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 参观八角楼观后感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回顾和反思自己的经历,进而提高自我认知和成长。同时,心得体会也可以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从而促进交流和互相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比较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参考。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 参观八角楼观后感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1

八角楼作为成年人观看过后觉得在现代的经济社会工作我们是 否也像毛主席一样投入身心去研究,条件艰苦不算什么,成功路上 终究会坎坷一些。

也许我们不能到达毛主席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但是精神是可以 感受到的,现在的孩子吃穿住行条件好的太多了,而且成功也来得 太容易,所以平时我还是会给孩子讲一些故事后者看红军的战争题 材电影,虽说孩子年龄还小,耳目能染长大会明白这些的。

八角楼二年级能出现在书上我觉得挺好的,可以说八角楼陪伴 了毛主席最艰苦的时期,白天毛主席跟随着战士一起战斗,晚上在 八角楼上忘我的工作。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一个小楼因为天窗 形成八角形所以被当时村民叫作八角楼,毛主席在艰苦的战争时代 深夜依然坐在凳子上点燃油灯分析当时的战局,而且描述毛主席在 寒冷的冬季夜晚还穿着单薄的外套,披着一件薄毯子在灯油快要灭 的时候拨了下灯芯这才让灯光变得明亮,因为白天需要跟战士还有 各个部队的领导商量战事,只有在晚上才能集中注意力写下当时的 战事著作,这样才能在之后的革命中照亮胜利的道路。

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讲,为了我们的视力着想肯定选择最亮的灯光,但是晚上办公可点三根灯芯,毛主席为了节省用油,他只 点一根灯芯,我们应该对自己有要求,对工作事业有一定高度责任 感、使命感,生活虽然是严峻的考验,肩上的责任给我们目标奋进 的动力,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老一辈人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感。

毛主席在八角楼上的一举一动告诉我们路还很长,还有许多的 工作要做,我们切不可骄傲自满,要记住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明 天的胜利同样需要努力。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2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

八角楼位于井冈山茅坪村,毛泽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称为“八角楼”。在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这两篇著作第一次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发端,指引中国革命万里程。

这两篇著作的背后,是毛泽东“上山”的心路历程。对毛泽东来说,“上山”这条路是被迫的,是艰难的,也是积极努力的探索。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后按上级要求攻打长沙的计划严重受挫。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部队撤到浏阳文家市。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严峻问题是:把剩下的人带到哪里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

在讨论工农革命军去向问题的前委会议上,毛泽东说服大家放弃继续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这是中国革命从攻打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一个转折点,史称“文家市退兵”。

毛泽东带着队伍,走上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井冈山,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但上山这条路走得很突然,许多人思想一时转不过来。弱小的红军经常面临敌军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井冈山斗争遇到了极大困难。加上“左”倾盲动主义思想的影响和干扰,1928年根据地遭到了三月和八月两次失败。不少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也失败了……井冈山能待下去吗?“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不断出现。

为从理论上阐明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毛泽东观察形势、总结经验,深入研究思考红色政权理论。山沟沟里的夜晚,八角楼上亮起了一盏灯,毛泽东坐在油灯前通宵达旦奋笔疾书。

1928年10月,毛泽东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会议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决议的一部分。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毛泽东总结一年来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经验,透彻地分析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1928年11月初,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六月四日的指示信。整整一年了,毛泽东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终于接上头了。毛泽东满心欢喜,认为有必要向中央系统汇报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1928年11月,毛泽东在八角楼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的斗争》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写作时间晚50余天,主要为了向中央全面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情况,更系统地阐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力争取得中央的理解和支持。

八角楼油灯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图为修缮后的八角楼。 井冈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充满自信地指出:“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在总结井冈山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并充满诗意地豪迈指出,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20xx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视察,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深切缅怀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伟大的理想信念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井冈山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革命才走向成功。”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3

在晋宁区委、区政府的办公大院内,有一幢楼高三层的独特欧式建筑,远远望去,整幢楼由青砖、青瓦、青石建成,造型十分独特美观,因为屋顶有八个角,故晋宁人称它为“八角楼”。

八角楼始建于1940年,占地面积350平方米,走进八角楼,色调古朴庄重,内为木质结构。1962年朱德委员长来到晋宁视察,曾在八角楼小憩,并在二楼会客室听取了工作报告。2002年八角楼被列为晋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八角楼成为“当代晋宁陈列馆”所在地,是晋宁区党员教育基地。

为了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晋宁法院组织全体党员前往八角楼参观学习,回顾晋宁峥嵘岁月和开创的辉煌业绩,接受党性和革命传统教育。

进入展厅,全体党员在党组成员、副院长李绍发同志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词。全体党员坚定地举起右手,在掷地有声的誓言中,再一次感受到作为党员的荣耀、使命和责任。

随后,大家在中共晋宁区委党史研究室贺涛同志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各展室。当代晋宁陈列馆共有六间展室,分别为“党史纵横”“亲切关怀”“风云人物”“三农工作”“工业经济”“社会民生”六个不同主题。展出了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晋宁人民以坚定的信仰,满怀激情地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富足的生活。

回顾历史,不忘来时的路;铭记昨天,才能开创未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历史关键当口,我们认真学习党史,就是要不断增进对党的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宗旨,从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勇于改革创新、迎难而上。通过学习党史,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滇池泱泱,月峰苍苍,巨桥古城,山高水长。在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地上,一代代晋宁人民深耕厚植,踔厉奋发谱写崭新篇章。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4

7月22日清晨,厦门大学“扶贫兴业·井冈圆梦”实践队全体队员穿上整齐的红军服,戴上八角帽,英姿勃发地踏上在井冈山第二天的行程,体验红军的一天。

在基地陈慧亮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茅坪八角楼的毛泽东同志旧居进行参观学习。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八角楼是毛泽东同志办公和居住的重要场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在八角楼的灯光下,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光辉斗争》两篇重要著作。通过在八角楼的实地参观,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当年红军革命事业的艰难和胜利果实的来之不易,也更加坚定了自身的信仰。

结束了八角楼参访后,实践队一行来到了坝上村的村民家自做红军餐。通过亲自动手体验烧火、洗菜、煮菜、吃饭、洗碗等过程,队员们在体验不一样的乡村风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当年行军路上民众与红军的团结。红军如鱼民如水,军民同心鱼水情,当地村民的热情招待使队员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经过简单的休整,实践队员们离开坝上村,来到了著名的挑粮小道。小学教科书上《朱德的扁担》这一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挑粮小道全长3.1公里,全程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即使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要走完全程都十分困难。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实践队员依然选择体验这段行军旅程。当队员们都筋疲力尽地到达终点时,体力上的疲劳和精神上的鼓舞使一行人真切地领悟到红军将士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以毛泽东、朱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风亮节、身先士卒的优良作风。

随后,实践队员们又来到了黄洋界参与现场教学活动。负责带班的陈慧亮老师向大家讲述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精彩故事,并带领着队员们大声诵读着毛泽东同志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大获全胜所作的词作《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词高度赞扬了红军将士顽强拼搏、坚守阵地的斗争精神,颂扬了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主旋律,使实践队员们深深折服。

结束了白天的行程后,实践队员在基地综合楼共同聆听了一场由暨南大学罗昕教授所带来的《论习近平互联网建设与管理思想》专题讲座,在互联网层面对过去的管理经验与青年的努力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通过一整天充实的参观体验、理论学习、专题讲座等各项活动,实践队员们不仅加深了对井冈山地区恢宏的革命历史的进一步了解,也更坚定了自身始终跟党走的信仰。“继承先辈遗志,点亮信仰之灯”,相信广大青年学子定能继承并弘扬井冈山精神,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5

到井冈山,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游览了雄伟险峻的黄洋界,我们最想一睹为快的就是那久负盛名的八角楼。

上世纪有一首响彻大江南北的革命歌曲,歌名便是《八角楼的灯光》。歌曲中描绘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毛主席的光辉形象让人难以忘怀,八角楼也成为国人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

4月15日,井冈山的雨停了,太阳冒出了头。在井冈山茅坪镇“茅坪革命旧址群”前坪,一群群身着红军装的游客在导游带领下,正依次进入八角楼景区。

走进八角楼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处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与黄色土坯房组成的院落,左侧有一棵大树和一条溪流,山泉潺潺,不舍昼夜。

一眼望去,我们并没看到有八角形的楼。一旁的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解说员曾金花说,“那栋土砖结构的二层小楼便是。”顺着解说员指引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栋普通民居,其大门门楣上挂着“茅坪毛主席旧居”匾额,这便是八角楼。

曾金花介绍,八角楼只是普通民居院落角落的一部分,因其二层屋内顶棚有八角形的天花藻井,故当地群众俗称其为八角楼。她说,八角楼当时是本地中医谢池香的私宅,始建于清朝末年,采用中国典型的“前堂后室”布局。

走进毛主席旧居,沿着窄而陡的木楼梯,登上小阁楼,便是毛主席使用过的木床、桌椅、砚台、油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书桌上那盏看似普通却影响着中国历史的油灯。

“这些毛泽东当年住室里的桌、床、凳都是原物。”说起那盏油灯,曾金花还说了一个故事。

自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引兵井冈山后,在八角楼上办公和居住的时间最长。其间,为厉行节约,毛泽东向全军宣布了一个关于使用油灯的规定:团、营、连部晚上办公时用一盏灯,可点三根灯芯,办完公要熄掉,连部留一盏灯作带班、查哨用,只准点一根灯芯。

按规定,毛泽东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可以使用三根灯芯,但自从宣布规定那天起,每当夜幕降临,八角楼上便经常只亮着一盏燃着一根灯芯的青油灯,毛泽东就在这盏如豆的油灯下工作至深夜,并思考中国革命的前途,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一根灯芯的油灯虽是星星之火,却与天上的北斗星一样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八角楼的油灯下,毛主席写下的两篇著作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照亮了中国革命万里前程。

20xx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视察,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深切缅怀井冈山斗争的光辉历史。

八角楼的灯光照四方,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如今,以八角楼为中心,茅坪镇打造了一个“半小时旅游经济带”。通过公路建设和景点开发,将革命遗址和毗邻村落串珠成链,向着“最美红色小镇”的目标迈进,茅坪群众在党的关怀与指引下,仰首阔步走在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上。八角楼这座昔日中国革命的灯塔,仍在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以上是参观八角楼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0343.html

(0)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