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和他的南东块》是一部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老杨这个普通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围绕着自家的一块南地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那么,《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怎么写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1
影片聚焦于我们癌症康复俱乐部的真实故事,记录了南东块块长老杨如何带领会员参与公益活动,不仅延长了他们的生命,更维护了他们的尊严。这部珍贵的纪录片仅在全市少数影院上映,放映周期短暂,每周仅限周五、周六,每日场次也仅有一到两场。对于我们这些志愿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观影体验,是向老杨及其团队学习宝贵精神的良机。
影片中,老杨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彩人生的意义,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我重生的力量。观影后,我们深受触动。作为癌症康复俱乐部的会员及志愿者,在服务会员时,我们时常忘记自己也曾是患者。然而,每当能帮助到会员,那份欣慰与自豪便油然而生。我们的身影遍布街区各处,默默为会员与社区居民贡献力量。甘泉块的会员沈国珍,也是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生命阳光骑友队的队员,她提到,经常能看到他人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因为在那些灿烂的笑容中,丝毫看不出癌细胞的痕迹。
这是一部充满乐观与正能量的影片,它用镜头真实呈现了癌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传递了我们的人文关怀与群体抗癌的精神。它激励我们保持乐观,用爱和坚持面对生活,也用感恩和勇敢迎接未来。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2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上海吗?
对于71岁的杨新华来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个戏谑的段子。他曾在清晨的痛楚中,凝视过死亡的深渊;也曾在第一缕暖阳中,迈出蹒跚的脚步。如今,更多人愿意形容他,像那一抹充满生机的微光,不断向绝境中的人们传递着生命的希望。
黄河路“宝总”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在黄河路,满布沧桑的癌症病人杨新华和他病友们的故事,从未停止上演。这里有一路繁花,也有生命凋零;苔圣园里有纵横捭阖的对决,也有一首关于“活着”的赞歌。
对纪录片《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而言,关于病痛折磨,不解困惑,离合悲欢,苦辣甜酸,最终不过是“活下去”的简单愿景。
今年9月,一部关于老杨的电影即将走上大银幕。这是一个讲述癌症病人的故事,也是对这些平凡志愿者的朴素纪录。不久前,东方网记者专访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杨新华。一同走进这群最接近死亡的志愿者,感受他们的坚强、坚持与坚信。
是谁偷偷,偷走我的心。这首《繁花》中脍炙人口的歌词,老杨或许有着别样的感触。
对老杨而言,时间偷走的不止是人心,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作为癌症康复俱乐部的志愿者,老杨最难以接受却又不得不最习惯的就是病友的逝去,“在这部片子的最后,看到一个个曾经熟悉的面孔,从鲜活的彩色变成了定格的黑白,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老杨自己也是一位癌症病人。2011年,老杨进行了胃癌手术。经历了肉体和内心的双重煎熬,退伍军人老杨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最终逃离了病魔那肆虐魔爪。
但是,也有太多人最终倒在了抗癌的战场上。向阳(化名)是一名鼻咽癌患者,也是老杨心中最坚强和最心疼的病友之一。“我和她认识了很久,患癌这8年,从来没听她抱怨过一句话。”
同时,向阳的丈夫也是黄河路家喻户晓的“模范丈夫”。8年,无论是病床还是家中,向阳的丈夫寸步不离。爱人劝他休息一下,医生让他保重身体,老杨和志愿者们也表示可以“搭把手”,但这位模范丈夫,却坚持亲历亲为,从来没有下过火线。“无论她健康还是患癌,她都是我的妻子,守护她是我作为丈夫,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3
这是一部癌症患者在患癌后,不向生命屈服,与癌抗争的记录片。
老杨患癌后参加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他将癌症患者组织起来,在人民公园设摊,免费为游客称体重、量血压,在多方游说争取到有关单位资助后,以成本价为游客测血糖,获得游园居民的好评!
他多方联系资助企业,免费为癌症患者多次开展金婚活动,圆了癌症患者穿上婚纱之梦;他多次举办癌症患者迎新春联欢会暨表彰庆生会,为会员过5岁、10岁生日,还邀请了著名越剧名家徐标新、樊婷婷、李先念主席前秘书与警卫葛逸敏等爱心人士演唱,将联欢会推向高潮;他组织块组核心探望新会员,坚定大家抗癌信心;他组织会员外出旅游,拥抱大自然……通过这一件件一桩桩的活动,让癌症患者坚定了信心,延长了生命。
片子记录了上海市抗癌俱乐部南京东路块的块长:杨新华,他在自身患癌,没有报酬缺乏资金的情况下,组织南东块的癌症患者们日复一日做公益,明明是最需要被”关爱”的一个群体,却主动无偿地在”关爱”他人,一做就是十几年。除了公益服务,老杨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抗癌周年生日会,联欢会,让没有拍过婚纱照的患者夫妻圆了”婚纱梦”。期间,老杨也得到了许多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十分暖人。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4
黄河路、人民公园、越剧院……这一路有太多人因为老杨的坚持,与他一路同行。他说,对南东块的病友志愿者们来说,生老病死是必然的结局,但能够坚持乐观地活下去是他们始终的坚持,“人总会死,但要有尊严的活着。”
“离死亡越近,离世俗愈远”
在影片拍摄制作的七年时间里,导演郑跃、策划陈丽娜和他们的团队共同见证了一段生命的奇迹。
在老杨的带领下,他们用无私和大爱向陌生人伸出援手。“经常有人问我,你们真的是癌症病人吗。”影片中,一位癌症病人回忆道,她时常看到对方难以置信的眼神,在一张张洋溢着灿烂笑容的脸上,丝毫看不出癌细胞的存在。
“好的心态,正是对抗癌症的一剂良药。”影片的主人公老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影片纪录了7年来病友们的点点滴滴。而在这过程中又太多的伤感,镜头中的不少病友没有熬过复发这一道坎。但同时,他们也见证了生命的坚强,“这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一直都在给我们活下去的勇气。”
郑跃导演表示,对于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志愿者而言,他们是平凡也是特殊的。也许在生理上,他们最接近死亡,但在心理上,他们最懂得生命的可贵。如果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那就扩展生命的宽度,在死亡步步逼近的凝视中,他们真正有价值地活着。
“影片拍摄的时间很长。但我们也一直被这群癌症患者所感动着。”导演郑跃就曾感慨,拍摄他们最大的收获不是这部影片,而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再次认知。
该纪录片上映后不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一位豆瓣网友留言称,生命教育是重中之重。我们活在文明社会的襁褓里,却刻意的去回避生命和传承。从老杨和他的朋友们身上,我们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离死亡越近,离世俗愈远。推荐观看记录电影《老杨和他的南东块》,看一看癌症患者对于生命的思考。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5
网上有不少观众表示,看到这部纪录片后,他们感到内疚和惭愧。原来,这些平凡的抗癌战士就在身边,却一直默默无闻。他们纷纷表示,”老杨就像我们熟悉的街坊邻居,看到他们的付出,我们居然从未关注过。”
这部纪录片《老杨和他的南东块》,不仅记录了一位普通人的非凡人生,也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老杨凭借坚韧的意志战胜了病魔,重获新生后,他选择回报社会,成为了一名充满正能量的抗癌公益达人。他的故事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记得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他们就像城市里最美丽的风景,点缀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天空。
让我们一起走进影院,感受这部纪录片带来的生命之光吧。相信通过观影,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老杨和他的团队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必将在内心深处获得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升华。让我们一起为这些普通又不凡的”抗癌战士”欢呼吧!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6
“拍了三年半,一开始还有些新鲜感,后期我再去拍,他们已经可以无视我的存在了。”导演郑跃在首映仪式上,与广大观众分享了台前幕后的故事。影片历经三年半的跟踪记录,真实还原这群老人温暖、浪漫、伴随歌声和笑声的抗癌历程。
影片取自都市里的真实故事,主人公杨新华是这群老人中的一个,他们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甚至更早,是上海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建设者与见证者,退休后的他们又面临癌症的困扰,但在他们身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乐观、团结、无私、勇敢。
郑跃曾感慨,拍摄他们最大的收获不是这部影片,而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再次认知,而且导演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好人的故事,更是向老一辈乐观精神致敬的一部影片。
据悉,《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已入围第十三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影片将在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合作的10家影院上映。观众可通过淘票票、猫眼电影等官方平台在线上购买观影票。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7
今年71岁的杨新华是一名癌症病人。2011年,老杨进行了胃癌手术。经历了肉体和内心的双重煎熬,退伍军人老杨凭借着强大的意志力,逃离了病魔肆虐的魔爪。
而这之后,癌症病人“老杨”走上了另一条与癌症斗争的道路。康复过程中,老杨参与了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此后还担任了黄浦区南京东路块的块长。在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资金的情况下,他与癌症患者一起从事公益活动,延长癌症患者生命,延续癌症患者尊严。
而这一群活跃在黄河路附近的志愿者,由于身患不同的癌症,也被称之为“最接近死亡的志愿者”。在人民公园,距离人们熟识的“相亲角”的不远处,老杨和他的南东块志愿者有一块专属的角落。在这里,他们有时给病友量血压测血糖,有时给病友们科普抗癌知识,有时也会邀请不同有才艺的病友一起参加活动。
在影片中,老杨和志愿者们在大年初一给住院治疗的陌生癌症患者拜年;他们为癌症病人举办金婚、银婚庆祝活动…..这些“用爱发电”的工作困难重重,甚至还让老杨被告上法庭。但老杨却说:“不要问社会给了我们什么,而要问我们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我们要感谢社会、感谢热心单位对我们这个群体的关爱和支持”。
11年来的坚持,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了老杨的队伍中。其中就包括来自上海越剧院的樊婷婷和徐标新。近10年来,这两位国家一级演员坚持为这群癌症患者义务演出,分文不取的同时,还在每年的春节,去病友家中慰问和鼓劲。
在《老杨和南东块》的电影中,面对镜头,樊婷婷和徐标新表达了对老杨和志愿者们的肯定与感动,“我们从来没有把他们当病人看待,当他们欢笑着,鼓掌着,就像是一群多年不见的老友,总是能从他们身上看到温暖与阳光。”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8
老杨曾患胃癌,参加上海市抗癌俱乐部后担任了南京东路块抗癌俱乐部的块长,在没有报酬,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将癌症患者们组织在一起做公益,延长了癌症患者们的生命,老杨年龄越来越大,他却很难找到接班人,同时面临南京东路街道面临拆迁,他们将会搬到不同的地方去。
一个癌症患者带领一群癌症患者,在抱团取暖的理念下,在欢声笑语中,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拓展了生命长度和宽度。
“老杨的工作有人给他发工资吗?患有癌症却在做公益,他们到底图什么?”带着这样的好奇,摄制团队历时近4年,跟拍了老杨与病友们之间的发生的喜怒哀乐,记录了这群癌症病人相互帮助与抚慰所形成的支持系统。他们依靠自身力量,同时吸引和借助外力支持。
黄河路上不仅有大鸣大放的繁花,也有细细地缝补。或许是巧合,也是一种必然,电影中癌症病人作为这座城市曾经的建设者与亲历者,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他们虽然患癌,却依旧喊着“不要问社会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做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在此刻他们被需要,感受到了存在的价值。不过,老杨的年纪越来越大,南京东路街区也要拆迁了,他们将何去何从?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9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这句台词似乎是对纪录片《老杨和他的南东块》最为贴切的注脚。这部聚焦癌症病人及其志愿者群体的纪实之作,于今日在上海影城举行了盛大的首映式,导演郑跃亲临现场,与观众共同探讨了这部影片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影片以其深情而质朴的叙事,带领我们走进黄河路上那片被遗忘的角落,见证了主人公杨新华及其病友们的坚韧与勇气,他们与病魔抗争的历程,无疑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也是对人性光辉的深情礼赞。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以黄河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癌症患者杨新华及他的病友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杨新华,这位饱经沧桑的癌症病人,与他的病友们在这条充满人间烟火的街道上,上演了一幕幕平凡而又震撼人心的生活剧。他们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精心设计的剧情,只有摄像机忠实记录下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泪水滑落的瞬间。导演郑跃强调:“这里没有刻意的表现,只有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得影片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黄河路,与老杨和他的病友们一同感受生命的酸甜苦辣。
杨新华,这位纪录片的主人公,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他的故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的病友们构成了一个相互扶持、共同抗争的集体形象。他们面对癌症,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放弃希望,而是选择积极应对,将每一天都视为生命的馈赠。他们的故事,是对“宝总”这一家喻户晓的黄河路传奇的有力补充,揭示了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角落里,还有这样一群普通人在默默承受着生命的重负,却又以无比的勇气和毅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观后感篇10
导演郑跃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人文关怀,成功捕捉到了这些癌症病人最真实、最动人的瞬间。他的镜头如同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拂去生活表面的浮华,直抵人性的深处。没有矫饰,没有夸张,只有平实的画面和真挚的情感。他巧妙地运用长镜头和特写,细腻地刻画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与坚持,使观众仿佛能触摸到他们灵魂的温度。这种极简主义的拍摄手法,赋予了影片一种沉静而强大的力量,让人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深深的共鸣。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不仅是一部关于癌症病人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对生命、爱与希望的深度探讨。影片以杨新华和他的病友们为载体,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爱的伟大与无私,以及希望的力量。他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不屈,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观众。这部影片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给予我们何种磨难,只要有爱、有希望,我们就有可能战胜一切。
《老杨和他的南东块》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成功地塑造了一部关于癌症病人的真实画卷。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生命的边缘,人性的光辉依然熠熠生辉。这部纪录片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每一个抗争都值得赞美。在摄像机的凝视下,老杨和他的病友们并非刻意表现,他们只是在真实地活着,而这,就是生命最美的样子。这部影片,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生命、理解苦难、感悟爱与希望的独特窗口,值得每一位观众用心去品味、去思考。
本内容由jiewei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292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