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在教授某一堂课时所准备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书。它是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要求,在课前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设计文稿,旨在指导教师实施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仅供大家参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1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

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

1.太阳辐射

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

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

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

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在夜间,这部分能量就被用来提供保暖,使地球表面温差不容易变大。而月球表面由于几乎没有大气,更没有云层,没有保温作用)

总结: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分别总结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短波辐射是地面的热源,而地面长波辐射则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此,因此也会呈现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的特点。

(三)巩固应用

解决课前疑问:为什么藏族牧民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大袍?(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或散射少,太阳辐射强,气温较高,夜晚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藏袍的衣料好,夜晚有较强的防寒作用,袍子的袖宽敞,在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调节体温。)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搜集资料,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进行保温的农业措施。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2

1.1.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1.2. 课标解读

课标重在要求学生能通过在课堂中的学习来熟练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并利用图表来说明,课标注重让学生读图、析图来学习受热过程环节,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而不是教师单向的教学,需要教师边讲授,让学生参与到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环节的学习中来。

2. 教材分析

2.1. 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中的一节,此节内容是在前面对行星地球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的大气的学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递进。按照课标要求,必须熟练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及在受热过程中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形式,为后面学习热力环流做准备。

2.2.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是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讲述,以及相对应的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两种形式,通过对大气层成分的分析,以及下垫面不同的特点,来解析保温作用和削弱作用的强弱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整体性感知。

3. 学情分析

3.1. 已有的基本知识分析

学生初中就学习了气温的知识,知道了海拔与气压、热胀冷缩的特点;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大气层有一点了解;也学了太阳辐射的知识。这都利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

3.2. 学生已有的基本技能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析图、画图的能力。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

1) 让学生掌握“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的大气受热过程。

2) 熟记大气辐射削弱作用的形式。

3) 理解并能解释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4) 熟记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读图、析图及画图等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4.2. 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对大气受热示意图的讲解和绘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析图和绘图,加强学生的读图、绘图的锻炼。

2) 结合图表,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对大气的削弱作用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及实例进行举例和阐述。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激发学生通过探索大气受热过程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兴趣。

2) 通过对大气热状况各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

3) 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知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建立人地协调观。

5. 教学重难点

5.1. 教学重点

1) 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

2) 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

5.2. 教学难点

1)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各环节转换过程。

2) 解析与大气受热过程之相对应的自然现象。

6.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法;探究法。

7. 教学过程

8.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非常重视示意图的应用,课本的知识点都回归图示,理解大气的受热是过程,而不是分散的、毫无联系的环节 [1]。教师通过对课件进行讲授边让学生动手画图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环节,也锻炼了学生读图、析图的技能,促进了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技能 [2]。同时,在对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积极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性 [3]。

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虽然是引导性学习,让学生合作学习,但学生的积极性不强,学生的合作性存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还有就是本节课内容较多,对于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对于保温作用中的“温室效应”时,由于时间关系,本来有很多生活的实例不能进行详细拓展。此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不同,教师没有很好地因材施教,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设立学习小组,加强合作学习,提升合作能力;设立学习探究环节,加深对学习的探究 [4];继续锻炼地理技能,提升读图、绘图能力;对不同学生因材教学,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 [5]。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3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由于新教材删去了原来的大气的组成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征,因此在讲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时候应该插入一部分必要的关于大气组成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太阳光线的波长与辐射类型也应讲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大气的受热过程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2、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图片与图表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长波辐射与短波辐射的区别;

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前几天艳阳高照,遵义市的气温达到了将近

30度。这两天一直阴雨绵绵,气温也每天保持在20度左右,请问为什么晴朗的天气比阴雨天气气温高呢?

学生:……

教师: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大气的受热过程又与太阳辐射、大

气成分及垂直分层有关。

首先请大家看一下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横坐标是波长,纵坐标是辐射强度。请问太阳辐射主要包括哪几种?

学生:紫外线、红外线、可见光。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的类型: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教师:它们的波长从短到长依次是怎样的?

学生:紫外线波长最短,可见光次之,红外线波长最长。教师:哪种辐射强度最大?

学生:可见光。

教师:可见光是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一种辐射,占到太阳辐射总能

量的一半以上。所以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那么太阳辐射会不会全部到达地面呢?当然不会。因为太阳辐

射在由大气上界到地面的过程中会遭到大气的削弱,请大家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哪几部分?

学生:……。

板书: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教师:首先看一下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可以将

投射到上边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反射回宇宙空间。夏季,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气温比较低?

学生:因为云层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教师:那么为什么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大气的散射作用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的辐射越容易被散射。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请问同学们,为什么早晨日出时太阳是发红色的,到了中午就变成发白色的了?

学生:因为早晨日出时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径长,波长较短的光被散

射掉,只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中午,太阳光经过的大气路径短,波长较短的光没有来得及被全部散射掉,所以太阳呈现白色。

教师:好,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交通灯用红灯作为警示灯?

学生:因为红光波长较长,不容易被散射,所以能够传得更远,看的

更清。

教师:假如地球上没有了大气,白天我们看见的天空将是怎样的?(超

链接到Stellarium演示,然后画图解释为何有大气的天空是明亮

的,而没有大气的天空是黑的)

太阳辐射除了可见光还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当它们经过大气

的时候,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红外线一部分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只有小部分到达地表。这样,经过反射、散射、吸收之后,大部分可见光到达地表,被地表吸收。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少了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但是

太阳辐射的强度还与纬度有关。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就越大。也就是说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有关。(画图解释,太阳高度越大,辐射所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的能量越少,相同面积上接受的能量越多。)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之后便开始增温,然后向大气中释放出热量,

由于地表温度远低于太阳温度,所以地表辐射相对于太阳辐射来说是长波辐射。同学们可以看28页最下边解释。

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所

以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除小部分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使大气增温。所以地表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了热量之后也向外放出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

分回到宇宙空间,大部分返回地面。由于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把这一部分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一部分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板书3、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降低了白天的

最高温,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温,减小了气温日较差。

(如果有多余时间,讲解29页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的类型: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吸收。

3、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4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能够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4.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三、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定义

  (2)组成及作用 2.水汽

  3.杂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2.平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3.高层大气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 2.8)台海使槎录,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成的? 『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 34.35 页,说出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两个来源 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升温过程

 ①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②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小结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注意: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 75%— 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 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 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学生活动』 学生指图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有垂直

 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1.定义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形成过程如图 2.11 所示。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图 2.11a)。

 ②当 A 地接受热量多,B、C 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 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 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 2.11b)。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 A 地上空向气压低的 B、C 两地上空扩散。

 ③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 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 B、C 两地流回 A 地,以补充 A 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 2.11c)。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郊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②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2.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垂直于等压线。

 (2)北半球高空的风 但是,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于高空的风受阻力很小,可以近似看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所以高空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之间,

 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课堂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定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形成 『巩固练习』 1. (2019 山东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主要由大气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C.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D.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 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A.晴朗的凌晨

 B.晴朗的午后

 C.多云的黄昏

  D.多云的夜晚 3. 霜降时节,北京地区适宜的农事活动是( B )

  A.播种水稻

  B.收获白菜

 C.采摘西瓜

  D.收割小麦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S 代表地面,回答下面两题。

 4.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5.图中 H、G、F、E 处,气压最高的是 ( B )

 A.H

  B.G

 C.F

 D.E 6.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7.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B )

 『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前部,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可以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式来解释引导。如可以讲太阳、地球、大气比作小人,将能量的传递和吸收比作吃饭获得能量。另外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

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

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

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

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

(2)由于与后面的热力环流等知识相呼应,故地球表面不

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重点。

(3)明确地球表面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及大气对地

面的保温作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1)由于高一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读图能力欠缺,故

学生真正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空间环节是难点。

(2)由于本节内容牵涉到物理学知识,学生对能量的传

递理解较吃力,故能量传递机理是难点。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结合PPT演示和板书

【导入】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天气预报总会播报每天的气温是多少度,如今天气温大概28℃,我们知道温度是能量的一种表征,那么大气的能量是来自哪里呢?噢,我听到有的同学说这还不简单吗不就是太阳晒热的吗?那么事实是这样吗?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小实验。

【老师】首先我们在炎炎烈日下放四块摞起来的面包,那么太阳晒一段时间后是最上面的一块面包热一些还是最下面面包热一些呢?

【学生】上面的。

【老师】好,现在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很紧张,那么相信同学们肯定听过日本有一座美丽的山叫做富士山。富士山是什么特点呢?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张图片,可以看到富士山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绿树如茵、鸟语花香、、、(学生肯定发现了)那就奇怪了,按照刚才的逻辑,富士山顶应该被太阳晒的更热一些才对,现在情况却正好截然相反、大相径庭。难道这不奇怪吗?好,同学们先带着这样的疑问,待今天的课学完以后我们就能解释它啦!

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 【老师】我们知道能量在自然界中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如传导、对流。今天和同学们介绍另一种传递能量的方式—辐射。同学们都听过哪些辐射呢?

【学生】电脑辐射、手机辐射、核辐射、、、【老师】其实我们今天说讲的太阳、地球和大气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也是辐射。辐射是通过电磁波的方式来传播的,我们知道波都是有波长的,波有短波、长波之分,相应的辐射方式就有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那么太阳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呢?太阳表面的温度高不高啊?

【学生】那肯定很高了。

【老师】太阳表面温度大概6000K,连钢铁都能瞬间变成蒸汽。[下面边写板书]太阳的能量高,单位时间内释放的能量就多,也就是频率很高,由物理知识知道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频率高所以电磁波是短波,所以太阳辐射是什么辐射?

【学生】短波辐射

雷同说明地表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转承】下面我将学习今天最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学习最最重要的内容之前呢先聊一聊比较轻松的话题:不知道同学们偏不偏食?

【学生】偏食、我也偏食、、【老师】其实老师我呢也偏食,老师我是怎么偏食的呢?我吃饭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喜欢喝饮料不喜欢喝白开水。其实我和大气蛮像的,也可以说大气和我蛮像的。【学生】笑。。

【老师】那大气怎么和我像的呢?大气呢喜欢吸收长波辐射,不怎么吸收短波辐射,也就是说大气喜欢吃长波辐射,不喜欢吃短波辐射,呵呵。【学生】哈哈哈。。

【老师切入】呵呵呵,那么我们来看看今天最最重要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那么我们将它分为三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来学习。

【老师】第一个过程,太阳开始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首先到达大气,那大气一看是短波辐射他会怎么办? 【学生】肯定不吃啦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大气讲我才懒得吃你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就这样透过大气到达了地面。地面一看短波辐射,对大气说你不吃我吃,就这样地表吸收的太阳主要的短波辐射,地球吸收了辐射温度升高了。地面想想说,我这样吃掉是不是有点独吞了,不行我也要向外辐射,于是就进入了第二个过程。

【老师】首先地表向大气进行辐射,地球的辐射是什么辐射啊? 【学生】地表的辐射是长波辐射。

【老师】大气这次高兴了,大气一看到好多长波辐射会怎么样啊? 【学生】大气肯定想吃啊。

【老师】那么大气这次开心地把主要的地表长波辐射吃掉了,大气获得了能量温度也升高了。大气想了想说:地表兄弟你真够义气,我也不能忘恩负义,我也要报答你。于是大气又向地面进行辐射,这就进入了第三个过程。那大气辐射是什么辐射呢? 【学生】是长波辐射啦

【老师】对,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因为这支大气辐射是返向地面进行辐射的,所以我们将这支长波辐射称作大气逆辐射。那么我们回头看可以将这三个过程看成一个大写的“倒N”字型。第一条线是由太阳指向地球,地球被太阳加热,所以我们将这个过程形象地称为“太阳暖大地”。第二条线是由地球指向大气,大气被地球加热,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地暖大气”。第三条线是由大气指向大地,以至于大地温度降低的不多,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为“大气返大地”。

【老师】刚才我们讲的这三个过程呢就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流动方向。那么还有少量的能量是到哪里去了呢?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过程,当太阳经过大气时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另外大气虽然不喜欢吃短波辐射但还是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其次,当大地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时也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最后,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大气的受热全过程!那我们来看这样几个小问题:

1、2、太阳和地表哪个才是把大气加热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过程中主要能量流动是从__到___,再从___到什么___,再从___到什么___? 【学生】先从太阳到地面,再从地面到大气,最后从大气到大地。

3、大气受热过程中少部分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分别从三个过程来讲。

【学生】。。。。。。。。。

4、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来画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马上请几名同学上黑板来画画。

【学生】画画中。。老师下去指导。„„ 这部分结束

【首尾呼应】同学们还记得课开始时的那个小实验吗? 【学生】记得

【老师】那同学们知道原因了吗? 【学生】知道啦

【老师】那请XX同学来解释下。„„ 本部分结束

【老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同学们课后好好复习,完成练习

作业,然后互相讨论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夜晚大气受热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试着分析大地的温度的收支状况,得出什么结论?

2.月球上大气很稀薄,试解释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

温差较地球很大?

3.太阳直射点周年在赤道附近移动,但赤道温度较

赤道附近的低纬地区却不是最高的,试分析其原因。

4.课下合作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学生】哦,是地球表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6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

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以上是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60603.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