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 《成长的秘密锡坤》心得体会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自己阅读体验的一种回顾与记录。它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升读者的读写能力和思维水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 《成长的秘密锡坤》心得体会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1

《成长的秘密》是央视记录频道播出的一套真实记录幼儿园孩子生活的故事记录片,把一个个深层次的心理发展现象和一些孩子的成长经验带给观众。看完该片之后我不禁深深的被其感动,并引起层层反思。

再看《锡坤闯世界》这一集中,看着画面中的锡坤,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另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他与影片中的锡坤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可爱英俊,一样的调皮爱闯祸,就连闯的祸都是一样的。他叫洋洋。

在一段时间里她像锡坤那样特别爱扔玩具,往往是哗啦一下子把整筐的玩具全部倒在地上,我们几位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很生气的立即阻止他,接着就是对他严厉的批评,然后令他把玩具捡起。

但是他会很不情愿的捡玩具,会很抗拒,总要叫好几遍,很严厉的批评之后,他才会慢慢的把玩具捡起。我试过很多方式,但效果都不明显。当洋洋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而不往筐里捡时,我尽力控制着我的情绪,让他和我比赛向投球一样把玩具投入筐里,这样可算是让他把玩具捡进筐中,但仍不能制止他扔玩具的行为。有一次洋洋又扔玩具还不捡,我气坏了,把其他的孩子全部领出了教室,留下洋洋和另外一位老师,并告诉他不捡完玩具就不能走了,这一招还挺管用,洋洋快速的把玩具捡了起来,但还是不能让他停止乱扔玩具。也不能他每回摔玩具时,都把其他孩子领出去呀。

而影片中大李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她在孩子去午睡的时间里,让锡坤留下一段时间,当锡坤想仍撒玩具的时候给他一个默许的眼神,让锡坤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让锡坤尽情的享受玩具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所带给锡坤的这种游戏的快乐,并在旁边真心的和锡坤一块玩,这里只有锡坤一个人,这样既不会让其他孩子跟着学,又可以让锡坤玩个痛快,锡坤和大李快乐的玩着,那份快乐连我都觉得羡慕。锡坤玩够了,大李帮他一起把玩具收起放好,这时的锡坤则是心甘情愿的’收玩具了。

在故事的最后大李老师指出孩子进行空间的认识,完成空间建构的时候,因为成人们将一切东西都放置的那样整齐,展示不出孩子的建构的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孩子要把秩序打乱,然后在再把东西放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成人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学会秩序的归位。

我很遗憾在洋洋出像这种行为时我没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没能给洋洋正确的引导,而有时竟采取一些强迫恐吓的手段,我当时也确实认为洋洋的这种行为问题很严重,哪里知道这其实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小插曲。虽然没能用正确的方法使洋洋的行为得到改善,洋洋现在长大了一些,也不会经常把玩具往地上扔了,越来越乖,也越来越可爱了。

生活中本身就会有很多遗憾,教育中也一样,但遗憾会让人记忆深刻,也许遗憾与失败本身就比成功更能发人深思,让人不能忘怀吧!

纪录片中幼儿园的名字叫巴学园,孩子在里面是自由自在的,能自由的选择朋友,自由的选择游戏,老师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心,幼儿园好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我好羡慕生活在其中的那些孩子啊,想要再回到小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可惜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我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我希望我所教的孩子们也会像巴学园的孩子们一样,幸福、快乐、健康的度过幼儿园的生活,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2

今天看了第一集《锡坤闯世界(一)》。讲述了锡坤对一切都很有兴趣,都会去一探究竟。想起小时候去外婆家,在邻居家门前小树下石头堆里发现了一个石头,现在想起来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但我拿在手里,反复把玩,想象力就驰骋了起来,知道妈妈喊我要回家了,还舍不得,不断找借口不想回,只是想继续玩这块石头。外婆看出了门道,说让我把石头带回去玩,我就听话的回家了。但是回家之后,突然就没了乐趣,之前想象的景象怎么也连接不上了,也忘了都想到了什么了,反正就是对这块石头失去了兴趣,这个时候再去看这块石头,没什么特别的嘛,太普通了,让我再提不起什么兴趣了,便把它丢在灶火,后来就不知道哪去了。

幼儿园里那么多小朋友,老师怎么能照顾得来完呢?把老师的关心平均到每个人身上那是不可能的,肯定有某个小朋友获得的关爱多一点,其他的小朋友相对小一点。怎么得到老师的注意,得到更多的照顾,是人一辈子面临的问题呵!所以不是家长去请求老师去多关照一点,除非你与老师是亲戚关系,或者有其他的利益关系,否则这条路不是康庄大道。关键的是教会小朋友,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得到老师更多关照的方法,怎么得到上级长辈的特殊的照顾是一门学问!

看到李跃儿的博客,空间的名字特别值得玩味——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看待教育的好坏,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而不是从大人的角度去看,应该给他们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内容。成人的世界,成人的思考模式让他们以后再慢慢进入。

乖乖孩到底好不好?个人认为不好,那样的将来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或者是一个被别人领导,被别人支配的人。缺乏出格举动的勇气或是打破常规的勇气。小时候还是调皮捣蛋点好。但这个时候家长可要更加注意了,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肯定没有乖乖孩那样好实现!本来就调皮的他们未必就配合嘛!

小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接触自然接触世界,不断认识新的东西!开阔他们的眼界!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3

每看完一集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地感动。被大李老师及班上的各位老师感动着。正如冯教授说的: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第一任务就是要了解儿童、理解儿童。之前我也只认为我比较了解孩子,也比较尊重他们,但看完这部片子,我真的有些惭愧。从片子中老师们的行为看,我认为他们是真的把孩子们作为一个有智慧、有思想、懂道理的人,一个平等的对话的对象来对待的。比如辰辰在等南德这件事,开始我在想大李老师为什么不引导辰辰去交往别的朋友呢?

但后来我发现他在遵循着一个原则:尊重孩子,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把孩子放在了教育的绝对的主体的位置,老师只是发挥着观察、协助幼儿自我发展的作用。再如,辰辰在大雪天等南德时,也许处于爱护孩子的角度,我会把她抱进教室,而大李老师既表现出关心爱护,如把自己的围巾取下给孩子围上,更表现出理解和尊重,陪着她等。

片中象池亦洋这样的孩子每个班都会有的,每到这时,我都会希望如果到别的班就好了,或者有转到别的幼儿园的想法。而大李老师的耐心、语言、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她在保护着池亦洋的同时,也在保护着他的家长,没有告诉家长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各种行为,让这个打遍全班无敌手,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孩子,变得帮助他人,懂得分享,孩子愿意跟他玩。当家长们对池亦洋经常欺负同伴有意见,甚至想让幼儿园把他转走时,大李老师却肯定了池亦洋身上的男子气“给很多男孩子树立了榜样”,这句话让我很感动。大李老师背负着压力,留下他,给家长明确的交代,她做到了。这与我以前的想法真是天地之差啊!当池亦洋长大后,他会感谢遇到这么一个好老师,池亦洋的家长更会感动的。

大李老师对锡坤事件的处理,更让我震撼。对于锡坤这个小家伙所做的一切,我想不管在家还是幼儿园,都不会允许他这样做的,可大李老师做到了。试想我在工作中的一声声大声地呵斥,扼杀了多少孩子们的探索欲望,佩服大李老师同时,不免有些惭愧。

老师所给予孩子的并非一个“爱”字就可以诠释,则需要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提供适时的帮助。尊重孩子,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才是当今教育的最终目的。

片子里有太多我学习的东西,有太多感触、感慨。忽然找不出合适语言来形容,有心灵的震憾,有情感的升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父母和老师都会说是爱孩子的。但是怎样的爱才是恰到好处?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话题,也是现代教育理论时常争论的话题。而这部片子让我们看到了亮点,再爱也要有权利,再爱也要有规则。

真心希望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巴学园,是在和老师平等关系自由发展中长大,回归自然,那时候的生活就是教育。正如校车上那句意味深长的话“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4

《成长的秘密》是**记录频道播出的一套真实记录幼儿园孩子生活的故事记录片,把一个个深层次的心理发展现象和一些孩子的成长经验带给观众。看完该片之后我不禁深深的被其感动,并引起层层反思。

再看《锡坤闯世界》这一集中,看着画面中的锡坤,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另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他与影片中的锡坤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可爱英俊,一样的调皮爱闯祸,就连闯的祸都是一样的。他叫洋洋。

在一段时间里她像锡坤那样特别爱扔玩具,往往是哗啦一下子把整筐的玩具全部倒在地上,我们几位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很生气的立即阻止他,接着就是对他严厉的批评,然后令他把玩具捡起。

但是他会很不情愿的捡玩具,会很抗拒,总要叫好几遍,很严厉的批评之后,他才会慢慢的把玩具捡起。我试过很多方式,但效果都不明显。当洋洋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而不往筐里捡时,我尽力**着我的情绪,让他和我比赛向投球一样把玩具投入筐里,这样可算是让他把玩具捡进筐中,但仍不能制止他扔玩具的行为。有一次洋洋又扔玩具还不捡,我气坏了,把其他的孩子全部领出了教室,留下洋洋和另外一位老师,并告诉他不捡完玩具就不能走了,这一招还挺管用,洋洋快速的把玩具捡了起来,但还是不能让他停止乱扔玩具。也不能他每回摔玩具时,都把其他孩子领出去呀。

而影片中大李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她在孩子去午睡的时间里,让锡坤留下一段时间,当锡坤想仍撒玩具的时候给他一个默许的眼神,让锡坤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让锡坤尽情的享受玩具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所带给锡坤的这种游戏的快乐,并在旁边真心的和锡坤一块玩,这里只有锡坤一个人,这样既不会让其他孩子跟着学,又可以让锡坤玩个痛快,锡坤和大李快乐的玩着,那份快乐连我都觉得羡慕。锡坤玩够了,大李帮他一起把玩具收起放好,这时的锡坤则是心甘情愿的’收玩具了。

在故事的最后大李老师指出孩子进行空间的认识,完成空间建构的时候,因为**们将一切东西都放置的那样整齐,展示不出孩子的建构的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孩子要把秩序打乱,然后在再把东西放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学会秩序的归位。

我很遗憾在洋洋出像这种行为时我没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没能给洋洋正确的引导,而有时竟采取一些强迫恐吓的**,我当时也确实认为洋洋的这种行为问题很严重,哪里知道这其实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小插曲。虽然没能用正确的方法使洋洋的行为得到改善,洋洋现在长大了一些,也不会经常把玩具往地上扔了,越来越乖,也越来越可爱了。

生活中本身就会有很多遗憾,教育中也一样,但遗憾会让人记忆深刻,也许遗憾与失败本身就比成功更能发人深思,让人不能忘怀吧!

纪录片中幼儿园的名字叫巴学园,孩子在里面是**自在的,能**的选择朋友,**的选择游戏,老师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心,幼儿园好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我好羡慕生活在其中的那些孩子啊,想要再回到小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可惜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我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我希望我所教的孩子们也会像巴学园的孩子们一样,幸福、快乐、健康的度过幼儿园的生活,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5

《成长的秘密》是央视记录频道播出的一套真实记录幼儿园孩子生活的故事记录片,把一个个深层次的心理发展现象和一些孩子的成长经验带给观众。看完该片之后我不禁深深的被其感动,并引起层层反思。

再看《锡坤闯世界》这一集中,看着画面中的锡坤,我的眼前便浮现出另一个小男孩的身影,他与影片中的锡坤有着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可爱英俊,一样的调皮爱闯祸,就连闯的祸都是一样的。他叫洋洋。

在一段时间里她像锡坤那样特别爱扔玩具,往往是哗啦一下子把整筐的玩具全部倒在地上,我们几位老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很生气的立即阻止他,接着就是对他严厉的批评,然后令他把玩具捡起。但是他会很不情愿的捡玩具,会很抗拒,总要叫好几遍,很严厉的批评之后,他才会慢慢的把玩具捡起。我试过很多方式,但效果都不明显。当洋洋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而不往筐里捡时,我尽力控制着我的情绪,让他和我比赛向投球一样把玩具投入筐里,这样可算是让他把玩具捡进筐中,但仍不能制止他扔玩具的行为。有一次洋洋又扔玩具还不捡,我气坏了,把其他的孩子全部领出了教室,留下洋洋和另外一位老师,并告诉他不捡完玩具就不能走了,这一招还挺管用,洋洋快速的把玩具捡了起来,但还是不能让他停止乱扔玩具。也不能他每回摔玩具时,都把其他孩子领出去呀。

而影片中大李老师又是怎样做的呢?她在孩子去午睡的时间里,让锡坤留下一段时间,当锡坤想仍撒玩具的时候给他一个默许的眼神,让锡坤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让锡坤尽情的享受玩具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所带给锡坤的这种游戏的快乐,并在旁边真心的和锡坤一块玩,这里只有锡坤一个人,这样既不会让其他孩子跟着学,又可以让锡坤玩个痛快,锡坤和大李快乐的玩着,那份快乐连我都觉得羡慕。锡坤玩够了,大李帮他一起把玩具收起放好,这时的锡坤则是心甘情愿的收玩具了。

在故事的最后大李老师指出孩子进行空间的认识,完成空间建构的时候,因为成人们将一切东西都放置的那样整齐,展示不出孩子的建构的这方面的能力,所以孩子要把秩序打乱,然后在再把东西放起,来展示自己的能力,成人们正可以利用这一点引导孩子学会秩序的归位。

我很遗憾在洋洋出像这种行为时我没能看到这部纪录片,没能给洋洋正确的引导,而有时竟采取一些强迫恐吓的手段,我当时也确实认为洋洋的这种行为问题很严重,哪里知道这其实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段小小插曲。虽然没能用正确的方法使洋洋的行为得到改善,洋洋现在长大了一些,也不会经常把玩具往地上扔了,越来越乖,也越来越可爱了。

生活中本身就会有很多遗憾,教育中也一样,但遗憾会让人记忆深刻,也许遗憾与失败本身就比成功更能发人深思,让人不能忘怀吧!

纪录片中幼儿园的名字叫巴学园,孩子在里面是自由自在的,能自由的选择朋友,自由的选择游戏,老师有一颗非常宽容的心,幼儿园好像一个小小的社会,我好羡慕生活在其中的那些孩子啊,想要再回到小时候,和他们在一起。可惜时光是不能倒流的,我只能寄希望于未来,我希望我所教的孩子们也会像巴学园的孩子们一样,幸福、快乐、健康的度过幼儿园的生活,我会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6

影片中的锡坤正在经历空间敏感期,空间敏感期出现时间从1岁半持续到6岁左右,呈螺旋状发展。处在空间敏感期中的锡坤把各种不同的物品扔到垃圾桶中,扔鞋、翻书包、穿大人鞋等等的行为都属于空间敏感期的探索形为。从垃圾桶到小书包,从教具架到司机师傅的袖子,从大大小小的鞋子到钢琴,只要锡坤能走到的地方都被他探索了个遍。孩子不停的尝试来验证每一次尝试的后果是否相同,在不停的尝试中感受空间的变化。

处在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喜欢扔东西――从上往下扔,从近处往远处扔;喜欢从上往下跳;喜欢推着带轮的椅子跑来跑去;喜欢攀爬;喜欢走马路牙子,走不平的路;还喜欢把物体垒高,一遍遍地推倒重垒;喜欢钻到桌子底下,或者大纸箱子里;喜欢旋转木马,喜欢大人抱着他转圈;喜欢爬到沙发背上;还喜欢独自呆在一个空间里。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他们由此形成空间概念

照镜子:

1、你的孩子在2岁~3岁期间经常会反复扔东西,你是否认为孩子这是故意捣乱,当你给他捡起来,他会继续扔的时候,你是否认为孩子不听话?

2、孩子走路偏喜欢走坑坑洼洼的地方,喜欢走马路牙子的时候,你是否控制孩子不让孩子走?

3、孩子喜欢钻到床下或者沙发下面,或者桌子椅子下面的时候,你是否很生气地呵斥孩子,认为孩子不爱干净,不讲究卫生?

4、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爬高下低的折腾,你是否认为孩子太调皮?

上天为什么要给我们的儿童设定发展的敏感期呢?这是大自然的安排,大自然要留下人类这个物种,就会设定让这个物种不灭的机制,敏感期就是这样的机制。我们发现当儿童在某个敏感期的时候,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儿童的发展,所以,当我们不懂得孩子是在敏感期的发展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反复阻止孩子的行为,并认为孩子这样反复的行为是“不听话”。如果孩子听我们的话,就会违背大自然给予孩子的恩赐,即违背孩子自然发展的规律。

但是,由于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内在发展需求,所以我们会阻止孩子,打骂、呵斥、羞辱、否定等方式是我们常用的方式,这样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发展需求,但成人的打骂和否定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影响了孩子完成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

第二,孩子会产生自卑,不接纳自己,儿童将父母的对自己的评价看得很重要,父母的评价是儿童形成自我认知的基础,被父母否定无异于让孩子否定自己,父母的做法让孩子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不被父母接纳,不被爱;

第三,孩子内在需求发展被阻止,会让孩子内心烦躁,情绪变坏,“无故”发怒,寻气找恼,“无故”大哭。青春期的孩子便会更加叛逆。

如果敏感期没有获得满足,孩子在这个时期需要发展的能力就会缺失,同时影响自我认知。

每个孩子生来就是探索这个世界的精灵,他们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充满探索的欲望,大自然安排的他们在不同的年龄对不同的物质产生探索激情,这就是探索的阶段性,探索的阶段性让孩子的探索行为有序发展。这个有序表现为每个年龄的敏感期不同。儿童的探索行为是了解世界的平台,也是孩子保持住自己天赋的探索精神的载体,当我们期望孩子对将来的知识学习有极大的热情,期望孩子努力学习知识,考试分数高,孩子的求知欲望就要被保护好,这是基础。

二、在电影中大李老师是如何满足西坤内在发展需求的?

1、在西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捣乱”探索之后,大李老师开始引导西坤的探索向高一级发展,比如用蒙氏教具,使用蒙氏教具既满足了西坤对空间的认知,同时还发展了西坤的逻辑能力,同时将西坤引入“工作”的状态,这就是引领——向高一级的状态引导孩子;

这个引领很难,正是因为难,我们才要学习,看电影中大李的引领意识和方法,多体会。引领需要妈妈懂得,而不是敏感。

2、大李老师给予了西坤探索的安全感,在西坤将小方块倒在地上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西坤不断试探大李的反应,最后西坤获得安全感后不顾一切地开始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大李没有语言,但大李传递出来的信息足以让西坤感到被全身心接纳,被接纳以为着安全感的获得;

照镜子:当孩子在玩水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旁边不停地唠叨:“小心,不要弄湿衣服!”这句话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感受?这句话会让孩子失去探索水的安全感。如果在夏天,弄湿了衣服,给孩子带来对水的认知,可以不穿防水的衣服啊。

3、当西坤对小方块掉落在地上发出的声音感兴趣的时候,大李及时感觉到了西坤的发现,于是用小碗装上小方块泼向地上,让西坤尽情感受和体验这样的声音,这就是帮助,帮助西坤在这次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4、西坤发现大李的发卡后,大李取下来给西坤看发卡,同时让头发散落(那一刻,大李美丽无比)让西坤明白发卡的作用,大李随着西坤探索需求而满足着西坤;

5、当西坤的探索影响到集体工作时,为西坤单独安排时间满足西坤的探索欲望,这就是尊重个体的特性;

6、当西坤要将酱油倒入杯子的时候,大李无声地将杯子配合西坤,以免西坤倒泼洒,这个细节我不知道大家看到了大李的用心是什么?大李避免了西坤将酱油泼洒,让西坤感觉自己有能力,帮助孩子获得自信与自尊

照镜子:孩子在将水倒入杯子的时候,你是否在一旁唠叨:“小心,不要倒泼洒了啊!”或者孩子把水泼洒后,你不停指责“这么一点事情都做不好!将来能感什么!”

7、大李和巴学园的老师对孩子的帮助是无声的,我们没有听到任何一个老师在给孩子讲道理,他们都是用行为在帮助孩子,在雪地里,一个孩子摔到了,大李没有说:“孩子,你好勇敢,不怕!”大李感觉到孩子的尴尬,于是跑几步后自己摔倒,用这个行为告诉孩子:没有关系,我们都会摔跤的,这很好玩!这是在帮助孩子摆脱尴尬。这样的方式会让学习到,将来孩子会体谅他人的心境,像大李那样帮助他人摆脱尴尬的境地。这是身教!

8、西坤与女孩在收拾工作毯的时候,老师看到他们从两头卷工作毯,明知道这样不行,但老师没有上前来讲道理或者教他们如何收拾,而是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总结经验,最后自己完成。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做完工作的整个程序,包括归为这个最后的程序。

照镜子:孩子每次工作后,你是否要求孩子归位?在家里你自己的东西是否摆放有序?你自己是否在要求孩子归位的时候与孩子一起来归位?

归位是是孩子需要完成的一件工作。如何与孩子一起归位看大李如何做的。

儿童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学习的,而不是从我们的大道理中。我们习惯给孩子讲道理,结果我们发现孩子根本听不懂。

三、在满足西坤内在发展需求的同时,大李和老师们是如何帮助西坤建构原则的?

1、当西坤在试穿小朋友们的鞋子时,老师没有阻止西坤,而是等西坤试穿完后,告诉西坤归位小朋友的鞋;

2、当西坤在集体归位蒙氏工作教具时不停地“捣乱”,虽然大李知道这是西坤的探索热情,但影响了集体归位的环节,所以大李在告诉西坤没有作用后,让西坤坐反思角,阻断了西坤的这个“破坏”行为;让西坤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西坤的行为不被允许,这是用行动在告诉西坤此时此刻“不可以”做的事情。这是建构原则的过程。在建构原则的过程中,行动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儿童理解并感受。

3、西坤将钢琴盖的布拉下来,老师也没有给西坤讲道理,而是和西坤一起重新布置好钢琴。这让西坤知道不可以像刚才那样拉下钢琴的布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给孩子讲道理,还常常埋怨孩子不懂道理,孩子的确听不懂我们的大道理,但如果我们身教,孩子就会明白。在身教的过程中,我们没有羞辱、打骂、否定孩子,所以,孩子没有被伤害。关键是如何身教的问题,影片也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如何理解反思角对孩子的作用?

本身来讲,反思角没有对错,如何应用就存在对错了。反思角是阻断孩子当时错误行为的一种方式,不是惩罚孩子的方式,大家要注意区别这一点,这很重要!慎用反思角,如何使用请群友自学。或者赏析结束后大家继续讨论。

五、什么是对孩子的尊重?尊重孩子与顺从孩子的区别是什么?

这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什么是尊重孩子,在每一次的赏析中我都提到这个问题,尊重孩子是指尊重孩子内在发展规律。

比如孩子在一岁半前有口唇期,这个时期口唇是身体最敏感的部位,孩子需要用口唇来感知身边的物体,于是孩子见什么就啃什么,吃手指,啃玩具,凡是能够用嘴接触到的物品孩子都会“啃”,如果这个时期我们不允许孩子吃手,不允许孩子啃他玩具,就违背了孩子内在发展的意愿,阻碍了孩子的内在发展,不尊重。

那么我们要如何做呢?给孩子准备可以啃的东西,包括干净的玩具,硬的软的不同形状的。这就是顺应孩子和帮助孩子发展。你在孩子的口唇期是如何做的呢?

还有在腿的敏感期,孩子喜欢不停地走路、上楼梯、走凹凸不平的地方、走有水洼的地方,你是否为了孩子的安全和保持衣服裤子的干净而阻止了孩子?

再比如,儿童在5~6岁有一个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文化“如饥似渴”,当孩子到5~6岁的时候,对物质的基本探索已经不能够满足儿童的精神需求,他们开始转向对人类文化的探索,这是儿童发展的一个规律,儿童在这个时期完全是发自内在的力量让他们对文化的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看见广告牌上的字就问怎么念,自己认真读绘本上的每一个字,读不懂的字还主动来问……不放过他们感兴趣的任何文字,如果这个时期我们阻止孩子认字读书,就违被了儿童的内在发展规律,就是不尊重孩子。目前,更多的父母在孩子文化敏感期没有到来的时候就强迫孩子识字、背经、颂文,更多的父母用大量的时间阅读,占用孩子大量本应该用于孩子工作的时间来学习文化,使孩子需要在工作中发展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使用工作材料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失去发展机会,同时孩子通过工作保护自己天生的专注力、意志力、探索能力等机会也丧失,当孩子进入文化敏感期后已经丧失学习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6岁前用大量的时间阅读、识字、背英语等,看似孩子学习到了很多文化知识,但孩子的内在发展已经被破坏。这就是不尊重孩子。这样被破坏的孩子在上小学后自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上课不专心(专注力不足)、手不停地有小动作(搓衣角、玩小东西、搞小动作)、完成作业拖沓、做事情拖沓、缺乏完成一件事情的毅力等等。

照镜子:

1、你每天用于让孩子工作,或者引领孩子工作的时间是多少?

2、你是否很在乎孩子记忆词语或者英语单词的数量,一旦想起来就考核孩子一通?你的考核方式可能是随便的温和的善意的问一问“昨天的那个字还认识吗?”,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每天的学习变成为了你的考核,而不是自己的热情在引领自己学习,同时给孩子带来自卑感,因为他可能记不得了。

3、你是否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几乎占据孩子自由活动的三分之二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或者让孩子自己阅读?要知道阅读带给孩子的是间接经验,儿童要在直接经验中获得发展。在这一点上我要提醒深圳的家长朋友,因为我发现深圳的家长用大量的金钱给孩子买书阅读,而不知道要引领孩子工作。

4、你是否要求孩子见到你的朋友(对孩子来说是陌生人)的笑脸相迎,并要打招呼。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当孩子见到自己的朋友,他自然会笑脸相应的。像大李那样引导西坤就是尊重。

现在,我们知道尊重孩子的内涵是什么了吧,尊重孩子的内在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内在发展的权利。这个规律是一个人青春期心理发展的规律。我们如何尊重孩子的这个发展规律呢?首先要懂得这个规律才懂得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情绪、心理活动,其次要积极配合孩子参加有异性的集体活动,注意孩子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告诉孩子交往的原则和底线,越过底线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等等,这就是尊重了孩子。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异性交往就认为孩子早恋,加以阻止,孩子这个时期的发展就被破坏了,就是不尊重孩子。

懂得了我们刚才讲到的尊重孩子,就能够区别尊重与顺从孩子的区别了,这就是界限,很多父母说把握不住界限,其实是不懂尊重的内涵。一般把尊重混淆为顺从孩子的父母,是没有真正搞懂什么是尊重。

我们成人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内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第一要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像大李那样懂得西坤的发展,并顺应西坤的发展;第二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就像大李和巴学园老师那样去帮助孩子。

以上是《成长的秘密锡坤》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49895.html

(1)
xiaoyanxiaoyan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