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初步了解桥梁的基本结构和类型不?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桥梁的特点和优缺点,然后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桥梁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需求。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桥型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小学科学桥教案含设计意图](https://wimg.puchedu.cn/uploads/2023/09/20230919083243634.png)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感受洪水的肆虐,初步感知作者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夏季,是一年当中雨水最多的季节,连续的暴雨往往会引发山洪暴发,现在老师就带你走近山洪。(播放视频)你感受到了什么?可是在危急关头在危难时刻总有一种力量在坚守,今天我们就让认识一位屹立在山洪中的老汉,学习课文《桥》。(板书课题)
二、设疑自探
1、看到这样一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选取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 自探提示:
(1)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新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和理解。
3、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学
三、解疑合探
请把理解困难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小组讨论先检查读文。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交流 (1)、指小组读文,相机板书生字。指其他小组评价。这些词读的特别好(屏幕出示)。理解意思。适机拓展。
(2)、小组汇报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语言简洁。引导其他小组评价补充。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作顺序:故事发生
故事发展
故事高潮
故事结局
(3)、交流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洪水的凶猛可怕。指小组说明感受合理理解,其他组评价补充。
品读:像泼。像倒。
A像泼、像倒,顺序能颠倒吗?
一个泼字,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你为什么读倒,让你想到了哪个四字成语?
开火车读。雨越下越大,你来读读。(师点评:雨还欠大,有点大了,越来越大了,就是这样的大雨??)
B像泼、像倒,仅仅四个字却独立成两句,简短的句式很好的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品读:第二段
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能会看到哪些可怕的景象,听到哪些可怕的声音?
我们听到的是洪水的(咆哮),看到的是洪水从山谷里(逛奔而来),我们感受到的是洪水的(势不可当)。
带着感情读文。洪水来势凶猛,不可抵挡,女同学读。
它想吞没一切,践踏一切,男同学读。
山洪所到之处,万物尽被摧毁,全班读。
文中将洪水比作(野马),更加生动形象的体现了洪水的(凶猛、可怕)。
跳舞
跳舞在生活中带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快乐,优美),而这是怎样的舞呢?
师引读:这是一支 的舞。读。
这舞会把人们逼向(死亡),这是死亡之舞呀。
人们
A想象一下,人们当时是怎样的?
B把你的恐惧不安送到句子中去读。
让我们一起把村民们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C人们慌乱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洪水的 。
师引读1-3段:
洪水如猛兽般张开了血盆大口,要把自然界的一切吞没,黎明的时候——
山洪咆哮着——
村庄惊醒了——
交流作者的写作特点
作者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采用短句、采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式。 交流桥的重要作用
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洪水,东面、西面没有路。怎么办?北面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它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真是一座 生命
桥!
初步感知老汉,为下节课铺垫。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在危急关头,在桥边,在洪水中,毅然决然的站着一位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就是
村支书
。为什么这位村支书会受到全村人的拥戴?我们下节课在具体感知。
四、质疑再探 学习完本节课,你还有哪些问题想要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对于第二课时的内容直接告知学生下节课研究。
五、拓展运用
1、生编题自测,根据字词编写。
2、师出题,试着学习课文中作者描写大雨和洪水的手法,仿写一件事物。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题目“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及医护人员一心为他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程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题,读题
2、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学文
1、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
),台湾同胞在(
)中,冒着生命的危险,用(
)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
)。
2、学习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句子
得了白血病,真的没有一线希望吗?目前唯一有效的办法是进行骨髓移植。小钱就非常幸运,得到了台湾同胞的帮助。默读课文的3—5段,边默读边用横线划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
(1)学习句子“针头向皮肤剌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在什么情况下抽骨髓?
大家知道什么是余震吗?(余震是指大地震过后的小地震。)
那么什么是突如其来的余震?谁知道?(播放地震的片断)请看,这就是发生在台湾南投县7.3级的大地震。(播放地震录象)投影出示:“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以上。”
有的同学发出了惊叹,太危险了,太可怕了。在这危险的情况下,人们最应该做的是—–但是,这位台湾青年却—-(全班齐读这个句子)
为什么?快速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来不及去空旷的地方(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即将会在余震中死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
此时此刻,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他不知道家人是否安全,但是他知道(因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期待着他的骨髓。)一位素不相识的人,竟比家人还重要,这真是海峡两岸心连心,不是亲人胜亲人呀!
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多么大的(决心),多大的(爱心)。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台湾青年他想着什么?想着自己的骨髓会带给海峡那边的小钱什么样的希望呢,我们来看看。
A、配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听老师读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同学们,你们了解白血病吗?谁来说说?
同学们,一听说癌症,就会让人想到什么词?(绝望、悲痛、死亡)
凋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把小钱比喻成什么?
是啊,正直如花的小钱此时此刻就要凋零了,你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个句子。
静静地,说明什么?(奄奄一息,缺乏生气)苍白,(没有血色,生命很微弱)
那么小钱的希望有没有成功,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骨髓已经成功抽出啊(3)学习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骨髓从青年身上流出容易吗?从哪个词看出?指导读一次又一次(读出不容易)
从一次又一次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预设:针头脱落、突然手术室里的灯不亮了,设备落到地上,房子已经在摇晃,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外面的房子倒塌了,此时)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难道仅仅是骨髓吗?还有什么?
(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小钱对生命的渴望,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同学们,请你用心体会怎么读才能表现出李博士、台湾青年这种不顾危险、忘我的精神呢?(齐读第五段)
(4)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就在小钱等待骨髓的同一时刻,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奔波呢?师:让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十几个小时到底是怎样奔波的?上午7:30,台湾花莲滋济医院,一位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8:50,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10:20,李博士带着台湾青年的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11:10,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下午2:15,骨髓运输小组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飞赴香港。3: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晚上8:45,运输骨髓的飞机平稳地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8:50,浙一医院的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警车开道,直奔杭州。
10: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人们翘首期盼的生命火种,终于如期传到了杭州城。
10: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师:这是怎样的十几个小时?(紧张、漫长、艰辛、艰难、争分夺秒、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让人牵肠挂肚、漫长而又短暂)
李博士为了帮助小钱,他有没有休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连夜)。李博士的精神真令人敬佩呀,我们一起把对台湾专家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吧。
3、学习第七自然段
在这同一时刻,除了李博士,还有谁在为小钱的生命而努力呢?(两岸的医务工作者、家人、飞行员、司机等等)
为拯救小钱的生命,海峡两岸那么多同胞在忙碌着,在奔波着。师引读:小钱终于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
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此时此刻,你知道生命桥指的是什么了吗?(用生命搭起的桥。用爱心搭起的桥。)
三、拓展延伸
1、因为爱,人间才充满温暖。是爱,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是爱,让一朵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又一次绽放。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不顾家人安危、冒着生命为他捐献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他写下来!
2、全班交流
四、板书
22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桥的形状)
(爱心的形状,形状内写上血脉亲情,世代相传)
大陆小钱
台湾同胞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3
第一课时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__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理解“势不可挡”
(3)知道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__,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__,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感受洪水的肆虐
1、同学们,你们从电视上看到过山洪暴发时的画面吗?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2、如果你遇到这种危急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6课《桥》,看看文中的老汉在山洪暴发时又是怎么做的?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并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来形容。
2、交流,用一个词形容这场洪水给你带来的感受。
3、你们是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危急、恐怖、害怕的?找到并划下来读一读。
4、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找到的句子。
5、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6、同学们找得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7、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了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的样子吗?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惊恐万分、惊恐不安)
8、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6自然段,感悟情况紧急,人们的惊慌失措。
9、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但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10、“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读着这个句子,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四、聚焦老汉,感受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当人们跌跌撞撞拥向木桥时,看到了谁?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找找令你感动的语句,结合当时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为什么感动?
2、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哪个动作,让你感觉到老汉此刻像一座山?
4、为什么老汉这么一站,在哪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眼里就像一座山呢?
5、你真会读书,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那你能告诉大家“拥戴”是什么意思吗?
6、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7、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不说话,可是他心里也没有说话吗?你知道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吗?
8、是啊,此时此刻,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焦急如焚啊!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让我们再次用心地朗读7、8自然段。
9、在危难时刻,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10、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1、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12、哪位同学也来下这一道命令?
13、这一道命令中,哪一个标点引起你们的注意?(生: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14、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我们铿锵有力地朗读这句话。
五、设置矛盾,感受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
2、请你们认真默读15——22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3、出示句子: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4、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5、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那么,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写一写,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分组写: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让我们再来看着这对父子吧!(引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
(引读)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
(引读)老汉吼道——
(引读)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桥,突然,那桥轰的一声塌了——
(引读)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
7、就在小伙子被洪水吞没的一霎那,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谁来说一说?
8、是啊,为了大家,老汉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也牺牲了他儿子的生命。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师:村民们得救了,那位小伙子还没来得及跨过木桥,洪水已吞没了他和全村人拥戴的老汉,让我们看看五天后洪水退却时发生了什么事?
师: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七、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师: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可作者为什么要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
生:这是老支书把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这是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不朽的桥梁。
生:是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八、积累语言,体会特点
1、本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句、段,渲染紧张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写得很精彩?请把它们抄写下来,细细品读。
九、以诗结课,升华情感
师:是啊,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他像一座山,一座镇定、威严的大山,作为一名父亲,还是一座大山,父爱如山!为了表达对老汉的敬意和怀念。老师作了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诵!
一座山
哦,老汉!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我不知道你是一座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
你的姓,你的名一座镇定的山哦,老汉!
但我知道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一座刚毅的山心间
——老汉!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永远,永远!
板书设计:
16、桥
生命桥不朽之梁联系群众的桥
洪水如魔
老汉如山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想象、文本对话等手段,进入角色,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感受老汉的镇定和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汉的镇定和先人后己、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读题、质疑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一起读课题,再读——
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
那接下来就请大家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二、 回忆课文内容和洪水部分
1.师:通过昨天学习,我们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首先谁能回忆一下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生回答
3.师::(你的记性真好,看来你昨天上课也极其认真,)的确,课文讲述了黎明的时候,一场洪水突如其来,村民们惊慌失措,老汉沉着地指挥大家过桥,让村民度过灾难,结果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4.谁能再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5.生回答,师板书
6.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个特殊黎明,再一次体会这场洪水的凶猛和可怕 课件画面再现
(二)村民
过度:黎明的时候,大家都在做什么——对,大家都在香甜的睡梦中,可就在这时,凶猛、可怕的洪水,突如其来,假如当时你就在那所村庄,你会怎么做?
生:交流
师:逃生是大家的第一反映,看看村民是怎么逃生的?课件出示相关语句——生读
师:找一找,哪些词最能突出当时村民们的表现——生答
师:课件透过这些词,你分明感受到这是一群怎样的村民?——
师:此时此景村民们都能惊慌失措,板书,一百多号惊慌失措的村民就这样跌跌撞撞地向那座窄窄的木桥拥去,假如他们就这样走上木桥,会是什么后果?——
(三)老汉
过度:你们担心的,正是他们的党支部书记,老汉所担心的,眼前这群乱哄哄的人们让他心急如焚,可他也像村民们那样惊慌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答,(课件出示)
师:一起读读这个句子——,你感受老汉非常——
师:他就像一座山,课件,非常镇定,板书,你们都见过山,在你眼里,山怎么样
生:答
师:老汉并不高大啊,他很痩,可却说他像一座山,他像一座山一样——
师:这座山不仅威严、冷静,还是一座充满希望的靠山,课件,来,女生读读这个句子
过度:正是老汉的威严、冷静,充满希望,让惊慌的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此时,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课件
师:谁能读一读——声音不够响,人们听不见,再试试——
师:谁排在后边——谁排在前面,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排在前面,党员排在后面,板书,为什么要这样排?结合课前老师要求你们对有关党员知识的了解说一说
生:答
师:也就是说,党和人民群众是密切联系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排第一,老汉的职位又是什么——也就是说老汉也是党员的代表,那老师再问你们谁排在最后面——生死关头,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犹豫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这三个感叹号传来的怎样的声音?
师:全体男生起立,你们就是洪水中的老汉,你们在沙哑地喊话——毫不犹豫地把死亡留给自己,此时你心中是一位怎样的老汉?课件
过度:在老汉的指挥下,一百多号村民依次走上了木桥,课文中有这样一副插图,课件,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体会到老汉的愤怒和毫不犹豫?——课件,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句子,读出老汉的愤怒和毫不犹豫——
师:a,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不够愤怒,你应该凶的像只豹子,再试试——相当愤怒
师:排到后面去,越靠近后面意味着越接近——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难道他对自己的儿子没有感情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课件,老汉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吼他,还要推他——
师:是啊,此时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所以老汉——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所以老汉——
师:这一吼,这一推,你们读懂了什么
师:就在这一吼,一推的时刻,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课件要喊什么呢,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老汉,你想对儿子说什么呢?
生:交流
师:多么深厚的父子情义啊,这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可是,生死关头,儿子随着村民奔上桥的时候,老汉——(引读)课件
师:这段话中,哪个字最能扎痛你的心,一齐说——
师:配乐读,课件,此时此刻,你深深地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
三、拓展哀思
1.师:就是这样一为老汉,他,镇定,他,舍己为人,他,大公无私,是他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只留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和着音乐,满怀哀思和崇敬齐读课文结尾部分——课件
2.同学们,你们看,雨的抽噎,你们听,风在哭泣,满面泪痕的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老汉的墓碑前,思绪万千,老支书,您就是一座桥啊,您……,请同学们说出村民们的心声,或者你就是获救的村民,你会多老支书说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3.生汇报
4.千言万语道不尽你们对老支书的感激和哀思。此时此刻,你觉得课题的桥,仅仅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5.生答
6.师:这是一座怎样的桥?
7.指名答
8.你们说得很对,这是村民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也是老汉用生命架起的`桥,更是以老汉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板书。最后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和对老汉的敬意再一次读课题——
桥
老汉 洪水 村民
镇定 迅猛
先人后己 惊慌
大公无私 可怕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6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认读“咆哮、狞笑、沙哑、放肆、呻吟、搀扶、祭奠、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借环境之险来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受到震撼。
【教学重、难点】
抓住老汉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借环境之险来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受到震撼。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桥虽窄,却是村子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就这样过了许多年,可是有一天黎明,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书吧!
【设计意图:借课文情境造境,直接导入课文,用“可怕的灾难”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步感知,了解梗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反馈字词:
(出示)咆哮 狞笑 放肆 窜 势不可当 狂奔
(1)读准字音。
(2)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洪水)那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看看哪个词语给你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重点品读“咆哮”和“狞笑”:
①咆哮:什么叫咆哮?此时真的是野兽在怒吼吗?
②狞笑:谁会发出这样的笑?可是此时,这来势汹汹的洪水却让我们听到了恶魔般凶狠恶毒的笑声,因为,死亡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
点拨:同学们,你能想象得出那种可怕的场景吗?这咆哮着、狞笑着、势不可当地向人们奔来的洪水,将在瞬间吞没——(房屋、村舍、农田),甚至是生命啊!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洪水,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4)齐读。
【设计意图:借词语引出环境描写,在品读人物前,先通过词语对环境的凶险和村民的惊慌失措有所体悟,为后文品读人物做好情感孕伏。】
3.同学们读得很有味道。那么,这篇小小说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课文)
三、细品词句,感悟伟岸形象:
1.过渡:是啊,课文就是写了这样一件事,相信同学们都和老师一样,被文中的人物所深深吸引了,是吧?这文中的主人公就是——老汉。
2.那么,课文中的这个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交流。】
3.同学们的感受都有道理,是哪些描写使这个老汉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让我们默默地读课文,遇到让你的心为之一颤的句子或者词语,就把它静静地画下来,再用心地好好读一读,在旁边简单地写写你的感受。
4.汇报: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结合学生的体会来读。
②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而老汉——(指名读)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而老汉——(指名读)
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呀——(指名读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而老汉——(指名读)
③能说说吗,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老汉?(坚毅,威严)
是的,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时刻,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用他的坚毅和威严稳定了慌张的人们,为一百多人的顺利脱险创造了机会。此时此刻,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是一座山,一座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啊!再来读读这句话吧。感受一下这坚毅、威严如山的老人!(齐读老汉的描写)
(2)“他沙哑着声音喊道:‘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学生说到则过)
(3)过渡:可是,听了这话,有人可不服了,喊道:“党员也是人。”老汉——(引读)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①抓住“冲、揪、吼”体会老汉的愤怒、刚毅、果断,读出体会。
②“瞪”
从这个字里读出了什么?他一定在抱怨什么?甚至可以说是怨恨什么?
此时,你能想象出这对父子的对话吗?
③前面是如山的老人,这里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呢?(无私的父亲)
(5)“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抓住“吼、推”体会舐犊情深的父爱。
点拨:刚才还把儿子揪了出来,现在却又用力推上了桥。是啊,老汉也是人呀,他何尝不疼爱自己的儿子,何尝不想让儿子好好的活下去呀。所以,当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的时候,当儿子让他先走的时候,老汉吼道——(引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正面读懂老汉的身份——党员、父亲,从而树立起这个伟大但不遥远的形象。】
(6)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五天后——(引读至课文最后)
5.可是,这一切也许都不会发生啊!再来读读课文,看看老汉都有哪些机会可以转危为安?
(1)学生自主汇报(强调学生说清楚当时的情况)
(2)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老汉第一个赶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他的儿子想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木桥开始发抖、呻吟,儿子让他先走,他完全可以 ,然而他 。
【设计意图:对可以逃生的机会的寻找,是对文本的再一次建构,也是从反面来感悟老汉这一党员形象的策略。】
(3)小结:是的,身为老人,他可以在这场灾难中第一个逃生;身为父亲,他也可以让自己的儿子生还下来。可是,身为党员,他更要做好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的准备,那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个誓言。同学们,像老汉一样的党员还有很多很多,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是党员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自然灾害的威胁中,是党员保护了生命的火种;而在现在这样和平的生活中,更是党员先锋示范岗为人们送去一缕又一缕的关怀和温暖。他们,都和老汉一样,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那庄严的誓言: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四、总结:
同学们,相信此时,你一定被老汉深深地震撼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感动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16 桥
山洪 村民 老汉(高风亮节)
咆哮 你拥我挤 站着
狞笑 像一座山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7
课时目标
1.围绕“老汉像一座山”深读课文;
2.体会老汉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品质和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一、研读有关句子,体会老汉的形象与精神
1.同学们,疯狂肆虐的洪水,还有那摇摇欲坠的木桥,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谁是英雄?(老汉)这是一位老英雄,他是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他还是一个小伙子的父亲。
2.老汉长相如何?课文中只用了一个词语。(清瘦)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自己读——提问:清瘦的老汉为什么说 “他像一座山”?(板书:一座山?)
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字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像一座山?(盯!)
学生理解:老汉目光的犀利、严肃、威严、冷静、沉着、镇定┄┄
我们沉着地来读读这段话。
3.清瘦的老汉,为什么像一座山?
默读课文的第7到23自然段,思考从几方面理解。划出句子,思考理解,做好旁注。
①灾难面前,老汉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自己读——找到关键词语理解体会:站 ——动作——谈话——朗读板书:形象如山
②灾难面前,老汉又是如何对待群众和党员的?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自己读——体会标点——理解谈话——朗读体会 板书:责任如山
灾难面前,老汉又是如何对待亲生儿子的?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自己读——比较“揪”与“推”——做动作——谈体会——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再齐读板书:父爱如山
二、拓展学习,情感升华
1.洪水退去了,村民们悲痛万分!为了纪念老汉和他儿子,纪念这对父子党员,村民们筹集资金,在木桥倒塌的地方建了一座坚固的石桥,村民们会给这座坚固的石桥取个什么名字呢?
小组讨论桥名:父子桥 爱群桥 爱民桥 英雄桥 感恩桥等
2.老汉和他的儿子永远地走了,但是他们的精神没有走,我们永远怀念他。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老支书,你慢走!
含泪送别老支书
老支书我们永远怀念你!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片段交流——情感提升
3.最后把一首小诗送给老汉:集体读
板书设计
老汉 形象如山 责任如山 父爱如山 爱民桥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8
[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教学本课时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课文中感动我们的地方,感受老汉在危难之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别,自已却英勇献身的精神。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课文独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嵩高精神,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的短片,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1、 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咆哮、放肆”等词语
2、 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一、 复习导入
1、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桥》这篇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方法提示: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 指名学生回答,生补充。
3、 师小结并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老汉献身。
4、 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这些内容。
二、 品读感悟,体会精神
(一) 感受洪水肆虐
1、 默读全课,想想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雨和洪水的可怕,把它用“——”画出来。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画出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 体会洪水和大雨的可怕,形势的危急。
出示句子: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③近一来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地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像画面。
(2) 将红色字去掉或换掉,与原文对比,让学生读读哪个效果好,为什么?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体会比喻、拟人的运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3) 习作中也要善于运用这种写法,使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 再读读这些句话,你还发现什么特点?
放大出示:像泼。像倒。两个字一句话,能不能将中间的句号改为逗号?效果上有何不同?
(5) 课件播放发生洪灾的画面,感受洪水和大雨的可怕气势。
(6)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二) 了解人们的惊慌
过渡:面对如此猛烈的洪水,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
1、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 学生反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人们的惊慌失措。
(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3、 你能想像当时的场面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此时此刻,求生是人的本能。大家都逃命要紧,可是情况怎样?——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5、 由“窄窄的”“木桥”你想到了什么?——随时有可以塌掉,到时候大家就会走投无路。
(三) 体会老汉的精神
1、 和这些人们相比,有一个人站出来了,他是谁?他都做了什么?默读课文,把描写老汉的句子用“——”画出来。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句式一: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拥戴的老汉。
(1)“拥戴”什么意思?从中可以看出老汉平时是怎么对待全村人的。
(2)师生对比读这句话。
句式二: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像一座山”你觉得像一座什么山?(泰山)怎样的泰山?——高大,镇定。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老汉?
(2)“他不说话”老汉心里在想些什么?——想办法。想出了什么办法?往下读。
句式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 反复读这句话,为什么要排成一队?不排队会怎样?
(2)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老汉想出了这种办法,你觉得老汉怎样?——指挥有方
(3) 引读。此时此刻,在这猛烈的风雨声中,老汉沙哑地喊话——(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4) 引读。此时此刻,容不得老汉多想,他果断地喊道——(学生接读)“桥窄……党员排在后边!”
(5) 老汉要求党员排在后边,他想到了什么?——时刻不忘党员的职则(坚守原则)。课文中哪里还体现出老师坚守原则。
句式四: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豹子。
(1) 从“突然”“冲”“揪”“豹子”这些词语中,你体会什么——严格坚守原则。
(2) 老汉揪出的是谁?——他儿子。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例外——大公无私。
(3) 老汉真的是一个无情的人吗?(不是)哪些句子体现他们父子情深?
句式五: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1)“用力”他用了多大的力?——竭尽全力。为什么?
(2)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他们的父子情深。
3、出示: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响……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就这样老汉和他的儿子英勇献身了。
(2)没容老汉喊出来,一个浪头吞没了他,此时,他会喊些什么呢?拿出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三、 理解题目,升华感情
1、课题为桥,没有老汉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想想老汉在这当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桥的理解。
2、学生互相交流。
3、师小结:这是一座生命之桥,是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身搭起的永不倒塌的一座生命之桥。
[作业设计]
1、当洪水过后,人们得知老支书和他儿子牺牲的消息时,他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想想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6、桥
镇定 指挥有方 无私 父子情深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并理解 “咆哮、狞笑、放肆”等生字词。2.读好描写雨、洪水的句子,感受比喻、拟人、短句等表现形式的张力,感悟环境描写对烘托情境衬托人物的作用。3.通过学文初步感受小小说的文本特色,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读小说。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2课《桥》。上节课初读时,有很多同学不约而同谈到洪水(板书:洪水)。我们先来领教那一场洪水!二、赏读小说(一)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洪水:1.请用横线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2.(指名说)老师出示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1)连起来读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2)作者是如何把越来越凶、越来越猛的洪水带到我们面前呢?再读读,哪些词扎中了你?(描红的词语)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洪水?(3)小结: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表现手法,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4)能读出这样的画面吗?(五生接读)暴雨:1.山洪在暴雨的助威下席卷而来,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暴雨的?用横线划下来读一读。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指名生读,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字就成为一句话,真不多见)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叫短句(副板书:短句)3.读着“像泼,像倒”,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生描述) 这样的画面,却只用了4个字来写。这样写,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紧急!)4.读好短句,读好停顿,读出气势,(指名读、齐读)5.小结:短句简短、清楚、有力,能够渲染特殊氛围。6.看这些描写。作者用拟人、比喻和短句,把如魔般的洪水夹杂着狂风暴雨的画面,把紧张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小说的中起到渲染烘托作用的环境描写。(板书:环境 渲染)
(二)言行描写,刻画人物
如此,村民们之所以能够逃生,谁起了关键作用?——老汉(板书:老汉)。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22小节,作者是怎么刻画老汉形象呢?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你。用波浪线画下来。
预设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1)老汉的这一盯,想告诉乱哄哄的人们什么?(2)你从“他像一座山”——读出了老汉的镇定。此时,老汉默默无言,但是他的心里却是无比焦急担心。联系上下文,说说老汉在焦急担心什么?(3)引读:当洪水步步逼近时,老汉像——一座山;当人们惊慌失措时,老汉像——一座山。面对危险,他慌了吗?乱了吗?老汉如山,(板书:如山),临危不乱。(4)谁能读出这如山的老汉吗?预设二: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1)打动你的是什么?老汉的喊话,有三层意思:他告诉人们——,提醒大家——,要求党员——。(2)老汉会怎样喊这三句话?指名读。(3)老汉为什么不这样喊呢? 乡亲们,这座桥太窄了!如果大家一拥而上,桥很可能会断的,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请大家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要起带头作用,排到后面来!(5)此时此刻,生死关头,争分夺秒!老汉只能是这样命令啊!一起读。(6)小结:特殊的时候,短句表达更加清晰,有力,真实。预设三:推和揪1.在与洪水抗争的过程中,老汉和小伙的那一幕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你能发现老汉和小伙前后的举动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板书:瞪——推、揪——推)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这些矛盾的地方你能读懂吗?老汉为什么要把小伙子揪出来?最后小伙子为什么要把老汉推上木桥呢?(粗浅说)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挺难读懂的。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结尾,相信你们读了这个结尾后,会明白更多更多。3.出示结尾,师配乐读,指名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4.读到结尾,我们才知道这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父子。
5.当你知道这个结尾,咱们再回过去,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择一题,用短句写父亲或儿子的内心独白。6.交流写话,师生合作读上面四句。7.小结:小说通过对人物神情、语言、动作的刻画,一个临危不乱、一个舍身为人的老汉就站在每一位读者面前,打动着每一个人。(板书:人物 刻画)(三)情节跌宕 出人意料而小说的结尾更是独到! (再次出示小说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字字悲壮,句句震惊啊!让小说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再来读读这结局。(板书:情节 跌宕)(四)关注题目,升华主题1.小说描写的是一位当支部书记在山洪爆发是临危不乱,舍己为人,为什么课文却以“桥”为题呢?2.木桥虽塌,精神永在。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老汉形象,老汉为村民们搭建了一座生命之桥,也在每位读者心中铸成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之桥。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0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认识6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搜集各地遭受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了解梗概
1.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揪”(jiū),“瞪”(dèng).
3.检查
(1)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音.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洪灾老汉)
4.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谈体会.
(1)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3)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三、体会英雄言行
1.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让学生写出评价老汉是怎样的人的词语,可能是: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坚定果断、先人后己……)
4.指导有表情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评读等方式)
5.齐读第二大段.
四、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1.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
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
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
《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
“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咆哮惊醒狞笑拥戴乱哄哄沙哑依次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大段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1.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大段.
2.生自学,说一说段的主要内容.
3.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4.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有些画面深深地印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桥教案第二课时。下面大家请看这些词(咆哮 势不可当 跳舞 狞笑声 放肆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乱哄哄)看着这些词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凶猛无比的洪水狂奔而来的画面。
(2)洪水中的人们跌跌撞撞地逃生的场面。
(3)桥在痛苦地呻吟的情景。
二、品读课文
教师:是啊,慌乱的人们、痛苦呻吟的小桥、势不可当的洪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子中。尽管这洪水是如此凶猛啊,那气势令人望而生畏;尽管村民们乱成了一团;尽管桥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可是老党支部书记却依然沉着地指挥一百多号人安全地度过了木桥,而自己和他的儿子却葬身在洪水之下。这场面是多么让人感动啊。
教师:你们觉得文中的谁最令人感动?(老汉)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画出老汉令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写在旁边。
预设: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老汉的临危不惧、英勇无畏。
这里写到“他像一座山”,你觉得这是一座怎样的山?
一座靠山:当全村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成为人们坚强的后盾。(同学们,你们想想,平时村长是怎么做的’?)
稳重如山: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当人们乱成一团的时候,他依然沉着冷静。
大爱如山:正是因为老汉心里装着村名,充满了对他们的爱,所以才会像一座山。
(老汉是如此的英勇无畏,在洪水面前却保持得如此镇定,要知道那是一座木桥啊,而且是一座窄窄的木桥,在这么凶猛的洪水面前,这桥随时会倒啊。可老汉却依然那样站着,像一座山,着实让人敬佩啊。)(板书 英勇无畏)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老汉……(学生接读)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老汉……(学生接读)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老汉……(学生接读)(齐读)
你看,这样的场面,这样的老人,怎么叫人不感动啊?
B、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个别读)
从“沙哑”这词中我们可以看出老汉已经喊了很久了,可他还在喊,还在沉着地指挥。老汉的喉咙沙哑了,但仍然那么坚定。(板书:沉着冷静)
为什么老人要这么喊?因为当时乱哄哄的,而且洪水非常凶猛。这样很危险,可能掉下水里,可能桥会塌了……
读:(坚定、声音要尽量响亮)
老汉的沉着冷静是多么令人敬佩啊。
C、“竟没人在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老汉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有多高,就像一座山。
在如此混情况下,大家能够听从老汉的指挥,这也不能不让大家敬佩啊,教案《桥教案第二课时》。( 板书擦除多余词语,留下老汉、党员、群众。)
结果群众和其他党员都过了桥,留下了(一对父子)。留下的仅仅是父子吗?还留下了老汉的(英雄无畏、沉着冷静、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
D、老汉突然冲上前……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通过对“冲、揪、吼”等词的理解。为什么老汉凶得像头豹子?因为当时情况紧急,不允许有半点闪失。
当人们有序地排队通过小桥的时候,老汉看到一个进了群众的队伍,他吼道:
当一个党员忘记自己的责任而趁机逃跑时,老汉吼道:
E、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一个浪头也唾沫了他。
从这句话读出了什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老汉还是把生的希望推给了小伙子。因为他爱他的儿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觉得他可能会喊什么?
(1、我的儿啊,爹对不起你啊! 2、都是爹害了你啊!)
三、情感升华
1、同学们,多么了不起的老汉啊,他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把群众送过了这座窄窄的木桥,我们看此时的课题还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用爱心构起的桥梁。
那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生命桥 板书)。
2、同学们,老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生命桥,自己却葬身于洪水之下,这感动了全村的人。当洪水退却以后,人们为了纪念老汉,要在村里立一块碑。下面请同学帮村民们写写上面的碑文来纪念老汉。
四、交流,总结。
是啊。虽然老汉和他的儿子永远离开了村民,离开了我们,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对于老汉而言,他觉得人活的当有价值,对得起自己和群众,倾尽心血为国为民谋得幸福,经历了这个过程,自己也就是幸福的了。同样,你为人类贡献多,大家就为你垂泪多,泪水就是褒奖给你的珍珠!
最后,让我们在原野的《人生》中结束(音乐)
人生
从自己的哭声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
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
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撒下诚实的眼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最后板书:
山=汉=桥 英勇无畏
沉着冷静
大公无私
舍己为人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2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板块式教学设计,四个板块的.教学环节既并列,又逐层深入。
板块一 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歌曲导入,学生自由读课文。
2、教师出示课后学习提示: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如文中有很多处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
3、划出描写山洪和暴雨的句子
4、品读句子,体会三种表达特色。
板块二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学习3—10自然段
1、划出描写村民和老汉的关键词。
2、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3、在对比中读词,感受老汉的镇定。
板块三 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1、[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指导朗读,体会老汉对儿子的爱。
2、[出示片断: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品、读、议,体会支部书记的高尚情感。
板块四:理解课题,感受“桥”之内涵。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桥》,谁想读一读课题?
1、学生读有关描写洪水的句子,感受场面的可怕。
交流文中描写洪水的语句,并进行阅读指导:(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想象: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心情?带着这种心情齐读第六自然段,以感受村民的惊慌,恐惧、
2、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3、感受老支书的壮举
思考:就在这性命忧关的时刻,一位老英雄挺身而出,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事情出现了,请学生在书上勾画出最使你感动的语句,作出批注,你觉得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全班交流。
4、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当时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7、8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说明了他具有什么精神?
再次读读老汉喊的那句话
5、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可启发学生结合文中79页的插图,观察老汉的举止、神态)说说从老汉“冲揪吼”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照读句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老汉内心:联系上文的“他揪出小伙子”,这时,又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让学生悟出: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包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无私胸怀。这时,老汉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也为下一环节理解题目“桥”的含义作了铺垫。
6、感悟表达手法
总结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
(比如:设置悬念;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简短;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一些表达方法。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4
(一)创设请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桥是什么样子的?动笔画一画好吗?
投影仪演示学生画的桥:说一说,议一议。
2、过渡:从古到今,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多媒体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
3、揭示课题,读题。(看教师写课题,注意“桥”字的规范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自读课文2—3遍。
②用“○”圈出本课中需掌握的字,用“—”标出本课需认识的字,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③思考:爷爷带兰兰过了几座桥?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样子。
2、检查识字和读书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1—4自然段。
①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②看图体会,分组讨论。
这座桥叫什么桥?它架在什么地方?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在桥上可以看见什么?
③小结:多奇妙呀!桥居然架在水中。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河—进桥洞——桥中观看游鱼、行船。)
2、学习课文5—7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5—7自然段。
②引发质疑:你能从课文这几段中知道些什么?
(明确:桥的材料,使用方法、特点。)
③小组合作讨论、解答疑难问题。交流学习体会。
④讨论:这座桥与我们平时玩的什么东西很相似?你能给它起个更贴切的名字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桥的使用过程。
⑤小结:多有趣的桥呀!我们再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变化的吧!
(多媒体课件演示:遇小河——给管子打气——过桥——放气、叠收)
3、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
齐读。理解词语:“变魔术”“专家”。
(四)再读课文,求异创新
1、齐读全文,讨论: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
2、小结:兰兰的爷爷就是因为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再加上他多动脑、勤思考,成为了著名的桥梁专家。生活中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桥?
(五)课外练习,拓展思维
1、收集一些关于桥的文字与图片,办一个“桥的演变”的展览。
2、设计一个新颖而又实用的桥,画在纸上
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15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地遭受洪灾、雪灾的文字、图片或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以及众志成城的伟大力量。
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桥引出课题
板书“桥”,看到“桥”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估计学生可能会说赵州桥、黄河大桥等。)
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有形的桥,还有一种桥是无形的,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你知道这种桥吗?(A、北京奥运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B、书籍是知识的桥;C、书信是联系的桥;D、悄悄话是心灵沟通的桥。还有友谊桥、思念桥等。)
今天,我们就学习以桥为题目的第16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受情势危急
(一)桥窄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桥,可课文中真正写“桥”的句子很少,这是一座怎样的桥?(窄窄的桥)
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窄到什么程度?(只有一个人的宽度,一百多号人过桥必须排成一队)
2、同学们,再读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从“只有”体会到是唯一通往村外的路。)
那南面呢?(被洪水淹没。)
小结:此时的木桥承载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它是一座逃生桥,没有这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将难以死里逃生,但是,光有这一座桥,全村一百多号人就能顺利逃生吗?让我们看看当时的情景。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交流:生读找到的自然环境描写的句子,师相机出示: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请学生读一读,比一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洪水在凶猛上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谁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试读、指名读。)
3、前两句很明显是比喻句,而后4句是什么句?(拟人)
拟人就是把洪水当作人来写,可我怎么读也感觉不到是人的动作或神情,你来读读倒像是什么?(像魔鬼、像猛兽、像死神)
引读:同学们,山洪来了,看魔鬼在跳舞——
听!魔鬼凶恶的笑声——
看,猛兽毫无顾忌的伸长了舌头——
啊!猛兽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同学们,洪水在上涨,灾情在加强,时间不等人啊,时间就是生命,此时此刻,村民们怎么样了?请同学们划出来。
出示句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村民们此时的情景?
(惊慌失措、大惊失色、手忙脚乱、惊恐不安、惊心动魄、提心吊胆、魂不守舍、心急如焚、群龙无首)
让我们一齐把村民这种慌乱的情景读出来吧!
[评析:此环节从桥窄、水猛、人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当时的情势危急,且在读——划——议——读中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把学生带入了文本情景。为进一步理解老汉的英雄行为做好了铺垫。起到了很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作用。]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同学们,此时此刻,洪水势不可挡,村民惊慌失措,乱作一团,面对这年久失修的窄窄的木桥,能不能顺利逃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那位令我们感动的老汉,挺身而出,搭建了一座让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第7自然段到课文最后),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A、逃生是人的本能,这位老汉第一个来到桥头,站在那儿,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干什么?
B、他长得什么样?(清瘦)为什么还像一座山?山给你什么感觉?(无私无畏,沉默,镇定,奋勇献身)
C、指导读出感情。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A、三个感叹号你体会到什么?(老汉的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传出来的声音像山一样,坚定、有力、威严!)
B、谁能读出这份感受?
C、“党员排在后边”为什么?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是人民群众的一座靠山啊!
(3)对儿子
过渡:危难关头,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更令我们震撼的是洪水面前他是怎样对待他的儿子的?
A、指名读15—23自然段。
B、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背景是老汉揪小伙子的图片)
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他是你的儿子,让他走吧;老汉的精神;)
老汉这一揪,很可能把儿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为什么揪他?(体会老汉毫不犹豫、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C、老汉的揪和推;小伙子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老师出示以下句子并引读,学生想象并交流省略号的部分。
1、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
2、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
3、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
4、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
D、出示改好的句子(把15—23自然段文中的“老汉”改为“父亲”,“小伙子”改为“儿子”):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深深地敬意再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4)升华情感,理解桥。
A、再次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同学们,现在你明白了全村人为什么都拥戴这位老人了?
(引导学生总结,老汉在生死攸关的险境面前表现出的英雄言行值得人们拥戴;进一步想象以前人们为什么拥戴他?他是连心桥、关爱的桥、致富桥等。)
B、是啊,谁又忍心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就此离开呢?一位老太太还在等着您,等着他的儿子呢?难道你不是第一个来到桥头的吗?难道你就不能放手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过去吗?(课件出示图片,并画外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儿子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出示并齐读: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无私的人格搭建了一座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将村民从洪水中救出!您是一名党员,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将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C、同学们,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评析:抓住“拥戴”一词,不仅体会洪水面前老汉的行为值得人们拥戴,更进一步想象以前他的所作所为,体会他是“桥”的含义,情感上水到渠成。再通过老师的渲染、话外音及齐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很好地理解了课题。]
五、拓展升华主题
1、同学们,文中的老汉虽然没有名字,但他会让我们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比如……
2、作业
生活中有许多足以感动中国的人,课下可去读一读他们的事迹。
希望通过本文桥的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的学习,大家已经掌握了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桥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设计。
本内容由学无止jin收集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删除(点这里联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enku.puchedu.cn/66948.html