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是指对学习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通过知识点总结,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仅供大家参考。
![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精选4篇)](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5/image-327.png)
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1
思考题1。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包括那些,每个部分主要研究什么?(1)建筑外环境:研究影响建筑室内环境的自然气象环境(2)室内空气环境:研究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3)建筑热湿环境:形成热湿环境的物理因素及其变化规律(4)建筑声环境:主要研究控制环境噪声和振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建筑光环境:研究室内天然光特性,影响因素,评价方法,设计基础2。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以及室内环境的关联室内环境∈建筑环境∈城市环境∈自然环境3。建筑环境学的定义建筑环境学是指建筑空间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如何使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到舒适和健康的一门学科。4。建筑环境学设计目标的演绎过程掩蔽所→舒适建筑→节能建筑→健康建筑→绿色建筑
重点
病态建筑综合症(SBS):(1)定义:它是指由室内空气品质,室内热环境,室内声环境和室内光环境等的恶化而引起的人体病态症状。(2)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定义的病态建筑综合征;另一类是由于空调环境的“稳定性”引起,对象时长期滞留于空调环境的人员。
第二章
思考题1。赤纬,太阳高度角β,太阳方位角γ的定义。(1)赤纬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2)太阳高度角β是地球表面上某点和太阳的连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3)太阳方位角γ是太阳至地面上某给定点连线在地面上的投影与南向的夹角2。太阳辐射的组成直射辐射:太阳直接到达地面的部分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它的射线来自各个方向(大气长波辐射)3。利用日照和避免日照的建筑物有哪些利用日照:病房,疗养院,幼儿活动室和农业用的日光室等避免日照:展览室,阅览室,绘图室,精密仪器车间,某些化工车间,药品车间等4。日照间距,日照面积设计规定值日照间距:Do=(Ho-H1)cotβcosγDo——日照间距Ho——前栋建筑物计算高度H1——计算点m的高度,一般取后栋建筑底层窗台高度β——太阳高度角
γ——后栋建筑物墙面法线与太阳方位所夹的夹角(A)
A——太阳方位角,——墙面方位角
日照面积0.4m²/人5。室外气象参数有哪些大气压力,空气温度,有效天空温度,地层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6。城市气候特点(1)城市大气污染(2)大气透明度低(3)气温较高(热岛效应)(4)风速减小,风向随地而异(5)城市地表蒸发减弱,温度变小7。城市热岛效应,级数,强度定义,减缓措施,影响因素。△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内散发的热量比郊区多,城市范围内的热量气流上升,周围郊区的冷空气流则流向城市,形成城乡大气环流,热岛内的空气易于对流混合,但其上部的大气则呈稳态而不易扩散,使发生在热岛范围的各种污染物质都被封闭在热岛中,加剧了逆温层现象。△热岛强度:热岛中心气温减去同时间高度(距地1·5M高处)附件郊区的气温的差值,单位:℃△热岛强度等级表:P39△热岛成因:
△自然条件:a:市内风速,天空长波辐射,建筑布局影响对天空角系数和风场b:云量:市内云量大于郊区c:太阳辐射:室内大气透明度d:下垫面的吸收和反射特性,蓄热特性,地面材料,植被,水体的设置
△人为的影响:a:交通,家用电器,炊事产热;b:空调采暖产热△热岛影响因素:1。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热岛效应越强2。因地理纬度不同3。白天弱,夜间强4。风速增大,效应减弱8。城市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优劣的指标参数,它将常规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检测值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表P42)9.气候区分方法和区分情况两个分区标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50176—93)的5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主要用于建筑热工设计——民用建筑(住宅、学校、医院、旅馆……)(表P50)—“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的7个建筑气候区划分区,主要用于建筑及规划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表P47)10.地热分类方法和应用地热:就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球的天然热能。地热的分类:高温(大于150℃蒸汽)中温(90~150℃水和蒸汽)低温(25~90℃温热水)(表P55)地热的应用:发电,采暖,空调等地热开发中对环境的影响:1一些有害物质的排放,如氮,硫化氮,氡,汞等2地热水的开采会造成地下水水头下降,对地热水过度的抽取将导致地面沉降3地源/深井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会造成地下热污染11。城市植被对保护和净化环境的作用1绿化美化环境景观的作用2城市植被保护和净化环境的生态效益a改善小气候的环境效益b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平衡生态效益c植被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减少粉尘污染;降低有毒气体浓度及有毒气体对植物的危害;杀菌作用;释放负离子的作用)d减弱噪声的作用
重点:
日较差: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的平均温差叫做气温的年较差年平均温度:向高纬度地区每移动200~300km降低1℃风特性的两个要素:风向(16个方位)和风速风玫瑰图:风向频率,风速频率。每个圆环间隔代表频率5%不当风场的危害:冬季造成热辐射增加,高风速影响人员出行,夏季自然通风不良,污染物和室外热量不宜散发
中国气候特征:(p45)1季风气候:季节交替鲜明,雨季鲜明,年较差大2南北气候相差悬殊:北方冬长且寒,南方夏长且热不保证率,不保证时间概念:采用室外设计参数设计HVAC系统,保证房间达到设计参数。不保证率:是指允许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可不予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设计标准不保证时间:全年不能保证室内设计要求的累计时间氡
第三章
思考题1。室内空气污染源有哪些室内燃料燃烧及烹饪油烟,吸烟,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家用化学品,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生物性污染。居住人员;空调系统;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材料等;家电、燃烧设备、家具等。2。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悬浮颗粒物:TSP、PM10、PM 2.5……
△微生物(病毒,细菌,尘螨)△气体污染物
氡(Radon)
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烟草燃烧生成物,氨(NH3)
甲醛,苯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其他(油烟、烟草烟雾、臭氧、磁场辐射等)3。室内空气品质的客观评价方法有哪些1。空气质量指数法2。decipol评价法4。室内污染源控制措施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改进和完善厨房的通风措施(用好厨房排气扇)良好的室内活动和化工产品的慎用(避免污染源)正确选择建筑物基地5。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控制方法1。化学和生物控制方法(喷洒某种化学消除剂—注意副作用;植物控制方法)2。空气净化(活性炭过滤材料;纳米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材料;空气过滤去除悬浮颗粒物;空气离子化)6。换气次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换气次数:在设计通风空调系统时,常用换气次数作为衡量房间通风状况的一个指标。N=L÷V(N换气次数;L通风量;V房间体积)7。气流组织性能评价指标有哪些?概念、公式P109~1121不均匀系数(不均匀数越小,室内空气流分布均匀性越好)2空气(年)龄3换气效率(ε仅反映换气不反映浓度稀释程度)4排污效率E(通风效率E≥1)5能量利用系数η(排热效率)8。室内气流的定量分析方法1示踪气体法2CFD法
重点
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原因:1。强调节能导致的建筑密闭性增强和新风量减少2。新型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3。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的大量应用4。传统集中空调系统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5。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的不合理、6。室外空气污染可吸入颗粒PM10直径小于或等于10的颗粒物,能在空气中长时间的漂浮,有称为飘尘。沉积在肺部影响IAQ呼吸性颗粒物PM 2.5
直径小于等于2.5的微粒,可以自由进出肺泡,沉积较少,对健康影响大空调系统改善措施(堵源节流稀释清除)1。增加空调系统新风量2。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当考虑室内密封3。提高空调系统维护管理意识,随时更换系统设备4。加强室内气流组织的合理布局,使优质空气及时到达居住区域
第四章
思考题1。室内热湿环境外扰因素有那些太阳辐射;室外气温;建筑围护结构
2.室内热湿环境内扰因素有那些照明;设备;人体;散湿3。外扰和内扰作用方式
外扰:热交换:太阳辐射、热传导空气交换:空气渗透、空调送风
内扰:辐射、对流、蒸发4。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概念和公式
P129表4-2
q=w(tw
w)
aI s
I y
aw(tw
w)
as I aw
I y aw
aw(tz
w)
5.蓄热系数和衰减系数、延时时间概念蓄热系数:S=热流波动振幅与温度波动振幅之比衰减系数:Vo=室外综合空气温度波动波幅与室内表面温度波动波幅之比延时时间:ζo=室外空气温度谐波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与内表面温度谐波出现最大值时间的差6。玻璃光学特性玻璃的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特性7。窗户和玻璃窗框传热特性窗框传热特性:P 1488.核心温度有哪些下丘脑部处易测的代表温度;腋温,口温,肛温;直肠温度易测稳定9。冷热感受器:为什么人体冷更敏感冷感受器与热感受器在皮肤中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冷感受器的数目要多于热感受器。冷感受器的这种位置分布和密度分布决定了人体对冷感觉的反应要比对热感觉的反应更灵敏。10。人体散热形式△显热交换:对流散热、辐射散热△潜热交换:皮肤散湿(出汗蒸发、皮肤湿扩散)、呼吸散湿11。人体感到热舒适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什么?舒适程度受哪些主要因素影响充分条件:人体按正常比例散热必要条件:S=0舒适性方程:M-W-E-(±R)-(±C)影响因素:空气温度ta,空气水蒸气分压力pa(相对湿度φ),平均辐射温度(MRT)θmrt,空气风速Va,人体能量代谢率M,服装热阻Icl 12.人体发热量是否随环境温度空气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全热:主要决定于肌肉活动强度显热:决定于环境的温度,随温度上升而减少。潜热(散湿):决定于环境温度,随环境温度上升而增加。正常情况下,提高环境温度
仅影响出汗速率,不影响直肠,皮肤温度。13。写出PMV-PPD指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1。环境参数(空气温度ta,空气水蒸气分压力pa(相对湿度φ),平均辐射温度(MRT)
θmrt,空气风速Va)2.服装热阻Icl 14.空调房间引起局部热不舒适的主要因素(表P210)垂直温差,地板温度,吹风感,非对称热辐射15。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概念(公式P213)定义为工作区内测点总数中,有效温度θ在-1.5~1.0℃范围内的测点数所占的百分率为
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16.过渡活动状态的热舒适性指标RWI和HDR相对热指标RWI和热损失率HDR是为指导确定地铁车站站台,站厅和列车等环境的空
调设计参数而设计的相对热指标RWI:适用于较热环境(开始感到不热,然后逐渐感觉热,滞后现象)热损失率HDR:适用于冷环境(开始感觉冷,然后逐渐感觉不冷,超前现象)17。过冷过热环境评价指标过热环境评价指标:1。热应力指数:HSI当HSI<0失热,体温下降当HSI>100蓄热体温升高2。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过冷环境评价指标:风冷却指数WCI
重点
1.玻璃的“温室效应”:以玻璃为围护结构的建筑,太阳辐射能够透过玻璃进入室内,而室内发出的热辐射却不能透过玻璃传出室外。玻璃对波长具有选择性的透过特性,3μm以下波长几乎全部可以透过,但却能阻挡3μm以上的长波红外线辐射。2。四点模型通过测试人体胸部,上臂,大腿,小腿的皮肤温度,按照加权系数0.3、0.3、0.2、0.2加权
平均,即tsk 0.2(t大腿t小腿)0.3(t胸t上臂)
3.热感觉是指认对周围环境是“冷”还是“热”的主观描述。4。热感觉的影响因素:
1.冷热刺激的存在2。刺激的延续时间3。人体原有的状态5。热舒适感(7级标度—表P196)引起热不舒适的原因:皮肤温度,核心温度,人的皮肤湿润度6。热舒适度的三个标准(表P196):贝氏标度(Bedford),SASHRAE,PMV 7.人体能量代谢率:M(基础代谢率BMR)(met),1met=58.2w/m^28.操作温度:to/OT,综合环境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的影响p208
第五章
思考题:1。声音的度量: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音能量,也可特指在某个有限频率范围所辐射的功率。声压: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静压强相当于无声波时介质静压强的差值声强:声波传播方向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波面上通过的声能。2。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3。室内噪声的来源噪音:这一复音的构成是杂乱无章的,是一种物理性污染,特点是局部性和没有后遗症,凡是对人体有害或不需要的声音。来源:交通噪音、工业噪声、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空调噪声4。评价噪声的方法和参数1。A声级LA(A B C D)声级2。语言干扰级
3.等效连续A声级LAeq
4.统计声级Lx
5.NR噪声评价曲线6。NC(PNC)噪声评价曲线5。空调噪声有哪些?控制方法或措施?风机噪声,环境噪声,再生噪声,固体噪声控制:设置消声器6。声透射,混响声透射:是指声波入射到建筑构件时,除了被吸收,反射的能量外,还有一部分声能能够透过建筑物不减,构件继续传播的现象。混响: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场中还存在着来自个界面的迟到的反射声形成的残留现象。混响时间:声音停止发声后,室内声能立即开始衰减,声音自稳态声压级衰减60dB所需的时间。——评价室内混响特性的参数。
7.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种类△多孔吸声材料——吸声机理:1)声波在行进过程中反射折射等挤压——空气质点摩擦——声能→热能——吸声2)空气与壁面摩擦——声能→热能——吸声△薄板和薄膜共振吸声结构——吸声机理:共振结构在声波激发下振动,振动的结构由于本身的内摩擦和与空气间的摩擦把部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损耗。因此振动的结构消耗声能,产生吸声效果。
重点
1.声压率级,声压级,声强级:(公式P234~235)
2.声反射系数P237
3.材料的吸声系数P237
材料的透射系数
材料隔声量
4.掩蔽效应:人耳对一个声音的听觉灵敏度因为另一个声音的存在而降低的现象。5。影响材料吸声的因素:a.材料的空气流阻b.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c.材料厚度的影响d.材料后空气层的影响e.材料装饰面的影响f.温度、湿度的影响吸声降噪:
第六章光通量-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周围空间辐射出去的,并使人眼产生光感的能量。-流明光强度-光源在空间某一方向啊法上的光通量的空间密度。坎德拉光照度-单位面积所接受的光通量。勒克斯光亮度-发光体在视线方向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光效-电光源发出的光通量与其消耗的电功率之比灯具效率-灯具向空间投射的光通量与光源发出的光通量的比值配光曲线,遮光角,灯具效率
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2
第一章绪论(尹喆)1、建筑环境学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1)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任务: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舒适标准,以便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2)由于合成材料对于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任务: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起因,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互相影响。2、建筑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室外气候、建筑热湿环境、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室内空气品质、气流环境、声环境和光环境七个主要部分组成。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焦念鹏)
1、什么是平均太阳时?平均太阳时就是以子午线时为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
2、确定太阳位置常用的两个角度是太阳高度角β和太阳方位角A。
3、分析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大小取决于什么因素。地球对太阳的相对位置、太阳高度角和路径、大气透明度。
4、分析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传播机理。
一部分为太阳直接照射到地面(即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成为散射辐射,直射辐射与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对地面的总辐射。辐射能量的强弱取决于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时天空中各种气体分子、尘埃、微粒水粒对阳光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共同影响。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程度取决于射线在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和大气质量。
6、日照的标准用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来衡量;对南北朝向的建筑物,若要求的日照时间相同,则间距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若建筑在同一纬度上,要求的日照时间越长,南北间距越大。
7、什么是空气温度?影响地面附近气温的因素有哪三个?定义:距地面1.5m高,背阴处的空气温度。影响因素:入射到地面上的太阳辐射热、地面的覆盖面、大气对流作用。
8、是空气温度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改变导致空气温度改变?为什么?互相影响的,主要是地面温度的改变对空气温度变化起主要作用,空气温度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地面温度改变,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吸收和放射辐射时是有选择的,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只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地面与空气的热量交换是气温上升的直接原因。
9、什么是“微气候”、“霜洞”效应和有效天空温度?微气候: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霜洞效应:洼地冷空气聚集造成气温低于地面上的空气温度。有效天空温度:用于计算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的投入辐射。
10、夜间辐射包括哪些项?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周围建筑和其他物体外表面的长波辐射。
11、不同下垫面空气的温度遵循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在不同下垫面上,温度变化是温度的局地倒置现象,其温差达到最大极限值称为―霜洞‖。当阳光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途中,其中一部分(大约10%)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CO2所吸收,同时它们还吸收来自地面的反辐射,使其具有一定温度,此时的大气温度称为有效天空温度Tsky,其数值取决于地表温度Td,距地面1.5-2.0M高处的气体温度T0;水蒸汽分压力Ed与日照百分比率。
12、简述地温变化特点。地层表面温度对地面上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过程有明显影响,而底层深部的温度变化有对地下建筑的热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1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1)地层表面温度变化:取决于太阳辐射和对天空的长波辐射,可看做是周期性的温度波动;
(2)底层深部的温度变化:由于地层的蓄热作用,温度波在向地层深处传递时,会造成温度波的衰减和时间的延迟,温度变化的幅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深度大于1.5M时,日温度波动可忽略不计。达到一定深度,地层温度达到一近似恒定值。深度小于15m的浅层地层中,不同深度的地层原始温度随时间变化,大于15m的深层地层中,原始温度不随时间变化,且比地面温度的全年平均值高1-3℃13、什么是风?风的两个特征要素是什么?什么是降水?降水性质包括哪些。风是指由于大气压差所引起的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风速和风向。降水:大地蒸发的水分进入大气层,凝结后又回到地面,包括雨、雪、冰雹等。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时间14、城市微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城市微气候:指在建筑物周围地面上及屋面、墙面、窗台等特定地点的风、阳光、辐射、气温与湿度条件。
特点:
(1)城市风场与远郊不同。除风场改变之外,平均风速低于远郊的来流风速。
(2)气温较高,形成热岛现象。
(3)城市中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多,大气透明度低,太阳总辐射照度也比郊区弱。
15、城市风场分哪两类?分别对什么有影响?城市风场:影响城市的污染状况;建筑群内风场:影响热环境,包括小区内外环境的热舒适性,夏季建筑通风以及由于冬季建筑的渗透风附加的采暖负荷。
16、什么是城市热岛?影响城市热岛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城市热岛就是指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人为因素、气象条件、城区气候条件、城市布局形状。
17、什么是日照?日照的标准包括什么?设置楼间距的依据是什么?日照是指物体表面被太阳光直接照射的现象。日照时间、日照质量(日照时间的积累+每小时日照面积)。最低限度的日照要求,建筑所在的地理位置,即纬度不同。18、我国气候分区有哪两种?《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五个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主要指标:累年1月和7月平均温度;辅助指标:累年日平均温度≤5℃和≥25℃的天数《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93)的七个建筑气候区划分区——七个一级区,若干个二级区主要指标:累年1月和7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相对湿度;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日平均气温≤5℃和≥25℃的天数。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杜中宇)
1、简述建筑维护结构对太阳辐射反射、吸收、透过机理。(P46)由于围护结构的材料(透光、半透光、非透光)、表面粗糙度、颜色等的不同,使得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透过存在差异。材料的透光性低、表面粗糙、颜色深,反射率就越低,吸收率越高,透过率越小。反之亦然。
2、概念:(1)室外空气综合温度(2)得热量(3)冷负荷(4)热负荷。
(1)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综合表达了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围护结构外表面与天空和周围物体之间的长波辐射,这样一个综合热作用。
(2)得热量: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室内的总热量叫做该时刻的得热(3)冷负荷:维持一定室内热湿环境,需要在单位时间内从室内除去的热量,包括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两部分。(4)热负荷:维持一定室内热湿环境,需要在单位时间内向室内加入的热量,包括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两部分。
2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3、通过玻璃的得热应包括:通过玻璃板壁的的热量和日照辐射得热量。透过玻璃的实际太阳辐射得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P57)
与透光围护结构的种类及其热工性能有关系。
4、什么是夜间辐射?(P52)
夜间辐射:围护结构外表面与环境的长波辐射换热。QLw=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周围建筑和其他物体外表面的长波辐射。5、简单分析夏季外遮阳还是内遮阳效果好?(P60)
因为外遮阳只有透过和吸收中的一部分成为得热,而内遮阳是遮阳设施吸收和透过部分全部为得热,所以外遮阳好。6、维护结构内部出现冻结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
维护结构内任一断面上的水蒸气分压力大于该断面温度所对应的饱和蒸汽分压力,且该断面的温度低于零度,就会产生冻结。7、室内热湿源包括:人体散热和散湿、设备和照明设施、室内湿源。8、写出室内空气热平衡关系,并根据右图分析负荷与得热的关系。室内空气热平衡关系:排出的对流热+空气得显热增值=室内热源对流得热+壁面对流得热+渗透得热。关系(P71):
潜热得热、渗透空气得热一般会直接进入室内空气中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通过围护结构导热、通过玻璃窗日射得热、室内显热源散热、对流得热部分也会直接传给室内空气立刻成为瞬时冷负荷;辐射得热部分先传到各围护结构及家具,再以对流形式进入空气成为瞬时冷负荷,与得热存在时间的延迟和量上的衰减。9、分析热量衰减和延迟的原因。(P54)
由于围护结构存在热惯性,因此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和温度的波动幅度与外扰波动幅度之间存在衰减和延迟的关系。辐射的存在是延迟和衰减的根源!10、常用的负荷计算方法有哪些?(P82)
①稳态算法:在一定条件下,认为室内、外参数不变,且不考虑建筑蓄热(延迟和衰减)—负荷预测值偏大。方法:采用室内、外瞬时温差或平均温差,负荷与以往时刻的传热状况无关:Q=KFT
②动态算法——积分变换法原理得热是不断随时间变化的,负荷也跟着变化;方法:对于常系数的线性偏微分方程,采用积分变换如傅立叶变换或拉普拉斯变换。
③计算机模拟软件。11、简述用积分变换方法求解围护结构的不稳定传热过程的步骤。(P83)(1)边界条件的离散或分解;(2)求解单位扰量的响应;(3)把单元扰量的响应进行叠加和叠加积分求和。12、稳态计算法适用条件:(1)计算蓄热性能不强的轻型、简易围护结构的传热过程且缺乏参考数据时,(2)如果室内外温差的平均值远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采用平均温差的稳态计算带来的误差也比较小,在工程设计中是可以接受的。13、为什么冬季往往可以采用稳态算法计算采暖负荷而夏天却一定要采用动态算法计算空调负荷?
在利用稳态算法计算采暖负荷时,可以用在计算蓄热性能不强的轻型、简易围护结构的传
热过程且缺乏参考数据是可以用此法。此外,如果室内外温差的平均值远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
3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波动值时,采用此法误差小,在工程计算中是可以接受的。在冬季,是室外温度的波动幅度远
小于室内外温差,因此冬季可以,而夏季,尽管夏季日渐瞬时室外温度可能要比室内温度高得
多,但夜间却有可能低于室内温度,因此与冬季相比,室内外平均温差并不大,但波动的幅
度却相对比较大,如用此法,会导致冷负荷计算结果偏小。
14、冷负荷计算常用方法有哪两种,定义是什么?(P84)冷负荷系数法:将外扰分解为脉冲,分别求得脉冲外扰对室内影响结果(响应),再进行叠加。谐波反应法:把外扰分解为余弦波,分别求出每个正(余)弦波外扰的室内响应,并进行叠加。15、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单独由气象参数决定的吗?为什么?
不是。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反映了室外温度,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综合效果,是这三种效果折合而成的当量值,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强度远远大于长波辐射,因此长波辐射的效果可以忽略。由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的表达式可知,其数值不仅跟室外气象参数,如气温,日射强度,风速有关,还跟所考察物体的表面特征有关,即围护结构或人体表面的吸收特性有关。
第四章人体对热湿环境的反应(杨淼)1、热平衡方程中各字母的含义。M-W-C-R-E-S=0式中:M——人体能量代谢率,决定于人体的代谢率大小,W/m2
W——人体所做的机械功,W/m 2 C——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对流形式散发的热量,W/m 2 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通过辐射形式散发的热量,W/m 2 E——汗液蒸发和呼出的水蒸气所带走的热量,W/m 2 S——人体蓄热率,W/m22、什么是热感觉?它最初取决于皮肤温度,而后取决于核心温度;影响热感觉的因素有哪些?热感觉:人体对周围环境是“冷”还是“热”的主观描述。影响因素:皮肤温度、人体的核心温度。3、分析同一个人的两只手放在同一温度的水中会有冷和热的感觉。热感觉并不仅仅是由于冷热刺激的存在所造成的,而与刺激的延续时间以及人体原有的热状态有关。人体的冷热感受器均对环境有显著的适应性。4、热舒适的影响因素: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空气湿度、垂直温差、吹风感、辐射不均匀性、其他因素。5、分析热平衡方程和热舒适方程的关系。在人体热平衡方程中,当人体蓄热率S=0时,有M-W-C-R-E=0。舒适程度由对热中性的偏移程度确定,与偏移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与人体的热状态变化没有关系。6、名词解释:服装热阻、“中性”状态、平均辐射温度。服装热阻:指的是服装本身的显热热阻。“中性”状态:不冷不热的状态。平均辐射温度:指的是环境四周表面对人体辐射作用的平均温度。7、热舒适指标有哪些?各适用于什么场合?预测平均评价PMV:适用于室内参数稳定且在人体周围均匀分布的热环境(低温条件下适用)。有效温度ET*适用于着装轻薄、活动量小,风速低的环境。标准有效温度SET*: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8、什么是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
4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有效温度ET: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影响的综合数值,该数值等效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新有效温度Et*:是以皮肤温度变化为基础,反映环境的干球温度、平均辐射温度、湿度对人体热交换的综合作用的热舒适指标。标准有效温度SET*:身着标准热阻服装的人,在相对湿度为50%,空气静止不动,空气温度等于平均辐射温度的等温环境中,若于他在实际环境和实际服装热阻条件下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相同,则必将具有热损失,则该温度就是上述实际环境的标准有效温度。9、PMV和PPD是指什么?PMV:代表了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的感觉。PPD:表示人群对热环境不满意的百分数。10、人的代谢率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人体的发热量和出汗率是否随环境空气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人体的代谢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肌肉活动强度,环境、温度、性别、年龄、神经紧张程度、进食后时间的长短等。
当活动强度一定时,人体发热量中显热和潜热的比例是随着空气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环境空气温度越高;热体的显热就越高;潜热散热量就越多所以人体的发热量不随空间的温度改变而改变,但出汗率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11、环境与劳动效率的关系。(从热刺激与激发的关系;效率与激发的关系;热环境对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分析)1)中等激发时效率最高、低激发导致人不清醒、高激发导致不能全神贯注。2)接近、略高于热中性温度时,激发水平最低,对应温度T0=最小激发温度;对简单工作—
—劳动效率处于低谷;对复杂工作——劳动效率处于高峰。3)高温会降低劳动的效率、寒冷影响肢体的灵活性、温度偏离最佳值会增加事故发生率。在
新有效温度25~30℃,效率≥90%。在新有效温度高于33℃时,脑力劳动效率开始下降。在热环境中暴露时间——影响劳动效率。
第五章室内空气品质(东岩)
1、分析说明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引起相关病症、我国IAQ问题的独特之处分析)。(P140)室内空气品质中的VOCs浓度过高会引起病态建筑综合症(SBS),与建筑有关的疾病(BRI),多种化学污染物过敏症(MCS)。近年来,增塑剂、阻燃剂等含有半有机挥发物(SVOC)的人体的危害引起广泛关注,主要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会导致系列严重健康危害:可使儿童产生过敏症状,增加哮喘和支气管阻塞的风险,并可造成多种严重疾病。同时还会降低劳动效率。我国独特之处:
(1)每年新建建筑量急剧增加——不合适的建筑设计、空调设计和不合理的空调运行管理。
(2)建材、装修市场混乱,缺乏相应的科学规范和管理手段、缺乏检测和控制室内污染的技术措施。
(3)室内空气品质现成为建筑学、暖通空调工程、建筑环境学、房地产商等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
2、简述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强调建筑节能,导致建筑密闭性增强和新风量减少。
(2)新星合成材料在现代建筑中大量应用。
(3)散发有害气体的电器产品的大量使用
(4)传统集中空调系统的固有缺点以及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的不合理。
(5)厨房和卫生间气流组织不合理。
(6)室外空气污染。
3、良好室内空气品质和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P142)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打到供人的权威机构所确定的有害物浓度指标,并且处于这种空气中的绝大数人(≥80%)对此没有表示不满意。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空调空间中绝大数多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的浓度。
4、室内污染物按其特性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室内微生物三类。
5、为什么说有机挥发物的浓度很小危害却很大?(从特点、危害来分析)(P146)单独浓度不高,但多种微量VOC的共同作用不可忽视。长期低剂量释放,对人体危害大。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VOCs中各种化合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比较复杂,难于了解。各国各地不同时间所检测的VOCs的组份也不完全相同,所以目前对VOCs的健康效应的研究远远不及甲醛清楚。
6、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
7、暴露水平评价定义,它是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观还是客观评价指标?分哪三个层次?(P168)暴露水平评价:据室内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人员在室内活动情况——评估室内人员的瞬间和累计暴露水平。(客观评价指标)(包括浓度指标评价、暴露水平评价、健康风险评价)
8、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方法有几种?(P174)
(1)“堵源”——建筑设计与施工特别是围护结构表层材料的选用中,采用VOC等有害气体释放量少的材料;
(2)“节流”——切实保证空调或通风系统的正确设计、严格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使可能的污染源产污量降低到最小程度;
(3)“稀释”——保证足够的新风量或通风换气量,稀释和排除室内气态污染物。这也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基本方法。
(4)“清除”——采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如过滤、吸附、吸收、氧化还原等将空气中的有害物清除或分解掉。
9、污染物源头治理方法有哪三种?(P174)
(1)消除室内污染源:在室内不用有污染的用品或材料;使用功能相同,但不会污染的用品或材料
(2)减少室内污染源散发强度:生产厂家按相关标准生产产品;用户按相关标准选用产品
(3)污染源附近采用局部排风。
10、空气过滤法的过滤机理。
(a)重力作用:尘粒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流线而沉降到纤维表面上。
(b)惯性碰撞:具有较大惯性的粒子(d>0.5μm)通常难于绕过过滤器纤维而和纤维直接接触,从而被捕获。
(c)扩散效应:随主气流掠过纤维表面的小粒子(d<0.2μm),可能在类似布朗运动的位移时与纤维表面接触。
(d)接触阻留:粒径的粒子惯性小,在沿流线运动时,可能接触到纤维表面而被截留。尘粒尺寸大于纤维网眼而被阻留时称为筛子(滤)作用。
(e)静电效应:由于气体摩擦和其它原因,可能使纤维、尘粒带电,通过静电作用被捕集。
第六章室内空气环境营造的理论基础(史文哲)
1、简述通风的目的和分类。(P202)
目的:
1)保证排除室内污染物,保证室内人员健康;
2)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
3)保证室内人员的热舒适。分类: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2、什么是自然通风、热压、余压、风压、中和面?
自然通风:利用自然的手段(热压、风压等)来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通风换气方式。(P203)
热压:温差——引起的空气密度差导致建筑开口内外的压差(P204)
风压:室外气流绕流——引起建筑周围压力分布的不同形成开口处的压差。(P206)
余压:室内某一点压力和室外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即为该点余压。(P205)
中和面:室内外压力相等处的水平面。(P205)
3、自然通风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如何提高其效果,分别分析热压和余压对其的作用。
原理:建筑物的外墙上的窗孔两侧存在压力差p,就会有空气流过该窗孔空气流过窗孔的
阻力就是p。只要已知窗孔两侧的压力差和窗孔的面积就可以求得通过该窗孔的通气量。通气
量的大小随压力差的增加而增加。
作用:热压与两窗孔的高度差和室外空气密度差有关,如果室内外没有空气温度差或者窗
孔之间没有高度差就不会产生热压作用下的自然通风。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不同的方向和风力
作用下,空气动力系数的分布是不同的,同一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上,如果有两个风压值不同
的窗孔,空气动力系数大的将会进风,小的将会排风。
4、获得自然通风压力差ΔΡ的途径有室内外风压和热压。
5、某一建筑在有热压和风压同时作用时,外窗孔的内外压差等于各窗孔的余压和室外风压之
差。(P207)
6、自然通风有哪些特点及适用场合?
特点:1)不消耗动力或消耗很少的动力——节能;2)可用充足的新鲜空气保证室内的空气
品质——有效;3)受建筑设计和气候条件限制——难控。
适用场合:低层建筑,中小尺寸的办公室,学校,住宅,仓库,轻工业厂房和简易养殖场等
7、机械通风有哪三种形式?各自定义是什么?
①稀释通风:又称全面通风。把一定量的清洁空气送入房间,稀释室内污染物,使浓度
达标,并将室内等量空气连同污染物排到室外。
②置换通风:空气以低风速、小温差的状态送入人员活动区下部,在送风气流和室内热
源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将热浊的空气顶升至屋子顶部排出的一种机械通风方式。
③局部送风:对某些局部区域送风,使局部地区的环境达到要求的送风方法。
④8、全面通风稳定状态的关
系式为:
G M
C 2 C0
试说明上式各符号的物理意义;在室内允许污染物浓度一定时,如何减小通风量?
M:示踪气体释放速率;C 2:测排风口处示踪气体浓度;C0房间内部初始浓度;G:房间通风量。
减小示踪气体释放速度;增大排风口处示踪气体浓度。9、据通风目的,对室内空气分布的评价分哪三个方面?各自含义是什么?(P220)
1)描述送风有效性的参数,主要反映送风能否有效到达考察区域以及到达该区域的空气新鲜程度,如:空气龄、换气效率、送风可及性
2)描述污染物排除有效性的参数,主要反映污染物到达考察区域的程度以及到达该区域所需要的时间,如:污染物含量和排空时间、排污效率与余热排除效率、污染物年龄、污染源可及性
3)与热舒适关系密切的有关参数,如:不均匀系数、空气扩散性能指标。
10、送风有效性评价指标有空气龄、换气效率和送风可及性。(P221)11、污染物排除有效性评价指标有污染物含量和排空时间、排污效率与余热排除效率、污染物
7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年龄和污染源可及性。12、与热舒适相关的评价指标有不均匀系数、空气性能扩散指标ADPI。(P228)13、概念:空气年龄、换气效率、送风可及性、排污效率、污染物可及性、空气扩散性能指标、排污效率。1)空气龄:是指送风到达房间某点的时间。(P221)2)换气效率:实际通风条件下房间平均空气龄与活塞流的平均空气龄的比值倒数为换气效率
(<1)。(P223)3)送风可及性:在流场不变的条件下,假设某一送风口的空气含有浓度为Cs,i的指示剂气体,房间内部无源,则该送风口在历时T后对空间位置i的可及性为:(P224)4)排污效率:衡量稳态通风效率的指标,表示送风排除污染物的能力。(P226—P227)5)污染物可及性:反映污染物源在任意时段内对室内各点的影响程度。(P228)6)空气扩散性能指标:空间内满足规定风速和温度要求的测点数与总测点数之比。(P230)7)排污效率:由排污效率的定义式可知,测出进风口,考察区域和排风口的示踪气体浓度值
即可求出各种定义下的排污效率。(P234)14、利用示踪气体可以得出的气流组织参数有哪些?怎样测量?1)年龄指标τ:释放点放在送风口,测点在室内任一位置——测点空气龄释放点放在房间内部,测点在室内任一位置——测点污染物年龄释放点放在房间内部,测点在出风口——污染物的驻留时间2)换气次数n:上升法:已知示踪气体释放速率M,测排风口处示踪气体浓度Ce,Cs=0——房间通风量Q=M/Ce,n=Q/V下降法:已知房间内部初始浓度C0,测出τ时刻排风口处示踪气体浓度Ce,再求房间名义时
间τn——n=1/τn。3)换气效率η:定义式:先求换气次数n,再求房间名义时间τn——τn=1/n据出口浓度Ce与时间τ的变化关系,求出。4)排污效率:
定义式:
测出进风口、考察区域、排风口的示踪气体浓度。详情请参考课本(P231—P233)15、已知示踪气体的释放速度,测出出口处示踪气体的浓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的气流组织参数有:换气次数和换气效率。16、室内气流组织的计算方法有哪些?1)示踪气体实验法;2)半经验射流公式法;3)数值求解法(CFD方法)。
第七章建筑声环境(谷忠伟)1、解释声源、声波、声功率、声强、声压。1)声源(P238):通常是振动的物体向周围的介质辐射光源,声能以介质中的声波形式传播。2)声波(P238):声源的振动引起它周围的空气交替地被压缩和舒张,并向四周传播而形成
的机械波。3)声功率W(P241):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对外辐射的声能,即在全部可听范围所辐射的功率,
单位W。是声源的输出功率,是声源的本身特性。在某个有限频率范围所辐射的功率,亦
8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称频带声功率。
4)声强I(P242):单位时间内,某点处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所通过的声能,
W/m2。I
W
4r2
;I Ii
p pi2
5)声压p(P242):指有声波传播的瞬时,媒质中的压强与无声波时压强(静压)之差,Pa。
2、解释响度级、掩蔽效应、双耳听闻效应、听觉疲劳、听觉损失。
1)响度级(P243):用1000Hz纯音的声压级代表其等响曲线的响度级,单位Phon。不同频
率,不同声压级,但对人耳,可能听起来一样响。
2)掩蔽效应(P247):一种声音存在提高了另一种声音的可闻阈。特点:频率相近则掩蔽作用
显著;对高频掩蔽作用比对低频掩蔽作用大。影响因素:频谱;声压级差;两者到人耳的
时间、相位等。
3)双耳听闻效应(P248):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传至人耳时,因到达双耳的声波存在一定的
时间差、相位差、强度差,使人耳能够辨别声音的方向。双耳的这种辨别声源方向的能力
称为方位感。作用:方位感明显的噪声—易使人烦躁;方位感弱的噪声—易被人忽略。
4)听觉疲劳(P248):听阈暂时提高,事后可以恢复的现象。
5)听力损失(P248):听阈永久性提高,不可恢复的现象。
3、简述评价噪声的几个指标。
a.A声级计(声级、响度的测量工具):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反应而得到A计权方式。环
境噪声响度多在40方上下,故A声级能够较好地反映人对噪声的主观反应。A声级不能反
映噪声的频谱特性。
b.等效连续A声级LAeq,T:声级随时间变化的噪声,用一个稳定、连续噪声等效,且两者在
观察期内具有相同的能量。应用于各种噪声环境的评价。
c.昼夜等效声级Ldn:计算一天24小时的等效声级时,夜间的噪声+10dB的计权,所得到的
等效声级。
d.累积分布声级LX:用随机噪声声级出现的累积概率来表示。
e.噪声评价曲线:(1)NR,广泛用于户外噪声、也可用作工业噪声评价,LA=NR+5dB。(2)
NC,对低频的要求比NR曲线苛刻
LA=NC+10dB;NC=NR-5。(3)PNC,是对NC曲线进行的修正
对低频部分更进一步进行了降低,PNC=3.5+NC。NC与PNC适合评价室内噪声对语言的干扰。
4、简述噪声控制原则及相应措施。(P265-P266)
1)噪声源噪声控制——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改进结构设计、加工工艺,提高加工精度;采
取吸声、隔声、减振等技术措施;安装消声器
2)传播途径中噪声控制:利用自然衰减——闹静分开(建筑规划、设计时);利用指向性—
—控制噪声传播方向(减弱高频噪声);利用吸声、隔声、隔振。
3)在接收点的噪声控制:佩戴护耳器;减少在噪声中暴露时间。
5、简述多孔吸声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的工作机理。
多孔吸声材料吸声原理(P259):声波导致空气在吸声材料中行进、反射、折射过程中产生摩擦
而损耗声能,转变为热能。
共振吸声结构原理(P260):共振结构在声波激发下振动,由于本身的内摩擦、与空气间的摩擦,
把部分振动能量转变为热能而损耗。
6、什么是吸声减噪,其使用原则有哪些?
吸声减噪(P266):使混响声减弱,接受的主要是直达声,被噪声包围的感觉将明显减弱。
使用原则(P267):(1)室内平均吸声系数较小时,吸声减噪法收效最大。(2)吸声减噪法,
仅能减少反射声,因此,吸声处理一般只能取得4~12dB的降噪效果。(3)在靠近声源的场所,
采用该法将不会得到理想的降噪效果。
9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
7、提高房间的降噪量措施主要有哪些?(P266-P267)控制措施:吸声降噪;隔声;减振和隔振;气流噪声控制(消声器);掩蔽。
8、撞击声的隔绝措施主要有哪三种?(P269)
措施:
(1)减弱振动源撞击楼板引起的振动;
(2)阻隔振动在建筑结构中的传播;
(3)阻隔振动结构向接受空间辐射的空气声。
8、什么是隔振和阻尼减振?(P269-P270)隔振:在机器设备和基础间插入弹性元件。阻尼减振:在传播振动的薄板结构上涂上高内阻的粘弹性材料,靠阻尼作用,把一部分振动转变为热能。
9、简述隔声罩的隔声原理。(P271)原理:把声源处发出的声能封闭在隔声罩内,尽可能的在罩内消耗掉,减少其向外的传播。
10、消声器消声量的表示方法有哪两种?各自含义?(P273)插入损失:指在声源与测点之间插入在消声器前后,在某一固定点所测得的声压级之差。传递损失:消声器进口端入射声的声功率级与消声器出口端透射声的声功率级之差。
11、根据消声原理,可把消声器可分为哪几类?(P275)(1)阻性消声器;(2)抗性消声器;(3)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第八章建筑光环境(杜建伟)
1、阐述几个基本光度单位。光通量:光源的辐射通量中被人眼感觉为光的能量,流明(lumen,lm)。发光强度I:光源在这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内发出的光通量(和距离无关),坎德拉(candela,cd)。照度E:落在单位面积被照面上的光通量的数值,勒克斯(lux,lx)。亮度L:正在发光(或反光)表面的明亮程度。
2、解释亮度阈值、对比敏感度、视觉敏锐度、视觉速度、视觉适应、视觉功效。亮度阈值:约10-6cd/m2~0.03cd/m2
视觉敏锐度V:刚刚能分辨的视角的倒数视觉适应:指眼睛由一种光刺激到另一种光刺激的适应过程视觉速度:物体出现到形成视觉知觉所需要时间的倒数视觉功效:人借助视觉器官完成给定的视觉作业的效能3、分析舒适光环境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1)适当的照度水平:物体的亮度取决于照度,照度过大,会使物体过亮,易引起视觉疲劳和灵敏度降低。经研究,当照度在1500-3000lx范围内时,感到满意的人数比例最大,所以,提高照度水平对视觉功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除了满足一定的照度值,照度分布还应满足一定的均匀性,视场中各点照度相差悬殊时,易引起视觉疲劳。
2)舒适的亮度比:可以减少亮度对比使光环境柔和、统一。
3)宜人的色温与显色性:色温要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光源对被照射的物体颜色影响越小,显色性越好。
4)避免眩光干扰:眩光是当视野内出现高亮度或过大的亮度对比时,引起视觉上的不舒适或视觉疲劳,这种高亮度或亮度对比称眩光。对室内环境来说,控制不舒适眩光更重要,因为,只要将不舒适眩光控制在允许限度以内,失能眩光也就自然消除了。
4、天然光与人工光的相比,有哪些优点?(4点)
①节能
②视觉效果好,不易导致视觉疲劳
③健康,连续的单峰光谱满足人心理和生理需要
④具有美观功效,保证工作效率。
5、什么是采光系数、光气候。采光系数:室内某一点的天然光(散射光)水平照度En与同一时间的室外(全云天时的天空扩散光)水平面上照度Ew的比值。
建筑环境学复习概要光气候:指室外天然光的自然状况,包括当地天然光的组成及其照度变化,天空亮度及其在天空中的分布情况等。7、人工光源分为热辐射光源和气体放电光源两大类。8、灯具定义及其分类(3类)。灯具是光源、灯罩及其附件的总称。主要有直接型、扩散型、间接型。9、照明系统按灯具的布局可分为哪几种方式?具体定义是什么?①一般照明:在工作场所内不考虑特殊的局部需要,以照亮整个工作面为目的的照明方式。②局部照明:同一个房间内由于使用功能不同,各功能区所需要的照度值不同,这时需要对房间进行分区,在对每个分区进行一般照明。③局部照明:为了实现某一指定点的高照度要求,在较小范围内或较小空间内,采用距离作业近的灯具来满足该点照明要求的照明方式。④混合照明:工作面上的照度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合成的照明方式。
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3
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我国北方住宅严格遵守坐南朝北的原则,而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住宅并不严格遵守此原则?答:我国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和暖和地区,居住建筑一般总是希望夏季避免日晒,而冬季又能获得较多光照,我国北方多是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满足冬季保暖要求,部分地区兼顾夏季防热,北部地区坐北朝南能够达到充分利用阳光日照采暖,能够减少建筑的采暖负荷,减少建筑采暖能耗,所以,我国北方住宅严格遵守坐北朝南的原则,而南方地区必须满足夏季防晒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暖,所以南方住宅可以不遵守原则。
2。是空气温度的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的改变导致空气温度改变?答:互相影响的,主要是地面温度的改变对空气温度变化起主要作用,空气温度的改变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地面温度改变,因为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在吸收和放射辐射时是有选择的,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只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地面与空气的热量交换是气温上升的直接原因。
3。为什么晴朗天气的凌晨书页表面容易结露或结霜?答:晴朗天空的凌晨,温度较低,云层较薄,尘埃,微小水珠,气体分子较大,太阳辐射较小,树叶主要向天空辐射长波辐射,树叶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树叶表面容易结露或结霜。
5。采用低反射率的下垫面对城市热岛有不好的影响。如果住宅小区采用高反射率的地面铺装是否能够改善住区微气候?为什么?答:其效果不是很好,由于城市建筑的密集,植被少采用高反射率的地面铺装,虽然减少了地面对辐射的吸收,但其反射出去的辐射仍会被建筑群所吸收,另外,由于逆温层的存在,其可能会导致空气温度的开高,从而不利于住区微气候的改善。
6。水体和植被对热岛现象起什么作用?机理是多少?答:①由于城市地面覆盖物多,发热体多,加上密集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人为热,造成市中心的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且室内各区的温度分布也不一样。如果绘制出等温曲线,就会看到与岛屿的等高线极为相似,人们把这种气温分布的现象称为“热岛现象”。而水体和植被具有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的作用,如净化空气、减少噪声,对城市“热岛现象”有一定的缓解作用。②机理:水体的比热大,温度较高时,气体潜热带走辐射热量,有效地降低温度,植被蒸腾作用较强,能有效带走部分热量,此外,植被的光合作用能吸收CO2,放出O2,杀菌并能吸收粉尘,有效地抑制了温室效应进而降低温度,也就有效地抑制了热岛效应。
1。室外空气综合温度是单独由气象参数决定的么?
答:室外空气综合温度并不是由气象单独决定的,所谓室外空气综合温度相当于室外气温由原来的空气加一个太阳辐射的等效温度值,它不仅考虑了来自太阳对周围结构短波辐射,而且反映了周围结构外表面与天空和周围物体之间的长波辐射
2。什么情况下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波辐射可以忽略?答:与建筑物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很小时,他们之间的长波辐射可忽略3。透过玻璃窗的太阳辐射中是否只有可见光,没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答:不是,虽然红外线和紫外线有很大一部分被玻璃窗反射回去了,可是,还是会有一部分红外线或紫外线透过玻璃窗4。透过玻璃的太阳辐射是否等于建筑物的瞬时冷负荷?
答:冷负荷是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某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渗透空气的得热直接进入室内成为瞬时冷负荷。对流部分的也会直接传递给室内空气成为冷负荷。而辐射部分进入到室内后,并不直接进入到空气中,而会通过对流换热方式逐步释放到空气中,形成冷负荷。
5.室内照明和设备散热是否直接转变的瞬时冷负荷?
答:不是,因为这些散热部分要与室内各表面产生热交换,从而产生衰减和延迟。
6。为什么冬季往往可以采用稳态算法计算采暖负荷而夏天却一定要采用动态算法计算空调负荷?
答:如果室内外温差的平均值远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时。采用平均温差的稳态计算带来的误差比较小,在工程设计中最是可以接受的,冬季室内外温差大,但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气温却基本恒定,可以采用稳态计算法莱计算,但计算夏天冷负荷不能采用日平均温差的稳态算法,否则可能导致完全错误的结果,这是因为尽管夏季日间瞬时室外温度可能要比室内气温高许多,但夜间却有可能低于室内气温,室内外平均温差不大,波动幅度却相对较大,这就会导致较大偏差,故计算夏季空调负荷不能用稳态计算法
1。人的代谢率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人的发热量和出汗率是否随环境空气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答:人体的代谢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肌肉活动强度,环境、温度、性别、年龄、神经紧张程度、进食后时间的长短。当活动强度一定时,人体发热量中显热和潜热的比例是随着空气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环境空气温度越高:热体的显热散热就越小,潜热散热量就越多,所以人体的发热量不随空间的温度改变而改变,但出汗率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冷”“热”是什么概念?单靠环境温度能否确定人体的热感觉?温度在人体热舒适中起什么作用?答:“冷”“热”是人对于位于自己皮肤表面下的神经末梢的温度的感觉。人对“冷”
“热”的主观描述为热感觉,当人体皮肤层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冷热刺激时就会产生冲动,发出脉冲信号,形成“冷”“热”的感觉
单靠环境温度不能确定人体的热感觉,因为热感觉并不仅仅是由于冷热刺激的存在所造成的,而与刺激的延续时间以及人体原有的热状态都有关。皮肤温度和人体的核心温度对热感觉也有影响
空气温度能改变皮肤的温润度,即增加皮肤的“黏着性”。在皮肤没有完全湿润的情况下,空气湿度的增加就不会减少人体的实际散热量而造成热不平衡,人体的核心温度不会上升,所以在代谢率一定的情况下排汗量不会增加,但由于人体单位表面积的蒸发换热量下降会导致蒸发换热面积增大,从而增加皮肤湿润度,导致热不舒适感
3。某办公室设计标准是干球温度26℃,相对温度65%,风速0.25m/s,如果最低只能使温度达到27℃,相对温度仍然为65%,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该空间能达到与设计标准同等的舒适度?
答:可通过适当提高风速,加快室内空气的流动,从而使空间达到与设计标准同等地舒适度
5。人体处于非热平衡时的过度状态时是否适用热舒适方程?其热感觉描叙是否使用PMV指标?PMV在描叙偏离热舒适状态时有何局限?
答:(1)热舒适指的是人体处于不冷不热的中性状态,即认为中性的热感觉就是热舒适。(2)热舒适方程的前提条件是:①人体必须处于热平衡状态②皮肤平均温度应具有与舒适相适应的水平③为了舒适人体应具有最适当的排汗率。(3)根据PMV取决于人体热负荷TL,而人体热负荷TL又相当于人体热平衡方程中蓄热率S这一事实,可以看到PMV方程是适用于稳态环境中的人体热舒适评价,而不适用于动态热环境(过渡热环境)的热舒适评价的。(4)PMV计算式假定人体保持舒适条件下的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tsk和出汗造成的潜热散热Brsw。因此,当人体较多偏离热舒适的情况下,PMV的预测值也是有较大的偏差6、热感觉与热舒适两者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热感觉是人生理上的感觉,热舒适是与人心理和生理上的感觉。热感觉与热舒适有分离的现象存在,所以必须有着两种投票,不能相互替代的。
7.HSI、WCI与PMV、PPD在应用上有什么区别?答:热应力指数HIS的目的在于把环境变量综合成一个单一的指数,用于定量表示热环境对人体的作用应力。风冷却指数WCI是把空气流速和空气温度两个因素合成一个单一的指数。是表示在皮肤温度为33度时的皮肤的冷却速率,用来评价人体的热损失。HSI和WCI是在具有热失调环境下作为生理的应变指标,来对这种环境进行评价。而PMV、PPD是适合用于稳态的热环境中的评价指标,是在热湿环境中用来预测热感觉或主观热舒适度。
8.动态热环境与稳态热环境对人的热感觉影响有何差别,原理是什么?答:动态热环境中皮肤温度与热感觉存在分离现象。热感觉会出现滞后或超越现象。人体在温度出现阶跃变化时,皮肤温度和热感觉的变化有一个过渡过程,皮肤温度的变化由于热惯性的存在而滞后。热感觉的变化能马上发生。即皮肤温度的变化率产生了一种附加热感觉,而这种感觉能掩盖皮肤温度本身引起的不舒适感
1.请说明提高室内空气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答:空气品质反映了人们的满足程度。现阶段主要用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和可接受的感知室内空气品质。前者定义为:空调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意,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后者定义为:空调空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因为气体或刺激性而表示不满,它是得到可接受室内空气品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方法和途径:污染物源头的治理;①消除室内污染源②减少室内污染源的散发强度③污染源附近局部排风。通新风稀释和合理组织气流:①以室内CO2允许浓度为标准的必要换气次数量②以氧气为标准的必要换气量③以消除臭气为标准的必要换气量。净化空气:①过滤器过滤②吸附净化法③紫外灯杀菌④臭氧净化法
8。请说明家里铺设的地毯对室内空气品质如何影响,地毯的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纯羊毛地毯的细毛绒是一种致敏源,化纤地毯可释放甲醛、丙烯青和丙烯等VOC,另外地毯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吸附很多有害气体和病原微生物。纯毛地毯还是尘螨虫的理想滋生和隐蔽的场所。地毯使用应注意:保持干燥,除湿,还要经常清洗
10。请说明用纳米光催化处理室内有机挥发物的优点和缺点,在什么情况下应采用通新风方式,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纳米光催化空气净化方式?
答:优点:①把有害的有机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②纳米光催化剂具备了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催化活性大大提高③纳米粒子比表面积大,使粒子具有更强的吸附有机物能力。缺点:①会产生一些有害的中间产物②材料的使用寿命较短③适用范围不够广阔当室内空气质量不好时,如室内CO2浓度高,O2浓度低或室内有臭氧时,同时室外空气质量比室内空气质量好时,采用通新风方式来改变室内空气质量,当室内空气中有较多有害有机物时,应采用纳米光催化的方式
8.在活塞风作用下,假设通风断面上的污染物浓度一样,试分析下列三种情况下的排空时间
(1)污染源位于入口(2)污染源位于正中部(3)污染源位于出口处答:排空时间反映了一定气流组织形式排除室内污染物的相对能力,排空的时间和污染源的位置有关,而和污染源的散发强度无关,污源越靠近排风口,排空时间越小,本题所说的是活塞风作用下,3个不同位置污染源所需排空的时间,由上可知t1>t2>t 39.试分析上述三种情况下污染物在空间均混合,排空时间又是?换气效率是?排污效率是?答:房间内某点的污染物年龄是该点排出污染物有效程度的指标,某点的污染物年龄越短,说明污染物越容易来到该点,则该点的空气品质比较差,反之,污染物年龄越大,说明污染物越难达到该点,该点的空气品质较好,①污染源位于入口时,随着离入口距离增加的各点,污染年龄也增大,②污染源位于中间时,在污染源前污染龄为无穷大,不受污染,空气品质好,在污染源后面,随距离增大,污染年龄增大,空气龄增大③位于出口处,则污染物年龄无穷大,空气年龄小,空气品质好。
4。多孔吸声材料具有怎样的吸声特性?随着材料密度、厚度的增加其吸声特性有何变化?试以超细玻璃棉为例予以说明
答:多孔材料具有大量内外连通的微小空隙和孔洞,可使一部分声能转化为热能而被损耗,吸收多,反射少,吸声性能好多孔材料一般对中高频声波具有良好的吸声,以超细玻璃棉为例,随着其厚度增加,中低频吸声系数显著增加,高频变化不大。厚度不变,增加密度,也可以提高中低频吸声7。等响曲线与NR、NC曲线有什么异同?答:以连续纯音做实验,取1000HZ的某个声压级作为参考标准,则听起来和它同样响的其他频率纯音的各自声压级就构成一条等响曲线,依次改变参考用的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就可以得到一组等响曲线。等响曲线是对某一频率的某个声压级的纯音的响度级的评价。NR曲线是作为噪声允许标准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某条曲线作为限值曲线,就要求现场实测噪声的各个倍频带户压级值不得超过由该曲线所规定的声压级值。NC曲线也是作为噪声允许标准的评价指标,对低频的要求比NR曲线苛刻
10。扩张式消声器为什么有消声作用?
答:原理:抗性消声器不使用吸声材料,主要是利用阻抗的不连续性来产生传输损失,利用声音的共振、反射、叠加、干涉等原理达到消声目的,而扩张式消声器借助于管道截面的突然扩张和收缩,声波在传递过程中产生反射、叠加、干涉。从而达到消声
1。人工照明和天然采光在舒适性和建筑能耗方面有何差异?
答:人工照明需要消耗大量常规能源间接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长期在人工照明中会引起视觉疲劳,也会使心里产生不舒适感,天然采光是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将适当的昼光引进室内照明,可有效降低建筑照明能耗,太阳的全光谱辐射是人们在心里和生理上长期感到舒适满意的关键因数
2。光通量与发光强度、亮度与照度的关系与区别是什么?
答:光通量是光源的辐射通量中可被人眼感觉的可见光能量按照国际约定的人眼视觉特性评估的照度是受照平面上接受的光通量的面密度,符号为E。发光强度是光源在这一方向上单位立体角元内发射的光通量,符号为I。亮度是发光体在某一方向上单位面积的发光强度,以符号La表示发光强度与照度的关系:如果点光源,发光强度为I,光源与被照面的距离为T,被照面的法线与光线的夹角为α,则被照面的照度为E=I*cosα/r2亮度与照度的关系:如果面光源的亮度为L,面积为A与被照面形成的立体角为W,光源与被照面的距离为γ被照面的法线的夹角为α,光源的光线与光线夹角为θ,则被照面的照度E为:E=LWcosα=L*(A*cosα*cosθ)/r
23.在照明设计中要达到节能的目的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在照明设计中,照明方式的选择对光质量,照明经济性和建筑艺术风格都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照明方式应符合建筑的使用要求又和建筑结构形式相协调,利用天然采光以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要有足够大、多的采光力,避免眩光以及保证照度均匀度
4。答:在天然采光设计中主要考虑的是天空扩散光。因为直射光强度极高,而且逐时有很大变化。为防止眩光或避免房间过热,工作房间常需要遮蔽直射光,所以在采光计算中一般不考虑直射光的作用。直射光是日光通过大气层入射到地面,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会在被照射物体背后形成明显的阴影,随着太阳高度角增大而增大。扩散光是日光在通过大气层时遇到大气中的尘埃和水蒸气产生多次反射,形成天空散射光,没有一定的方向光能小于直射光
1。自然通风的驱动力是什么?有何特点?一般应用于那些场合?
答:自然通风主要是依靠室内外风压或者热压的不同来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消耗动力或者机械通风相比消耗很少的动力。因此其首要的优点是节能,并且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其次是可以用充足的新鲜空气保证室内的空气品质。一般说来,在室外气象条件和噪声符合要求的情况下,自然通风可以应用一下建筑中:地层建筑、中小尺寸的办公室、学校、住宅、仓库、轻工业厂房以及简易养殖厂等
2。稳态通风情况下,在空间均布的单位体积源作用时,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规律与房间空气龄的分布规律一样么?
答:不一样。空气龄是指空气进入房间的时间,在房间内的污染源的分布均匀且送风味全新风时,某点的空气越小,说明该点的空气越新鲜。空气品质就越好,它还反映了房间排除污染物的能力,平均空气龄小的房间,去除污染物的能力强,对于理想活塞流的通风条件,房间的换气效率最高,房间的平均空气龄最小。房间某点污染物年龄是指污染物从产生到需要离开房间的时间。点的污染物年龄越短,说明污染物越容易来到该点,则该点的空气品质比较差,反之,污染物年龄越大,说明污染物越难到达该点,该点的空气品质较好,所以室内污染物浓度的分布规律与房间空气龄的分布规律不一样气流组织:狭义指的是上(下、侧、中)送上(下、侧、中)回或置换送风、个性化送风等具体的送回风形式,也叫气流组织形式。广义指一定的送风口形式和送风参数所带来是室内气流分布。空气龄是指空气进入房间的时间。ΔPb+(ΔPa)=ΔPb+丨ΔPa丨=gh(ρw-ρn)式中表明,进风窗孔和排风窗口两侧压差的绝对值之和与两窗孔的高度差h和室内外的空气密度差Δρ=(ρw-ρn)有关,我们把gh(ρw-ρn)称为热压。把室内某一点的压力和室内同标高未受扰动的空气压力的差值称为该点的余压。由于建筑物的阻拦,建筑物四周室外气流的压力分布将发生变化,迎风面气流受阻,动压降低,静压增高,侧面和背风风面由于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和远处未受到干扰的气流相比,这种静压的升高或降低统称为风压
1。风道弯头为什么有消声作用?
为了减少阻力,在风道弯头里加了导流叶片,弯头的消声能力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答:因为噪声沿管道传播过程中遇到风道弯头,噪声在这个突变处发生反射、干涉等现象,空腔孔颈空气栓,由于共振而激烈运动,消耗能量,腔内空气起弹簧
作用,以达到消声作用。流体流经风道弯头时,流体的流速和流向均会发生变化,由于流体流向发生改变,流体必定与风道壁面发生碰撞消耗能量,因此流体经过风道弯头后流速会减少,气流噪声减少,故风道弯头油消声作用。风道产生漩涡,有噪声,加导流片,增加空气摩擦阻力。
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4
第一章思考题
2.为什么炎热,潮湿,寒冷和干燥地区的建筑样式差别很大?
要点:气候,即建筑外环境,是造成区域建筑物形态不同的主要因素。炎热、寒冷、潮湿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是造就不同建筑样式的主要原因,炎热地区需要建筑能够抵御炎热的侵袭;寒冷地区需要抵御寒冷的侵袭;潮湿地区则需要注意防潮。再者炎热或者寒冷或者潮湿的气候造就了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需求加上不同的自然条件因此建筑样式差别较大。地区之间巨大的气候差异是造成世界各地建筑形态差异的重要原因。
7。舒适、节能、经济和可持续建筑的采暖,制冷和采光设计的三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第一,基础建筑设计层次。通过建筑设计本身减少冬季的散热;减少夏季的得热;高效能地利用自然光。这一设计阶段的失误会使其后的建筑设备所需的容量成倍的增加,进而造成能量的大幅度的消耗。第二被动系统的设计。这一阶段的措施是采用被动的方法使用自然能量,如被动的加热、冷却、通风和采光。这一阶段的有效工作可以减少由于第一阶段的失误所造成的浪费。这前两个层次的工作是由建筑师完成的。第三机械系统的设计。第三个层次的工作是设计建筑物中的机械设备(如暖通空调设备,电气设备等等),它们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来处理前两个层次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二章思考题
1.为什么我国北方住宅严格遵守座北朝南的原则,而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住宅并不严格遵守此原则?
北方地区属于寒冷地区,建筑的主要功能要求冬季能抵御寒冷的侵袭,坐北朝南的建筑形式能在每天都最大限度的接受太阳辐射。而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不需要抵御寒冷而是在夏季能够尽量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因此坐北朝南的建筑形式不适合南方地区。2。是空气温度改变导致地面温度改变,还是地面温度改变导致空气温度改变?地面温度导致空气温度改变考察地面与空气的热量交换1。辐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从总体上讲,空气对太阳辐射几乎是透明的。结论是大气分子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增温十分微弱。从总体上讲,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对于地面投射来的长波辐射(波长3~120微米),吸收率为100%,所以结论是影响室外气温升降的辐射原因主要是地面长波辐射。
2.对流换热:地表与空气之间5。采用高反射率的地面对住区微气候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为什么?
地面的反射率高意味着吸收率降低,吸收率降低对于建筑周围的可能会改善局部的温度过热现象,但是高反射率会对周围热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
第三章1,室内热湿环境包括哪些参数?外扰包括什么?内扰包括什么?答: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平均辐射温度外扰:室外气候参数,邻室的空气温湿度内扰: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2,相对于普通玻璃,Low-e玻璃有何特性,分析Low-e玻璃在建筑节能方面的优势?答:吸收率高的玻璃不利于保温与隔热:尽管辐射不会透过,但会将大量辐射吸收至玻璃自身,再通过对流与导热的形式散失。对长波红外来说,Low-e玻璃是低透过、低吸收、高反射性质的玻璃。
普通玻璃low-e
透过率低低
吸收率高低
反射率低高
3,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外遮阳比内遮阳更有利?答:外遮阳可阻挡大部分的热能进入室内。同时由于挑檐、遮阳蓬或者部分打开的外百叶、外卷帘等外遮阳设施并不会将吸收的辐射热又放到室内,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为什么外遮阳比内遮阳更有利?
4,为什么夏季空调负荷中一般不考虑渗透负荷,而冬季采暖一般必须考虑渗透负荷?答:夏季:室内外温差小,风压是主要动力
若空调系统送风造成足够的室内正压,只有渗出的空气,基本没有影响室内热湿状况的渗入空气,可以不考虑空气渗透作用。
若室内没有正压送风,就需要考虑风压空气渗透的作用。冬季:室内外温差大,热压作用往往强于风压。
若冬季室内有采暖(无空调)且室内外温差大,热压形成烟囱效应,会强化空气渗透,冷空气从建筑底部开口进入,室内空气从建筑上部开口流出。热压作用强于风压,造成底层房间热负荷偏大。因此冬季冷风渗透往往不可忽略。若是冬季采用空调计算热负荷与冬季采暖计算热负荷在空气渗透方面则不同,一般正压房间不需考虑空气渗透。5,辐射板空调的负荷与送风空调的负荷有何不同?采用辐射板空调的负荷与送风空调的负荷相比,那个大?答:夏季:相比于送风空调,辐射板空调系统会导致外围护结构的表面温度降低,从而导致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的热量增加。所以辐射板空调系统冷负荷高于送风空调冷负荷。冬季,辐射板空调系统热负荷高于送风空调热负荷。
6,为什么冬季可以采用稳态算法计算采暖负荷,而夏天却一定要采用动态算法计算空调负荷?答:这主要是由于稳态计算方法要求室内外温差的平均值远远大于室内外温差的波动值,但是夏季的室内外温差并不大,但是波动的幅度却很大。7,三,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常用哪两种评价方法?方法1:测量室内污染物浓度客观评价
问题:用什么作为代表性的污染物?(测什么?)低浓度下的测量受到仪器精度的限制
方法2:调查问卷主观评价问题:主观评价结果往往与客观评价结果矛盾:客观测量值远远低于控制标准,但主观感觉不好8,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是什么?空调房间中绝大多数人没有对室内空气表示不满,并且空气中没有已知的污染物达到了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的浓度。9,一般情况下可以不考虑通过维护结构的湿传递,但在恒温恒湿室,低温环境室,冷库等特殊情况下必须考虑通过围护结构水蒸气的渗透。简述原因?在低温环境室或冷库里,水蒸气的分压力低,与常温下水蒸气分压力的压差增大,相应的水蒸气的渗透数量也增大,所以不能忽略湿传递的影响。10,为什么在寒冷地区冬季采暖的建筑,特别需要防止围护结构产生表面和内部水蒸气凝结?由于围护结构两侧的水蒸气分压力不同,当墙体内实际水蒸汽分压力高于饱和水蒸汽分压力时,就可能出现凝结或冻结,影响墙体保温能力和强度。
第四章2。“冷”与“热”是什么概念?单靠环境温度能否确定人体的热感觉?湿度在人体热舒适中起什么作用?答:冷热是人体皮肤对外界温度的反映。单靠环境温度不能确定人体热感觉。湿度是影响人体对流质交换系数,低温下会增加冷感,而高温下会增加热感。3。某办公室设计标准是干球温度26℃,相对湿度65%,风速0.25m/s。如果最低只能使温度达到27℃,相对湿度仍然为65%,有什么办法可以使该空间能达到与设计标准同等的舒适度?答:降低风速。4。国外常用带内电热源(人体模型)作热舒适实验,的发热量由输入的活动强度决定,材料的导热系数与人体肌肤基本相同。实验时测量皮肤温度来确定人体的热舒适度。这种做法有什么局限?答:局限是:不能实现下列功能:(1)人体不仅包括发热量,还可以根据周围环境的温度及各种状况,通过发热和散热来达到将人体的核心温度达到一个适合于生存的较窄的范围内。(2)人体在活动强度较大时,可以通过散发显热和潜热来达到热平衡。5.人体处于非热平衡时的过渡状态时是否适用热舒适方程?其热感觉描述是否适用PMV指标?PMV在描述偏离热舒适状况时有何局限?答:热舒适方程反映了人体在热平衡时六个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前提条件为:人体在热平衡
人体在稳态条件下(指的是环境参数)皮肤温度具有与热舒适相对应的水平人体具有最佳的排汗率在偏离热中性的条件下PMV的预测值与人体的真实感受偏差比较大。因为根据热舒适方程与PMV指标,人体的舒适程度由对热中性的偏移程度确定,与下列因素无关:与偏移的时间长短没有关系与人体原有的热状态无关与人体热状态的变化无关只适用于稳态热环境。PMV指标只代表了同一环境下绝大多数人的感觉,不能代表所有个人的感觉。6,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某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从室内除去的热量,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某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向室内加入的热量,7: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得热等于冷负荷:得热中没有辐射成分;建筑系统没有蓄热能力;建筑系统有蓄热能力,但是已处于饱和状态
以上是建筑环境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