的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满腔“愁绪”
教学难点:积累学习古诗的几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师:上课之前老师来考考大家,我来说某句诗的意思,看你们能不能快速把诗名猜出来。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去他家里做客……
生:《过故人庄》
师:这是我们前不久学的一首古诗对吗?我们一起把它背一遍。
2. 师:这首诗是作者受到农家朋友的邀请写下来的,他也是我们熟悉的诗人孟浩然。我们再来复习复习有关孟浩然的知识。
请大家齐读。(课件出示孟浩然的简介)是的,孟浩然家住襄阳城,世称孟襄阳,他的诗大部分都是写山水田园,所以他被称为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唐朝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王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古诗,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课题:宿建德江)
4. “德”字是我们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写的时候注意右边中间不能漏掉这一横。请同学们在书上练写两遍。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
(一) 解诗题
1. 会读题目吗?我表示怀疑,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生读课题)
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老师给大家一个小的提示,建德江是浙江省一条江水的名字。
请学生重新齐读课题“宿/建德江”。
会读了吗?我们划分节奏的时候可以根据内容来划分。
2.读懂题目了吗?我依然表示怀疑。你读懂了什么?
生:宿是住宿的意思
那诗人的身份是什么呀?(游子)
这才算读懂了题目。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古诗。(生自由读)
2.师:谁想读一读给全班同学听?(指名学生读)你可以读得声音洪亮、字正腔圆吗?
确实字正腔圆,特别是有个非常难读的词语他读得很对,这个词语是“烟渚”。有谁知道渚是什么呀?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一起读一读注释。
《诗经》中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渚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看图,那“烟渚”是什么呢?(烟雾蒙蒙的小陆地)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是学习的好方法。
2. 谁还想再读一读?(指名学生读)你对自己的朗读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吗?读出节奏。
确实是有节奏,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节奏是二三,我们把节奏划在书上。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我们合作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3. 除了字正腔圆、有节奏,我们读古诗还要读出感情。是的,我们要入情入境地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一)学习前两句,感知“日暮”意象
1.请同学带着你的感觉读第一句古诗。“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你从这句诗里读到了什么?(孤单、忧愁)移舟何来的孤单?
一个人划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没有人陪伴,十分孤单。
2. 移舟泊何处?烟渚。烟渚又如何?这是一块怎样的烟渚?(寂寞、凄凉)
诗人今天晚上只能住在哪?水中的一块小陆地上。惆不惆怅?读诗句“移舟泊烟渚”。(读出孤苦)
3. 移舟泊烟渚,何时客愁新?日暮。日暮何来的孤独?(指名学生回答,联系实际生活,日暮时分你们在干嘛?回家的路上。)
是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而诗人自己无归,怪不得“日暮客愁新”。
4. 日暮谁愁新?客。客是谁?孟浩然。为何称自己是客?他的家乡在远方,只是过客,他的心情就是孤独的。
5. 你们刚刚说的孤独、寂寞、孤寂、惆怅全部融入在了诗中的一个字里,这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也叫作诗眼。这个字是“愁”,圈出这个字。(板书 愁)
6. 人在旅途漂泊不定,古往今来有着愁绪的诗人比比皆是。
(1)崔颢的愁是这样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在马致远的笔下,愁是这样的。“转眼日暮夜已昏,愁思满胸泪无痕。”
(3)在马致远的《秋思》里,愁是这样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在孟浩然的笔下,还有愁,这愁便是“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而在本诗中,愁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这些诗句中所有的愁绪都和一处景物有关,日暮。在书上圈出这个词语。(板书 日暮)
7. (配乐)渐渐地,渐渐地,夕阳西下,暮色下沉,孟浩然一个人独坐孤帆上。从远方传来了一阵绵长的箫声,这是从故乡传来的歌吗?那悠长的风啊,带着孟浩然的心,一直飘啊飘,飘啊飘,飘到了家乡,飘到了襄阳。
他想起了从前,想起了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那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夏夜——
(预设2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预设3)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心中有的只是满满的——思乡之情。(板书:思乡)
我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感知到了作者的愁苦,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板书:想象)
(二)学习后两句,感知“明月”意象
1. 故乡在千里之外,而自己是如此的思念,这心思还可以向谁诉说呢?“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找一找还有哪些景物陪伴着孟浩然。
这天,这树,这江,这月,这心,你们懂了吗?完成作业单。师巡视指导。
2.谁懂孟浩然?(指名学生回答)
树太高,显得天太低,心就更惆怅了。
怎么树就能比天还要高呢?人在船上,周围都是树,看过去树就比天高。看树高是因为树很近,看天低是因为天很远。原来如此,水天交接之处,树比天高,你果然很懂孟浩然。
野外太空旷,显得人太渺小,心就更孤独!
江水太清澈,显得影子太明,心就更孤独!
月影太近,显得故乡太远,心就更孤独!
3.此时此刻,与遥远的故乡相比,离孟浩然最近的就是江水里倒映着的这一轮明月。(板书:明月)作者就是借这野旷,这树,这天,这江,这月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的写法叫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
4.亘古不变的明月静静地听着孟浩然的诉说。古往今来,它陪伴着多少人,寄托过多少人的情怀啊!你知道哪些有关明月的诗句?
预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之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独酌之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壮阔之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渴望团聚之月)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之月)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七夕乞巧之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稚子眼中之月)
……
5.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月亮仅仅还是天上的月亮吗?不是,它成了中华民族厚重情感的寄托,成了人们心中的一块净土。
月亮是同一轮月亮,如果心中有春,所见之花无不是花,所见之月无不是满月。
(出示课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在辛弃疾的笔下,这明亮的月光让人感到何等的欢快,何等的喜悦。这是一轮——庆丰收之月。
若像孟浩然一般心中无春呢?那这一轮明月便成了悲怆之月。
在诗中,这一轮明月为何月?孤独、孤寂、思乡之月。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古诗中可以抒发作者的不同情感,对比阅读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板书:对比)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若仅仅只是思乡之情便也罢了,可作者是这样写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这“新”说明了,有新的忧愁。
2.(出示课件)借助资料理解。
如果说旧愁是思乡,新愁就是仕途不顺。 (板书:仕途)
我们是通过联系资料,得知当时诗人的写作背景,感知他新愁是因为他仕途不顺。(板书:联系资料)
3.思乡情切,前途渺茫,仕途又不顺,新愁旧愁交织难解,在此种境况下,诗人写下了《宿建德江》。请男生读古诗。
一个愁字,状难状之景,抒难抒之情。皇皇三十载,书剑无两成。就让这千愁万绪融入这滚滚的江水,融入这茫茫的月夜吧。请女生读古诗。
4.千年之后,如果你去到了这个地方,你一定会想起那一轮如残血的日暮,你一定会想起挂在天上的那一轮明月。你一定会想起这样一位诗人,他叫做孟浩然。
你一定会看见这样的情景,他一个人划着小船……(指名学生说)
你哪里是看到了孟浩然,你明明就是孟浩然啊,因为你已经和他有了同样的心情。(板书:共情)
5.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让我们再一起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带着孟浩然满满愁绪的古诗。(配乐师生齐读)
6.同学们,学古诗没有诀窍。只要我们用心体会,用上学习古诗的好方法——想象、对比、联系资料、共情,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让我们最后在优美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吟唱吟唱这首《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
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
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宿建德江》。
3、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离岸的意思。
泊:划船靠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相关资料:
孟浩然(六八九-七四零),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介绍作者及建德江。
二、教授新课:
1、出示学习要求:(出示图片)
1)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2)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出示古诗内容:(出示图片)
1)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边欣赏边理解诗意。
2)个体感知: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可小组内交流。
3)说一说:
你认为你理解了哪句,说出来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如果有不理解的诗句,教师相机点拨)
4)比一比: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出这一首诗的意思。(小组比赛)
5)问一问:
客人的“愁绪”有哪些?
后两句诗更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读一读:有感情朗读。
7)背一背:比比谁背得快。
三、复习巩固:
对照图片,发挥联想,用第一人称来描述古诗内容。(先写后说)
四、古诗欣赏:《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五、课后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教学后记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渚”、“轼”2个生字,会写“德”、“鹊”等3个生字。会理解“渚”、“茅店、社林”等字词的意思。
2.抓住诗句的描写,展开想象,由画面感悟出景物的特点。
3. 感悟画面美的同时,理解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景色的美,并分析感悟景色的特点。
2.难点:同样写月夜景色,表达的感情则不同,所以要借助诗句,想象生活画面,并能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准备古诗的相关图片。
2.描写月色的古诗和古诗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都是这样,在诗词中描绘了一幅幅鲜明的画。古诗词中描绘了怎样的图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2.师板书课题 。
3.揭题,解题。
(1)介绍建德江。
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于浙江省)的一段。
宿:过夜。
(2)介绍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2. 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2)再读古诗,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3.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1)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2)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3)同学们,读着读着,你认为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
(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
(4)“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
生:思乡之愁,从“日暮客愁新”可以看出来。
生:从“野旷天低树”可以看出来。你看原野空旷,只有树相伴,你说孤独不孤独呢?
生:从“江清月近人”可以看出来。“江清月近人”的意思是:江水清澈,水中的月亮似乎更接近人了!这月亮,怎能不勾起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
(5)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怎能不忧愁呢?其实,是人的内心是多么的不平静啊,怎一个“愁”字了得!
(6)齐声朗读古诗,读出“愁”字。
指名学生说诗意,教师总结诗意:
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4.借月抒情,拓展古诗。
生: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三、总结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作者孟浩然。
二、自学古诗
1.范读全诗。(整体感知内容)
2.指名让学生读,检查学生的读音及断句。
3.自学理解诗句的意思。
自学提示:
(1)根据课文注释,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2)小组讨论,议一议如何理解这首古诗。
(3)提出问题。
三、检查自学
1.结合诗句理解词句的意思。
移舟:划船岸的意思。
泊:划船岸。
烟渚:渚,水中的小块陆地。烟渚,雾气笼罩下的江中陆地。
愁新:即新愁,由落日到黄昏,引起诗人新的愁苦。
野旷:野,野外。旷,空旷。
天低树:天比树还低。
2.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结合图意理解诗歌的后两句。
在一个江中的孤岛上,几棵高高的树被风吹得东倒西歪,远远望去由于是在空旷的野外感觉天比树还低。清幽的月光照在水面,感觉月亮离人是那么的近。
引导体会作者心情:此时作者远在异地,举目无亲,孤苦无援,身处这空旷的野外,一种思乡之情幽然而生。夜幕降临,水中月,船中人又似乎离得那么近,有了一丝喜悦,也带来一些慰藉。
待到明天诗人又会想什么呢?
(又是一些新愁。)
四、指导朗读
1.理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呢?
2.指导朗读,注意停顿,仔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配乐朗读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我们已学过《古诗三首》的前两首诗,哪位同学会背?(指名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三首《舟夜书所见》(板书题目)。
二、解题,简介作者
1.解释提问:“舟”是什么意思?“舟夜”呢?“所见”是什么意思?“书”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舟:船。舟夜:夜间在船上。书:写、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诗题是什么意思?(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从题目你能想到诗的内容吗?
2.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1650-1727年)。它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旅行见闻来描写山川风景的。
三、自学古诗
1.朗读两遍,读准字音。
2.逐句读,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结合插图想象诗句意思。
3.同桌相互讲讲对诗句的理解。
四、自学反馈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句含义
“月黑见渔灯”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见:通“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这句话是说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
“弧光一点萤”弧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这句话是说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指点: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这句话是说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散:散开。作:变作,变成。这句话是说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指点:这是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五、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读诗歌。
2.这首诗的前两行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后两行写了什么景色?(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映“散作满天星”的景象。)
3.启发想象诗情画意:
(l)闭上眼睛想象:在这没有月亮的晚上,诗人坐在船上看到一只小渔船,那盏渔灯闪烁着一点萤火虫似的光亮,多么美妙啊!这时,一阵微风吹来,风儿簇拥着波浪,灯火在浪中聚集、荡漾、散开,一点光亮变成许多的光亮,就像许多闪烁的星星,多么神奇啊!
(2)朗读全诗。
4.小结:
漆黑的夜晚,河面上的神奇变化,这些都是诗人亲眼见到的。诗人观察得多么细致,想象多么丰富!诗人从“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天星”好像让我们感到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宁静!微风吹来,河上荡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点光亮,随波散开,那水波荡漾,光亮闪烁的景象又是多么动人!诗人观察仔细,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了出来,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也要像诗人那样,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上面这些都是有关于《宿建德江》优质教学设计合集的优质内容,相信以上这些内容中一定有大家在书写过程中所需要的东西,希望它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书写灵感上的启发。如果喜欢小编这期分享的内容,也请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5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