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不仅仅限于对作品的简要描述和评价,而是需要发掘作品所呈现的文化、社会、人性等方面的内涵,对其进行深入地剖析和解读。通过观后感的撰写和分享,可以促进个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并且为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契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范文](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28061220877.png)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
当我看完《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之后,改变了我过去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首先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渐进的理论。在我的印象中,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观点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可实际上,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论述、按照此片中说的是:“在少数的一些西方国家中,会沿着这样的规律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误读,导致一些国外媒体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加以指责:“正因为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导致了中国目前发展的不平衡。中国只有放弃社会主义,施行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十分荒谬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是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或是新中国,都是一些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很短地经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国家,取得了众多的发展成就。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民主德国建立了完善的儿童保障体系,新中国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等等。更何况,这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封锁下取得的成就,就更值得人们赞叹了。这就证明:社会主义同样可以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发达的工业强国,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其次便是对马克思“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解。有的人认为:物质决定论,就是因为他对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感兴趣,放弃了对人精神世界进行的探索。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非常狭隘的’。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想主要是受意识形态原因的影响,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偏见。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因为物质产品的支持和保障,才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追求和意识领域的探索。
当今世界存在着很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质疑,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的偏见。在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些人将社会主义视为洪水猛兽,对于马克思的态度是大加批判。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把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归因于马克思,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成了这一切发生的根源。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曾在演说中公然提出“提防共产主义的威胁”。这种思想差异的存在,也使得“误会分歧”发生的越来越多。
我们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见证者与建设者,需要不断钻研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党的指导思想最新理论成果,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洞察与解决问题,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已经树立了无私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我们作为年轻的乡镇基层干部,唯有将宝贵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之中,它才能绽放绚烂永久的芳华。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2
近日,我观看了五集央视对话栏目之《马克思是对的》。这是一档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同时又浸润着理想情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节目,很励志。三十年前,我就读过有关马克思的传记,今天观看这个节目,我再次深深为马克思的品格和他的著作所折服。“真理之光,跨越时空,映照当下”,借用节目中中的一句话,我认为马克思高贵的品格及其思想的光芒,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定会历久弥新。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自小聪明好学,23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按照常理,他可以过上轻松、富足的生活,可是,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我们选择职业所应遵循的重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 ,他甘于过清贫甚至艰辛的生活。从为《莱茵报》撰稿到编写《前进周刊》,青年马克思写就了大量的檄文,针砭时弊,关注普通民众,持续地为民众的利益而呼喊,对德国的专制主义予以犀利批判,他也因此陷入了被开除国籍、驱逐出境、被政府派出的流氓殴打等不幸遭遇。长期颠沛流离的侨居生活,使马克思全家极度贫困。因为贫困,三个孩子不幸也在他自己的怀中死去,但悲痛欲绝的他,从来没有被困难所打倒。 “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够成为伟人”。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没有精力为自己的小家去工作赚钱,而是凭借着顽强意志和博大的胸怀,赢得了战友的尊重,也使恨他的对手心生敬佩。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
马克思高贵的品格还体现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是泛泛空谈,而是脚踏实地、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学习,去顽强奋斗。大学期间,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据他就读的校方估算,他一年的读书量是普通大学生十年的读书量,而且这些书大部分还是“超级烧脑”的学术著作。马克思被很多人誉为天才,但我认为他的天才是和他年轻时勤学、博学分不开的。曾经,为了写作和查阅资料,他长期在大英图书馆伏案学习,桌子下面的地面磨出了两个脚坑。晚年,为了研究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形势,他努力学习俄语,终于在一年后能够看懂俄语原著……,这些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无需赘述,而我想要说的是,马克思这种刻苦钻研和拼搏奋斗的精神应该被我们每个人,尤其是青年人所铭记、学习、发扬。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3
当毛概老师直抒观后感作业,《马克思是对的》毋庸置疑该课题就是对的,如若马克思不对和曾有会有今天的中国呢?马克思部队那为什么新中国会毫不犹豫地走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呢?种种迹象便证明是对的。
第一节“你好马克思”,介绍马克思的生平,讲述青年马克思为社会人类服务,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不断剥削工人阶级,马克思脚踏实地,刻苦学习,1841年成为德国年轻的哲学博士。马克思深入群众,批判专制,怀疑权威。由此我想到中国也有一位思想人士,在乱世却坚持自我,批判专制,用笔唤醒沉睡的中国人民,那便是鲁迅先生,用笔杆子叙写生平往事,讽刺现实社会,呼喊新社会。
第二节“洞悉世界的眼睛”,直接点明唯物史观正确打开了历史,而唯物史观也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主要是说明实践是核心。历史上的多种革命,多种事件都无一例外体现着实践是核心,中国的特色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第三节“不朽的资本论”,当西方的金融危机涌现,马克思的《资本论》不断脱销,因为《资本论》揭示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是生产相对过剩。资产阶级私有制,雇佣劳动的制度没有变。其中体积的工人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家的秘密,让资本家雪球越滚越大。直至今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会爆发经济危机,尽管随着历史长河的演变,资本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本质并未改变,根本矛盾未解决,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会发生危机。结合该内容在中国显示的便是‘次贷危机’,对于中国的意义,实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主要注重效率,会增加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主要通过制度,政策法律调节。中国结合自身实际通过精准扶贫,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让利于民,为人民服务。
第四节“解放全人类的胸怀”。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奠定了科学理论之基,阐明了人类的发展轨迹,指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政党,并希望无产阶级走向美好社会。十月革命是先进的无产阶级有了自己政党的有效实践,为后来世界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五节“千年思想家”,主要讲述马克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自己阅读的名人作家思想加以糅合,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通过自己严谨,治学,探求真理不妥协,怀疑权威的态度,将其理论不断完善,影响着列宁,形成了列宁特殊的理论引导“十月革命”。整个中国共产党翻译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直至今天马克思主义也不断被中国化,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思想,于中国实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并更为坚定地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14亿多的中国人民,将不负时代使命,续写中华民族复兴新篇章。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用马克思不断武装着自己的大脑,并探索未知的领域。我们新青年将会承接马克思的思想火炬,一步步传递下去。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4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5
当人们开始谈论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说明目前主流的资本主义出现了问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和金融霸权等痼疾纷纷显露,尤其是近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由资本主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让资本主义制度受到广泛质疑。
片中对十个西方常见的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逐一进行了反驳,从而还原了马克思的本质,并做了形象的比喻:马克思主义者就像一名医生,医生深知有病的人才会找医生,疾病被治愈后自己就会失去价值,但还是尽心竭力救治病人。马克思主义批评者提出“马克思主义最为过时之处在于它过分痴迷于乏味的阶级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恰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为整个社会这个病人尽心竭力地救治。
阶级的定义不是由风格、地位、收入和职业来确立的,阶级问题谈论的是你在某一特定生产模式中所处的地位,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出现矛盾时,便会有阶级斗争。随着时代变迁,阶级构成一直在变,但是阶级从未消失,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上层建筑的理论没有改变。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剥削、压迫关系,到如今企业与劳工之间的劳动法保护,以及近几十年来兴起的女权运动和环境保护运动,这些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演变结果,这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一直都在救治社会这个病人。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注重实践的理论,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理论,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要追求本质看现象,只有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内在,才不会在不断变化的阶级构成和生产关系中惊慌失措,不知如何下刀。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6
观看了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对于马克思生平有了更全面细致的了解。作为文科生,虽然学了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始终没有去细究伟大理论究竟来源于如何伟大的灵魂。而如今已懂得,世上哪有随便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事业而奋斗的伟大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才最终形成如此深邃的思想理论体系。也正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超越人类普通定义的友情,才能相互扶持,共同形成智慧的结晶。
一、关于理想
理想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想是实现人生的某个目标,多为物质性的。再高尚点,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生的意义。但马克思的理想是实现全人类的幸福,这个出发点就决定了马克思的思考层次必定超越常人。站在人类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宇宙视角思考问题,才会不在意眼前的得失、个人的得失、物质的得失。马克思的一生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其精神世界的富足无人能及。只有伟大信念的指引,才能排除现实生活的种种艰辛,用一生去践行为人类奋斗的伟大事业,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影响人类命运的伟大思想,指引了千千万万的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的剥削中站立起来,站上人类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年轻干部,要学习马克思,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以此为目标追求一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一定是那个伟大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关于友情
友情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友情就是三五好友聚聚会、聊聊天,亦或是相互之间帮个忙、搭把手。这是常人之间的友情,无可厚非。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却为世人树立了伟大友情的榜样。恩格斯为了让马克思能安心从事理论研究,长期在经济上赞助马克思,而当恩格斯陷入困境时,马克思也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寄给恩格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理想,为了追求真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计个人物质上的得失,在生活中相互帮助,在思想上一起探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友情,正是因为他们有崇高的信念和伟大的人格。作为年轻干部,也要多交有共同理想和高尚人格的朋友,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7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马克思是一个很熟悉的人物,从小学到大学乃至工作后,一直在马克思理论的熏陶下长大,马克思的思想已经深入内心。通过观影《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走近了马克思,了解了马克思的生平和志向,使他的形象在我的内心更加的鲜活。总的来说,有以下三方面体会:
一、立志。成大事者,必有大志。没有志存高远,就无法突破平庸的界限。马克思在17岁中学毕业的时候就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奋斗的理想,这让他能够舍弃小我成就大我。这让他可以在生命中可以甘于忍受贫穷,愿意舍下安逸,始终不渝地为人类地事业不懈努力。社会是由人组成地,我们每个人地理想组成了社会地前进地方向。如果我们选择自私、封闭、短视地理想,就会让我们的社会环境变得冷漠、功力,而这最终会放射于我们自身。因此,我们的理想,应该至少与社会前进的方向相一致,把自我实现同人类进步结合起来,以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勤学。马克思酷爱阅读,他写作《资本论》40年,研究了1500多本书,并且涉及了经济、历史、统计学、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甚至解剖学等方方面面。他还喜欢阅读文学作品,他把阅读文学作品当作精神上的休息。同时,他在阅读时非常注重笔记功夫,在他的笔记中,密密麻麻的记录了他对所读书物的理解和要点。他把这些笔记放在特定的地方,需要的时候随手都能翻出来,他对这些笔记的使用已经到了如臂使指的地步。我们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他这种勤学的态度。博览群书终身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像马克思那样,把他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才能持之以恒。
三、笃行。立德立功立言,想要立事,关键在于行。马克思毕生都在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思索,忘我工作,经常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6个小时。马克思墓碑上的写着:“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不光是一位哲学家,他还是一个实干家、革命家。他的一生是不断实践自己思想的一生。马克思认为,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来说,不是想得太少,而是想得太多。真理不应该光到顶层去寻找,也要到生活的底层去发现。马克思到工人住宅区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不遗余力地关注劳动生产。这样地亲身实践,才成就了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
站在新时代地起点,作为新时代地中青年干部,我们有责任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地光荣使命,立定志向,勤学笃行,让自己不负于这个美好地时代。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8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9
作为一名标准的80后,马克思的名字如雷贯耳。我从书本上、电视上无数次见到过马克思的名字,也无数次地学习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历史等理论。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当我再去思索我真的知道马克思吗?似乎确实难以作出一个肯定性的回答。马克思也似乎成了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当带着思考看完《马克思是对的》后,我对马克思的形象突然立体了很多,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有了更多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节目通过《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5集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伟大,至今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构想仍在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伟大使得我们只能以瞻仰的角度去看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马克思的平凡故事,这更让我感想万千——平凡马克思何以伟大?
马克思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这是一个出生平凡的马克思;马克思不善理财,他留有一把浓密的大胡子,穿着不修边幅,一度穷困潦倒,这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在爱情上面临着考验,年轻时对燕妮进行了疯狂的追求,为她写了无数首情诗,但他与燕妮的爱情曾遭到燕妮父母的强烈反对,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爱情长跑才终成眷属,这是一个离不开“爱情”的平凡马克思;马克思在工作中与恩格斯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但生活甚至只能靠恩格斯的经济救助,这是一个生活离不开朋友的平凡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也曾叛逆过、迷惘过、苦恼过,这是一个有“烦恼”的平凡的马克思……马克思的“平凡”人生与我们现代青年何其相似,甚至更为平凡。
而当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的话语时,当“平凡”的马克思立志选择一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时,“平凡”的马克思不再平凡。马克思一生不为了钱、不为了权,而是“为人类幸福而工作”。正是这个信仰使得他一往无前。他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坚持梦想、敢于批评、勇于实践、不畏苦难,一步一步朝着那个最初的梦想靠近,从而成就了举世名著《资本论》的诞生。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跨越了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无疑是伟大的,他是我们的革命导师、伟大思想家。而马克思用他的整个人生践行着他青年时树立的人生理想所起到的标杆和榜样作用,同样应是我们青年干部的“指明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将平凡的人生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成就不平凡!
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10
《马克思是对的》五集有理论深度、思想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通过故事讲述和互动问答,重温马克思光辉足迹。《你好,马克思》《洞悉世界的眼睛》《不朽的资本论》《解放全人类的胸怀》《千年思想家》每集都围绕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展开,集集精彩,从中本人有感有四。
一是要有梦想,勇于实践。马克思在他中学毕业后,树立了“为全人类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之后就开启了不断奋斗的状态,踏上了走向伟大事业的征程。期间他经历了被剥夺国籍,穷困潦倒,妻子病重,丧子之痛,这些并没有将他打倒;他书写《资本论》自学6国语言,研读了近本书籍;他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实践经验,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他以坚强的意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追求的梦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二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革命情谊坚如金。1844年8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法国巴黎的咖啡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成就了两人近40年的革命友谊。在长达40年的漫长革命岁月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互相关心,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兄弟般的情谊和伟大的革命友谊。至此本人感觉,成就伟大的事业除了个人的努力,家庭支持,同样离不开志同道合的同志,需要一个团队和组织去共同完成。
三是紧随时代,创新宣传形式,大道至简。伟大的理论枯燥而深奥,我们总是以瞻仰的角度去了解他,仿佛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朋友们或许无心去研读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无法走进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同样也领略不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但是通过《马克思是对的》这种大型通俗理论_对话节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多媒体场景仿佛还原的历史,语言朴实,通俗易懂,感觉马克思就在我们身边,也一下子拉近了马克思与我们的而距离,使我们对马克思产生兴趣,对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产生兴趣。这让我想到,我们作为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理论,宣传政策的时候,也要创新宣传方式,用平实的语言,贴近群众的生活,将政策的宣传融入到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去,在潜移默化之中宣教于民。
以上是关于《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7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