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科普”指的是一种普及健康知识的方式,通常是通过媒体或社区活动等渠道,向公众传授关于健康保健、疾病预防、营养饮食等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涵盖广泛的领域,例如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心理健康等。科普的意义在于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健康问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预防疾病,还可以减少对医疗系统的压力,降低医疗成本,从而整体上改善公共健康。以下是有关于健康知识科普的有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健康知识科普 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5篇)](http://wimg.puchedu.cn/uploads/2024/05/20240522024035434.jpg)
健康知识科普1
寒假期间预防近视健康科普知识
1、寒假放假在家,近视发生的风险会减少吗?
寒假时间如果家庭作业或看书等近距离用眼时间较多,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视屏时间过长,没有足够的阳光下户外活动等,反而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
2、寒假在家视屏时间增多,预防近视应注意什么呢?
控制视屏时间,选择较大屏幕电子产品。学龄儿童青少年娱乐性视屏时间每天累计不宜超过2小时,为预防近视的需要控制在1小时内为宜,半小时中间休息3~5分钟。线上学习时间,小学生每天不超过2.5小时,每次不超过20分钟;中学生每天不超过4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
另外选择电子产品时屏幕的大小很重要,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屏幕较大的电子产品,并尽量远距离观看。建议的优先顺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最后为手机,最好选择将视频投影到大屏幕或链接到较大屏幕的电视上,增加观看距离,尽量选择屏幕分辨率较高的电子产品,以减少用眼不适和疲劳。
3、看电视、电脑和手机有适宜的推荐距离吗?
儿童青少年观看电视距离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脑的水平观看距离不小于50厘米,手机的观看距离不小于40厘米。
4、线上学习后,眼睛放松有方法吗?
线上学习期间,增加活动性休息时间不仅可以放松睫状肌、减缓眼疲劳,还可以减缓大脑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紧张情绪。建议经常去阳台、窗户等有自然光的地方,尽量在光线充足时进行书写、阅读,中间休息时尽可能多眺望远方。做到:①连续视屏学习时间超过20~30分钟,至少活动性休息5~10分钟;②视屏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稍用力闭眼、睁眼,上下左右转动眼球,放松眼睛;③线上学习之余伸展腰臂,可在室内走动、做体操、下蹲运动、仰卧起坐等;清洁双手后做眼保健操;立于窗前、阳台或门前,向远处眺望。
5、寒假期间天气很冷,在室内运动可以预防近视吗?
室内运动可作为长时期近距离读写和视屏时的一种休息眼睛的方式,但有效预防近视最倡导日间户外活动。目前研究认为,阳光是全光谱光照,强度高,人类眼睛自然适应。同时,阳光大自然光线可以使促进视网膜释放中多巴胺,从而延缓眼轴增长,从而帮助预防近视。同时,户外活动还因为视野开阔对保护视力也能起到帮助作用减少周边离焦性近视。因此,室内运动没有足够的阳光,视野狭窄不能代替户外活动。孩子日间在户外接触大自然光线(阴天、晴天均可),视野开阔,可更有效预防近视。
如因疫情防控需要居家隔离,可通过阳台、窗户或自家庭院“目”浴阳光,接触自然光线。
6、日间户外活动预防近视,有时间量要求吗?
每天户外阳光下活动时间建议不少于2小时,近视儿童青少年建议更长。
从预防近视的角度,日间户外活动关键是户外,而不是活动内容、方式和强度等。同时,户外活动要因地、因时安排,注意安全、补充水分和避免强光直射。
7、家里的桌椅高度对视力有影响吗?
有影响。为确保儿童青少年在家能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减少学习疲劳,家长应为孩子提供适宜的书桌椅。
对于有可调式书桌椅的家庭,根据“坐于椅子/凳子上大腿与小腿垂直、背挺直时上臂下垂其手肘在桌面以下3~4厘米”的自我监测原则,调节书桌椅高度。
对于没有可调式书桌椅的家庭,根据上述自我监测原则加以调整。若桌子过高,则尽可能使用高一点的椅子,并在脚下垫一脚垫,使脚能平放在脚垫上,大腿与小腿垂直。桌子或椅子过矮时,将桌子或椅子垫高。
8、端正读写姿势很重要,家长和孩子应该怎么做?
做到“三个一、不偏头”。所谓“三个一”就是“一拳一尺一寸”:一拳,胸前与桌子间隔一拳(一个拳头的距离);一尺,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33厘米的距离);一寸,握笔手指要与笔尖之间一寸远。还要特别强调一下“不偏头”,长期偏头看书、写作业,易引发单眼近视,家长和小朋友们都应特别注意。
9、白天房间光线过亮或过暗有解决办法吗?
当白天自然光线过强时,宜使用窗帘遮光,并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调整窗帘。当白天自然光线不足时,优先使用房间顶灯照明;光线仍不足时,使用读写作业台灯辅助照明。
10、家庭夜晚学习时,照明只需要台灯就可以了吗?
不可以。夜晚看书写字宜同时使用房间顶灯和读写作业台灯,读写作业台灯放置在写字手对侧前方。使用色温可调的LED读写作业台灯,夜晚宜将色温调至4000K以下;色温不可调且色温高于4000K的LED读写作业台灯不宜在夜晚使用。此外,不宜使用未带灯罩的裸灯照明。
11、在家使用近视防控产品有用吗?
不一定。握笔器、读写坐姿矫正器等工具有可能起到辅助孩子养成正确读写姿势的作用。而其它很多在市场流通的近视防控相关产品,尚缺乏是否有效的依据;一些伪科学的近视防控方法或产品,不但无效反而有害。要科学防控近视,建议还是咨询医疗机构专业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孩子的防控措施。家长也应主动学生近视防控知识,提高识别近视防控伪科学产品的能力。
12、寒假在家需要做眼保健操吗?
眼保健操是缓解眼疲劳、放松眼睛的一种眼保健方式,可在近距离读写30~40分钟或视屏活动20~30分钟时,选做接触式眼保健操或非接触眼保健操。
接触式眼保健操:根据日常在校时的眼保健操步骤,共包括按揉攒竹穴、按压睛明穴、按揉四白穴、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按揉风池穴、揉捏耳垂脚趾抓地6节。做眼保健操之前应剪短指甲,清洁双手,并确保认真闭眼。做眼保健操时应找准正确的穴位,手法轻缓,以轻微酸胀感为宜。
非接触眼保健操:不仅能避免因手部接触眼睛造成的感染风险,为因时制宜休息眼睛提供了新方式。具体步骤包括:开合双眼(闭上眼睛四个节拍再张开眼睛)、十字运动(双眼左、右、上、下看)、双眼画圈(双眼逆时针、顺时针转动)、远近交替(手臂向前伸直,眼睛交替看拳头和远方)4节。
13、偏食对视力有影响吗?
眼睛的生长发育需要丰富的营养。均衡饮食,不挑食、不偏食。多吃水果蔬菜,以及摄入鱼类、豆制品和鸡蛋等优质蛋白,也可注意食用胡萝卜、蓝莓等富含对眼睛有益维生素的食物,对维持眼正常生长和视功能有积极作用。建议少吃甜食和含糖饮料。
14、睡眠行为会影响近视吗?
研究认为睡眠时间越少、夜晚睡眠时间越迟都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因此,建议每日睡眠时间小学生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避免晚睡晚起,养成规律性的作息。
15、保持手卫生也是视力保健行为吗?
一些传染病病原体可通过接触传播,保持手的清洁,减少碰触门把手、电梯按键、桌面等,并避免用手揉眼睛是预防一些传染病如新冠肺炎的重要措施。
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及时洗手,做眼保健操前、摘戴角膜接触镜前及时洗手。使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相当于唱两遍《生日快乐歌》)。
16、家长如何尽早发现孩子近视?
注意相关症状,定期视力检查。寒假期间家长应注意关注孩子视力,如发现孩子有自感眼睛干涩、异物感、烧灼感、痒感、畏光、眼红、眼痛等症状时,应停止视屏行为;如症状不能缓解,必要时去医院就诊。对于低幼孩子,家长宜有意识地不定期观察或主动询问有无以上症状。当发现孩子出现歪头视物、频繁眯眼、挤眼等近视相关症状时,宜适时休息和运动,必要时去医院就诊。
17、发现近视了,家长和孩子怎么办?
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嘱科学矫治。近视眼可以矫正,但难以治愈。如果发现近视了,一定要调整心态,不迷信,到正规的眼科医疗机构检查,必要时进行散瞳验光。医生会根据情况给予最优的治疗方案。目前可用于近视防控的手段有配戴框架眼镜、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是人人适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和使用,定期复查。同时,近视儿童青少年应改变不良用眼习惯,多参加户外活动。
18、戴框架眼镜会加深近视度数吗?
如不科学控制近视,不管戴不戴眼镜,近视都会加深。如果已经出现近视,没有及时正确戴镜反而会加速近视增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矫治,看不清时就需要尽快戴上合适的眼镜。
19、今年寒假期间可以去医院验光配镜吗?
根据疫情防控态势而定。低风险地区,如确有验光配镜需要,在做好充分疫情防护前提下,可至医院检查眼睛。建议提前了解医疗机构眼视光科室就诊信息和配镜中心开放时间,按要求进行预约,分时段错峰就诊。在验光配镜过程中,儿童青少年和陪诊家长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人员聚集。
中、高风险地区,建议暂缓常规视力复查、验光配镜等就诊活动。
20、寒假期间,家长能为孩子预防近视做些什么?
以身作则,护眼爱眼。家长以身作则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要确立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不可治愈”的基本观念。家长不做“手机控”“电视控”“电脑控”,在家中尽可能多一些陪伴,与孩子开展互动性活动。低风险地区,家长应多与孩子走出户外并亲近阳光。
健康知识科普2
健康饮食科普知识
1、绿茶解酒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认为喝酒后再喝些绿茶能够解酒,其实绿茶和酒一起饮用会伤身,染上胃炎还算轻的’,严重的还有可能患上胃溃疡。两者相互作用会刺激胃粘膜,不仅不能达到解酒的目的,反而会引发各种胃病,门诊就有过病人就是因为酒后总喝绿茶“醒酒”,患上了胃溃疡等慢性病。
2、餐后水果,胀气烧心
现在一般人们都知道吃水果养生,一般餐后也会上水果盘,殊不知,餐后立马吃水果其实对胃的伤害很大。日常的食物主要是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这些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约为1—2小时,脂肪多达5—6小时,而水果停留的时间很短,这些先前吃进的食物就会阻碍水果前进,使水果停滞在胃里,在胃里的高温环境下产生发酵腐败变化,产生酒精及毒素,导致胀气、便秘等症状,给消化道带来不良影响。
3、健康的饮食习惯
保持正确的吃饭姿势:站着和端坐都利于胃部消化;蹲着或趴着吃饭会增加胃部压力,不利于胃部畅通与消化。
饭前喝汤:饭前饮用少量汤,可促进消化腺分泌足量消化液,为进食做好准备。
多吃冷食:科学家认为,降低体温是人类通向长寿之路。吃冷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降低体温的作用,延长细胞寿命。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食物的营养高低越来越受重视,但大部分人关心的往往是某种食物有什么营养,而忽略了饮食方式是否健康。下面总结了几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大家分享。
杂食:充分体现了食物互补原理,是获得各种营养素的保证。可从每天10—15种食物做起。
早食:三餐皆需早。早餐早食是一天的“智力开关”,晚餐早食可预防十余种疾病。
定食:定时定量进食,久之形成动力定型,这是人体生物钟的要求。
维持低油、低盐的饮食习惯;多摄取高纤维素的食物,如青菜、香菇、水果、豆类、薯类等食物。
合理膳食指南:一般人群膳食适用于6岁以上人群。首先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食不过量,天天运动,多喝水多出汗,保持健康体重;三餐分配合理;多吃新鲜卫生的食物。一般人群只要坚持合理饮食就可以享受健康生活。
健康知识科普3
1、心理烦恼
心理烦恼是指有重大或者持久的心理刺激因素,或伴有不良教育及文化背景,导致出现暂时的情绪烦恼,但是自己可以识别、调节,身边人可能没有发现或者发现了完全能够理解并提供有效帮助。
一般不会持续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超出正常的情绪烦恼如天灾人祸、生离死别等等,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就不会出现情绪烦恼。这种明显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心理烦恼治疗效果好,损害完全可逆,一般在一周以内缓解。
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有可能形成持续的心理问题,这种类型是心理咨询的最佳选择,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即使需要也是短期的,当然如果当事人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一定需要专业帮助。
2、一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不良教育或者文化背景造成一定的个性偏差,可能由一定的心理刺激因素诱发,出现暂时或局部的情绪问题,自己可以识别但是难以摆脱,必须需要旁人或者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也许能发现但是发现了只能部分理解,正常人如果处于相同的环境不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也许不会马上出问题,但以后仍然可能出现。在局部轻度影响社会功能,不影响他人,中枢神经系统或许功能性异常、治疗效果较好,损害是可逆的,一般在半年以内缓解,也有可能长期遗留少许症状,这种类型是心理治疗的主要选择,如果配合药物治疗也是辅助手段。
3、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有明显的个性偏差,伴随一些轻度的心理刺激因素,出现持久的、较大范围的情绪障碍,自己可以识别但是无法摆脱,因此主动求助,普通人难以提供帮助,一般需要心理医生调节。身边人经常可以发现异样但是难以理解,正常人在相同处境下不会出现类似问题。
如果没有刺激性社会因素,当事人也会出现情绪烦恼。部分影响自己的社会功能、一般不影响其他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障碍,治疗效果尚可,部分损害有可能不可逆,但是程度较轻,这种类型可以叫神经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样重要。
4、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指有明显的生物学因素,出现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的障碍,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影响严重、广泛而持久,一般病人自己无法识别和调节,也拒绝治疗,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并且会影响他人。普通人可以很容易地识别这种异常,但是非专业的帮助可能无效甚至是有害的。
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不是主要原因,和遗传变异、神经生化以及脑结构异常等关系密切。在社会干预下治疗效果尚可,损害基本上是不可逆的,需要长期治疗和社会监护,药物治疗是主要的,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康复期是有效的,这种类型一般叫精神病。
健康知识科普4
随着秋天的到来,早晚气候相差较大,天气也逐渐变得干燥起来。幼儿皮肤稚嫩,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做好各项保健措施,对维护幼儿健康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要注意饮食。多给幼儿多喝水,平时要给幼儿吃富含水分的应季水果,如苹果、梨、橙子等。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幼儿体内水分平衡。多让幼儿吃一些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含维生素A、C多的食物,它们对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有帮助。在秋季,大蒜、萝卜、生姜、韭菜都是可以增加幼儿抵抗力的食物,可能幼儿不喜欢吃,但家长可以通过改变食用方法让幼儿食用,比如在做菜时增加蒜末的添加,胡萝卜榨成胡萝卜汁用于做面食。多给幼儿吃牛奶、豆制品、鱼、肉等高蛋白饮食。多补充玉米、全麦面包、小米、黑米等五谷杂粮,以防秋季便秘。秋季也是吃蟹的季节,蟹属寒性,幼儿的脾胃嫩,不可以多吃。总之,要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做到平衡饮食,才能减少秋季发病。
另外,是药三分毒,不要把服药作为预防幼儿生病的途径。
其次要预防腹泻。入秋后是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病高峰期,又称秋季腹泻。我们一定要把住”入口关”,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品,定期给玩具和食具煮沸消毒。多带幼儿户外运动,多晒太阳,晒太阳可以促进提内钙的吸收,同时也增强幼儿的体质。
健康知识科普5
1.含铅食品
铅会使脑内去钾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一羟色胺的含量明显降低,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引起记忆力衰退、痴呆症、智力发育障碍等症。
人体摄铅过多,还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不仅易使人患痴呆症,而且还会使人脸色灰暗过早衰老。
2.腌制食品
在腌制鱼、肉、菜等食物时,容易使加入的食盐转化成亚X盐,它在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下,易与体内的各类物质作用生成亚胺类的致癌物质,人吃多了易患癌症,并促使人体早衰。
3.霉变食物
粮食、油类、花生、豆类、肉类、鱼类等发生霉变时,会产生大量的病菌和黄曲霉素。这些发霉物一旦被人食用后,轻则发生腹泻、呕吐、头昏、眼花、烦躁、肠炎、听力下降和全身无力等症状,重则可致癌致畸,并促使人早衰。
4.水垢
茶具或水具用久以后会产生水垢,如不及时清除干净,经常饮用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造血、循环等系统的病变而引起衰老,这是由于水垢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金属元素如镉、汞、砷、铝等造成的。
科学家曾对使用过98天的热水瓶中的水垢进行过化学分析,发现有害金属元素较多:镉为0.034毫克、汞为0.44毫克、砷为0.21毫克、铝为0.012毫克。这些有害金属元素对人体危害极大。
5.过氧脂质
这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物。例如炸过鱼、虾、肉等的食用油,放置久后即会生成过氧脂质;长期晒在阳光下的鱼干、腌肉等;长期存放的饼干、糕点、油茶面、油脂等,特别是容易产生哈喇味的油脂。
油脂酸败后会产生过氧脂质。研究人员发现,过氧脂质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内的酸系统以及维生素等产生极大破坏作用,并加速促人衰老。
6.高温油烟
国外研究机构经比较分析后指出,中国人喜欢用高温食用油来烹调菜肴,灶台温度比西方家庭的灶台温度高出约50%。通常食用油在高温的催化下,会释放出含有丁二烯成分的烟雾,而长期大量吸入这种物质不仅会改变人的遗传免疫功能,而且易患肺癌。
研究报告表明,菜籽油比花生油的致癌危险性更大,因在高温下的菜籽油比花生油释放的丁二烯成分要高出22倍。为避免这种危害,制作菜肴时食油加热最好不要超过油的沸点,以热油为宜,这样可避免引起烟熏火燎损害健康和促使面部生成皱纹
7.烟雾
当炉火、煤烟、香烟、灰尘中的有害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肺部,渗透到血液中后,就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吸烟者,将烟吸入肺部,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等为胆固醇的沉积提供了条件,会造成动脉硬化,促人衰老。
8.酒精饮料
生活中大量或经常饮酒,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而致使发炎肿大,导致男性精子畸形,性功能衰退、阳痿等;女子则会出现月经不调,停止排卵,性欲减退甚至性冷淡等早衰现象。
本内容由xiaojie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50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