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工具,它不仅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和掌握知识。教案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导航仪一样,能够引导教师技能娴熟、策略恰当地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提高效率、减少教学误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仅供大家参考。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部编版小学语文花之歌教案](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4/image-315.png)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1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
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
(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
(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
(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
(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
(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
……
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
(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
(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六、延伸阅读,交流感受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七、布置作业
1.以“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2
设计说明
《花之歌》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也展现出纪伯伦“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这首散文诗表面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课文,以课文前的导读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以读促思,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的“花语”,体会作者奇特的想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预设:
生1:花会唱什么歌?
生2:这里的“花”是什么花?
生3:作者是谁?
2.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作者的了解:纪伯伦,黎巴嫩著名的诗人,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纪伯伦的散文诗轻柔、凝练、隽秀、清新,“平易中发掘隽永,以美妙的比喻启示深刻的哲理”,这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纪伯伦风格”。他的作品以散文诗为主,通过奇特大胆的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根据这段文字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学习课文。
预设:
生1:我想通过课文前的提示去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人的想象。
生2:我想通过多读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生3:我想了解诗里有没有蕴含什么哲理。
生4:我想把它背下来,感受纪伯伦语言的美。
……
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怎样学习课文,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如果阅读目的不同,就要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联系生活实际,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像星星坠落在草丛里。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体会这首散文诗隽永的意味。(2)了解这首散文诗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拟人化的写法。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教学反思
1.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的特点。内容上保留了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不适多做分析理解。因此,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文字,根据文字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欣赏花的美丽。学生的情绪逐渐被感化,逐渐由“形”体会到“神”,由“景”体会到“情”,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花充满着喜爱与赞美。
2.语言美是散文诗的一大特点。因此,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进行反复读,才能逐渐走进作品的意境中去,才能感受到文字的韵味。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3
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书写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ng )孕育(yn )摇曳( y)馥郁(f)赠予(yǔ)
硕大(shu)琼浆(qi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教学反思:
1.理解散文诗中的意象,并展开大胆的想象,感悟生活美好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并生活的珍爱。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含义,感悟道理。比如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就表明作者的态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4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5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人们都喜欢花,那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鲜花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我们随时随地可见那些美丽的鲜花:生日宴会上的康乃馨,婚礼现场的红玫瑰,校园花坛里的白牡丹……人们赋予鲜花许许多多的含义。今天我们就来加深对花的认识,让我们来看看黎巴嫩的纪伯伦是怎样看待鲜花的。(板书课题:花之歌)
2. 纪伯伦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谈话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课件2】
苍穹 坠落 孕育 冠冕 赠予 祭献
摇曳 旖旎 馥郁 凝视 琼浆 婆娑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
(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板书: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诸元素之女 礼品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感性体会纪伯伦散文诗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2.教师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3】
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花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变黄,冬天枯萎。等到春天来临,鲜花又重新开放。在自然界周而复始,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出示课件4】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我”是野地里的花,“我”在晨风中看着太阳升起来,光明降临;傍晚时分,群鸟归林,我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从西山头落下去。“我”是属于自然的,我享有和自然界其他生命同样的生活。)
【出示课件5-7】本文想象奇特,综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说一说。
(文中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
预设:“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我是星星”“我是诸元素之女”“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这些句子都是比喻句。
“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这些句子都是拟人句。
“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这组句子是排比句。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板书:仰望高空 对光明心驰神往)
五、对比阅读,学会想象。
1.自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说一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想象奇特)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在叙述中加上奇特的想象,让文章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话语 ┐
│星星 │
花之歌 ┧诸元素之女 ├ 仰望星空
│礼品 │ 对光明心驰神往
│婚礼的冠冕 │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6
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板书设计:
15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7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淘、簸、涯。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把对句子的理解和想象结合起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作者及其作品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上课前,我们一起观看一段关于黄河的录像。播放课件: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唐代诗人刘禹锡笔下黄河的风采神韵吧!
3、板书课题:浪淘沙。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
2、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集体读同桌对读
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句。
1、学习第1、2句。
(1)出示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2)指名读、全班齐读诗句。
(3)分小组学习、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你不懂的?
(4)学习汇报。教师随机答疑。(板书:浪淘风簸)
(5)咱们可以用什么词概括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气势雄伟)
(6)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把黄河的这种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力量美表现出来吧!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2、学习第3、4句。(出示3、4句诗)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直上银河去做什么呢?(板书:直上银河)
(3)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脚步,沿着黄河顺流之上,到那天上的银河之畔,探访牛郎和织女。男、女生读诗句。(板书:想象写实)
3、指导朗读。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5、尝试背诵。(指名背。全班背。)
四、拓展延伸,保护黄河。
1、诗人向我们展示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黄河。黄河历经千年,如今怎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黄河被污染的素材。
2、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
3、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献计献策。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8
一、导入。
古人有在墙壁上题诗的习俗,有些题壁诗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些则直抒胸臆,这首诗属于前一类,写的是湖阴先生的住宅,却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湖阴先生是北宋隐士杨德逢的别号,他的住宅在金陵(今南京市)钟山半山上,叫“半山园”;王安石罢相后也住在钟山,跟他成了邻居,时有往来。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其时诗人62岁。
二、读读讲讲问问。
讲:①“长扫”的“长”,有“常”义,长扫即经常打扫。
②“静”,通“净”。
③畦(印),田园中的小区。
④护田,将田周边的水写成有情之物,仿佛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稻田,不使受到侵犯。
⑤排闼(伯),把人在门中可以看到两座山,说成山不请而自将青色送人门中,山也成了有情之物。
按:“护田”一语出自《汉书?西域传》,指汉王朝派兵保护垦田事。“排闼”一语出自《汉书,樊哙传》,大意是,汉高祖卧病,不接见任何人,樊哙却不顾禁令,排闼而人。学生不问,可以不讲;
问:这首诗先写庭院之内,后写庭院之外,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台阶上没有苔藓,显得光洁可爱;院子里花木成行,散发着清香。院外:有山有水有田,满眼青绿,显得恬静、优美。)
问:你能看出这是一个隐士之家吗?(从环境看,它远离尘嚣而风景优美,适合隐士的意愿;从院内看,住宅简朴,符合隐士的性格;从主人的生活状况看,他与世无争,以打扫庭院,手栽花木自娱,正是隐士的生活习惯。)
问:诗人借写隐士住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自由发言)
三、总结。
读这首诗要注意两点:一是诗人罢相后对世事的淡泊心情,对湖阴先生的隐居生活颇有艳羡之意;二是炼字好,特别是“护”“排”“送”诸字,把山和水都写活了,值得品味。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9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文中花的各种形象。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并阅读相关的美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品悟,继续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花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学习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笔下花的不同形象。
2.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
继续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纪伯伦的相关资料。
04
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为什么喜欢?谁能背一背描写花的诗词或文章片段?(学生自由说)有一位著名的黎巴嫩诗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花,那他对花又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呢?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走进《花之歌》,走进花的世界。(板书课题)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交流资料,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纪伯伦的资料。
(2)教师简介作者及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情感,读出语言的节奏感、音律美。
2.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学生讨论后归纳: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一系列“我是什么”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了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在做什么”的句式继续描绘花的形象。
三、再读课文,感知形象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问题及学习要求:课文题目是《花之歌》,可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我”是花?花又具有哪些形象?
(1)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在相应的位置作上批注。
(2)读完后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用“读到……时,我仿佛看到花儿……”的句式,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花的各种形象。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
(1)读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时,我仿佛看到花儿花开花落,来年又开花的画面。(花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读到“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绿茵中闪闪发光的画面。(高洁夺目。)
(3)读到“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时,我仿佛看到了花儿在人们的微笑中传递,在幸福的婚礼上散发芬芳,在死者的葬礼上默哀。(对人类无私奉献。)
(4)读到“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美丽的原野上摆动身姿,在风儿的吹动下散发清香。(与万物和谐共处。)
(5)读到“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时,我仿佛看到花儿在抬头追求光明。(向往光明,积极向上。)
……
3.汇总整理,感知形象。
(1)在文中,作者将花比作了什么?(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儿怎样的形象?(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无私奉献、积极向上。)
(2)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作者写花的各种形象的意图。
(作者在文中其实是以花自喻,借花来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特想象
1.仔细阅读课文,揣摩文中的想象。
2.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大胆想象。
(1)如果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还会做什么?(生自由发言)
(2)对比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想象,找出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小组交流。
五、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在写人,诗人以花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六、延伸阅读,交流感受
1.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找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
(2)同桌交流:说说这段文字与课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全班交流小结: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2.思考:面对同样的夜,杨柳与水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同?作者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七、布置作业
1.以“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春风之歌”等),仿写一首散文诗。
2.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花之歌
礼品、冠冕、祭献星星、诸元素之女 追求光明享受世界无私给予
05
这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诗,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在具体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知花的各种形象,在读中感受奇特的想象。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以“________之歌”为题,仿写一首散文诗。学生习其言,悟其法,仿写他物,可谓是读写联动,相得益彰。
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穹”、“孕”等10个生字。会理解“苍穹”、“旖旎”、“琼浆”等词语的意思。
2.阅读诗一般的语言,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2.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想象,体会花儿向往光明,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准备:
1.关于花的诗句。
2.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请看下面一组诗。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三首诗中都写到花。花是美丽的,带给大自然以多姿多彩,带给大自然以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一首散文诗《花之歌》,诗人纪伯伦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所以他笔下的花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了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这花给人以启迪,富有生命的内涵,接下来请跟随诗人,走进花的世界吧!
2.板书课题:4.花之歌
3.介绍作者。
纪伯伦是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苍穹( qióng )孕育(yùn )摇曳( yè)馥郁(fù)赠予(yǔ) ......硕大(shuò)琼浆(qióng )鸣啭( zhuǎn )婆娑( suō)冠冕(miǎn )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苍穹”的意思是:天空。
②难字突破法。
“心驰神往”中“驰”的意思是飞奔,词语的意思是:心神奔到所向往的地方。形容一心向往。
③查字典理解。 祭献:祭祀供奉。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顾影自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
孤芳自赏:把自己比作仅有的花香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3.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首散文诗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讲述了花的成长与芬芳,以及花凋谢的过程,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四)品读句子,展开想象,感受花的美好。
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让人感受到花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神秘,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享受。
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
花儿悄悄开放的时候,有早晨的风相伴,风儿在祝贺我,为我的开放而鼓掌……傍晚,太阳就要远去,我和一群群鸟儿送别太阳,很真诚地对太阳说:“太阳,明日见!”
师:对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和谐,这就是生命的芬芳,非常的自然!
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读着这些句子,你受到了哪些启迪与感悟呢?
生: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享受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 生:我懂得了人要追求光明,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便乐观地、开心的生活。
(五)总结课文,拓展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拓展美文。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 找一找作者想象奇特的地方,并谈谈你的感受。
以上是花之歌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评价标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另外,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多多关注本站。
本内容由xiaoya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1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