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合集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读后感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入思考和反思,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阅读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以下是《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合集,以及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的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合集 读《五代史伶官传序》的心得体会精选范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

读过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深有感慨:成事在天,谋事在人呀!庄宗继承晋王遗志,为了报仇雪恨,发奋图强治国,终于消灭

了仇敌,平定了天下。之后,庄宗没有了奋斗目标,无所事事,整天只跟宠爱的伶官、伶人在一起,纵情声色,朝政日非。一个武夫兵变,四方响应,连父亲养子的矛头也指向自己,庄宗岂不身亡国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成了欧阳修的警世之言。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就是最好的例 子。越王被吴王打败,献出美女西施才保住性命,他忍辱负重替吴 王做了几年的奴隶,才获得回国的权利,且要年年向吴王进贡。几 年中他和他的大臣极讨好吴王,使吴王不再警觉,而且摸清吴国的 种子全是从越国进贡的种子中挑选的。次年他们就进贡了熟的种 子;吴王用了,颗粒无收,国内大乱。越王趁机讨伐吴王,大获全胜。

顽强的斗志和勤勉都曾使庄宗、吴王成功过,但当他们丧失斗志和勤勉后,消灭就接踵而来。你不前进,别人就在前进,这是必然。

时机永远属于敢作敢为的人。在上天赐予的时机面前,有的人看不见,有的人看不起,有的人想要又不敢为,有的人抓住就尽力 而为。所以,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小有作为,有的人却大有作为。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你所不能的,不一定他不能。卖茶盐蛋的就造不了。玩魔术的纵可隔墙易物,但终究比不了科学家的宇 宙飞船载人载物穿越太空。有许多,你想不到的,人类却做到了。以前的肺结核是绝症,现在却是小毛病,药到病除。癌症、艾滋病 也不再是谈虎色变,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正一天天不断得到突破。

俗话一句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我们先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良好意愿,才能促使我们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人类每天都在进步。先是不断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改进,最终解决问题。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2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写的一篇政。文中言五代时期的唐庄宗临危受命,坚守父亲遗命,立鸿鹄之志。英雄盖 世,破敌势如破竹,及大功告成,沉迷于声色,宠幸伶人,不到三 年,身死国破,典型的玩物丧志。

唐庄宗盛时,雄姿勃发,大志冲天,攻敌如入无人之境;庄宗衰时,仓皇出逃,狼狈不堪,逃跑如丧家之犬。两两比照,何其悲凉。

很多时候得之不易,失之易。这是得和失相比较而言,其实过程也何其困难,如果容易的话,庄宗的父亲早为自己报仇了,何须等到临死遗命给儿子。失之易,纵观历代皇朝,有的短短几年,有的几百年,但都没有万代。因为得到后没坚持做下去,而是 玩物丧志,导致灭亡。

坚持很重要,有一句名言叫:坚持就是胜利。回想自己教学生活中半途而废的事真是汗颜。练字,从一开始接班就要求练字,为了鼓励坚持下去,每两星期还来一次硬笔书法比赛,全员参与,每 个人的作品都粘贴在后黑板的后面,逐一亮相,逐一评比,前六名 优胜者有奖,一个本子。可进展了几次之后,发现领奖的人根本上 每次都是熟悉的面孔,鼓励后进者没什么效果。于是想到奖励进步 大的,进展了几次,效果也不很明显,可能和自己的方式、方法有关系。在思考的过程中放慢了要求的步伐,学生依然如故,好的依 然好。我多想写的同学写工整呀!让人看着也舒服。有点以偏概 全,今天反思自己,其实还是有人在进步,比方:李银河、赵瑞 凯、李胜辉原来写的根本看不清,现在至少写的看清了。坚持,反 思的过程同样要严格要求,坚持下去,鼓励学生,也提醒自己:成功贵在坚持。

一声呜呼,感慨于眨眼间的兴衰;曲终人散,完毕了后唐王朝的家国梦;忧劳兴国,敲响繁华盛世的警钟;《伶官传序》,谱写下那句至理名言满招损,谦受益。

遥想李存勖当年,是何等的`雄姿英发,自从在 24 岁袭的晋王 之位先后攻燕国,破幽州,灭梁国。甚至于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 之首,是何等的壮阔,甚致于举天下之豪杰都莫能与之相争。但是,他没有继续忧劳,反而觉得自满。于是骄奢不检宠爱伶人,导致最后被数十伶人围困,中流矢而亡可见死的是多么的凄惨。正所 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尽了全力去做了,我们就成功了。

另外,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能过于沉迷,因为那样会使我们变得困惑,愚钝。

忧劳不一定可以兴国,但逸豫一定可以亡身,所以,切记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过于放纵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一定要明白满招损,谦得益。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3

走过历史的长廊,多少英雄因为过早的骄傲,最后却剑在鞘却不能快一步拔出,孤军深入,却已遭四面埋伏,八面围攻;多少学 士功成名就后弃书如草芥,官场奔波,戏场流连,再也不能言百姓 之疾苦,从此遭天下人唾骂。

日升日落,溪水总是潺潺地流着,不管从山间跌入山谷还是从石缝挤向石礁,他始终和着前进的步伐;而自满,就正是当溪水不再流动时,那一切静止不动的景象,如同一湾死水,臭臭的,满满 的了无生趣。

当追求的脚步骤然停顿,人生便会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就像流水一样,停顿不前,终会失去原来的色彩。

溪水应该有无穷的动力,而人生的意义就是永不放弃!

《伶官传序》里的庄宗李存勖沉迷伶人飘飘欲仙的乐曲里,他始终未料到亡国之音来的那么突然。 如果说自满是人生旅途中的陷阱,是外表平静如镜,深处动乱 不定的漩涡;那么谦虚那么是通向希望城堡的捷径。是祸患来临时 自身的避风港湾。 居里夫人在困难的科学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去静静品尝丰收的硕果。当她发现了第一克镭时,宏大的成就已使她闻名于世,她将获得很多很多。可她依然没有走出实验室,依旧注视着别离镭的 仪器,注视着那永不停歇的时钟。直到死神来临,她默默地倒下了。她用毕生精力发现了三克镭,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人们。

满招损,谦受益。一切得于《伶官传序》。伶人和伶人的歌,会在你忘乎自己的时候扬扬而来,而聪睿的你应该知道要怎么办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4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印象深刻。

五代史伶官传序以“陈史”为纲,阐述了五代以来历史发展过程,以 及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史书。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们 追求某种理想的不懈努力。五代史伶官传序在这里提出了“家国礼仪” 的理念,即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社会安定,其实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本书还描绘了五代以来的世界,如宫廷文化、礼仪、教育、军事 等,它们是五代统治者的重要标志,决定了五代的历史走向。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智慧,以 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独特认识。他们把“家国礼仪”作为社会治理的 基础,以追求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思想也对中国历 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序》,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 蕴,也让我从中领略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虽然五代史伶官传序 只是一部史书,但它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精神,以及他们对历史发展的独特认识,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精神资源。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5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给现代人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体验。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没有国界的墙把人们隔离开来,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迅速高效地 实现信息沟通,交流全世界的文化和精神。有时,我们会忘记,在古代的时候,探索世界的只有少数士人,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江南的密林,历尽艰辛以安定五代时期 浓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五代史伶官传》就描绘了九世祖谢灵运传奇一生,书中穿插着数次南征江南, 取得安定百姓生活的历史事实。而读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古代人类面对世界的勇 气和智慧,那种独立创新的理念和国家政治的统御。古代的拓荒者把他们的命运投 递在了这片大地上,他们像一只只斗志昂扬的雄鹰,执着地不断探索和前行,把他 们的梦想带入到新的领土上。

读完《五代史伶官传》,我深刻地体会到,保持企业发展的道路也有着多种形式,要像九世祖谢灵运一样拥抱变化和挑战,学习最新科技发展,并利用新技术搭建自身能力系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经济浪潮之中成功度过,实现自我价值最 大化。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6

唐庄宗奉父之命,接过父亲临终前赐给他的三只羽箭,攻打背叛晋国的梁,燕,契丹,完成父亲的遗愿,他把三只羽箭藏于宗庙,等到打仗时便取下出征,每次都能够大胜而归,最终讨伐三国成功,定天下。那时的庄宗可谓意气风发,所向披靡,但天下太平后的庄宗却沉迷于声色,宠爱伶人,令其官职加身,手握重权,愚蠢无知的伶人扰乱朝政,仅三年时间就使国家灭亡,庄宗也因此惨死,落得个被天下人讥笑的可悲结局。

我顿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不管是生在盛世还是乱世,都应该心存忧患意识,谨记“满招损,谦受益”的良训,治国者应任用贤良,切勿听信小人的谗言,而使国家灭亡。

古代赵国的大将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廉颇因爱慕虚荣,不甘自己一生征战沙场,建立累累硕功,地位却和只靠嘴皮纸上谈兵的蔺相如不相上下,便处处刁难,蔺相如为避免与其冲突,多日称病在家不去上朝。后来廉颇才得知,蔺相如是怕倘若自己与廉颇发生争执的事情传到秦国,会使得秦王以为赵国的文武大将发生内讧,国家内部混乱而趁机攻打。蔺相如目光远大,心胸宽阔,小小的举动牵扯着国家的兴亡,是小小的赵国一直未能够被秦国讨伐的缘故。

又有隋末风云变幻时,数易其主的魏征辅佐李建成,他曾劝李建成尽早除掉李世民,可李建成并未采纳魏征的建议,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惨死,魏征成为阶下囚,唐太宗敬慕魏征出众的才华,不报私怨,对魏征委以重任,魏征也不负唐太宗的厚望,频加忠谏,劝以从善,甚至不顾颜面犯颜直谏,魏征病逝时,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矣。”可见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背后,站着多少忠良贤才。

直至今日,习近平成为国家主席,反腐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小到“拍苍蝇”,大到“打老虎”,国家的发展绝不能容忍“蛀虫”侵蚀。各地人民响应习主席的号召,进行举报和监督,中国在日渐强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贤德者的助力,真可谓“得贤能者得天下”。

古往今来,国家兴盛时,政治上有信手拈来的贤能者;国家覆灭时,政治上必定有中饱私囊的“蛀虫”。谋人事,听天命,一个国家的兴衰,取决于当国者是否具有慧眼识贤才的胆识。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7

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我在中学时期学过的一篇古文。当时在学习过程中,就感到此文短小精悍、叙事简要、说理深刻,给我启发良多。今查阅有关资料,重读此文,尤爱喜之。感觉此文艺术精湛、夹叙夹议、正反类比、推理严密、名言深邃、警句醒世、思维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一篇思维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好文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所撰。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写的,名为《新五代史》。《新五代史》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其列传中有《伶官传序》,记载了景进等伶官为后唐庄宗李存勖所宠幸,并导致篡政乱国的史实。和很多史学家一样,欧阳修撰写史书的目的,是提供统治经验和历史鉴戒,因此,他除了记叙史实之外,还常以“论”“序”的形式进一步阐发自己的思想见解。本篇便是《伶官传序》的绪论,所谓“伶官”,是指旧时主管戏曲演员的政府官员。后唐庄宗李存勖主政后期,宠信伶官景进等人,正是这些伶官凭借皇上的宠信,篡权乱政、祸国殃民、发动叛乱,致使李存勖身死国灭。

历史上,先后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相继更替,历时都很短,最长的不到二十年,其中,后唐历时二十四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其父李克用的皇位,即位之初“无忘乃父之志”,奋发努力、艰苦奋战、稍未松懈,“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灭了后梁,统一了中原,天下平定,“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然而他发奋努力、忧劳为国的精神未能坚持到底,认为壮志已酬,后期开始宠信伶官,致使伶官逐渐参与国事,最后,李存勖也被自己宠信的伶官射杀。《伶官传序》就是通过分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盛衰过程,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告诫人们以史为鉴,避免“得之难而失之易”的覆辙,强调了“人事”对于国家兴亡所起的主要作用。

文章开头,就以感叹的语调,开门见山地提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存亡不在天命,而在人事,便是中心论点。欧阳修重视人事的朴素唯物论观点,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文章同时点出庄宗,作为主论的论据,顺势引起下文。

接着承上叙事,以事法理,从正面来论证“人事”作用的论点。先写先王李克用的三项遗恨,后写庄宗的誓报之仇。他严遵父命、励精图治,灭燕王、亡后梁,兢兢业业,完成了先王遗志,做成了先王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业。文章从“盛”的角度,生动地突出了“人事”这一中心论点,也为下文庄宗的“衰”做了铺垫。

接着,从反面引出了“人事”教训:庄宗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败之时,“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就从“衰”的角度论证了“岂非人事”这一中心论点。又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从而自然地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教训,并且又以“自然之理也”的肯定句收拢,照应了篇首提出的“盛衰之理”,使论点更加深化。

最后,文章在前面夹叙夹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庄宗“身死国灭”的直接原因是宠信伶官。作者以“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反衬“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从而得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结论,点明题旨,突出“人事”作用。在于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一历史教训,不要忘记盛衰由人的道理,要鉴往戒来、居安思危、谨慎知勉。

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自古以来,以史为鉴,以史为戒,使多少历代统治者口碑相佳。身体力行、江山初创、兢兢业业、革故鼎新、一派兴旺,但到后代,却往往腐败衰落。“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人物共同具备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安不忘危,乐不忘忧”的精神一脉相承,“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虽然我们现在富了、强了,但必须保持警醒,不忘“思危”,不忘“忧患”。基于此,重读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使我倍感亲切,深觉在今天品读这篇文章仍所获良多。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8

《伶官传序》除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外,还具有精湛的艺术性。这是一篇为历代传诵的名文。它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值得借鉴,对比论证、观点鲜明,是其特色之一。全文仅以一百余字,简要地概括了庄宗的一生,并在盛衰对比中总结他一生的得失,而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他的历史。从他的父亲李克用的三遗恨,写到他继承父志报仇成功的得意,再转写到他失败时的悲哀。一盛一衰、一兴一亡、一正一反、一扬一抑,相互映衬、跌宕多姿、层层深入、酣畅淋漓。既叙述了他个人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写出了事件的曲折变化,不仅使中心论点具体正确,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抑扬顿挫、气势夺人,是文章表现艺术的又一大特色。从语言上看,文章多用短句,又注意长短句交互运用,读起来有促有缓、节奏分明。还多用感叹意味的词语,交错地使用陈述句和反诘句,同时,又以对偶警句提出论点和归纳总结。从行文上看,无论是叙述史实,或是评论得失,作者始终贯穿着充沛的扬盛抑衰的感情。时而褒、时而贬、时而高昂、时而低沉,低昂往复、感慨淋漓,读时,不禁使人感到一唱三叹、理足氣壮。这些抑扬顿挫的笔法,寄寓了作者无限咏叹之意,使人深思猛悟、回味无穷。

回顾历史的长河,无数英雄人物匆匆闪过,不骄不躁是其成功的关键。如果自满是暴雨来临之前的风平浪静,那么谦虚则是海边屹立不倒的灯塔,它给予人们温暖的避风港,在风暴后仍然指引人们去浩瀚的大海里航行。在当下,生活中的诱惑数不胜数,庄宗没能抵抗住骄奢,导致堆砌成的王朝变得千疮百孔,甚至亡国灭身。以史为鉴,若想成功,必须坚持不懈、戒骄戒躁。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9

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 史彦琼, 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 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

这篇史论观点明确,论题突出, 说理有力,条理分明。前段叙事, 后段议论。通篇围绕“盛衰”二字下笔。文章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谓立论鲜明,催人警醒,又具有论战性,一反当时流行的宿命论的历史观。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 对” 岂非人事” 的强调。用一个” 原” 字推寻原因, 点出庄宗得失之事, 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 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 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 得与失”” 盛与衰”, 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 全文的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 报仇雪耻, 后来由胜而败, 由盛而衰的史实。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 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 就史论事, 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 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 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本文在” 写史” 方面, 文字精当。先写晋王临终遗嘱, 庄宗恪守父命, 出兵报仇, 终于凯旋——有”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的” 壮举” ,证明” 成则由人” 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 以为大功告成, 不思强盛, 宠信伶官, 由盛而衰, 最后落个仓皇出逃, 土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的” 惨状”, 也证明了” 败亦由人” 的道理。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 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 方其……可谓壮哉!” ” 及……何其衰也!” 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 用词不同, 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可谓壮哉” 在赞叹中含有轻蔑;” 何其衰也”, 在惋惜中蕴含谴责, 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接着又用” 岂……欤 “” 抑……欤 ” 反诘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 说明成败之事” 皆自于人” 的道理, 得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 印证了开头的论点。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 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 仍用” 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 推出” 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的道理, 扩展了论点, 照应了题意, 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0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的一篇政论小文,讲的是后唐主李存勖,初登基时为报父仇,励精图治,终于手刃敌酋。一时间威风八面,不可一世,“举天下之豪杰,未有与之抗者”。可这位大英雄却耽于逸豫,宠信伶人,最后只落得个国破家亡、死于非命的下场。

悲哉,李存勖,九泉之下如遇夫差先生,当相对一哭矣! 此二君皆玩物丧志者之典范也。 一个玩伶人,一个玩美人,只玩得废寝忘食,“走火入魔”,把雄才大略、冲天之志都玩到了九霄云外,最后却玩出了个国破身亡的结局。历代君王中玩物丧志者数不胜数,而普通人里玩物丧志者也比比皆是。玩赌博的丧家财,丧人格;沉湎于脂粉的丧豪气,丧志向;就是小孩子,也有贪玩把功课丢了的。可见“玩物”可以使人沉迷,沉迷而后“忘志”,“忘”得久了,即便要找怕也难了,实所谓“玩物丧志”。

可见,“丧志”多因“玩物”。那么,“玩物”是否就都一定“丧志”呢? 爱因斯坦曾说过:“拉琴于我思考大有裨益。”这哪里是“玩物丧志”?“玩物得志”差不多! 怪哉,同为“玩物”,结果怎么大不相同呢?

这得从“志”说起。这个“志”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某种目标,二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如李存勖、夫差之辈,在达到了某种目标之后,在外物的引诱下,就放弃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也没有树起新的目标,因此“丧志”。而爱因斯坦则相反,他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并靠着它不断建立起新的奋斗目标,虽玩物,不丧志。可见,玩物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志向坚定纯洁,则玩物可以有助奋进;志向不坚定,则难免落得玩物丧志的下场。古今成败之事,都不违反这个规律。

所以,我们批判“玩物丧志”,不仅是要约束“玩物”,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则无往而不胜,一点小小的“玩物”又能奈我何呢? 一句话,坚定志向,就不怕“玩物丧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1

读后感重在“感”。写好一篇读后感,首先要确定感点。读后感“感点”的确立,实际上是读和写两方面能力的结合。能否抓住原文的中心,直接影响到感点的恰当与否。

本文作者把握住了欧阳修《伶官传序》的中心来确定感点——“玩物丧志”。确立感点,除了必须跟原文中心联系之外,还应该跟形势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针砭时弊,有的放矢,使文章具有时代感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玩物丧志”,不仅古代有,今天有,将来也会有;不仅中国有,外国也会有,确实值得好好议论一番。

文章开头用简练的笔触简介《伶官传序》的内容,作为全文引子,第2段以“悲哉”一句,明确地揭示了本文的感点。对于“玩物丧志”,作者能辩证地进行分析,先说李存勖、夫差到历代君王,再谈普通人,指出“玩物丧志”确实普遍存在;然后,笔锋一转:“那么„玩物‟是否就一定„丧志‟呢 ?”论述“玩物得志”,以爱因斯坦的例子做佐证,令人信服。

文章紧紧扣住“玩物”与“志”的辩证关系来进行论证,“玩物只是外因,关键在于„志‟是否坚定纯洁。”最后得出结论:“一句话,坚定志向,就不怕„玩物丧志‟。”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2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史论。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的后唐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说明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耽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而宋太祖时薛居正奉命主修的《旧五代史》 又 “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于是自己动手,撰成了七十四卷的 《新五代史》。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为国家和民族想有所作为。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处于忧患中的人,往往能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解决问题。同样,具有忧患意识的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弱点,不会任由弱点继续发展,从而保持旺盛的斗志而不断进步。相反,缺乏忧患意识的人,只能看到眼前现存的环境,觉察不到弊病和弱点,导致弱点的滋生而阻碍了人的进步。所谓“祸患多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一个蚁穴,无足轻重,但若不及时堵塞,能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学过哲学的人都懂得,之所以导致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因为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会促使事物性质发生变化。一些不引人注意的“忽微”往往是“祸患”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中起作用的却是一个字——“积”。现就以个人的品行来说,如果一个人在平时常不拘小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最终总是要受到惩罚的。像冯大兴、朱泽明,他们竟从一个“堂堂的大学生”,颓废沉沦为人民的罪犯!如此沉痛的事实不能不引人深省,这难道不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自己在道德、情操方面的修养所造成的吗?假使他们注意了这一点,也断不至于陷入泥塘,不能自拔。这种“祸患”的导致,不也是“积”字所起的作用吗?诚然,人们一时有小小的疏忽,并无可厚非,重要的,对于自己的过失,不能不重视,不以为然,更不能开脱和原谅,那种仅此一回,下不为例的想法,其实是自欺欺人,一般都并非仅此一回,也并非下不为例。对自己要求不严,常常是“忽微常积”的根本原因。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4

作者欧阳修,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全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15

《伶官传序》,启示我们:谦受益,满招损。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谦虚。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们一善于听取长辈或者老师的谆谆教诲。聆听老师总结的好的学习方法或者应试技巧,孔子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贡问:孔文子何谓之“文”也?孔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是以为谓之“文”也。听了人家名人的话我,我们作何感想,名人尚且如此,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多向老师请教请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谦虚一点向学习好的同学问一问。

《伶官传序》还启示我们: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说:生天忧患,死于安乐。目前我们的条件很好,我们吃山珍海味,穿名牌服饰。就是不思学习,条件好, 呼好穿好本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享乐,不思进取,不思学习,我们是否也意识“祸患就在我们身边”,享乐可以使人颓废。如果我们能够见微知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的前途高精尖会一片光明。

以上就是《五代史伶官传序》读后感合集的15篇范文可供大家参考,我们应该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希望这些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内容由qingf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8752.html

(0)
qingfanqingf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